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聊】我对袁崇焕的评价 -- 任爱杰

共:💬416 🌺942 🌵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崇祯是个守财奴,刻薄寡恩

        崇祯倒是搞过几次募捐表演,连他的皇亲国戚都不买他的帐,何也?知道他的本性。

        袁崇焕几千官兵星夜勤王雪夜激战皇太极,得到的是什么?闭门不入,连水都没有一口。皇太极退走后只赏赐袁崇焕一件狐裘。

        卢象升大战清军时粮饷皆无,一日几催却什么都没得到。

        李自成攻入北京,在他的府库里可是发现大量的真金白银。

        真是宁与外贼,不予家奴的好榜样。

        • 家园 在崇祯府库里发现大量真金白银?

          你不是说那几千万大金锭大银锭吧?居然还有人信这个

          • 家园 老兄有什么真材实料吗

            请拿出来分享分享。

            我是以前通俗历史类书刊上看某位专家所写{几年前的事,记不清了)。专家未给出实据。

            • 家园 这还需要真材实料?那个考据文章满地都是

              除了明季北略没有任何一个记载,郭沫若个无良无德的玩意儿把这东西拿出来,结果遗毒无穷,最缺德的是郭沫若把明季北略后面那段给省略了,这段就是:“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也。”。用脚趾头想也能知道,明朝根本就没有“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就算是按每锭50两算,也是185000万两,永乐朝有这么多白银?

              顾诚看着不靠谱,就给改成3700万两了。但是有这么多么?、《康熙实录》的记载:“明代万历年间,于养心殿后窖银二百万金,我朝大兵至,流寇挈金而逃,因追兵甚迫,弃之黄河。”谈迁《国榷》说:“所掠输共七千万。大约勋戚、宦寺十之三,百官、商贾十之二。先帝减膳撤悬,布衣蔬食,铜锡器具尽归军输,城破之日,内帑无数万金。贼淫掠既富,扬言皆得之大内,识者恨之。”

              《恸余杂记》也支持谈迁的说法:“闯贼西奔,括宫中得金银七千余万两,驼载而去,天下闻而惑之。以为先帝宫中有藏金如许,足支数十年,而顾以二百四十万练饷之加,失天下心,致成瓦解。即甚昏愚,亦不至此。吴喧山曰,吾尝司计,请发内帑,上令近前密谕曰,内库无有矣,遂堕泪。”

              毛奇龄在《后鉴录》中也说:(大顺军)进拷索银七千万两,侯家什三,阉人什四,官什二,估商什一,余宫中内帑金银器具以及鼎耳门环钿丝装嵌,剔剥殆遍,不及十万。贼声言得自内帑,恶拷索名也。《平寇志》:“(大顺军)其所得金,大约侯门十之三,宦寺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商贾十之二,共七千万两。宫中久已如洗,怀宗减膳、布衣,酒扈器具之金银者尽充军饷,内帑无数万之藏。贼淫刑所得,扬言获之大内,识者恨之。”

              《崇祯遗录》记载,时任锦衣卫佥事的王世德说:“廷臣动请内帑,夫内帑惟承运库耳,钱粮解承运库者有,一曰金花,二曰轻赍。金花银所以供后妃金花,宫人宦官赏赍。轻赍银所以为勋戚及武臣俸禄随发,非唐德宗之私库,聚而不散者,安有余资?野史谓城破时尚有大内积金十余库,不知十余库何名?承运库外有甲字等十库存方物也。城破时惟车裕库珍宝存耳,乌有所谓十余库基金者。”

              说有3700万两的资料有两个,《甲申纪事》《甲申核真略》,甲申纪事自己就写了前后矛盾的两个说法,:“贼载往陕西金银锭上有历年字号,闻自万历八年以后,解内库银尚未动也。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两。”

              “予监督节慎库时,为甲申三月十五日,与主事缪沅交盘,库中止银二千三百余两,又钱作八百,国家之贫至此,可发一笑,.自正月至三月,日以坐饷为令,或论省坐派,或官坐派,无虚日。至三月十八日始发帑金二万,赏守城军士,银未及发而城破矣。闯破城后,日以内库银骡车运至西安。见其锭上有凿万历八年字者。闻内库银用至万历七年止,八年以后俱未用也。陈陈相积,扃而不发,卒至以国与敌,可为后世有国者之戒。”

              这两个你信哪个?

    • 家园 崇祯还真得不如赵构,起码在用人上差得很多。
      • 家园 明朝的皇帝自毁长城的事干得很多

        于谦被杀掉还可以说是因为拥立新帝的关系,不得不清洗。曾铣、袁崇焕、熊廷弼被杀的直接原因都是主昏于上,党争于下。

        袁崇焕被杀,当时连孙承宗都为他喊冤。而谈迁在《国榷》中也认为袁崇焕罪不至死。到了清朝,乾隆还给他正式平反。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比汉人更讲究“忠臣孝子”。为当初的敌人平反,把洪承畴一类打入《贰臣传》就是这种情结的体现。

    • 家园 袁崇焕能当一个要塞司令,但让他当方面统帅就是灾难

      袁崇焕此人,确实不缺乏胆识,不缺乏决断,但很缺乏能力。他再次复职后,得到来自崇祯、来自中枢的支持不可谓不大,但他两年不到就亲手毁掉了大局,这难道还是证明他有能力?明末的大背景确实很烂,但把责任都推给历史背景,那还要历史风云人物的能力干嘛?大家一起跟着所谓的历史潮流混不就得了。

      公正的评判袁崇焕的作为,就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先用所谓“通敌”之冤来煽情了,就拿这两天来说,一直是你和一剑南来这样的支袁派拼命的强调袁崇焕被安上了“谋反”、“通敌”的罪名,故而冤死。为了把事实看的更清楚,我们先不再扯这个问题,就算袁崇焕是被明廷安上了这个罪名,而这个罪名是安错了。那么,袁崇焕就摇身一变,成了英雄或者至少功大于过了?老实说,你们就一直在企图制造这样一个错误的逻辑跳跃。

      再说一次!近年来质疑袁崇焕,几乎没有人是怀疑他有意或已经联系准备降清(顺便说一句,我明确的知道灰熊猫也不是这样认为的),而大多是认为他为了个人私利(先是为了图名而乱吹牛,后是害怕无法推脱五年平辽不成的责任),而执行一些极端愚蠢和不负责任的策略和手段,因此对于明朝最后崩溃,尤其是对清战争的失败必须负起重大的责任。所以,袁崇焕被诛不管是以当时的眼光和法律,还是以我们今天的眼光和法律来评判,都是完全正当的。

      打败了并不是所有的指挥官都要砍头,这是对的,但也绝不是说有了胜败乃是兵家常事这句话,将帅们打败了就都可以免罪。我一再强调,为什么应该杀袁崇焕,最重要的一条就因为正是袁的布署和指挥直接导致了崇祯二年清军破关的大败。

      而就这次满清入关来说,皇太极避实就虚绕路入关本身就说明辽东防线起了作用,皇太极认为硬拼没有胜算,或伤亡会很大。袁崇焕是否无能?至少在辽东正面,皇太极还是无机可乘的。

      ——不客气的说,这完全是替袁崇焕在进行开脱,丝毫不肯正视半点逻辑和事实。

      辽东正面从锦州到宁远再到山海关最后到北京,有千里之遥,明朝当时最大的主力军团就驻扎在此,一路上雄关重重,清军如果能一路强行突破,那早就能直接灭亡明朝了。高第放弃所有关宁要隘,全军退入山海关时,清军都明白自知自己绝不可能直接入关灭明,更何况当时山海关前还有关宁。这与袁崇焕有什么事,没有了他辽东防线是不存在了,还是会削弱到无力抵抗清军入关了?!

      崇祯二年前,努尔哈赤还有皇太极自己,为什么从来没有想过试过绕行蓟镇试图破关呢。为什么到了崇祯二年皇太极敢于全军尽出的行此一招呢?完全是因为袁崇焕的错误策略,正是袁崇焕一手把蒙古部落推到了满清一边,让皇太极不再畏惧千里孤军而入,正是袁崇焕一手瘫痪了东江镇(封锁补给、袭杀毛文龙),让皇太极再无老家后顾之忧,又正是袁崇焕全力违令将粮食卖给了满蒙,让皇太极积蓄到了远征所需的补养,还正是袁崇焕先是抽调走了蓟镇的兵、粮、饷,后又一再压制清军行动情报,才让蓟北天险轻易被破。所有的这些,袁崇焕只要少犯其中任何一条,皇太极的远征就会变成了一个大大的笑话,甚至因此而导致满清内部的激烈斗争。

      至于后面的具体战斗,有些论者认为袁崇焕犯了战术错误。这件事大家见仁见智。但最终的结局是皇太极无功而返,退回了塞外。

      ——这不但还是替袁崇焕开脱,而且是开脱到了令人愤怒的地步。

      手握重兵,屯据坚城,卡住了敌人进军的唯一通道,然后坐视敌军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大摇大摆的走过去,既不敢迎击拦截,也不敢尾随猛击,一兵一卒的交战都没有。这居然只叫“犯了战术错误”?!这是连国军最烂的部队都没脸说出口的无耻借口!

      皇太极还无功而返,千里奔袭,首次破关就直接围攻北京,掠得人口数十万,钱粮不计其数,全军安然返回。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皇太极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也只有袁粉如你,大概才会认为只要皇太极没有一战灭明,就是袁崇焕的伟大功业了!

      袁杀毛文龙,你终于承认所谓的理由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这是一个进步。玩政治对于袁毛这等级的人物来说,本身并不是错更不是罪,但仍然是有底线的,汪精卫叛国从他自己看来,很可能也是玩政治最后的自然选择,事实上汪伪的要人后来最多的自我辩护就是万一盟国失败,有他们总比没有对中国稍微好一点。但我们会因为这个理由而原谅他们吗?!袁崇焕既然破坏了所有的规则,那就要承担起因此而生的后果。无忌窃符救赵成功,也仍流亡赵国不得归魏,袁崇焕杀毛文龙,而皇太极破关围京,袁崇焕受磔于市,有半点委屈可言吗?!

      通宝推:liupang,阴霾信仰,别来无样,响马,王不留行,李根,物格修齐,巴山夜雨,秋末冬初,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有点异议

        “辽东正面从锦州到宁远再到山海关最后到北京,有千里之遥,明朝当时最大的主力军团就驻扎在此,一路上雄关重重,清军如果能一路强行突破,那早就能直接灭亡明朝了。”——问题在于明朝边防不只是辽东,还有辽西、宣大……

        战争不是下棋,对手的运动范围不受棋盘局限,这里不行,那里行不行?双方都是活人,何况皇太极还是当时一流的军事家,最后就是绕开了关宁防线进来的。

        战场上野战能力不足的军队,只能依托地形和攻势搞消极防御,如果人力物力充足,消极防御也可以对持久战能力不足的对手形成有效的压力,不过明朝当时已经做不到了。

        当时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在野战中就是被后金军反复切的命运,当然可以说N个战例,说后金军损失惨重,但是最后结果,几乎都是明军覆没。至于说后金的损失是否惨重,好像也没有惨重到无法继续对明朝实行战略进攻的地步,说明这种损失,并不是后金无法承受的。

        袁崇焕能力可能确实不够出色,只能守城。不过,现实中的明军将领,能在主力会战的野战中击败后金/清军,又有谁呢?卢象昇战死,洪承畴被俘,这两个好像已经算是明军中的翘楚了。

      • 家园 袁崇焕只是几个防区司令中的一个

        为什么应该杀袁崇焕,最重要的一条就因为正是袁的布署和指挥直接导致了崇祯二年清军破关的大败。
        与金国接壤可不只是袁崇焕的防区。皇太极是绕过他的防区进攻的北京。

        手握重兵,屯据坚城,卡住了敌人进军的唯一通道,然后坐视敌军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大摇大摆的走过去,既不敢迎击拦截,也不敢尾随猛击,一兵一卒的交战都没有。这居然只叫“犯了战术错误”?!这是连国军最烂的部队都没脸说出口的无耻借口!
        何谓“唯一”?皇太极几次走的都是内蒙河北方向,这些地方都不属于辽东经略管辖。袁崇焕得信立即星夜勤王,在北京大战四门,两肋中箭如猥。怎叫:不敢尾随猛击,一兵一卒的交战都没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