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再见少年路】再见&你好,我渐渐远去&新生的音乐 -- 竹林饮雪

共:💬7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再见少年路】再见&你好,我渐渐远去&新生的音乐

    【再见少年路】再见&你好,我渐渐远去&新生的音乐时代

    8月7日夜,

    同事们看完了超女关灯睡下了,

    一切终于归于平静,

    很久没有息心听音乐了,

    今夜,黑暗中,宛转悠扬,曲折动人。

    音乐中,竟然打开了记忆,

    我知道这不是个好现象

    当球场上大部分运动员都比我年纪小的时候,

    当现时流行的音乐不再能打动我,

    而自己只能用当下的流行元素和文化背景去理解的时候,

    当偶尔会开始回忆的时候,

    都说明,我的年轻时代渐渐远去了。

    记得17年前,10岁的时候,

    妈妈说:“学自行车吧。”

    我说:“嗯。”

    爸爸说:“学游泳吧。”

    我说:“嗯。”

    妈妈说:“学个乐器吧。”

    我说:“嗯。”

    爸爸说:“那就学手风琴吧。”

    我说:“嗯。”

    如果你问我:“你是不是只会‘嗯’啊。”

    我会说:“嗯”

    小时候我是个听话的孩子,甚至到至今都没有叛逆过,

    自行车用了几个小时就学好了,

    游泳用了两天学会了,

    可这风琴,一下就用去了四五年的光阴,

    即使我很喜欢运动,也只能每天在几乎全部的休息时间,

    都让屁股挤压在五十斤左右的一百二十贝斯的大家伙和椅子表面积的三分之一之间,

    风琴那时候对我来说还是个大家伙,

    而练琴,只能坐椅子的三分之一,

    妈妈总说:你看你屁股那么大,撅撅着。

    我说:四川的同学都说我屁股上有个台台,那我干脆就说屁股上绑了个写字台好了。

    坐的时间长了,屁股自然大了,

    求学时往返于成都和济南之间,

    发现分辨列车员的资历,就要看他们的屁股,

    屁股越大的,上车的时间就越长,坐的时间长坐大的呗。

    唉,年纪大了,唠叨了,又闲扯了这么多,

    总之,since then,我的音乐时代开始了。

    关于背着风琴的日子,还是一句带过吧,不得不说那真是一段捏着鼻子忍受的时光,

    当邻近中考时候,突然停止那段生活的时候,

    好像身上突然放下了长久的负重,似欲飞翔。

    倒是箱子里的卡带,记录着我音乐的成长。

    梦里时常出现听着音乐写作业,或是为了不断重复的听喜欢的一首歌,

    挥动着着铅笔倒卡带的样子,

    也经常记起珍藏的卡带被卷进磁头的时候的叹息,

    我想这是一代人共同的的记忆。

    自己最初的三盒卡带是手风琴初级、中级和高级练习曲,

    我曾经一直思望着,如果有一天,

    我能把里面的草原牧歌和牧民之歌都弹的熟练,那该多好,

    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有做到,清晰的记得,牧民之歌,

    即使弹得最好的一次,也还错了一个音。

    后来听的倦了,也不知道该买什么,就去新华书店买了两盒古典,

    一盒正面贝多芬,反面莫扎特,另一盒是卡拉扬指挥的卡门组曲。

    此后大概有两年的时间,没有变动,直到有一天,

    从借来后排同学的sony walkman里听来了几句歌声,

    那音色的感觉,一直深深印在我心里,

    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再次感受过那种冲击力了,

    可我也从没弄清楚那声音到底是谁的,大概是鼎盛时期的窦唯和黑豹吧,

    总之,被告知这是流行音乐,

    since then,我就开始买卡带了,那是1997年,

    头两盒是跟高中同学一起去音乐人买的,

    其一是博子推荐给我的,Bon Jovi的Crossroad,the other is 齐秦的97狼精选集,

    自此一发不可收,进入了一个看着封面乱买卡带的挥霍时期,

    其中有很喜欢的Micheal Learns to Rock, def leppard,林志炫,

    也有很不喜欢的NIRVANA(涅槃),虽然几乎买了他们所有的专辑,

    更有一些泛泛之辈,越来越走向衰弱的黑豹、唐朝和零点。

    但之于好听与不好听,都是后话了,因为当时对旋律并没有鉴赏能力,

    不管是好听或者不好听,都会没有任何感觉的写着作业反复任其反复播放,

    直到被金属吵的几乎神经衰弱。

    一年后的一天深夜,睡不着,turn on the radio,音乐汩汩的流淌而出,

    那是陶晶莹的《离开我》,

    又在一个下大雪的晚上,自己跑出去,直奔远东音像,

    只为了陶晶莹那首歌,那张有这首歌的专辑,

    也许这是一种执着,

    那晚,一起把许巍也带回了家,《那一年》,那是1998年。

    喜欢一个人的一首歌,我便坚持买这个人的所有专辑,而不是精选,

    因为一直认为,精选出来的,也许并不是我欣赏的style,

    事实证明,大陆歌手,几乎连精选集都凑不齐,更不值得去买所有专辑。

    许巍,汪峰等,是为数不多的例外。

    在高中的时候每周都会听山东音乐台杨玥的《今日流行》,至今还记得那段开场白:

    “发现一种声音,是一种喜悦,自然深具个性的传扬,成就不同反响的吸引力.

    今日流行,用音乐呼吸生活。”

    仍是那段日子,伴随着我为一个女孩儿认真的唱一首《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她成了我的初恋,在高考那段最黑暗的日子,

    三个月后,我去了成都,她去了北京,

    “那年你决定向北而去,而我却必须往南远行。。。”

    赵传的《约定》,我们高中的毕业歌,那是2001年7月。

    进入大学,结束了之前一直买正版的非精选集日子,

    开始买几乎所有听过的明星的盗版精选集,包括罗大佑、陈升、谭咏麟和张国荣,

    每盒卡带只有五元,20首歌,好像白捡的,

    不过仍有例外,周杰伦的前三盒卡带是买了的,那是2001年底,

    jay的音乐,伴随着初恋的伤感和无法淡去和逐渐平稳的校园生活,缓慢的行进着,

    还有那痞子蔡《檞寄生》的随书音乐,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天下着小雨,

    晚饭时间广播的张政,把我的也许可以叫情书的散文,

    伴着自己挑选那首吉他《搁浅的心》,

    轻柔的念给大家听,之后又送出一首同专辑的《偶然遇见》给线性代数课上,

    坐在我前面的那个女生,

    唯一一次轰轰烈烈的举动,可我无知无觉,只是做了而已,

    因为过去的还没有过去,却又觉得大学该做点什么,在我心里,其实什么也没做,

    或许多年以后,那女生依然会说起,有个男生写情书给她并全校广播,

    而我,只是记得那弹动心弦的吉他中的淅沥雨天,那是2003年初。

    后来,卡带有几百盒了,

    听的我的爱华walkman磁头报废掉,又把新的sony walkman搞成了半残,

    再往后,逐渐普及了网络,听的泛泛了,反而没有了以前静静欣赏一种声音的心境,

    又或者,是自己从本心里已经不单一了。

    十几年过去了,想想其实也很简单不是吗?

    从渴望去听任何音乐,到现在几乎不再接受任何音乐,

    几个月前,当我发现这一点的时候,

    我疯狂的寻找新音乐,来推翻自己,

    可几个月之后,再看这些音乐,却发现,音乐是新的,可所属时代是旧的,

    于是我明白了,自己只是属于那个时代,

    但是后来,又有了转变,

    最近到沈阳这个老旧的城市出差,从四面八方涌来两首令人反感的音乐,

    请教同事之后得知,一首叫犯错,另一首似乎叫在心里从此永远有个你,

    据说是新歌,可怎么听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感觉,

    于是在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到底是什么让音乐在进步?内地跟先进的流行音乐到底差在哪里?

    最近很少唱歌了,倒是经常自己“梆”“梆”“梆”的哼一些节奏,

    自己编的节奏,

    后来想起台湾的主持大哥张菲在赞叹一段鼓的合奏美妙的时候,

    说过一句话:

    中国人对节奏不敏感。

    就在这里了,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而旋律是音乐的血肉,

    而我们几乎注意不到这骨骼,

    只从旋律和歌词,是绝不能解构音乐的。

    想到节奏,首先想起的是周杰伦《简单爱》和林俊杰《江南》的开场,

    先进流行音乐出现了R&B等新节奏形式,而大陆,几乎没有进步。

    原来我是成长了,

    开始对节奏有了感觉,

    开始用节奏来愉悦自己。

    从此再见了,我的年轻的音乐时代,

    继续一起成长,

    我和我哼唱着的,灵魂的节奏。

    你好,我新生的音乐时代

    音乐时代是永远的,永远。

    通宝推:一条溺水的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