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经济学的客观预测与社会的主观预期 -- MRandson

共:💬120 🌺603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经济学的客观预测与社会的主观预期

    经济学应该是客观的,不存在悲观与乐观。说某人悲观,无非是说他的预测是经济前景向坏。说某人乐观,无非是说他的预测是向好。

    对经济学来讲,悲观与乐观并不重要,关键向好与向坏预测的准确性。经济学预测的准确性,首先来自于模型。一个错误的模型,很显然不能正确分析经济形势。其次来自数据的准确性。这一点在国内很难做到。再次来自科学精神。如果认定某个事情,比如就是希望某某好,或者就是希望某某不好,然后再找原因,必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现有结论后求证的研究,必然在分析过程中,对数据、现象进行主管的取舍。这样的例子,整个求证过程之中,也难免是结论与证据互相颠倒,混乱使用。譬如,已知:“中国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求证:“中国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最后是内幕消息。因为在非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决策对市场的短期表现有颠覆性的影响。

    判断准确性很简单,看这个人预测的历史纪录与经济发展的吻合性,以及他现在的预测是否能在未来被验证。

    如果此人的预测经济好的不能再好,却屡屡不能验证,那么这样的经济研究一点价值也没有。此人充其量是心理安慰师,最合适的工作岗位是去搞宣传,而不是搞研究。反之亦然。

    这就是唱多与唱空。一个唱字形象生动。

    这是经济学的客观预测。

    社会大众对未来的预期,则不仅包括预测还包括期望。预期更多基于自我的感性认识,这种自我的感性认识来自自身以及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主管预期更多服从主观期望。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期望的主观性,这样的预期往往是主观。

    个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主要参考是其经济生活过程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对资本家来讲,是否能顺利完成产品生产实现过程,是否有剩余并完成必要的资本积累。对工人、农民来讲,具体说来就是个人收入扣除生活成本能否有结余,这些结余能否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使其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或者可以预期的未来的收入将大幅度提升,而生活成本不变或提升幅度小于收入增加幅度。

    如果社会普遍工资并没有显著提升,甚至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如果生活成本的水平(物价水平、住房条件、医疗、养老、教育等负担)上升幅度超过工资上涨幅度。如果失业率不断上升,未来收入没有继续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如果晋升的渠道愈发狭窄,通过晋升提高工资的可能性也在下降。那么社会大众普遍出现悲观情绪就是在所难免的。

    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得到准确的平均工资水平、准确地通货膨胀率、准确地房价、准确的失业率以及准确地社会分层研究数据(父母工作与子女工作的重复性,以及父母收入在社会中所处水平与子女所处水平的重复性)。

    所以,对预期的讨论,谁也无法有效地说服对方,只能说自己身边的例子。这样的情况下,彼此的说服,必然是鸡对鸭讲,没有什么意义。

    越来越多人预期的悲观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些人经济现状的下降。这是可以得出的客观结论——如果我们承认一个心智正常的人的预期更多地基于他的经济现状,并承认社会绝大多数人都心智健全的话。

    对社会经济现状的认识,并不能否认对个人努力的作用。同等社会背景下,晋升机会减少的情况下,更努力的个人胜出。甲、乙两个人遇到一只老虎,跑得快的甲存活。不过,跑得快的甲也不应该自鸣得意,须知自己的生存是建立在乙牺牲的基础上,而这样的条件下必然有人牺牲。下次再遇到老虎的时候,乙已经不存在了,甲就未必那么幸运了。所以,如果认为乙死掉是乙活该,那么不久这种观点很可能就会验证在自己身上。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社会承平日久,必然出现分化。财产的马太效应,必然导致多数人相对的收入下降,以及生活成本的上升。如果财产没有这样的效应,则财产便不再为人类所追逐。因为财产有这样的效应,所以人类社会必然在震荡中不断螺旋前进。需要考虑的是振荡幅度,以及如何减少震荡加快前进。否认这种震荡,就是对人类历史的否认。

    对管理者来讲,改变少数人的观点,需要使用宣传部门、宗教或者社会科学的御用文人。而改变多数人的观点,则需要改变多数人的经济地位。如果不能改变他们目前的收入和生活成本,至少要改变他们预期的收入和生活成本。一个理性而审慎的管理者,不会屡次透支被管理者的预期。

    政权是暴力的,市场是契约的。一个靠威逼,一个靠利诱规范个人行为,显然暴力是第一性的。社会的任何交易行为,都是在政权允许和规范的范围内的交易。

    所以,社会的主观预期对管理者,有重要的意义。

    元宝推荐:爱莲, 通宝推:懒龙,大懒虫1号,捷克,seesee0,十万朵莲花,李根,回旋镖,路人,苏城,scud,花狼,富华,啊不才,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国家的存在在于调控社会的主观预期

      使痛苦的人变得不是很痛苦,快乐的人不是很快乐。一个极端的情况比如说有人杀人了,国家就要把这个杀人犯镇压掉。一个人以剥削别人为乐,国家就要想方设法征税,或者让他去办慈善事业帮助别人。如果剥削者偷漏税,就把他法办。这是政权的暴力的一面。对于被剥削者,国家要送去温暖,雪中送炭,减免税收。这是政权仁慈的一面。国家调节经济也是一样,滞胀的时候,降低利率,扩大公共支出,通胀的时候,提高利率,实现经济软着落。当一个政权不能实现这些诉求,其实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 家园 【讨论】关于经济学客观性周围的忽悠

      经济学应该是客观的
      看到贵文,突然有些感觉,歪个楼。仅针对经济学的客观性,不及其他,供讨论。

      打个比方,如盖楼。其中建筑学的规律是客观的,如:有多少材料才能盖多高的楼等等。但是,盖什么样的楼,则比较主观,取决于业主和设计师的目的、喜好、倾向。

      现在有几个倾向,一是强调“经济学的客观性”,淡化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减少人们对美好未来追求的动力,从而被动接受不利于其的某些安排,比如做快乐的猪。 俺看TG以往的作风有些可取之处:就是俺要建设这样这样的美好社会,但是俺要尊重客观规律,一步一步来。 虽然TG曾经头脑发热过,但总的来讲还是有理想、踏实干的。只是近来理想贸似少了,或者说起码对大众来说少了。

      二、是通过强调“经济学的客观性”,来掩盖贪婪的主观故意。这个是米帝的老把戏。 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而不提掌握了这些规律、为了贪婪目的,而主动行动的主观故意。如:借金融危机搜刮东南亚财富等等。

      对于目前的经济形势,明白俺们到底想建设什么样的家园,明白俺们手里的材料能够盖多高多好的楼,才是重要的。特别是前者,心中先要有蓝图,才不会迷失,才会主动。再弄清家底和建筑规律,就会有来自心底的自信。

      关键词(Tags): #个人精华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很好的补充

        确实,忽悠在经济里面成了固有的一块了。加上随机的新息到来,形成了有些时候是真意外,有的则是人为制造,再互相交织在一起,比如人为后遇到真意外的新息,再若没有足够的后备控制力,就出事了。

        而目前并没有很客观的理论可以分清楚这些,很多东西还是靠个人能力的“艺术家”状态。

      • 家园 经济学的客观性,体现在第一条假设上,人是效用最大化的,即

        贪婪,整个微观经济学就从这里开始,更别提博弈论了。

        从“国富论”到“道德情操论”更是天才的阐述和进益。

        • 家园 请问宏观经济学中,类似于这个的第一条假设是什么?
        • 家园 一个细节的商榷

          亚当斯密是完成《道德情操论》之后开始着手撰写《国富论》的,同样凯恩斯把自己的《现代社会主义困境》升级后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货币通论》。我想说的是,西方的经济学家都是有先确立自己政治观点或者说自己的社会观与价值观后才有自己的经济论述。简单点说,不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就无法理解他们的文字实际所指。而现在所说的诸多批评,局限在所谓技巧之上,有时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比如,对货币学派的批判中就有对经济危机准确预测的质疑。殊不知,货币学派观点里本身就包含通过经济危机消灭货币冗余从而达到经济平衡状态的内容。

          通宝推:胡乱三刀,
          • 家园 葡萄兄如何评论弗里德曼?

            感觉他专门打脸凯恩斯……

          • 家园 THE END OF LAISSEZ-FAIRE

            是否是你所的《现代社会主义困境》?

            如果不是,能否提供《现代社会主义困境》的链接?

            • 家园 如果说亚当斯密是纯净的,那么凯恩斯无疑是复杂的

              甚至是带有可卡因味道的。我这样说,不是在挖苦凯恩斯,而是在描述凯恩斯和亚当斯密精神世界的区别对他们作品的影响。

              你给的英文,是不是我说的那个我不清楚,为是在一本关于凯恩斯介绍里读到这些的。那东西成文于1932年。而凯恩斯自己曾经在那东西里说过:经济学家在今天是世界上最无能的一群人,但是我相信25年内将称为一群最重要的科学工作者。同时如果他们成功,希望他们不再重要。

              他说这个话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1929年劳合乔治决定参选,作为劳合乔治的支持者他与H.D汉德森撰写了政治小册子——《劳合乔治能这样做么?考察自由党的保证》正是在这本小册子的撰写过程中,精于数学的凯恩斯发现:如果存在闲置的资源,公共开支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到原始支出的数倍之上。也是在该年,凯恩斯被选入英国科学院院士。尽管1930年赢得大选的是工党的麦克唐纳。但是,凯恩斯因为他的才能和小册子依然引起新政府对他的关注,也因此成为了首相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之一。正是这样的发现和职务之便,凯恩斯从现实开始了实践他在写小册子发现那时候的构想。并在一次广播辩论会上他这样说:不管失业时间多长,只要存在普遍的事失业,难道不就是荒唐的、自认失败的事么?是经济不可挽回和不能补救的破坏么?

              而《现代社会主义困境》一文就是在这样背景中的产物。如果结合我要说的实际内容。我是在说,在亚当斯密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及其制度在上升期并对封建制度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的时代。单纯的斯密,他的论述给予了当时出于积极扩张时代的英国资产阶级强而有力的理论武器。而斯密的单纯,也正是从他的朴素的人生观价值观中第一次把经济学从宗教伦理的范畴剥离出来。这里我想说的是斯密的成就既离不开他说处的时代,更离不开他本人的道德价值观念。而到了凯恩斯的时代,不仅对于资本主义及其社会制度来说出现了一个强而有力并的竞争者:新生的苏联苏维埃政府及其社会制度。并且,1930年恰逢大萧条的低谷。1929-1933年,仅仅美国就有10%的人口或者说超过30%的就业适龄人口处于完全失业状态,并且还有相当于美国人口1%的农民处于破产状态。全国有28%的人口无法依靠自己维持自己的日常生计。这样状态下的西方社会面对当时生机勃勃的苏联,有着难以言语的危机感。正是这样的状态下,作为英国的精英凯恩斯不仅有着荒唐的私人生活,更有着作为统治阶级一份子那种当仁不让的责任感。简单的说,凯恩斯是做为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立场和观点试图给资本主义及其制度补天裂。然后在前面我说的,在他社会实践的过程里,从他的发现到《通论》的完稿是有一个清晰的轨迹的。

              不管今天什么人如何看待凯恩斯及其《通论》,不对他的实用主义下的社会改造目的有所了解。单纯的读他的文字,从我们今天的社会观点去看凯恩斯,凯恩斯不仅是过时的而且是可笑的。那样的观点,本身却是望文生义。同样我大段的对凯恩斯的描述,本身也不过是在婉转的说:在西西河今天很多人对经济学理所当然的批判,如果不是不明就里的,起码也是断章取义并购——并为我所用的。

              呵呵,最后如果套用那些对经济学嗤之以鼻的人的观点延伸到悲观乐观的争论,凯恩斯在通论里这样写道:

              如果有效需求不足,那么,不但社会资源浪费所引起的社会敌对情绪会达到不可容忍的程度,而且,意图把这些资源运用于实际石油企业也会遭到注定失败的后果。这种危险的游戏具有许多数值为0的筹码。所以,如果参加者的精力和一直,能把使他们把游戏进行到底,那么对参加者整体而言,它是输家。直到目前,世界财富的增加量小于个人正数值的储蓄的综合。两者的差额系由那些输家所补足,因为,这些人虽然具有勇气和主动性,但是缺乏超群的技能和异常的好运。但是如果存在有效的需求,那么,需要一般的技能和好运便能取胜。(通论:P393)

              呵呵,今天所谓转型的进退两难,和所谓悲观乐观不过如此。

              通宝推:然后203,胡乱三刀,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似乎

          应该是道德情操论先写完,然后才是国富论。当然,这两方面的思想肯定是同时期在亚当脑袋中形成的,只是发表年代有先后

          • 似乎
            家园 个人觉得,国富论更犀利,情操论境界更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