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100年前的家庭生活,贫穷的超越了我的想象 -- 潜水两年

共:💬63 🌺10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奶奶今年80

      听她讲她小时候的生活总是让我觉得糁的慌

    • 家园 一般的地主生活跟农民差不多。

      除非家里在官府有人,才能鱼肉乡里,过上“幸福”生活。

      • 家园 黄仁宇早先是这个想法。黄家的长工要求减租,归途中死掉了

        黄仁宇做了教授,退了休,回忆起这个事情来,才意识到那时农村的贫富差距的结果就是死人了,不革命,穷人确实没什么活路。

    • 家园 不奇怪

      过去共产党划分出的地主成分不等于豪强,恶霸,官宦子弟,文学书里的描写代替不了真相。

    • 家园 苏北两淮华北这种地方,穷地主多的很,东北江南就比较好。

      特别是中小地主。

      • 家园 我老家在浙江

        我爷爷家里也是地主,当然,只是小地主。听他说,吃饱是没问题的,但是除了家中辈份最高的长辈,其他人都是只有年节时才有肉吃。印象最深的是冬天穿的棉袄,好几年也就这一件,鼻涕冻出来了就用袖子擦,时间久了两只袖筒都是亮晃晃硬邦邦的。

    • 家园 我也见过“穷地主”

      我们那旮旯有一个地主,当地人都知道解放前他家的日子可过的不怎么样。他总共只有20多亩地,既没有大鱼大肉吃,也没有绫罗绸缎穿,住的就是一幢小土楼。他是抽大烟把身体抽跨了,雇长工种地,靠受租混日子。我还见过他,看起来瘦瘦小小的,既不凶狠,也不贪婪,那形儿就不象“地主”。 后来,他的两个儿子可都是长得高大、帅气,身体壮壮的,在村里都是一等的好劳力。

      听前辈说,土改时候划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的标准是根据‘剥削’和‘受剥削’,不是根据生活水平来划的:

      1。有地,自己不种,雇长工来种,或出租土地,income 靠收租 —— 这是地主。(剥削)

      2。有地,自己种,也雇长工来种,或出租土地,income 主要靠收租 —— 这是富农。(剥削)

      3。有地,主要是自己种,农忙时也雇短工,income 自给自足 —— 这是中农。(不剥削也不受剥削)

      4。有很少的地或无地,要租地种,或打长短工来养家糊口, —— 这是贫农。(受剥削)

      我们那旮旯也有阔地主,家里有深宅大院、三层高楼,日子过的很阔绰;听前辈说:当年那一家就有‘大学生’,还有留洋的。

      • 家园 划分阶级基本上是你说的这样,

          记得雇工或收租收入在30%以下算中农,30%-70%是富农,以上是地主。

          但有一个特例:家里有地不多,但无劳力,靠出租这点土地维持生活。这种叫“小土地出租者”,阶级相当于中农。

    • 家园 这算什么地主
    • 家园 几百亩地亩也算地主?自耕农罢了

      能够分给儿子80亩地,如果儿子在1-10个之间的话,最多不过五六百亩地而已。那时的田地的产出,同现在西部偏远地区没有水利设施的农田差不多吧?10年前的内蒙的某些地方,每亩地毛产出也就是二三百斤小麦而已,那还是雨水相对充足的年份。

      按现在的物价,一年两季也就是每亩四五百块钱的收入,土地总产不过二三十万而已。与寿光市现在技术比较好的菜农两个大棚的收入相当,仅此而已。

      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更加上那时的中国内外交困,物资极度匮乏,苛捐杂税还是蛮多的,生活起来当然不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