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香港印象 -- 静然如此

共:💬44 🌺13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香港印象

    1.花钱买夏天,精神蛮灿烂

    1月31号那天,灰机降落在香港国际机场的时候,我还穿着一身冬装外加一张暖宝宝,冷得遭不住的模样.尽管已是晚上九点过,可热气袭来,我出舱就迫不及待的脱下了外套和袜子,以最清凉的姿态步入了香港街头.哇那个塞,花钱买来的夏天,那是不一样.

    2.快节奏,高热情

    机场传送带速度啷个快,花啦一火箭就把我们扔出来了.后来我发现,许多的商场电梯也都很快当,呼呦一火铁就像栽跟斗一样下楼了.办完八达通卡和公园门票,我们就搭巴士去了酒店.巴士飞速的在公路上跑,灯火阑珊的香港夜景就一幕幕在我眼前飘过,我甚至来不及分辨哪一处是我在TVB里常见到的?

    在每一个需要过街的口子,不出一分钟都会汇聚许多的人,然后只要一个绿灯的指示,不出半分钟都扫完街头,接着又是新一轮的等候.香港的次序井然给我最大的触动,我很汗颜的讲,我在成都曾经干过"红灯就是拿来闯的"这么件蠢事.那个时候,我觉得我蛮酷.

    3."你听不懂我便给你写啦"

    在油麻地想前往兰桂坊于是便咨询了路上一个女孩子,女孩子打扮很潮,但一开口都是蛮诚恳的白话夹英语."我们现在地处油麻地,如果你想去中环那边要过海的,打车要百多块,不如搭地铁!"其实我听懂了.女孩子接着说"你听吾懂我话蛮?你不懂我可写给你啦!" 我感激的笑笑点头,心里很感动.

    在左敦道找不到酒店了,在7--11小店问收银员,他迅速用手机播打酒店电话帮我们联系,也很感动.

    THE BODY SHOP的店员着急的告诉我,我平时洗脸的方式都是错误的,像我这样易过敏体质的人是需要冻水洗脸的.她着急的马上掏出纸开始写,写了一大篇想告诉我,正确的洗脸方式都是哪么样的.她的中文繁体写的好快,快到令我惊叹的程度.不一会儿她又转身用英语给另外位顾客介绍海藻产品去了.

    4.小筷子,迪斯尼,香港处处见人性

    一晚,去吃大排挡.刚落坐,点完餐,老板就送来三副小筷子.因为他发现,我们同行有三位小朋友.我一直很感动于这么件老板说很不起眼的小事.那是一家路边摊一般的小店,三双小筷子让我觉得,我们有许多服务性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

    在迪斯尼,甜蜜蜜小朋友不小心跌倒了,坐在地上哇哇大哭,一清洁工阿姨见到利马冲到甜蜜蜜小朋友身边使劲安慰,随身就摸出了小朋友最喜欢的粘粘贴,还有一把糖.甜蜜蜜小朋友立刻就收住了哭声,关注起她手上一把的粘粘贴.我见势准备也倒地一哭...可是一把被朋友扶住,喊我表在香港丢这个人.(哈哈哈)

    ....外链出处

    通宝推:一条溺水的鱼,
    • 家园 送花谢宝
    • 家园 【原创】香港印象之四~在路上

      在去香港之前就提醒了有许多注意事项,例如象抽烟问题。

      我们这次住到了九龙维景。因需要与学生住到一起,所以老师们不能选吸烟房。恰巧同屋的同事烟瘾比较大,刚进房间后就开始东张西望。看到房顶有烟雾报警器,就自言自语地说,看样儿是不能在房间里抽烟了,连卫生间也有,估计也不能抽……。同事略收拾一下东西后,就对我说,我出去买点儿东西。走了好一阵子才回来。一进屋就向我说,你要是抽烟,可以出宾馆大门向左。路边的护栏上拴着一个罐头盒,好象是香港人抽烟的地方……。一笑。后来一个小时后,11点半左右,同事又“买”了一次东西。

      香港的路还兼吸烟处。我想雨中漫步与下雨天在路边吸烟都应当同属浪漫吧。

      1.香港的地铁

      在来香港之前就有人指点,买一张八达卡会方便很多。还真是这样,在香港许多时候乘坐地铁会方便很多。同时地铁中的服务也很好,当然在地铁中也看到有个别服务员对大陆人不太热情的情况。是在离开香港前的最后一次搭乘地铁时。但我想那可能是极少数的行为吧。

      地铁中有许多活动还是不错的。其中有一站,展示着小学生的画作。有点儿象麦当劳里的活动吧。从活动中看出香港企业与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比起来北京的地铁老大作风还是蛮足的,没有听说他们做过什么与教育相关的活动。

      同时在地铁车厢中的广告也很出色。象这个就是在地铁车厢中拍到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越想越觉得这样的口号有意思。甚至都比我们的**荣***辱的口号强多了。所以准备回去就放到我的机器人教室里。向我的孩子们、家长们宣传宣传。

      2.香港的路,左行还是右行?

      每天从饭店出发,无论是到外面玩,还是到香港学校访问都要走不少路。于是问领队,为什么不租一辆大车?领队苦笑说,在香港租车太贵了,而且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停。

      香港的街道比较窄,车速比较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尤其是人行道,一般只能并行两个人。不过好在我带的学生们不错,走路时一般要求排成一队。不过,经常与对面的人走成对头。开始还不太明白。后来有学生提出来,我们在人行道上到底是靠右行,还是靠左行呢?想了半天、看了半天我也没有搞明白。街上的车辆都是靠左,但许多香港人在街上走时也是靠右行。连乘滚梯也有许多人靠右边。既然搞不明白,那就按照自己的习惯走。

      所以我们一直很自信地排着队伍沿人行道右侧行进。这次外出访问的学生们很有规矩,即使很累了队伍也不乱。直到有一次,我们下了地铁。一队学生乘坐滚梯,全部站到了滚轮的右侧~在北京习惯了。左侧站立,右侧空出来急行。但同乘的一位女士,回过头来对我说应当站到左侧。

      倒底是左侧还是右侧呀?我看到的许多香港人在电梯里胡乱一站,可并不那么分左右呀。到了离开香港的那一天我也没有搞懂。不过懂不懂与有无规矩可不同。所以我与学生们商量了,既然不知道规矩是什么,那么就按我们的来。所以在香港街上有了一队挺胸抬头靠右行的学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这个角度来看,迪斯尼的冰激凌小伙要求我们到车的另一边排队是否也是这个原因?

      走在人行道上发现并不宽。不过香港之行没有感觉到什么。等回到北京才想到,这样窄的道路雨天,打伞走对面会非常困难。同时发现北京许多原来宽敞的人行道已经有香港化的趋势。尤其是二环路。人行道截出一块给自行车,自行车道已经让给了汽车。~好象这不是保护行路权的道理。

      3.搭公车

      在香港如果能坐地铁绝不轻易坐公交车。因为下车时需要按铃,对道路不熟的很难乘。不过去海洋公园时,我们坐了公交车~因为可以一直到终点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学生们对双层车很感兴趣。其实北京也有双层,只是比较少而已。后来女儿说,与北京的比较香港双层车中感到特别摇晃。我想是街道窄、车速快的原因。

      在晃晃悠悠的车上层中,看着狭窄街道中的广告牌向自己迎面扑过来。的确有丰富的香港元素。

      在公车上另一个不适应的是香港的公车很贵,最起码比北京贵多了。在北京学生们刷卡,车票也就是2毛钱,公车甚至要几块、十几块。也可能是香港人本身收入就高,对于月入上万元的香港人来说十几、二十块钱就已经很便宜了吧。

      4.出租车

      在香港也坐过出租车。离开的那天去了星光大道和香港艺术馆,之后打车回的宾馆。

      一般情况下,我只能按轱辘的数量区分车。能识别出来的车标除了四个圈的奥迪,还有就是一个圈了奔驰了。因此上了出租车首先感觉是车很宽,坐上去比在北京的舒服。

      其次就是对跳字的价格表感兴趣。眼睛盯着跳字的表,那种感觉就象回到了当年打1.2的夏利出租车。刚找回了心惊肉跳的感觉,女儿就把一张塑封的单子给我看。好象除了跳字的表以外,还有别的收费标准。

      自从想起了当年1块2的夏利后,心惊的感觉居然就没了。也不是每天都打车,也不会太多吧。

      等回到宾馆,才有人告诉我香港的出租车分成什么不同的颜色。绿色的怎么样、红色的怎么样……。看样子,还是走着比较好。毕竟我自己的腿不用分成什么红色、绿色的。

    • 家园 谢宝。去香港前,听过林忆莲的一首歌,对那里

      充满了好感;过海的小船很好玩,很便宜。

    • 家园 呵呵,这四川话用得好亲切

      1.花钱买夏天,精神蛮灿烂

      1月31号那天,灰机降落在香港国际机场的时候,我还穿着一身冬装外加一张暖宝宝,冷得遭不住的模样.尽管已是晚上九点过,可热气袭来,我出舱就迫不及待的脱下了外套和袜子,以最清凉的姿态步入了香港街头.哇那个塞,花钱买来的夏天,那是不一样.

      2.快节奏,高热情

      机场传送带速度啷个快,花啦一火箭就把我们扔出来了.后来我发现,许多的商场电梯也都很快当,呼呦一火铁就像栽跟斗一样下楼了.办完八达通卡和公园门票,我们就搭巴士去了酒店.巴士飞速的在公路上跑,灯火阑珊的香港夜景就一幕幕在我眼前飘过,我甚至来不及分辨哪一处是我在TVB里常见到的?

      看得我喜欢

    • 家园 哈哈,楼主这帖子写的幽默轻松。

      现在去香港的确是多数时候都能够得到热情的招待,和善意的帮助。

      不过就在若干年前,我们还被人家看不起,白眼呢。

      时代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 家园 香港也不尽是高节奏

      要是到新界的一些村屋看看,包你怀疑这是不是还在香港。

      至于行人闯红灯嘛,港人其实也不少,只不过市中心哪些地方闯起来难度太高。

    • 家园 【原创】香港印象之三~学校

      其实去香港是有任务的。我们带着学生去访问香港的圣方济各英文学校。进香港学校里,与香港的小学学生共同上课、共同交流。在前一个阶段,我们完成了网络中的合作学习,现在要面对面的交流的。当我们真实地踏进了学校后才开始体会到两地教育的不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圣方济各英文学校是教会学校,从外面看看没有什么特别的。北京的许多学校也就是这样吧。不过照片中最右侧的是教堂,不是学校的范围。学校门前停着的是校车,下午的交流活动坐上了校车,访问古旧建筑(这是前一段的研究题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进到学校里面并没有感觉到在校园环境方面有太大的差别。不过明显看到香港小学的精致。道边的椅子上面有个箱子,既可以坐也可以写点东西。箱子上面还印着棋盘,休息时还可以下下棋。我猜箱子里面应当装着棋子,但没有机会去打开看一看。

      在校园中看到一金发美女。外教?!跟上去看了看。不过带着学生呢,只好装一装。看一眼,拍了张照片就回来了。~有点不好意思。

      据圣方济各学校的教学主任说,那是个班主任。大陆学校里金发外教是个稀罕物,但香港就是普通的教职工中的一员了。

       议论:校园中的边角小处都十分精致。而我们的学校在设施上并不精益求精,有些地方还比较粗糙。不过随着北京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增多,这方面已经有所改善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仔细看校园环境。能体现学校文化的应当是学校的壁报。除了这样的以外,还有其他样式与内容的。这份是中文的,其他还有纯英文的。这种壁报我们学校做的也很不差。不过,许多学校的办公经费有限,心疼那一张张地彩色复印纸所以经常要求学生用粉笔画。这样就不太美观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进到教室,也可以看到类似风格的。这种墙报往往是学校、班级活动的反映,一个学期也就更换个三、两次,因此更能从中反映学校里的长期活动的情况。我个人希望从学校的细节中来多领会香港的学校文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各班的都不太相同,但风格上、内容上还是有一致的地方。这些一致就是一个学校的风格,或者叫文化。

      我更喜欢香港孩子的蓝白校服。在班里面没有穿白衬衫的都是北京的学生,其他是香港的学生。香港的班里人数很多的,远超出了我的预想。同时也有非常淘气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在照片左边墙报下面的两个男孩子好象也只能安静地听半节课,剩下的时间就是走神了。甚至在课堂上钻到了桌子下面玩。从这方面来看,北京的学生们规矩多了。可能是师生身份定位不同吧。

      因为是协助带队,并且负责摄像、照像,所以我听了不同班级的四节课。感到香港老师的教学活动非常熟悉,平时在教育理论书籍中的各种教学方法都能一一对应上。可能是香港老师训练的更正规一些吧。

      不过,老师好象也有没有办法的时候。例如学生上后半节课时钻到桌子底下玩,老师也没有做过多的批评。只是多叫了几次邻桌回答问题~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老师上课时在黑板下面有一只MIC。使用MIC好象是因为有些孩子会随便说话。同时上课时学生到前面回答问题时,举着MIC会很有感觉。关于教室配MIC,回来后看到国内某学校的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好象是学校认为那是不负责,所以坚决不配。关于这个问题也直接问过香港校长,他说这是对老师的健康负责。

      在圣方济各英文小学,我最关注的问题是学生活动。其中吸引我眼球的是学校的阅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学校的礼堂,香港同事介绍这是“风雨操场”。我认为是一回事儿。在我的中学时代,学校礼堂总是同时兼任饭厅,所以地面总是油腻腻的。

      需要注意操场的舞台部分,有部分学生已经坐在那里了~可不是要上台表演,是在阅读~因为图书室就在舞台台口右边。我从位置上看,怀疑学校的图书室可能是由舞台更衣室改的,那里的面积比较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台口右转就进了图书室。刚进门的地方是借阅处。有六、七个孩子在排队还书就已经很挤了。在这里可以看到,是学生在负责借阅书的手续~这一点非常重要。周围没有老师监督,说明学生是自己在真正的使用。从动作上看,坐在桌前的那个小女生还不太熟悉。用扫描仪时还需要旁边大一点儿的女生协助。可以看出不是作秀,而是实实在在的运作。还书的学生还都有模有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借阅处旁边有几排书架子,不过并不太多。与大陆学校书库中的顶天立地的架子不同,这里的架子都不太高。明显是为了学生取用方便,这也是学校细致的一种体现。大陆学校里则完全把成人的东西照搬过来。用高大的架子装书,虽然可以多摆几本书,但真不适用小学生。图书的数量上并不太多,这样的书架子也就只有六、七个。我认为这是一个MINI型的图书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书馆虽然小,但内容都齐全。在书架的最深处还有着四张阅读桌。我估计了一下,最多能放下24个学生。在这里出现疑问了:他们班里最少也有40个学生。这样怎么在图书馆组织阅读课?

      在图书馆的墙上发现了一个让我吃惊的东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一个书架子的背面看到了学校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在上面写着要求每个年级学生的阅读的量,下面小字是达标学生的名单。学校要求一年级是每个月要看6本书、四年级学生是14本、六年级居然是22本。我推算了一下,六年级一个月要看22本书,那么每周要看5本多。则进一步说,学生每天要看一本书。这样的阅读量相当大。这点估计其他人不会注意,但这的确是香港学校的特点吧。大到了让我怀疑是否属实。当时特别想找个学生问一问。不过从图书馆中学生都能自我管理了,这极可不是宣传。

      后来,4月份香港学校回访我校时,我特别问了香港的老师。她们说就是这样。而且象哈利·波特这类书还建议学生读原著。如果是英文原版则会慢一些。

      阅读量!真有些吓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对比我们,有些学学生一个学期也看不到22本。首先是学生没有地方找到合适的书,其次是作业多到没有时间去看书。就算前两个条件都能满足了,孩子们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阅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图书室里,能够看到其他的一些内容。从墙报中可以看出相关阅读的配合活动。在角落里放的道具,可以看出配合阅读课后组织木偶剧表演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与我们一样,香港学校也有值日生。他们是用绶带,我们红箍。他们的值日生非常兴奋,我们的也趾高气昂……。可能这是孩子的共同特点吧。

      在香港学校里还发现了许多可以记录的。象操场中的地面有玩游戏的框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拍到这里,我的相机彻底没有电了。充电器在箱子里,而自己的行李还不知道在哪儿呢。所以下午两地学生共同活动时缺少了许多照片。

      • 家园 我在香港生活过一段时间,其实香港学生的教育方式尽管

        因为历史原因更接近英式教育,但效果也不一定就强。当然,香港也出了象港大这样的好大学和人才。大陆的教育方式的确有点“灌填鸭”,但基础打得很牢固。。。至少,在国外大学里,总体上,一下子接受“新教育”方式的大陆学生反而比来自香港的表现出色。。。和香港同学做过project,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leadership也没好过大陆学生。

        还有,我接触过的很多香港人的教育还是很传统的,再加上香港地方小,竞争就很强,压力也很大。我有一香港好友,他儿子初中毕业没考好,他们也不敢责怪太多,怕儿子跳楼自杀。。。所以,情况和大陆还是差不多的。而这个好友的哥哥一个是港大教授,一个是港大毕业的,现任政府公务员。所以,还是看个人的。。。

        照片上的墙报,在我外甥女的学校(上海)也有的,她还是负责搞这些东西呢。也有课外业余小组。当然,他们学校包括国内其他学校就没规定大量阅读了,作业已经够多的了

        另,在英国O level ,A level全国考试中,很多年名列前茅的是华人。。。英国报上评论说,因为中国人望子成龙的传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反正是表扬之意。

      • 家园 武老师的香港印象系列也写得非常好,

        但是我有个疑问:你为何不自己开个主帖,而要跟在别人的帖子后头?

        新兵是照样可以发帖的,只不过要发在新兵营里,以后版主会根据文章的内容选转。我想如果你现在请版主帮忙的话,也是可以分割出来的。

        • 家园 随意而安!

          谢谢柳大将军夸奖。

          其实写这点儿东西也是随意。尤其是看到了“静然如此”MM的帖子后,凑个热闹而已,没有其他的什么想法。我想楼主MM也不反对吧。

          当然如果有人认为还是要单开才方便的话,那我向版主提出申请。

      • 家园 每本书10页就很容易了
        • 家园 关于阅读

          香港学校里的阅读可是真真儿的。

          原本我也是怀疑。四月份圣方济各回访时,有与香港老师交流的时间。所以我特别问了他们一下具体读书的情况。她们说并不是绝对的要求。学校建议学生多读书,但象读原版的哈利·波特之类的书就可以少读一些。

          倒! 原版英文的。我自己一年都搞不定。

          学校希望学生在一年级可以多读一些带画儿的书,但是到了中、高年级就要尽量读纯文字的书籍了。

          我想许多国内的家长并没有关注自己孩子的阅读量吧,甚至自己是否能够达到每月4本的阅读量?

          • 家园 美国的小学

            是计页的。

            好像是读到500页或者1000页,就可以领一张披萨票,到一个披萨连锁店去领一个小皮萨。

            好多3年级的小孩,都读大部头的小说,比如high school music(中文译成啥,不知道)。一年读个几十百把本(有些比较薄),还是可以的。

            主要是家长监督和引导。学校不管,也没法管。要出人头地,自然要多加努力。

            • 家园 对比

              其实对比起来,国内的学校和家长都不太关心阅读量。

              你愿意看多少都行~前提是考试成绩要好了就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