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经济学的客观预测与社会的主观预期 -- MRandson

共:💬120 🌺603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经济学的客观预测与社会的主观预期

经济学应该是客观的,不存在悲观与乐观。说某人悲观,无非是说他的预测是经济前景向坏。说某人乐观,无非是说他的预测是向好。

对经济学来讲,悲观与乐观并不重要,关键向好与向坏预测的准确性。经济学预测的准确性,首先来自于模型。一个错误的模型,很显然不能正确分析经济形势。其次来自数据的准确性。这一点在国内很难做到。再次来自科学精神。如果认定某个事情,比如就是希望某某好,或者就是希望某某不好,然后再找原因,必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现有结论后求证的研究,必然在分析过程中,对数据、现象进行主管的取舍。这样的例子,整个求证过程之中,也难免是结论与证据互相颠倒,混乱使用。譬如,已知:“中国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求证:“中国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最后是内幕消息。因为在非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决策对市场的短期表现有颠覆性的影响。

判断准确性很简单,看这个人预测的历史纪录与经济发展的吻合性,以及他现在的预测是否能在未来被验证。

如果此人的预测经济好的不能再好,却屡屡不能验证,那么这样的经济研究一点价值也没有。此人充其量是心理安慰师,最合适的工作岗位是去搞宣传,而不是搞研究。反之亦然。

这就是唱多与唱空。一个唱字形象生动。

这是经济学的客观预测。

社会大众对未来的预期,则不仅包括预测还包括期望。预期更多基于自我的感性认识,这种自我的感性认识来自自身以及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主管预期更多服从主观期望。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期望的主观性,这样的预期往往是主观。

个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主要参考是其经济生活过程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对资本家来讲,是否能顺利完成产品生产实现过程,是否有剩余并完成必要的资本积累。对工人、农民来讲,具体说来就是个人收入扣除生活成本能否有结余,这些结余能否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使其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或者可以预期的未来的收入将大幅度提升,而生活成本不变或提升幅度小于收入增加幅度。

如果社会普遍工资并没有显著提升,甚至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如果生活成本的水平(物价水平、住房条件、医疗、养老、教育等负担)上升幅度超过工资上涨幅度。如果失业率不断上升,未来收入没有继续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如果晋升的渠道愈发狭窄,通过晋升提高工资的可能性也在下降。那么社会大众普遍出现悲观情绪就是在所难免的。

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得到准确的平均工资水平、准确地通货膨胀率、准确地房价、准确的失业率以及准确地社会分层研究数据(父母工作与子女工作的重复性,以及父母收入在社会中所处水平与子女所处水平的重复性)。

所以,对预期的讨论,谁也无法有效地说服对方,只能说自己身边的例子。这样的情况下,彼此的说服,必然是鸡对鸭讲,没有什么意义。

越来越多人预期的悲观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些人经济现状的下降。这是可以得出的客观结论——如果我们承认一个心智正常的人的预期更多地基于他的经济现状,并承认社会绝大多数人都心智健全的话。

对社会经济现状的认识,并不能否认对个人努力的作用。同等社会背景下,晋升机会减少的情况下,更努力的个人胜出。甲、乙两个人遇到一只老虎,跑得快的甲存活。不过,跑得快的甲也不应该自鸣得意,须知自己的生存是建立在乙牺牲的基础上,而这样的条件下必然有人牺牲。下次再遇到老虎的时候,乙已经不存在了,甲就未必那么幸运了。所以,如果认为乙死掉是乙活该,那么不久这种观点很可能就会验证在自己身上。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社会承平日久,必然出现分化。财产的马太效应,必然导致多数人相对的收入下降,以及生活成本的上升。如果财产没有这样的效应,则财产便不再为人类所追逐。因为财产有这样的效应,所以人类社会必然在震荡中不断螺旋前进。需要考虑的是振荡幅度,以及如何减少震荡加快前进。否认这种震荡,就是对人类历史的否认。

对管理者来讲,改变少数人的观点,需要使用宣传部门、宗教或者社会科学的御用文人。而改变多数人的观点,则需要改变多数人的经济地位。如果不能改变他们目前的收入和生活成本,至少要改变他们预期的收入和生活成本。一个理性而审慎的管理者,不会屡次透支被管理者的预期。

政权是暴力的,市场是契约的。一个靠威逼,一个靠利诱规范个人行为,显然暴力是第一性的。社会的任何交易行为,都是在政权允许和规范的范围内的交易。

所以,社会的主观预期对管理者,有重要的意义。

元宝推荐:爱莲, 通宝推:懒龙,大懒虫1号,捷克,seesee0,十万朵莲花,李根,回旋镖,路人,苏城,scud,花狼,富华,啊不才,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