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将军百战觅封侯(一)天宝初年,安西四将的聚首 -- 驿寄梅花

共:💬181 🌺619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

      穆斯林自己不总结不重视不研究自己先辈的东西,先辈的血汗生命,简单归结于某某某某的伟大,就不要怪别人不重视不尊重不研究穆斯林的历史,将他们先辈的赫赫战功归于宗教狂热以及战斗效率低下。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中国先辈留下的新旧唐书,资治通鉴,通典,虽然不详细,但足以让我把高仙芝为首的安西四将写的有血有肉了。我尊重任何人,包括我描写的英雄面对的敌人。

      我说过希望有人提供阿拉伯方面的史料,我也阅读阿拉伯通史,谢谢猫兄的两次提醒,第一次提出参战人数的疑问,让我思考穆斯林的战斗特点以下是资料:

      在穆罕默德的时代,早已知道把军队分为中坚、左翼、右翼、前锋、后卫,这种分法显示出拜占廷和萨珊王朝的影响。这样由五个部分配合起来的军队,就叫做“赫米斯”(khamīs,五肢军)。骑兵掩护着两翼。编制军队的时候,保留了原来部族的单位。各部族都有自己的旗帜,那时候的旗帜,是用一块布拴在长矛杆上,由一个最勇敢的士兵打着,在队伍的前面走。先知的军旗,叫做鹫旗(‘uqāb)。步兵使用弓、箭、弹弓,有时使用盾和剑;剑插在鞘里,扛在右肩上。镖枪(harbah)是后来从阿比西尼亚传入的。骑兵的主要武器是长矛(rumh),矛杆在阿拉伯文学里是以“赫帖”(khatti)著称的,那是因出产于巴林海岸的“赫特”(al-Khatt)而得名的,那里盛产竹子,最初是从印度传入的。长矛和弓箭,是两种民族的武器。最好的剑也是印度出产的,所以叫做“欣迪”(hindi)。防身的武器,是甲和盾。阿拉伯人的武器,比拜占廷的轻便些①。

      战斗的序列是原始的排成行列紧密的阵式。敌对行为是由双方著名战士个人的战斗开始的,战士先走到阵前来挑战。阿拉比亚的战士,比他的波斯的和拜占廷的敌手,得到更高的报酬,而且确信能够得到一份战利品。在真主看来,当兵不仅是最高贵的、最满意的职业,而且是最有利的职业。穆斯林的阿拉比亚军队,其力量不在于武器精良,也不在于组织性优越,却在于士气旺盛,这无疑是伊斯兰教的贡献;也在于军队的耐久力,那是沙漠生活培养出来的;还在于显著的机动性,那主要是由于他们靠骆驼运输②。

      第一次提示的思考,让我知道柏扬老人家的20万大食军队不是愤青所言,还是有些道理的。

      另一次提示,让我知道是波斯籍的奴隶将军阿布.穆斯林他的手下将领指挥的,这场战役消耗了他的大部分军事实力,结果被人杀死。很可惜,有名的人物没有和唐朝安西四将交手。没有死在当时最强的唐军手里估计他老人家死不瞑目。

      欢迎大家来找茬,请对穆斯林600-800年古代作战的特点提出见解。

      欢迎各路精英好汉来指点我这个不入流的历史爱好者,就事论事,不要歪楼啊。

      • 家园 哈哈,梅花兄还在一个数字上纠缠呢啊

        这两天为了和某人莫须有的争辩,又重新翻越希罗多德的历史,越看越觉得喜感,希罗多德老人家当年可是靠着这部书稿做讲座捞了不少银子地,人家这么大的历史学家就能把一些风闻啊,夸大啊,不靠谱啊放进真实的历史,最后还能被人奉为希腊研究的圣典。梅花兄你也应该释然了,没必要为一个数字生气,你的这一数字是有出处的,但也是被人认为是荒谬的,至于究竟荒谬不荒谬呢,依照这个帖子的风格来说是无所谓的,没必要为了这么点小数字而吵架。

        经过这两天的吵架时间来看,我越发觉得在河里不发表不参与争议帖的重要性啦,真的是浪费时间。我劝梅花兄也一样,以后再写的时候,如果再出现这样的问题,直接给个引用的出处就是了,至于真伪,除非你已经认真考证过了,不然还是别再讨论的比较好。

        • 家园 呵呵,我搞错了,以前的讨论,修改了一下标题,疏乎没改完

          旧酒装新瓶

          不想收在正文里面了,您一个帖子看了两遍,我打算网上分析完怛逻斯之战资料后,写(六)怛逻斯之战

          留着辑录自己的思绪,蛮有意思的,不堪回首,呵呵,思想的交流有时很难

      • 家园 以我的印象,艾布·穆斯林并未亲临一线指挥

        他是呼罗珊总督,却不是中亚总督。在倭马亚王朝中期,建立的制度就是河外区域受呼罗珊总督辖制,呼罗珊总督所在地长时间都是木鹿,离怛逻斯大约2000公里路程。怛逻斯之战阿拉伯军的直接指挥官是艾布·穆斯林手下大将齐亚德·本·萨利赫,在此次会战中,艾布·穆斯林将他的一部分部队带到了离怛逻斯约400公里的撒马尔罕,归入齐亚德麾下。

        您看的是马坚先生译,希提著的《阿拉伯通史》,不是纳忠先生著作《阿拉伯通史》。不过我似乎记得两部阿拉伯通史中都没有提到怛逻斯之战中阿拉伯军的人数。事实上,唐军参战的人数有多少,这本身都是疑问,阿拉伯史书有写10万人的,我国典籍记载也各异。

        既然双方参战人数未知,也不能完全确定此战后双方各自的损失,那么又怎么能说艾布·穆斯林因为这一战而丧失了大部分军事实力呢?纳忠先生的《阿拉伯通史》里恰恰写了:艾布·穆斯林在此战后一度气焰熏天,使得阿拔斯中央政府严重不安。在怛逻斯之战后3年,艾布·穆斯林又率军击败哈里发曼苏尔的叔父阿卜杜拉。曼苏尔一度要将整个埃及和叙利亚割让给他,换取他离开呼罗珊。这也证明他的大部分军事实力根本没有损失在怛逻斯之战,否则曼苏尔何必如此低声下气?

        阿拉伯人并非不重视记载历史,但我们对阿拉伯历史的介绍工作还很不够,为此我表示深深的惭愧。

        • 家园 事实上,阿拉伯方对此战的历史记载,是相当详尽与可信的

          怛逻斯之战,大食方面的主将是齐雅德·萨利赫而非阿布·穆斯林(也即唐朝史料中的“并波悉林”),这点是非常清楚的。

          而具体的战斗经过,同样也是阿拉伯史料更加明确。大食方面以塞义德·本·侯梅德在怛逻斯城加强防御,齐雅德·萨利赫则奉命抵达到怛逻斯和伊特莱赫一线准备迎击唐军的进攻。

          还是那句话,阿拉伯方面对此的史料记载非常清楚,不但能与唐朝的相关记载相印证,也与考古发现相吻合。这些没有看过不要紧,但是不能因为自己没有没看,就恶意贬低自己不了解的史料记载,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 家园 关于主帅

            我是朔风飞扬的作者阿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借用苹果的ID发个言。梅花是谁呀?唐风里的天涯孤鸿?

            阿拉伯方面的主帅问题,阿拉伯史料也是众说不一。阿拉伯通史算不得详尽,关于怛罗斯战役,阿拉伯史料记载迄今最为详尽的是穆塔海尔麦格迪西,《肇始与历史(al-Bad' wa al-Tarilch)》所记: 艾布阿拔斯掌权3年后(应是751年),布哈拉( Bukhara )爆发起义,为首的是舒莱克本谢赫菲赫利(Shurayk Ben Shaykh al-Fihri)他率3万名阿拉伯人和其他人对艾布穆斯林展开报复行动,反抗他的血腥手段和滥杀无辜的行为。艾布穆斯林(即本书中之并波悉林)前去镇压,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和艾布达乌德哈立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为先锋。双方交锋,舒莱克被杀。他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并下令构筑撒马尔罕墙,以期在敌人进攻时成为一道防御屏障。他派齐亚德继续挺进,后者征服了河外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打到恒逻斯(Taraz)和伊特莱赫('Itlalch)。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10万余人。赛义德本侯梅德在恒罗斯城加固城防,艾布穆斯林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赛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穆斯林们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进军布哈拉,降服,将他们斩首,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不止一次将俘虏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看清楚,是“河外地区的国王和首领们”,而非将“唐军俘虏” 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

            其次记载的还有伊本艾西尔所著的《历史大全(al-Kamil fial-Tanrkh)》,其云:这一年,拔汗那的伊赫希德与沙什国王( 注:沙什国即是石国)反目为仇。伊赫希德向中国国王求救。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沙什国王包围。沙什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艾布穆斯林那里,他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怛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此役发生在(伊历)133年12月。

            怛罗斯主帅是不是阿布穆斯林,跟国内史料记载的唐军人数一样扑朔迷离,在没有新的有力证据之前,我们存疑。顺便说一句,阿拉伯史料扯淡、前后不一,装B瞎说的至少不必中国古代史料好到哪去。。。

            • 家园 阿弩,古战里这个问题讨论的不止一遍了

              虽然也有争议,但是在基本的问题上还是能够取得认同的~

              阿布穆斯林在撒马尔罕纵深构筑防御,而率军开进怛逻斯前线的,是齐雅德·本·萨利赫,至少这点从目前能够发现的史料上,是一致的。

              至于楼下所列举的那些个唐军兵力出处,你我都清楚,他故意漏列了哪些史料,又是出于什么目的~所以你写的这大段文章,能够被看进去的,也就是最后一段了~

              • 家园 您好,又来了

                至于楼下所列举的那些个唐军兵力出处,你我都清楚,他故意漏列了哪些史料,又是出于什么目的~所以你写的这大段文章,能够被看进去的,也就是最后一段了~

                您列列还有什么史料说明大唐这次战役的人数了?让大家见识见识。也让我看看。

                • 家园 你不是自称通读通典和通鉴的么?怎么,想不起来了?

                  先来看中国方面的史料记载,以所引史料大致时间顺序为序——

                  [唐]杜佑《通典》

                  国家开元天宝之际,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逻(斯)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数十万人。天宝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岛,置二万人戍之。旋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没。安禄山讨奚,契丹于天门岭,十万众尽没。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杨国忠讨蛮阁罗凤,十余万众全没。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耶?”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引[唐]《唐历》

                  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司马光《通鉴考异》引[唐]《段秀实别传》

                  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

                  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沿用自《旧唐书》

                  因构诸胡共怨之,以告大食,连兵攻四镇。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

                  ——中国方面对此战唐军动员的人数,大致有两个不同的记载。一为6~7万,一为2~3万。既然要列,就应该将所有史料记载都列上去,然后再加以辨析。

                  而你在这边却玩弄了一个把戏,仅仅把符合自己观点的《通鉴》+新、旧唐书中的记载罗列出来,却把《通典》中的记载与《通鉴考异》的存疑摒弃不用。选择性无视大法真是玩得炉火纯青~——你不是口口声声自己的叙述都是严格参照《通典》《通鉴》的么?怎么当史料与自己的观点矛盾了,就都扔掉了?

                  再看阿拉伯方面的史料——

                  穆塔海尔·麦格迪西,《肇始与历史》

                  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赛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

                  伊本·阿西尔《全史》

                  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沙什国王包围。沙什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艾布穆斯林那里,他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怛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

                  ——阿拉伯方面的两种记载,对唐军及其附庸军的损失(杀伤+俘虏)记载稍有不同,但总数都为7万人。这就与曾任唐朝宰相的杜佑的记载“七万众尽没”相吻合了,这样的“巧合”同时出现在古典时代两个远隔的文明的历史记载中,那就不仅仅是巧合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杜佑的侄子杜环本人更是曾经亲身参加过怛逻斯会战,并且因战败被俘,将在阿拉伯世界游历的经历,释放归国后写成《经行记》一书,其中大量记载被杜佑收入《通典》中。

                  这样比较辨析下来,哪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已经不言而喻~

                  • 家园 册府元龟里面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史料。
                  • 家园 提醒您老不要老是想当然,引用资料好好考证

                    你不是自称通读通典和通鉴的么?
                    我只说过通读阿拉伯通史第三编,先生您自己通读了通典和通鉴。

                    杜佑的通典中我看了兵志部分,然后与李卫兵法,太白阴经,武经总要,集合一起看写出唐代的陆军操典,既然你提到杜佑通典的:

                    国家开元天宝之际,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逻(斯)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数十万人。天宝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岛,置二万人戍之。旋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没。安禄山讨奚,契丹于天门岭,十万众尽没。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杨国忠讨蛮阁罗凤,十余万众全没。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耶?”

                    看看旧唐书唐玄宗本纪中

                    杨国忠讨蛮阁罗凤,十余万众全没。
                    的描述。

                    戊申,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执突骑施可汗及石国王。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及云南蛮战于西洱河,大败绩,大将王天运死之,陷云南都护府。七月,高仙芝及大食战于恒逻斯城,败绩。

                    夏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将兵六万讨云南,与云南王阁罗凤战于泸川,官军大败,死于泸水者不可胜数

                    之后

                    冬十月辛亥,幸华清宫。十一月乙未,幸杨国忠宅。丙午,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杨国忠兼领剑南节度使。

                    天宝十三年

                    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兵击云南蛮于西洱河,粮尽军旋,马足陷桥,为阁罗凤所擒,举军皆没。

                    这位先生理清脉络没有,4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泸川6万兵败之后,11月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然后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兵击云南蛮于西洱河,粮尽军旋,马足陷桥,为阁罗凤所擒,举军皆没,人数不知。

                    这就是杜佑的写史,渡泸10万之败里面的脏水全泼到杨国忠身上了,牛呀

                    这就是您列出来一个的史籍。

                    司马光《通鉴考异》引[唐]《段秀实别传》

                    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

                    连司马光都不认为6万众准确,列到《资治通鉴考异》里面,有人还要把它当作宝。却把《资治通鉴》的蕃汉3万却看不到。

                    引用某人的话

                    而你在这边却玩弄了一个把戏,仅仅把符合自己观点的《通鉴》+新、旧唐书中的记载罗列出来,却把《通典》中的记载与《通鉴考异》的存疑摒弃不用。选择性无视大法真是玩得炉火纯青~——你不是口口声声自己的叙述都是严格参照《通典》《通鉴》的么?怎么当史料与自己的观点矛盾了,就都扔掉了?

                    俺还不知道自己还有玩弄人的本事,那是您吧,写出来的话修修改改的。

                    俺看的是中国国学网外链出处里面没有《通鉴考异》,

                    您列出来《通鉴考异》的东西我认为不可靠。

                    再看阿拉伯方面的史料——

                    穆塔海尔·麦格迪西,《肇始与历史》

                    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赛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

                    伊本·阿西尔《全史》

                    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沙什国王包围。沙什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艾布穆斯林那里,他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怛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

                    兄弟感兴趣,去看看又是收费的东西,摘两个这两个作者的网上介绍

                    肇始与历史》(al-bad’ wa al-tārīkh )

                      本书作者情况是阿拉伯古籍中较为特殊的一例。大约在公元966年,穆塔海尔·麦格迪西(al-mutahhar al-maqdisī,卒于公元966年之后)来到锡吉斯坦,应一位大臣的要求,写了一部简明扼要的历史著作,书名即《肇始与历史》。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部著作却归在哲学家艾哈迈德·巴勒希(al-balkhī)名下。以本次辑译所依据的版本为例,封面写麦格迪西,封二却写巴勒希,书的结尾又写麦格迪西。哈利法在其《古籍释疑》一书中明确记载该书作者为巴勒希,只字未提麦格迪西。齐里克利则在其《名人辞典》中说,法国东方学家c.huart考证出《肇始与历史》的作者为麦格迪西而不是巴勒希,因为该书伊历355年成书,巴勒希于322年就已去世。

                      《肇始与历史》是中世纪阿拉伯历史典籍中的重要著作,属纪事本末体。它记载了当时各个民族和各地国王的历史和传闻,而且除了使用已知的材料外,作者还以穆斯林学者的博学,阐述了自己独到的研究成果,并将自己与拜火教和犹太教著名人士的会晤情况公诸于世,因而受到后世学者的注意。写作风格上尤其注重删繁就简,并剔除了一些不实的传说和说书人的夸张演义成分。

                    伊本·阿西尔

                      伊本·阿西尔(1160~1234)

                      Ibn al-Athīr

                      阿拉伯历史学家。全名为埃宰·丁·艾布·哈桑·阿里。摩苏尔人。幼年在摩苏尔求学,成年后游学于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 。性孤寂 ,喜独处和闭门著述 。代表作为《历史大全》,起自太古洪荒,讫于1231年。伊斯兰教史部分,采用编年史体,自回历纪元(622)始 ,逐年编著,史料翔实 ,被史界喻为中世纪伊斯兰教史的权威著作。1851年,首次在荷兰莱顿分12册出版 。嗣后,埃及出版多次 。1965~1966年,在贝鲁特出版的精校本被认为是最好的版本。除《历史大全》外,还著有《逸闻轶事》、《望族精英》等著作。

                    历史还要记载传闻,写作风格上尤其注重删繁就简,并剔除了一些不实的传说和说书人的夸张演义成分,是历史还是《一千零一夜》的删节版。

                    《历史大全》1965~1966年,在贝鲁特出版的精校本被认为是最好的版本。
                    看来它也要修改一下,牛皮吹破了不好看。

                    中国唐代的历史已经是信史,有捷书,奏章。安西四镇两万多唐军,考虑到自身安全,出动兵马极限是两万。盟军方面,人家司马光根据考证提出来有一万。

                    《通鉴考异》中多出来的3万您随便。不过2万唐军面对盟军这么多人反叛,两面受敌,我看悬。

                    唐朝安史之乱前军队中的军令有一条,军事奏章如有造假,有检举揭发核实无误,重赏。揭发情节严重的,升官发财了。损失唐军瞒报少报,你以为高仙芝敢么?

                    ——阿拉伯方面的两种记载,对唐军及其附庸军的损失(杀伤+俘虏)记载稍有不同,但总数都为7万人。这就与曾任唐朝宰相的杜佑的记载“七万众尽没”相吻合了,这样的“巧合”同时出现在古典时代两个远隔的文明的历史记载中,那就不仅仅是巧合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杜佑的侄子杜环本人更是曾经亲身参加过怛逻斯会战,并且因战败被俘,将在阿拉伯世界游历的经历,释放归国后写成《经行记》一书,其中大量记载被杜佑收入《通典》中。

                    阿拉伯方面写个《一千零一夜》一般的历史,有人信,我不信。

                    杜佑的侄子杜环朝觐过阿拉伯,说得话写的书《经行记》散失了,别把通典里面杜佑写的有关大食方面,写出的东西都归到他侄子身上。杜佑写书的时候跟他侄子写书分得清,人家直接提出来。

                    看史好好翻资料,好好研究,别听风便是雨。逮住东西就当个宝

                    谢谢各位欣赏。工作了

                    • 家园 【按管理意见修改】

                      早上起来,受到管理意见,那我改就是了~

                      不过,删贴我是不干的~就算去掉情绪化的语言,该指出的错还是要指出,不管某人的粉丝怎么大喊“挑错就是骚扰原创”,也改变不了他知错不改、口口硬撑的事实

                      不用过激的语言,没有问题~只要这位原创写手改不了选择性无视史料的毛病,这个毛病就还要继续挑下去

                      看看旧唐书唐玄宗本纪中“杨国忠讨蛮阁罗凤,十余万众全没”的描述。

                      ……

                      这位先生理清脉络没有,4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泸川6万兵败之后,11月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然后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兵击云南蛮于西洱河,粮尽军旋,马足陷桥,为阁罗凤所擒,举军皆没,人数不知。

                      这就是杜佑的写史,渡泸10万之败里面的脏水全泼到杨国忠身上了,牛呀

                      这就是您列出来一个的史籍。

                      想转移话题?没问题!

                      反正你转来转去,结果不过是从裁剪一段史料到裁剪另一段史料罢了【按管理意见修改】

                      “《通典》不可信,要看《旧唐书》”?——那好,那我们看看《旧唐书》里杨国忠的本传是怎么写的?

                      南蛮质子閤罗凤亡归不获,帝怒甚,欲讨之。国忠荐阆州人鲜于仲通为益州长史,令率精兵八万讨南蛮,与罗凤战于泸南,全军陷没。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仍令仲通上表请国忠兼领益部。

                      十载,国忠权知蜀郡都督府长史,充剑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仍荐仲通代己为京兆尹。国忠又使司马李宓率师七万再讨南蛮。宓渡泸水,为蛮所诱,至和城,不战而败,李宓死于阵。国忠又隐其败,以捷书上闻

                      这就你举的《旧唐书》,奇怪啊,怎么你举的史料也把脏水泼到杨国忠身上了?

                      到底是《通典》、《旧唐书》不要脸地诬陷杨国忠呢?还是你【按管理意见修改】地又一次裁剪史料,断章取义?!

                      司马光《通鉴考异》引[唐]《段秀实别传》: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

                      连司马光都不认为6万众准确,列到《资治通鉴考异》里面,有人还要把它当作宝。却把《资治通鉴》的蕃汉3万却看不到。

                      司马光对于史料辨析的严谨性,恰恰就是体现在《通鉴考异》中!

                      司马光不是你这样全知全能的大仙,即使是他,对几百年前历史的判断也难免有差错。所以在编撰《资治通鉴》之后特意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途,为《考异》三十卷”,将自己在编史过程中未采之史料记载一一列举,以备读者辨析。

                      托他的福,为今天保留了这么多珍贵的散佚史料。也使得今天的历史学者在有了异国史料和最新出土文献的佐证下,才能对一些他当年所没有能力详加考证的历史问题,重新进行考证与研究。

                      这就是司马君实对待史料的严谨和客观!也正是和你这样凡是不合自己胃口的史料就一概摒弃的【按管理意见修改】之间,最大的差距!

                      读《通鉴》而不知有《考异》,真不知道你都读到哪里去了!

                      看看你的自陈也难怪——

                      俺看的是中国国学网里面没有《通鉴考异》,

                      您列出来《通鉴考异》的东西我认为不可靠。

                      ——整天只知道靠残缺不全的网络版电子书来“研究历史”“揭示真相”,那自然网络版没有的,你都就不知道了。你自己不知道还不算,——你没看过、没听说过就都“不可信”!

                      下面关于阿拉伯史料的评价也是一样,你没看过不要紧,当场摆渡了一段评论,就斩钉截铁地说“是《一千零一夜》的删节版

                      【按管理意见修改】

            • 家园 梅花就是西西河里的驿寄梅花,别处的不是我

              这是我在西西河里的第一个历史类的帖子。谢谢您阅读全文。

              怛罗斯的唐军方面军人总数,唐军2万,盟军1万。大唐参战人数,史料的上差异就在算没有算上盟军的人数上了。

              资治通鉴

              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新旧唐书 李嗣业列传中

              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

              因构诸胡共怨之,以告大食,连兵攻四镇。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事急

              中国的古代史籍版本很多,传抄的人如果不懂军事,写错数字正常。例如

              高仙芝部分小勃律战役:

              城南十五里因山为栅,有兵八九千人。城下有婆勒川,水涨不可渡。仙芝以三牲祭河,命诸将 选兵马,人赍三日
              连云堡敌人数字是对的。

              李嗣业部分

              于时吐蕃聚十万众于娑勒城,据山因水,堑断崖谷,编木为城。

              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

              这里面得十万的由来是以前的史书作者先是写为“吐蕃聚万众”虚指一万多或者不到一万。

              后人传抄史书眼花写作“吐蕃聚万众”变为实指十万了。现代人读书如果不联系拓展阅读,剔除不实的数据,容易读出结论觉得中国史书不可靠。

              因为自己第一次搞历史小品写作,不是写论文,而且不想打乱文章表达的意思。所以史籍这些东西没有写到文章中讨论。

              您在文章中提到的伊斯兰的两篇文章成书时间是什么时候?有电子版么?

              《肇始与历史(al-Bad' wa al-Tarilch)》黎巴嫩,萨迪尔书局,1988年版,6卷本

              《历史大全(al-kamil fial-tanrkh)》,阿拉伯书籍出版社(贝鲁特),1999年第2版,11卷本第5卷,第39页(伊历133年条下)

              我快速检阅阿拉伯通史,感觉没意思,历史学家写出“一千零一夜”的传统来了。

      • 家园 驿寄,不要这样子,写文章不是要吵架的~

        就偶平常的感受来说,写文章如果只有单一文献的话,比较难写,因为稍稍想发挥一下都觉得没底,很容易就超出原来的框架了。阿拉伯通史偶没看过,也不知道有没有具体的兵力、战况等描述,偶觉得如果没有的话就不必在文章里太执着这方面的内容了,也不会影响到质量的。

        就偶的印象中这仗打的挺冲动的,好像是高自己决定要进攻的,不知道是不是这样。阿拉伯方面兵力少也好,兵力多也罢,安西都是无法获胜的,怛罗斯是个象征,要说它决定了中亚格局那就是倒果为因了。这点可以比较下罗马和帕提亚、波斯的关系。

        至于部队组成,偶觉得穆斯林不会否认奴隶的存在吧,奴隶是很有战斗力的啊,不知道交战的时候是怎么样的。至于仆从国。。。

        那个“穆斯林不总结。。。”什么的,当没看见呐,不能意气啊,呵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