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在海外二十年的老留学生 -- 温雅颂

共:💬170 🌺665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如果收益相当的话,

        如果收益相当的话,我想会有很多人更愿意为祖国工作。

        但如果回国工作导致经济损失太大,大多数人自然就要犹豫了。

        • 家园 收益相当?如何定义?

          拿美国工资,中国生活?

          那就不是收益相当了。

          • 家园 你没注意我前面说过的

            这些人因为家庭原因,很难一下就举家归国(妻子往往是扯后腿的,还有孩子的学业问题)。所以如果男的回国干,就只有在国内挣的钱能够养国外的家才行,否则这些人就无法回国。

            能够举家回迁的海归,一般都是比较年轻没有小孩的,但他们不属于我在这个题目下讨论的范围。

            • 家园 所以基本没戏

              年轻是资本。女人不肯回,那就换老婆。上了年纪就没办法了。孩子也是大问题。

              指望拿国外的工资,那国内的同事怎么办?什么先进的东西,没两年就不先进了,就是被人学去了。

              • 家园 是很难

                什么先进的东西,没两年就不先进了,就是被人学去了。

                中国有些技术学得很快,但有些就不那么容易了。

                另外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人的价值不仅是掌握了一些“死”技术,还有钻研和创新的能力。这些人如果能回国,除了带回先进的技术之外,还可以在这些技术基础上继续提高。

                如果中国真的“没两年”就能掌握国际先进技术,那中国就已经是发达国家了,也就不需要海归了。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国家一方面整体科研技术水平落后,一方面又看不上掌握技术的人才,充其量是孙权的度量,这样的心态怎么吸引人才?

                • 家园 不是看不上掌握技术的人才

                  而是现在很多技术不是个把人就能搬回来的,要一群人。往往是个把人回去的话,也搞不出来。如果技术面窄一点,没两年就被别人学去了,自己马上不值钱。

                  • 家园 这样的本来就不该值钱

                    如果只是掌握了一些死技术,一旦被别人学去自己就什么也剩不下,这样的人我认为谈不上是真正的人才,不过是因为比别人有机会接触到新技术而已。真正的人才应该有一种别人学不去的能力,一种创新能力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面对一个新技术,一般聪明的人需要别人给点提示才能明白内部的原理。而特别聪明的人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在没有任何外部帮助的情况下把原理分析出来。这样的能力就不是轻易能被别人学去的了。

                    中国应该花大气力吸引这样的人才回国,花多少都值得,因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领军人物。

      • 家园 离婚的那个倒未必是为了回国而离婚,

        也可能是反正要离了,干脆借机回国发展去了。

    • 家园 如何海归

      前面说过,这批人中男的想回国发展的很多,但回成的人很少。为什么?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国内的许多因素也阻碍了他们回国发展的决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内的人事关系太复杂。这批人出国时都还年轻,当时国内的环境也相对单纯,所以他们处理复杂人事关系的能力没有得到过锻炼,出国后由于一直在做技术工作,而国外技术部门的人际关系相当简单,这就使得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甚至更加退化了。

      二,国内搞技术的得不到尊重。这批人对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他们手里掌握的技术和多年在国外工作的技术经验。国内现在的形势似乎是肯花大价钱买技术,但不肯花大价钱雇掌握技术的人。但这样对海外中国人来说就有困难了。这些人掌握的技术,属于所在公司的资产,如果泄露给国内,就等于是技术间谍,会面临被起诉的危险。这些人必须辞掉公司的职位,才能免于这样的追究。国外彼此竞争的公司常常互相挖对方的技术骨干,这是公开的竞争,谁也没办法。国内如果想得到这些人掌握的技术,只有花大价钱挖这些人,才能使这些人免于后顾之忧。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国内有这么干的。个别大学有花百万年薪聘校长的,但我觉得这里作秀的成分居多,绝对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大学校长不过是个管理职位,没有技术机密可言,完全没必要这么干。但工业界的科技人员不一样,那是掌握技术窍门的关键人物。技术窍门就是层窗户纸,不捅破你就无法看到窗外的景色。

      三,国内“官本位”现象太严重。肯花百万聘校长,却不肯花同样价钱聘教授,因为校长比教授“官”大。其实,真正能提高学校水平的是教授们。当一个学校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自然就能带出一批高水平的学生和研究生,整个学校的水平也就自然得到了提高。校长是“伯乐”,教授是“千里马”,二者根本不是同类,伯乐需要的是相马的能力,而不需要具有跟马一样的速度。教授需要学术水平才能教学生,考虑到中国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有必要从国外引进学术水平高的教授。但校长是管人的,能不能把人管好需要的不是“先进”经验,更多的只是人际关系的常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早把这些研究透了。很多时候,做的不好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愿望问题。

      究竟中国应该如何吸引海外人才,我个人的观点是:

      一,是技术人才,就要按技术人才使用,没必要非得给个官衔,但要给予技术权力,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行政管理和其他事物性工作还是由国内的人做更合适。要从体制上形成彼此尊重和协作的团队。

      二,要求他们一下就下决心长期海归,扎根国内,这确实很难(因为家庭原因)。但可以寻求签数年合同的方式。这种合同期限不必很长,但也不宜太短。我个人认为三、五年比较合适,可以根据项目而定。既然是合同性质,价钱就不必参照国内的工资标准,可以灵活决定。只要价钱合适,期限合适,再加上一些适当的补贴,比如租房、探亲等,我相信很多人会考虑辞掉国外的工作回国干一番的。在北美,人们三、五年换个工作很正常,所以回国干几年,就和在北美换个工作差不多的感觉,下决心就容易多了。

      三,以特殊的方式聘请这些人,给他们特殊的职称,使其不与国内同行形成职位竞争和工资竞争的形势,便于彼此的合作。一旦这些人决定彻底海归,进入国内体制,则职称、工资、待遇等自然也就按照国内标准而定了。

      四,以这种合同的方式,这些人应该明显有经济上的好处,但也应该明显有其它方面的不足之处,比如不能参与高层决策,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方面没有发展前途等等。以这种方式,吸引他们彻底海归,成为体制内成员。

      总之,使海外人才在回国方式上有一个缓冲区,让他们在参与国内项目的同时熟悉国内的环境,为以后真正海归创造条件。

      • 家园 不知道海龟中的大牛们有没有考虑那些民营企业?
        • 家园 海归民营企业

          根据我个人的感觉,海归愿意到民营企业的恐怕不会很多。一般来说,想海归的人,要么是追求事业上的更大发展,要么是追求经济上的更大收获。而且这些人手里应该都有一些独特的先进技术,或者较高的科研水平,因此不免抱着一种待价而沽的心理。选择国营单位的人,一般来说比较看重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等。而比较看重经济利益的人,在国内现在的环境下,可能更倾向于创立新的企业,自己当老板,或者与人合伙经营。因为这些人手里有独特技术,就有可能打开自己的市场,何必去给别人打工呢?而那些手里没有独特技术的人,则一般也就不打算海归了。

          当然,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如果民企老板有眼光、有魄力,开出合适的条件,使海归觉得有发展前途,也完全可能招到高水平海归。刘备能请得动诸葛亮,曹操孙权就未必能。所以还是事在人为。

          • 家园 有的

            别把海归都看得太高,不过就是找工作么。外面不好找回国找的很多。条件有好的,有不好的。

            • 有的
              家园 云汉问的是“大牛”们

              外面不好找回国找的很多。条件有好的,有不好的。

              被迫回国找工作的,很难称之为“大牛”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