西西河

主题:黑胶展览会——魔都音乐厅半日游 -- 道孙吴

共:💬48 🌺2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80年代中图还买过LP

      价格13一张,后来涨到15-18一张。90年代早期就不出了。

      不过收藏LP是个花钱花时间的活。现在几个主要公司都不作LP了。我知道还出LP的是出历史录音著名的Testament,但是毕竟只是一家子。所以现在收集几个主要公司,比如DG,Decca,Philips,EMI,CBS主要只能在二手市场找。

      LP有很多的明显缺点是。唱针对于片子的磨损,对于灰尘(上海尤其严重),划伤等等都很敏感。其体积有对住房的空间有比较大的要求。好的唱机和唱针更是重要,但是价钱也是一分钱一分货。

      很多真正玩发烧的也是玩LP的,对器材的投资也是不惜重金。

      历史上那些著名录音LP都发过很多版。同一录音不同版次,压片地点不同,收藏价值也不同。DG的大禾花,我在中图卖LP时候,就很少见到。

      • 家园 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还在卖

        那时北京的东大桥,灯市口的中图门店,和王府井的外文书店都有,只不过很少很少,几十种而已,似乎没有上百。

        价格相比于那时的CD,便宜多了,甚至于比磁带还便宜

        • 家园 上海的中图也是这个价

          当时在延安中路。多少种记不得了。可能也是几十到上百种吧。

          很多LP,每张价格13,后来涨到15,后来涨到18。那些唱片的封套都被切过(不明显,也切不到里面的LP)。

          当时的CD就贵了,我记得像DG一类的公司,90年代初期是80多,后来涨到98,108,110,132。官价正价CD的价格就稳定在132到现在。个别时候见到过140多160多。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DG/Decca一类的公司,中图还进过Made in Korea的,价格60多,后来就不近了。

          当时古典原版原声带也在20多,有个别40多的。不知道他们怎么定价的。反正更乱。

          上海中图里面有个姓陈的老伯伯,是懂古典音乐的,能跟人聊得很多。其他小年轻的就不懂了,态度也不好。

          过去中图是属于科技系统的。有次上海科技系统的一个什么聚会,中图的人还去了。

          • 家园 中图就是

            这个吧外链出处

            现在去虹口区了

            • 家园 过去在延安中路

              后来搬走了。

              在老一代古典音乐人中很有名。因为80年代末只此一家。后来对手多了,他们又是吃官粮的,进片,摆放,促销,服务态度都很差。加上后来搬家。估计还活着,不过不是像过去那么热门了。

              再说说对手。90年代初期冒出来几个。一个是西藏中路的东企,他们店面不大,但是进片子盯着企鹅日本唱片艺术进“名片”,一度很受欢迎。后来因为市政拆迁,他们给搬家到虹口公园,就衰落了。

              还有几个,一个是海宁路的心族,一个是中山公园附近的金耳朵,因为位置,都没有做大。

              在上海音乐学院附近冒出来两家。一家叫做镭音。我跟那里的老板和几个人都熟悉。他们打折很少,但是靠进货新来周转。我出国后,听说2001年春节过后他们就关门了。他们那里一个年龄大的,人家叫他张老师,年纪比较大了。他字迹很好,写好CD的中文翻译标签帖上去。他们店倒掉后,这些CD转给别人。后来几年后,人家在其他店里还能看到他写过的CD。

              音乐学院附近还有一家,记不清名字。店主是个搞音乐的,据说还自己还制作过流行还是民乐的CD。店面比镭音大,生意也不错。不过后来上层关系没有搞好,被人抄了水货(这几家非中图店进的多是水货,关键就看对上面打点得如何),元气大伤,后来关门。他的位置就事后来九龙搬来的位置。

              九龙应该说是后来做的比较大的。他们的经理叫汪闵华。自己也收藏很多LP和CD。他们的公司主要买空调,所以音像制品不是主打。他的店面大,进货一度比较多和全。歌剧等等都有很多版本可以挑选。折扣也多。后来汪退出了,公司也搬到音乐学院附近。

              衡山路还有一家叫做大韵,店面很小,买发烧片,很贵。另外南京路靠近中百一店还有一家,金陵东路90年后期也有一家出来。这些去的不多。估计后来多数也不会经营太好。

              21世纪初期,这些唱片店无一例外的衰落,问题不是自己之间的竞争和经营问题,而是由于盗版业杀入了古典音乐的行当,价格优势太明显。而制作盗版的人也有企鹅日本唱片留声机之类的指南,所以制片也是盯着名曲名演出去的,比正版店周转还快。所以正版店的衰落也就指日可待了。

      • 家园 LP不但烧钱、娇气

        而且有独一无二的特质:放一次少一次。理论上说每一次放对于音轨都是有磨损的,所以就是有也舍不得一天到晚听,更何况拿进拿出清理灰尘都是问题。不要说自己家里的,就是唱片公司的LP翻作CD再发行的时候也带着有特色的噼里啪啦的“爆豆声”,就是灰尘捣鬼。好像静电也是一个麻烦。收藏家,估计沈次农也是,一般会至少买两张:一张平时听,一张仅作收藏。

        另外,LP的物理格式决定了其动态比的有限范围,这一点是数字记录有优势了,不过,也给了LP“温暖”的个性。

        • 家园 因为容易坏又有音质优势

          在加上现在LP绝版,决定了LP的收藏价值。

          还有就是LP的封面大,所以设计比价美观。过去套头的LP,比如交响曲全集,歌剧,里面的说明书都是很精致的。

          • 家园 LP封面幅面大,的确做得漂亮

            这一点后来的CD、DVD都差远了。当年缩小尺寸是商业上的推广优势,但是对于我们爱乐者来说,CD封面就太小家子气了。尺寸是一个,另外,现在音像制品的定位也不如以往,竞相推出简版朴素包装的,卖点都是什么“平均每张碟才十几块,你去x版也要多少多少。。。”能省则省。以前的歌剧内册里的歌词是英文、意大利文、法文\德文的,可以用来学外语(英语不是外语,师兄教育过我),现在唱啥都不知道,听着也无啥意思。歌剧离开了对唱词的了解,效果至少打六折,个人体会。

            • 家园 这个问题就在于你是听音乐还是收藏东西了

              CD虽然下降了一些音质,但是对于普通聆听者没有大的影响。但是体积小,可重复播放,却在方便性上有好处。

              我对环保装没有意见,因为便宜成本低,而且体积小,不太占地方。环保装过去有些东西还不错,比如DG的贝尔曼的李斯特旅游岁月,伯姆的博拉姆斯交响曲,里面的说明书并不逊。但是后者里面带的《女低音狂想》就没有歌词了。

              对于声乐或者歌剧确实没有歌词不方便,但是你也可以网上找。现在有些唱片公司要么把歌词做成pdf放在碟里,要么提供一个download地址,虽然我买声乐作品或者歌剧也偏爱有歌词的。

              主要的问题,主要是古典音乐市场不景气。所以各大公司都在大甩卖。现在大甩卖动辄就是卡拉斯全集,卡拉扬交响曲全集。对于老资格的古典音乐爱好者,这些东西或多或少都搞过一些,未必再去收这些大东西。新入门的不愿意买这么多,因为未必有时间听这些东西。便宜也未必有人买。所以高价没有人买,低价也没有人买。

              • 家园 我希望的答案是数字发布

                ,也就是通过网上下载,好处是成本低且没有格式的限制,现在已经有小公司发24bit-96k的录音了,只要解码器支持,192k 发行成本一样的。这样,顺便把歌词pdf和album art电子版一道打包给用户,岂不是大快。当然,唱片公司不动的最大顾虑还是盗版。

                有时候想想,我们这些曾经的盗版受益者也要和唱片公司一道吃盗版的苦头咯。那些当红的独奏家,个个是每年音乐会100场以上的空中飞人,像郎朗那样的积mileage不比up in the air里那个家伙少。花那么多时间走秀,原因也是很现实的,因为唱片实在卖不动。曾经有人担心录音的水准提高终究会杀死现场表演,现在看来不会了,录音公司已经半死不活,而现场质量也不能太多指望。

                • 家园 amazon上的古典CD已经卖数字形式的了

                  似乎数字形式音质要更逊一些。但是更加容易存储和携带。

                  对于盗版,流行音乐和好莱坞大片也受到其害,但是并没有被杀,还算滋润。

                  古典音乐的关键的问题是爱好者稀少。本来欣赏古典音乐需要一定的知识,而且也需要更多的聆听时间。就要就把自己定位在阳春白雪,跟大众和年轻人格格不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古典音乐本身曲目的限制,不断在同类的曲子上炒冷饭,不会像流行音乐和电影不断推出新作。一种是大师名演不断再版,一种是炒作新人(比如朗朗李云迪布拉查茨,虽然这些人水平不差)。如果我喜欢的曲子,我会收集超过一个的版本,但是我又会买多少呢。除了学音乐或者搞乐评的人,多少人会在收了卡拉扬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加上几位大师的单张(比如福特温格勒的拜罗伊特第9)以后,再回去买Simon Rattle的全集呢。还有就是发行冷门的曲目,这点一些小点的公司靠这个作卖点,比如贝多芬的学生里斯的作品,本身不难听的。但是一般人去买的也不多。

                  在我唱片买多后,如果我的经济实力有所提高,我的一个自然的选择是多听现场音乐会和歌剧。我在多伦多听过歌剧,歌剧水平不高,但是演员在观众的喝彩状态从开始的不在状态到后面完全进入状态,感情迸发的过程,就不是录音室录音能够体现的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