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胶东农村生活点滴 -- 胶州湾

共:💬73 🌺16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胶东农村生活点滴

    看了王小棉她妈的东北农村生活回忆,不由得勾起了我对小时候农村生活的回忆,东北那旮沓的事儿咋跟我们老家的那么像呢?闯关东啊闯关东,看来东北的很多生活习俗可能都是山东特别是胶东人带过去吧?要不咋那么多事儿都是一样一样的涅?我也捡两样小棉妈没说的说说,说到哪儿算哪儿。

    1、 火炕小棉妈说的很细了,但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砌炕的土坯怎么做。好的炕必须有好土坯,打土坯可不容易。其实我当年年纪小,也没打过土坯,但是看别人弄过,有点印象。有网友上了一张脱坯的照片,大体能看出怎么回事,但体现不出细节。打土坯首先得找好的黄土(粘土),一般的土可不行。和泥的时候要往里加麦秸,就跟往混凝土里加钢筋一样,能提高土坯的韧性,否则土坯容易开裂。加麦秸不好加,得脱了鞋赤脚踩,才能充分混合。水不能多也不能少,这个容易理解。泥弄好了就往木模子里压,压好后找扫干净的地面脱坯。然后等坯晾干。打土坯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很累的体力活儿。以前看过一篇小说,里面知青说农村干活有三累,脱坯就是其中之一,其余的不雅,不说了。这种坯在我们老家不仅用来盘炕,也用来盖房。不过一般都是家里比较穷的盖土坯房,条件好点的都是到采石场拉石头盖房。我们那里出很好的花岗岩。 与打土坯相比,盘炕更是个技术活。一般家里对自己没信心的都找村里会盘炕的来盘。盘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到灶好不好烧,炕热不热。盘的不好或者炕用的年代长了,会因为烟道堵塞导致烧火的时候倒烟。因为农村都烧秸秆做饭,灰比较多,时间长了会导致炕里和烟道里灰太多堵塞。这就需要从烟囱掏灰,甚至把炕拆开清理,不过这样很麻烦。

    炕上有炕琴,就像小棉妈照片里的一样,用来装被子和衣物枕头的。我们那儿七八十年代也流行用彩绘玻璃装饰。老辈儿的一般没玻璃,周边用镂空花纹装饰。炕琴是家里的重要家具,因为炕就跟现在的客厅一样,是家里的活动中心,来了客人都招呼“上炕坐吧”。

    老辈儿炕上一般只铺炕席。我小时候生活好了各家都铺上了炕褥,后来也有铺人造革的。烧火做饭时火太大有时会把炕席或炕褥烙糊。家有老人的话热炕头一般是给老人睡的。炕头还有个作用,天冷用来发面。面和好了放盆里搁热炕头上发酵。

    在炕上吃饭要盘腿儿,是比较累的。我不会盘腿,我家很早就不在炕上吃饭了,把炕桌放地上坐小板凳儿吃饭。只有到姥姥家才跟男人们上炕吃饭,我姥姥和我妈我姨她们在堂屋另摆一桌。

    我们那里老辈儿也有“床”,不过这个“床”不是用来睡觉的,而是摆在堂屋(就是一进门的那个屋,一般有灶)靠北墙用来放东西的,很长,比较高,一米多,小孩不容易爬上去捣乱。床上一般放碗橱,篓子(放馒头饼子地瓜什么的),暖水瓶等杂物。床下有水缸。不过也不是每家都这么摆,也有家里没有这种“床”的。实际上就是个大桌子,但我们都叫它“床”。

    每家里一般不止一个炕,而是两个甚至三个。相应的堂屋里面一般东西各有一个灶,好给两边的炕烧火。没有灶连着的炕就在炕下开炕洞,用来烧火暖炕。这个炕洞挺大,可以藏东西。有听说过炕洞里藏钱被烧了的事。

    在炕上睡觉一般并排着头朝外(炕沿),好像没人头朝里(朝外墙,一般开窗),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怕头着凉。头朝外有个坏处,睡觉不老实的人枕头很容易掉地上,不老实的孩子甚至人都掉下来。我小时候到我姨妈家睡觉就曾经掉下来过,照睡不误,早上姨妈才发现我在地上睡着呢。炕沿上一般嵌有长条的木头,稍高出炕面,防止炕沿损坏。因为人经常坐炕沿或上下炕,容易磨损。也有人家后来用水泥或砖头砌炕沿。

    关于炕先就这么多吧。

    2、 地窖。又叫白菜窖或萝卜窖或地瓜窖。顾名思义,主要是放这三种东西的。小时候家家都有,永久的,一般挖在室内,为了保温。冬天用于储存萝卜白菜和地瓜(红薯)。我家的就挖在炕下面,入口在厨房,用木板盖着。有一次木板没盖,我从卧室出来一声惨叫落入地窖,只露头出来。后来我爸就把这个地窖填死了,在屋外挖了个临时地窖。现在老家新盖的房子一般都没有地窖了。

    3、炉子与松树蒌儿。老辈儿屋里一般都没炉子,冬天就靠热炕头了。我小时候学校开始用一种铸铁的炉子取暖,有人家里也开始装了。这种炉子很简单,上下两层,用薄铁皮做的烟囱往户外排烟,一般放在教室中间。是烧煤的,煤块少,一般烧煤末,用水和黄泥和好直接湿乎乎的用煤铲子往炉子里放。湿乎乎的煤怎么能点着?当然不能,一般都是火烧旺了以后才放煤,所以就需要生炉子。冬天每个班都排好了值日生,每天提前到校生炉子,生炉子就要用到松树蒌儿了。松树蒌儿就是松塔,晒干了又叫松球,我们老家松树很多。每年放秋假(我们一年放四个假,寒暑假和麦假、秋假,就是农忙假了)学校都规定假后回校每人上交几十斤松树蒌儿,一般要干的,湿的也行,但要多交一倍,学校组织学生晾晒。这玩艺儿就是用来生炉子引火用的。干了的松球非常易燃,弄十几个放炉子里,用火柴点燃,等火旺了先放几块干煤块,然后就可以直接放湿煤饼了。放湿煤还有个好处是比较耐烧,不用经常填煤。但放了湿煤后须用火钎捅出眼儿以便通风燃烧。坐在炉子旁边的同学一般被任命为炉官儿,负责随时填煤,别让炉子灭了。炉子经常被烧的通红,在炉子上烤地瓜干儿可是我们小时候的美味零食啊,也有同学带馒头片儿来烤着吃。流感季节老师会往热炉子上泼醋,弄得满教室酸味儿,据说能预防感冒。这种炉子一直到我上高中还在用,估计现在是没有了吧?

    到了80年代,蜂窝煤炉子开始流行,很多人家里都买了。蜂窝煤炉子比我们学校用的炉子复杂,炉子中间有开有标准口径的耐火砖,一次可以放好几块蜂窝煤,封好炉子的进风口可以烧一晚上不用填煤,平时用来做饭烧水也方便。炉子可以买,但农村蜂窝煤可不好买。所以很多人都自己做,我家也是。我爸请人做了一个蜂窝煤模子,这个模子我现在还印象深刻,挺巧妙的,不过很难讲清楚外型构造。做蜂窝煤要用煤末,加入黄土做粘合剂,加水和好。模子放在湿煤堆上用脚用力踩下去,煤被挤进模子里顶出一根活杆,此时模子里有焊好的几支钢筋把煤团插出蜂窝眼儿。待活杆被顶到头后,把模子放到干净地面用手用力按活杆上的铁片,把模子里已经成型的煤团挤出来,就是一块完美的湿蜂窝煤。然后等煤团晾干就行了。每年冬天我们家都要做上几百块。

    • 家园 花!开个玩笑,第一句话让我琢磨了半天呵呵
    • 家园 楼主是老乡啊

      应该是威海的吧,是不是荣成的啊?

      这些东西,看着真亲切啊,就是我小时候的生活啊。

    • 家园 写的真好!

      读起来很亲切!

      我小时候最喜欢在奶奶的土炕上面翻跟头, 那种快乐永不再来了。。。

    • 家园 做过土坯,挖过菜窖

      搭炕讲手艺的,搭坏了可能倒烟,不出火苗子光出烟,连炕缝都往外冒烟。也可能吸火,烟道太直了,烟囱冒火星子,费柴不说,炕还不热。

      挖菜窖算半个手艺活,因为要有一部分在地上,这部分是板锹拍出来的。然后上面搭木头和玉米秸,然后盖土。我们这能盖永久性地窖的就算是挺富裕了。春天还要把菜窖拆了,那块地还得种菜呢。菜窖的好处就是藏在里边的水果多,可以偷偷就去吃... ...

      • 家园 您年纪不小了吧?

        会干这种活的,估计在农村生活时间不短。

        • 家园

          上小学的时候跟着弄过炕坯,还有煤坯子。

          高中之前,家里都要挖菜窖的。

          我不会干,跟着是干杂货打下手。不过每年拆菜窖,我是主力,呵呵。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

    • 家园 【原创】胶东农村生活点滴(续)

      6、意外

      上小学的时候,每次放假前,老师都让我们每人写一份《安全公约》交上去。啥叫《安全公约》?就是保证自己假期里面不调皮捣蛋到要自己小命的保证书。那时候农村的孩子可比现在城里的孩子幸福多了,放了假也不用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在农村的广大天地里上山捉鸟,下海摸鱼,无所不为,家长也不大管。这期间就比较容易出事故,特别是暑假,游泳时溺水的屡见不鲜。没办法学校就让我们写保证书,保证不干那些危险的事,其实也没啥用,聊胜于无吧。

      从小到大,我的同学们包括我,确实出过不少意外,有的真的就送了命。我七、八岁的时候,一次我爸给我抓了一只麻雀,用簸箕扣在家里。玩的时候不小心麻雀从后窗飞了出去。隔壁的一个哥哥领着我出去追,路过一家正在盖房子的地基,堆放着不少刚打好的条石,我一个不小心摔了个狗吃屎,上嘴唇正好磕在一块石头锋利的石茬上,顿时开了一个大口子,差点变成豁嘴。后来缝了好几针,现在还留下一条挺长的疤。还有一次,我用一块抹布自制降落伞,下面绑了一块石头往天上扔,抬头往上看的时候石头正好打在自己额头上,顿时头破血流,我爸妈不在,亲戚送我去包扎。回来让我妈笑话半天。

      这都是小意思,起码没生命危险。还有一次就挺危险的。也是同样的年龄吧,一次我到我姥姥家玩。姥姥家门口有条小河入海口,涨潮时海水上行,水还挺深,当然是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河边有个麦秸垛,我就在草垛上跳着玩,然后刺溜一下就进了河。到现在我还记得满眼青绿色的海水。后来就不记得了,据说是正好有个大人路过,下河把我给提溜上来了,否则就可能没命了。

      至于其他的小事故,比方说用缝衣针抠牙针尖断了被父母送医院照X光,骑自行车栽进小河沟之类的,就不值一提了。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想想自己小时候,不由得感叹把个孩子平平安安养大也不容易啊。

      至于我的同学们,小学时有位女同学因冬天家里生炉子不当一氧化碳中毒身亡,我和几个同学后来听老师安排挖坑埋了她的书包和文具,因为她的家人一直没有来取。初中时一位男同学夏天跳到灌溉用的大口井中洗澡溺亡,据说可能是水凉造成腿抽筋。初二时有位初三的女同学因情喝敌敌畏自杀,让我幼小的心灵受到巨大震撼,不过这个不算事故。高中时一位同班同学在高考后的暑假因车祸身亡,我是在报纸上看到消息,深感震惊。因为他是我同班的,跟我关系还很不错。据说他是骑自行车时为省力用手扒住拖拉机的车斗,后不慎摔倒被压死。具体细节不清楚。上大学后我还梦见过他一次,梦里言谈甚欢,后来我想起来,你不是死了吗?于是惊醒,失神落魄。

      7、生物科技捕虫网

      在农村生活过的孩子估计没有没捉过蜻蜓和知了的吧?你们捉蜻蜓都用什么装备?

      扫帚?也太土鳖了吧?这玩艺儿捕蜻蜓效率很低,而且很累人。想想一个小孩举着把大扫帚东一头西一头,跑了半天还扑不住一只。好不容易扑到一个还得小心翼翼压住,让同伴去捉,否则自己去取压不住扫帚蜻蜓很容易又飞走。用力大了还很容易把蜻蜓压死。所以扫帚这种科技含量很低的玩艺儿,只能用来应急,或者没有别的工具时的无奈之举。

      捕蝶网如何?切,那种高级玩艺我们农村孩子哪见过?而且,前些日子据我用小区里韩国小孩的捕蝶网的亲身体验来看,那玩意儿用来捉蜻蜓很不好用,用来偷袭停在花上的蝴蝶还行,对付飞行技巧高超的蜻蜓还差点。

      据说对付外来入侵生物的最好办法是引进它们的天敌,这也算一种生物战争了吧?我们小时候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先进的战术。等到雨后蜻蜓满天飞的时候,就去求大人或者大孩子用粗铁丝弯成一个直径20-40厘米的圆圈,然后将其绑在一根竹竿的前端。铁丝不能太细,铁圈也不能太大,否则容易弯曲耷拉。然后就要扛着这个竹竿满村去找蜘蛛网。儿时的农村旧房子多,草垛、树枝、灌木等处都很容易找到蜘蛛网,大的蜘蛛网直径能达到三、四十厘米,正好能覆盖铁丝圈。找到蛛网就将其缠在竹竿前的铁丝圈上,一个蛛网肯定不够,需要多缠几个。至于网主的抗议就顾不上了,反正过一个晚上它又会拉出一张新网来。等到铁丝圈上缠满了亮晶晶的蛛网(上面往往还带着很多原来网主人捉到的小飞虫),就可以对蜻蜓下手了。用这种生物科技捕虫网捉蜻蜓很容易,根本不用大肆挥舞,大开大合,把网放在蜻蜓的飞行方向上迎头轻轻一兜就行了,百分百粘住,而且绝对是活的。往下取的时候要稍微小心,以免蛛网粘的太结实把蜻蜓那漂亮的翅膀弄碎。有了如此利器,半天捉上十几只蜻蜓都是小CASE。

      捉到的蜻蜓都怎么玩呢?除了在蜻蜓身上拴上线牵着它飞,有点小孩把蜻蜓长长的尾巴(实际上是腹部)扯掉尾部一截,把肚肠扯出来,剩下的部分正好可以插进去一根火柴,然后把蜻蜓放掉,蜻蜓就带着火柴飞了。当然,飞不了多远。有点残忍是吗?可那时我们都玩的兴致勃勃,也许小孩子不懂事,不觉得有多残忍。

      捉知了可以用同样的蛛网铁圈,不过铁丝圈的直径要小得多,不用那么大。因为知了不会像蜻蜓那样满天飞,它们一般趴在树上,只要能找到它们,把铁丝圈悄悄伸到它们身后就行了。我表弟是粘知了的高手,夏天他们家的纱窗上爬满了他捉来的知了。不过知了没什么好玩的,我们也不炸来吃,玩死了拉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俺同学里有个强人,扔石子准头很好

        看到知了在树上,常常是一个石子过去,知了应声落地,不过是死的。

        比较容易捉的是小知了,颜色还是绿色的,趴在路边草丛上叫,比较容易捉,长相也可爱一些。

      • 家园 看来河里小时候捉过蜻蜓的不多啊
        • 家园 俺捉过...是直接用手...

          慢慢走到蜻蜓的后面...捏住蜻蜓的尾巴...

          蜻蜓的两眼很大...好像没有死角...

          只要在蜻蜓的正后方...极慢伸过去...捏的瞬间要极快...

          最狡猾的蜻蜓是红尿罐...蜻蜓是红色的眼睛...离一米远就飞聊...

          捉知了是用竹竿...苇杆也行...粗中细三节...互插...约有5米多长...

          类似鱼竿...

          用点白面洗出面筋...裹在竹竿头上...大小不足1厘米...粘度极好...

          细小的树爬上去...树晃聊...知了会飞跑...

          就在树下把杆子伸过去粘...

          手头要稳准...杆头不能乱晃...

          遇到很粗的大树...杆子不够长...就爬到树上去...

          根据距离用两杆或一杆...

          过程好玩...抓到聊也觉得没啥意思...

        • 家园 小时候捉过,也是用的蛛网

          不过办法有些不同,是用一根两三米长的树枝,把蜘蛛网搅在树枝一头成一小团,跟钓鱼似地粘静止不动的蜻蜓,蜘蛛网搅得多点也能粘知了,但是太高的就够不着了

      • 家园 谢谢老乡送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