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乱侃足球记者 -- 何足道

共:💬23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乱侃足球记者

    当学生的时候就比较喜欢看,<足球><球报><体坛周报>这些报纸.而且每周末也总要去现场看比赛,周六,日晚的德甲和意甲更不能错过.某次和一个高中同学一起聊天,我这个哥们在<辽沈晚报>当编辑,我们一起聊到了<球报>,因为<球报>和<辽沈晚报>都属于辽报集团,所以都很熟识.我问他,说球报的金焱为何去了<体坛周报>.俺同学说,南方的报纸效益远远好于我们啊,象金在辽报月收入5000,到体坛每月10000,外加1部汽车.当时是99年,我听了这个吐了吐舌头,好多啊.

    金焱和马德兴,周文渊是<体坛周报>最早挖来的3个大腕人物.但金在<体坛>的地位却始终不如那两个人,这也是他后来出走<足球>的原因.突出表现是,金在<球报>时是采访国家队的,但到了<体坛>却只能采访辽宁队.金的英语非常好.但因为马德兴的存在,马肯定要采访国家队的.所以只好委屈了金.而且金,一般只采访世界杯,欧洲杯这类足球比赛,而马不仅仅这样,还去奥运会,亚运会.圈内人士都知道,两人始终关系不好.终于在2001年印尼采访世界杯足球预选赛,两人发生了肢体冲突,虽然直接原因众说纷纭,但导火索其实早在开始就埋下了.

    马德兴是我比较早接触到的几个足球写手,以前在<足球><球迷><中国足球报>等多家媒体上都见过他的文章,那时他属于自由撰稿人.后来<体坛>高薪把他请去.,从此他就开始了采访国家队的经历.我在网上下围棋认识了一个<体坛周报>的编辑,在2000,2001年时,我总在周日,周二,周四晚上和他通电话(因为第二天出报,他肯定在报社),那哥们就说,马德就是一游神,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马德采访国家队也比较有料,而且他和霍顿,哈恩的关系都非常不错.但只有一个人,却让马德载了跟头,就是博拉.米卢蒂诺维奇.马德没想到,连卡佩罗那样的大牌教练自己都能采访,但对米卢却无计可施,马和米卢关系一度很僵,甚至米拒绝接受马的采访.没奈何,<体坛>的老总翟优远花了150万元从<足球>挖;来了李响.说到马德,还有件事,98年马去德国采访,可能施拉普纳对他礼数上有些不周,结果在<体坛周报>上,老纳成了??客,生意人.到了02年,马又去欧洲采访,这会老纳对马非常热情,于是在<体坛周报>上,老纳的称谓又变为前中国足球队主教练.

    周文渊的评论很好看的,有人买<体坛>就是为了看周的社评.周的文风比较犀利,而且看法独到,很有见地.可以说是一位天才的外行.而且他有时也给人落井下石的感觉.比如说中科之战后对哈恩的评价和亚洲杯时的大相径庭.周在今年年初时,曾经有<体坛>的读者向他提抗议.主要是受不了他的文字,但抗议无效,周的评论还是依旧.

    许绍涟和宋青云都是<体坛>的记者,都一度跳槽去了<南方体育>,后来宋回来,而许没回来.主要原因是,宋是朝鲜族人,他的韩语在采访足球,围棋方面用处还是很大的.而许虽然精通印尼文,但<体坛>报道羽毛球的力度还是不算太大的,而且羽球的受关注程度也不如足球和围棋.

    现在象李成鹏这样的足球记者,月收入已超过两万了,这比起足球运动员的数百万年收入,当然算不了什么.但比起大多数的中低层收入者,无疑是天价了.但他们写的东西怎么样呢?我现在是只买<体坛周报>了,别的报纸几乎不看.因为现在假新闻,恶意炒作的东西太多.最主要的是对足球的兴趣也很淡了.

    • 家园 何兄还记得当年是谁把NBA写成演义的吗?

      相当精彩,这也是我当年比较关心篮球的原因。

      何兄也有那个水准,为何不到体坛兼职?

    • 家园 【原创】[旧文一篇]凑凑热闹说说俺对体坛和南体及其他报纸的印象

      体育报纸我最早看的还是《足球》,因为上中学时我们那个地方只能买到《足球》,可也不是每期都能买到,因为实在是太抢手了,但是我现在还保留着九四年那届世界杯期间几乎全部《足球》,并且还装订成册。那届世界杯让我难忘的原因是那年我高考,前面的比赛几乎都没看到(不是不想看,是老爸老妈不让看),正是看比赛是从7月10日凌晨开始的,意大利对西班牙还有就是巴西对荷兰。当然也难忘11日凌晨那场德国1:2输给保加利亚,清楚的记得那场球还剩几分钟的时候我就难过的把电视关了,哎,真替马特乌斯和克林斯曼伤心……(大声说,俺是死钟德迷!!嘿嘿……)

      《体坛周报》这份报纸我也是上大学后才看到的,真是惊为天人,一见倾心啊!那个时候《足球》最让我不满的是它用那么大的字排版,一个版面几乎没几个字,相比起体坛的小号字排版,自然是体坛的信息量大了。那时为了买体坛,常常要坐公共汽车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去,因为学校附近没有卖的。同时看的较多的是《球报》,印象中球报是第一份扩到24版的报纸,那时好像也是球报最牛的时候,除了有张锦桥压阵,还有金焱、赵震这样的猛将,报纸办得很尖锐也很好看,当然支持球报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那时俺家乡的报纸。可惜如今不但张锦桥不在了,金焱和赵震也先后被体坛挖走。金焱是俺极欣赏的记者,本来在体坛干得还算不错,没想到半路杀出个马德兴,受其排挤无奈又跳到《足球》,后来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客场对印尼两人闹出打架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现在已经不知道金焱去了哪里,那位筒子给俺说说?

      那时的体坛已经是两张2开对折16版的了,大概现在还有人怀念那种对折的样式罢,要看篮球版必须要把整张报纸对折过来,虽然很麻烦,却让人更加有了别样的期待。看惯了那时的版式,反而很不习惯现在这种很方便翻阅的版式了(有点受虐狂的意思?!)。

      体坛最大的特点也是好处当然是他的专业性,而且瞿优远也确实是大手笔,没有他不敢用的人更没有他不敢挖的人,其雄心可见一斑。足球评论的周文渊也是能压住阵脚的人物,他的甲A综述就写得很好看;足球记者中我比较喜欢的还是几个负责采访地方队的,比如金松、王军、张远等人,当然写西甲的李森也是个人物,他的文章也很好看;我倒是很讨厌那位被称为“皇家马德兴”的名记,原因无它,总觉着这人做人不怎么地道。至于李响,褒也罢贬也罢,反正俺是听佩服她的。

      “篮球版”也是招牌版面,除了从《中国体育报》挖过来的苏大名记(也可能时苏群跳过来的)是个金字招牌外,俺现在比较喜欢看沈知渝的文章。不过篮球版的问题是苏群(还有以前那个陈霄鹤)总是把自己的喜好倾向表现在文章中,最让俺不满的当然是西区决赛第六场之后那期报纸,气的俺当天就贴了个攻击他那两篇文章的贴子,还跟丁版的贴子撞了个满怀。后来坛子里“南京篮球迷”兄留言说他支持苏群表达个人意见,这个俺同意,可别忘了苏群为了表达个人看法儿写的东西里面有太多错处,这就不能原谅了,何况苏群现在还是体坛篮球版的老大,又是责任编辑,范了错真应该自打PP。(俺第一次记住苏群,还不是因为NBA,而是当年在上海那届八运会他在中国体育报写的系列报道,那个系列是套用传统评书的样式写的,看起来很过瘾。所以说苏群虽然不会打篮球,至少他的文笔还是不差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谊的文章,连我这个不会下围棋的人都喜欢看,更别说会下的了。

      但是体坛也有问题,首先是除了足球和篮球,其他方面的报道太少,除了棋类和网球还各有个版面,剩下的所有项目就只有可怜的一个版面,这如何能称得上“体坛周报”这个报名?俺比较不满的是去年男、女排联赛这么重要的赛事几乎没有报道(也就说了说决赛),F1也顶多就是一篇文章,当然也就不用指望NHL、MBL这类比赛的报道了。另外,体坛太专注所谓新闻的报道,很少有一些体育历史、文化之类的报道,这也是很多人转看南体的原因吧。至于假新闻,既然体坛和南体都不干净,也就没必要再说了。

      好了,说说《南方体育》吧。我看南体的过程是这样的,南体刚上市的时候因为不了解所以只是偶尔看看;后来因为很喜欢它对综合体育方面的报道,于是有段时间放弃了体坛,只看南方;再后来因为实在是讨厌南体的某些作风――这个下面会提到――因而重新看回体坛,南体反而又很少看了。

      南体的班底基本上是当年从《南方都市报》分离出来的,说是分离其实也没分离,好多记者还是两头跑的,之所以不说是兼职,是因为南体和南都原本就是一家,都是《南方日报》的下属报纸。南体老大龚晓越和张晓舟、钟宇辉都是从前南都体育版专栏“五文弄墨”的主笔,那时这个专栏很有些人气,后来还曾合辑出了本书。龚晓越也是俺极欣赏的记者,虽然他现在只作老大了,不过他现在似乎对下属过于纵容,南体现在的问题他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张晓舟曾被人称为乐评写的最好的球记,可是他的球评却委实不怎么样,我是过了很久再明白,张的崇拜者众多并不是因为球评写得好,而是乐评写得好?!所以依我看,张不如重回南都去搞娱乐版(南都的娱乐版绝对是我看过的综合类报纸里最好的,当然只是俺的个人意见),何必再写那些让人看不懂的球评呢?

      南体的足球版是很一般的,所以基本不看,但是它的其它版面则真的办出了特色。篮球版当然最好看的是多事兄的“无事生非”和王尔冈的那个专栏(忘记名字乐),还有关于NBA文化的介绍,比如球鞋啦、球员生活啦之类的东东;F1一般都会有两个版,而且常常介绍专业知识,还有高尔夫也会有两个版,创刊后曾经有一段有过棒球专版,后来大概是因为看的人不多给取消掉了。今年上海snooker公开赛时曾经有个对Steve Davis专访就用了整整两个版,当时就被俺作为收藏了。其它,棋哥的“江湖故事”虽然刻薄了些,但是很好看;模仿《太阳报》推出足球宝贝,也满足了很多读者的视觉要求;现在居然还有体育漫画连载,也算是体育报纸里的首创吧。

      但是南体还是有很多问题。创刊以来记者们互相吹捧的风气一直没改变过,所有人一律互称“老师”,让人怀疑南体编辑部是不是那个大学的教研室?足球版无论是从专业性和新闻性都不及格,也没见改进过。很多记者都不是搞体育出身,大多是搞娱乐的和当年所谓的“文学青年”,这些人写写专栏还可以,做体育采访记者就不太合格了。这一段时间抓住体坛假新闻的小辫子不放,多少也显得有些小家子气。其实不但是足球版专业性不够,篮球版也是差点劲的,居然闹出过“击打洛杉矶”的笑话,让人怀疑那个记者是不是看过NBA?

      有人说南体是体育报纸里的娱乐报,这个我是同意的,也许南体注重的就是娱乐性,根本没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性,这样会有一批忠实的读者,但是可能也失去了另外一大批读者,而这些读者,恰恰是看体育报纸的主力人群。

      • 家园 俺也来献花一朵

        呵呵

      • 家园 冲着这个ID也要扔束花

        梁的小说我最喜欢云海,人物也是最喜欢金和江,哈哈。

        说到体坛,我也是老读者了,不过观点和老兄相反:马的文章最好,周的文章在我们一帮人来看只能当作笑话看,呵呵,意见不同请见谅。

        • 家园 哈哈,不容易不容易

          俺算是超级梁羽生迷,也确实最喜欢江南这个小人物,因为总觉得人活着能像他那么无忧无虑的快乐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哈哈

          我对马德兴的文笔没有太多成见,不过现在的体坛我基本上已经不看国内足球版了(我就想不通,现在还会有谁看国内足球版?体坛还有必要搞那么多国内版吗?),看得最仔细的还是国际足球版,真的是喜欢李森的文章。

        • 家园 和燕人首长有共鸣了

          我也很喜欢云海,认为这部可以和金庸的作品媲美.至于说体坛的记者,我在新闻界有几个朋友,知道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碗饭不好吃啊.

      • 家园 这是很久以前写的东西了

        现在苏群早已经跳到《足球》了,金焱好像还在《足球》,基本上也只有很少的文章出来。我对马德兴此人的看法一直没变,他大概是体育记者里人品最差的一个了。

        • 家园 江兄为何对马德成见如此深啊?
          • 家园 关于马德兴

            没记错的话,马德兴是以报道英超起家的,记得以前北京台转播英超请的嘉宾一个是周?(咦?忽然间想不起名字来了,等想起来再改吧),他现在好像还在;另一个就是马德兴。后来马德兴跳到《体坛》,有段时间地位之高、风头之劲,就是瞿老大也得让他几分罢?!不过后来他似乎就差点儿劲了,“打架事件”和李响恐怕就是部分原因。

            “打架事件”体坛肯定是没有报道的,金、马两个人个人恩怨也不用提,就说事件后,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偏向金焱的,恐怕就说明一些问题的。

            再说李响,单单看马德兴在李响加盟前后、辞职前后的态度,就绝对看得出这人的人品了。李响在《足球》时,骂她骂的最凶的就绝对有马德兴这一号,可马德兴怎么也没想到,瞿老大居然把李响给挖到体坛来了。然后呢,马德兴居然马上跟李响来了出将相和,又是说跟李响配合多好啦,又是替李响反击其它报纸的攻击啦,等等,不知道的人,会以为他跟李响多好似的。在然后呢,李响践诺世界杯后辞职,退出体育记者圈,马德兴的表情马上又变了,这次对李响的攻击不但跟以前一样恶毒,还直接就在电视上说出了怀疑李响跟米卢有不正当男女关系的话(可以参看“足球之夜”放过的回顾米卢在国家队那两年的纪录片),真不知道他还算不算男人?

            倒是李响,记忆中好像从来没说过马德兴什么坏话,这也是我佩服她的原因之一,至于她跟米卢有什么不正当关系,我倒是一点儿都不感兴趣。

            又想起一件事,李响没进体坛前,马德兴基本上是没办法从米卢那里问到什么东西的,一直怀恨在心,就搞出了个“奏国歌事件”,指责米卢在比赛前奏国歌的时候躲在休息室里不出来是对国歌的不尊重诸如此类,可是他真的是那么想的吗?恐怕就是想整整米卢罢?!当然他得逞了,那之后米卢不得不三番五次的解释那是他执教多年的习惯。那篇文章给我的印象非常深,马德兴那幅伪“粪青”嘴脸,至今想起来还让我恶心!

            • 家园 原来这样

              其实骂李响的不光马,连李承鹏,董路也同样态度.当时米卢拒绝接受马的采访,让马没面子的狠.不过,马现在是体坛的副主编了.没准都在体坛有股份了

    • 家园 我这次回去也是期期买《体坛》

      我们湖南很有地域歧视,其他体育类报纸从来不在报摊上出现。后来偶尔在外地买到一次《南方体育》,觉得也不错,有些评论很有自己的特色。

      出国前经常买《足球》,就为了那专门的一版评论,几个人各有各的味道。记得有个唐柄写过一篇说如何才能把中国队这张糖饼烙不糊,简直快把我笑死了。

      以前北京那个王俊很有些古怪文章,比方那篇《十连冠你累不累》,现在他的文章怪是怪,却没什么意思了,好象纯为了文笔怪而怪,里面的思想深度没了。

      李承鹏原来号称第一名记,出川后好象就不行了。认识过上海的足球记者,也是很有名的,感觉素质比较。。。

    • 家园 【文摘】国际足联致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感谢信

      国际足联致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感谢信

      亲爱的中国足协:

      我们很遗憾地看到,中国国家足球队过早地离开了世界杯赛场。其实,这种情况是参赛各国都不希望看到的;因为每一支入围的球队,都渴望与中国队比赛,从而可以确保夺取三分。

      纵观此届世界杯,你们的表现是各支球队中,发挥最为稳定的一支。中国队分别以0:2、0:3、0:4的比分输给了哥斯达黎加、土耳其和巴西,这不仅稳定地反映出你们中国队自身的水准,同时也极为客观地反映出了对手的实力和水平。国际足联有的官员甚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在下一届德国世界杯上,让每支参赛队分别都和中国队踢一场比赛,以进球多少决定名次。

      有一点我们是永远都不会担心的,那就是中国国家足球队水平的稳定性和持续性。44年以来,中国足球以惊人的毅力,一直保持在一个精准的水平线上。在每次比赛前,你们都高喊着要"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打比赛;但是比赛结束以后,总是会很满意地告诉大家:"我们已经打出来自己的风范和气势了,输赢并不重要。"让人感觉你们中国足球队似乎并不在意输赢,只在意向世人展示宽宏大度的输球风采。你们总是在不停地"虚心学习",但是似乎总在同一个地方摔倒、爬起来、再摔到。你们国家有位伟人说得好:"做一件事情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同一件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过足球确实是做到了世上最艰难的事!看看日本队、看看韩国队,他们的水平太不稳定,动不动就赢欧洲劲旅,他们应该好好向你们学习;学习你们在失败面前的镇定自若,学习你们数十年如一日的持之以恒,也学习你们总能把失利的原因归结为主教练的聪明才智。

      你们中国足球界还很有想象力,那就是很喜欢幻想和假设:假设杨晨的那个球不是打在门柱上;假设孙继海在场上;假设米卢派的是另外一种阵型......在我们看来,现实里是不存在假设和如果的。你们中国有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每一种偶然性的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辛勤和汗水,隐藏着极大的必然性。但是你们中国足球队似乎永远不信这个邪,愣是要在临场发挥上找出全部的原因,而对日常训练、整体的实力水平却避而不谈;这非常有利于你们国家队目前实力持续、稳定、长久保持。

      据说,足球是中国人发明的(尽管在中国足球队的脚上我们看不出一丝这样的影子)。我们应该感谢你们给全世界奉献了一项伟大的运动项目,你们就像一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你们拥有着足球的发明权,也拥有着全世界最多才多艺的运动员。你们的国脚们,有的是很好的销售人员,推销中国人自己的可乐;有的是很好的电视剧演员;还有的自己开公司、做大老板。他们做这些事情,一点也没有耽误自己经的、踢球的职业,据说在中国这叫做:不误正业。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国际足联在此向中国足协致以最真挚的感谢!

      本贴由木棍于2004年11月18日13时38分15秒在〖鼎盛王朝〗发表

    • 家园 【体坛周报】审判中国足球系列第一炮:犬儒者阎世铎

      体坛周报周文渊/2000年4月24日,国家体育总局(当时叫国家体委)办公厅主任阎世铎出任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约3个月后又戴上了中国足协副主席头衔,成为中国足球的新掌门人。

      这是48岁的阎首次走出幕僚,担任一个实体业务部门的主管。从官员级别上说,一个总局办公厅主任出任下属十几个管理中心之一的足球办主任,似乎有降格使用之嫌。其实却不然,这一人事变动恰恰体现了总局领导对足球的高度重视,也是对阎本人的器重。这是一个极其特殊的部门,从来不曾制造世界冠军、奥运金牌,连亚洲冠军也不曾亲近过,却是整个体育系统内最具社会影响力,也是惟一走向了市场、形成了产业的一个部门,其主席由总局首长亲自兼任,名誉主席则由国家领导人担任,这是任何金牌部门都无法奢望的荣耀。

      对于已经在机关中“耗”了十多年,年龄又逼近50大关的阎世铎来说,这是仕途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次机遇,甚至可以说是最后的一次机遇。谁能够在这个最令人瞩目,又最烫手的位置上做出一番成就,谁就能够成为体育官员中的大明星,不啻于拿到了走向更高层的金钥匙。

      因此,没有人觉得委屈了阎世铎,阎本人更踌躇满志,据说还特意定做了几套面料精致、做工考究的西装,亮相方式也与众不同。上任后,阎不接受采访、不作公开表态,也不轻易下指示,而是上东北、下西南地调研了几个月。在这个几乎透明的行当里,一点屁大的事也会被爆炒,掌门人的行为如此低调,自然引起了加倍的关注。3个月后,权威的中央电视台终于把他请进了演播室,于是人们聆听到了一个中年男子用浑厚的男中音所朗诵的莎士比亚情诗。

      当然,阎世铎不是为了卖弄文学修养,而是以诗咏志,表达他决意抛弃一切个人名利把足球搞上去的信念。4年半后,阎用“头戴荆冠、身背十字架、脚踏地狱门”的受难耶酥形象再次表达这个信念,只是背景与语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4年半前,阎新官上任,面对一片狼藉的足球界,人到中年的他没有畏惧,只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豪情;也少有惘然,在口若悬河地轰炸人们耳膜心灵的同时,一个个新概念新设想,一项项新规划新工程不断出台。

      4年后,阎世铎真要走了,任期只有前任的一半,却没有人能与他友好地说声再见。人们一直在争论,阎世铎到底是一位身不逢时、壮志未酬的足球政治家,还是一个只是拿足球来捣糨糊玩权术的政客;到底是一位具有伟大理想,又有卓越能力的建设者,还是一个只会炮制概念、卖弄嘴皮的空谈家?

      虽然从来成王败寇,虽然我们是第一批向“阎世铎新政”投出匕首的批判家,但在梳理阎世铎执政下这4年中国足球的历史时,我们力图保持一颗公平、客观的平常心。

      从农家子弟到大学生、研究生再到国家中高级干部,从瓦房店到大连再到北京,阎世铎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的两个三级跳,应该说经营得很漂亮。1952年,阎世铎出生于辽宁瓦房店前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文革爆发后,17岁的世铎被迫回乡务农,但以他根红苗正的出身和正统积极的态度,对这场大革命,青年世铎应该没有太多抵触情绪,也不会遭太多的罪,更可能还积极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满腔热血地贴大字报搞串联。否则就不会有数年后被保送进大学的好事,更不会最后来到伟大首都,不仅成为北京市民,还进了中央部级机关。

      好多年后,当年在大连师范专科学校(现大连大学)的校友回忆,学生时代的阎世铎就已经显露了领导气质: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经常担任班长、学习委员之类的干部。同时也是课外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据说身高1.8米的世铎同学排球打得很棒,也是交谊舞扫盲活动的积极分子。不知道妻子是不是阎在跳舞中结识的,但老阎能落户首都,这位北京籍妻子应该起了作用。

      学生时代是榜样人物,进入工作岗位,自然还是模范员工。在体委政策研究室(后为政策法规司)和办公厅期间,同事眼里的老阎,为人正派、态度随和,不论是升迁还是加薪分房,似乎从来没有与同事发生过不愉快。在工作上,思路清晰、做事干练,替领导写总结写论文更是一把好手,深得各领导的欣赏。没什么背景,1989年才进入体委机关的阎,花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小科员干到司厅级干部,阎世铎靠的是实力和努力。

      耐人寻味的是,在政策研究室工作期间,阎写过一篇题为《体育举国体制质疑》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以阎所处的位置,居然去质疑体育系统已经运行了几十年的举国体制,除了说明阎本人其实并不保守更不缺敏锐外,也不能不让人揣测文章的背景。阎的这篇文章不是发在体委机关报,而是党报上,可能得到了总局领导的授意或默许。有心人还发现,在1993年着名的红山口会议期间所拍摄的集体纪念照中,居然也有阎世铎的身影。

      从上述事件不难看出,阎世铎应该属于改革派阵营。可是10年后,阎某人却被外界普遍视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最大障碍,“镇压”资本革命的急先锋。这究竟是外界误读了阎世铎,还是阎在屁股指挥脑袋之官场铁律作用下,由改革先锋蜕化为保守派?

      直到2001年十强赛胜利时,阎内阁及阎本人的表现相当不俗,当然运气也不错,很快取得了打进世界杯的历史性成就。应该说,阎给中国足球,包括足协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

      总的来看,直到2001年十强赛胜利时,阎世铎内阁及阎本人的表现相当不俗,当然运气也不错,很快取得了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的历史性成就。应该说,阎给中国足球,包括足协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首先在作风上,阎的一些举措给足球界带来了一丝新风,除了给自己“三不”约法外,还在足协内部下达了“四不”训示,包括不许出入色情场合,不得公开谈论联赛比分等,一时引起不小的震动。

      他下令所有足协官员都必须统一着西装、戴领带,他专门聘请一家形象设计公司把会场布置得富有现代气息,包括安装一套高科技的演讲设备。此外,他还要求所有与会的足协官员都坐火车到深圳去,从北京到深圳,火车差不多要开两天,这让某些养尊处优的官员颇有微词,却博得了外界的好评。

      在此之前,老阎一改前任动辄文山会海的官僚作风,花了3个月的时间,轻车简从地到全国各地调研。2000年6月1日儿童节,阎世铎前往东北,开始了他的首次微服公访。第一站就选择了遥远的延吉,此后从长春、沈阳、抚顺到大连,从职业俱乐部到业余足校,从地方足协到女足训练基地,阎深入走访了中国足球的各个组成部分,接触方方面面人士。来自北京的大领导的造访和倾听,感动了许多基层足球工作者,因1999年渝沈假球案而名噪全国的沈阳海狮俱乐部总经理章健“章大炮”,事后逢人就说阎主席这个人不错,中国足球有希望了。

      2001年1月,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市大剧院,阎世铎首次提出了完整的治理中国足球新思维,史称“阎世铎新政”。其一,在理念上,提出了人民足球的概念;其二,在体制上,提出了创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中超)的计划;其三,在基本建设上,提出了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的战略。

      到底是谁逆转了这一进程,还是这本来就是一个幌子?值得指出的是,至少在这份纲领性文件中,阎并没有刻意强调即将参加韩日世界杯预选赛的国家队成绩指标,报告的题目是《固本培源、调整结构、稳步发展,开创21世纪中国足球事业新局面》,意在长远的思路比较明显。倒是代表总局与会的一位领导在讲话中特地提出这个问题,并用建议的口吻说目标要定得高一点,喊得响一点,这样才有动力。

      这就形成了一个疑案,即后来足协不惜牺牲联赛和青少年足球,在世界杯、奥运会乃至亚洲杯和女足等一切赛事上的穷兵黩武,究竟是阎的本意,还是上峰的意思?

      2002年3月,足协宣布本赛季甲A暂停升降级,这是继上一年“只升不降”后,足协第二次对联赛基本规则进行调整,真实目的显然是要为世界杯让道,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举世罕见,立即引起舆论大哗。本报以头版整版的规格发表了总编瞿优远与首席评论员周文渊的对话文章,对足协牺牲联赛豪赌世界杯的决策提出强烈批评。

      而阎世铎清醒地认识到出线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一开始就把巨大精力放在青少年足球和联赛上。但正如他所说,出线可以为措施提供保障,所以出线也很重要。在这个问题上阎的智商显然没有问题,问题是,不论是“固本培源”青少年足球还是“调整结构”重塑联赛体系,都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

      但经济资源和时间资源都是有限的,当多重的政策目标发生资源争夺战时,作为资源配置的决策者,究竟该作何种取舍或平衡?此时,阎的智商似乎就不够用了。后来的情况是,阎用行政方法推进的青少年工程遭遇寒流,中超更受到了来自体制政策和利益博弈等多方面的掣肘,都难以短期结果,甚至变成烂尾楼。这样,不管豪赌出线是阎不便公示的心魔,还是外界的误读,他却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毕竟,作为政府官员是要考核政绩的,阎需要一次次的出线作政治资本,以获得更大的腾挪空间。

      于是我们看到,在2001年十强赛前,当所有人质疑米卢时,正统的阎世铎反而成了“老江湖”最坚定的支持者,为了力挺“米核心”,阎甚至发出了“杀无赦、斩立决”的恐怖警告。这一次老阎赌赢了,但在沈祥福、张海涛和阿里.汉,甚至包括杨一民等更多的人身上,他却输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