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在海外二十年的老留学生 -- 温雅颂

共:💬170 🌺665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没注意到

                不过什么是大牛呢?没办法定义呀。

                不一定是被迫回国,国内机会毕竟多,有的时候还是很吸引人的,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项目机会。民企也有一些愿意砸钱的了。

                • 家园 我觉得比较“牛”的应该是这样的

                  不过什么是大牛呢?没办法定义呀。

                  他们在技术上不是一般的强,而是很强,对自己本行业的知识烂熟于胸,在公司里属于一个方面的大拿,净干解决难题的事,而不是从事一般的技术工作,是榔头,而不是螺丝钉。在职场上总是这类人挑公司,而不是被公司挑。

                  中国如果能吸引一大批这样的人才回国,一定能在短时间内使相关领域的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教育口的人才虽然学术水平不低,但其研究成果往往与应用存在一定的脱节,不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中国以前就有过高明的学术研究成果自己不能用而被外国所用的现象,吴仲华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不能只顾教育口的人才引进,而忽略工业口的人才引进,“两手都要硬”才行。现在工业口的人才引进,基本是自生自灭的状态,没有体现出多少国家意志。

                  • 家园 作为一个较新的领域的人

                    深深的知道这种人的价值,哪怕他给你指个方向,提点几句,你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就省下来了。

                    呵呵,我们没有人,只有抄人家的东西,但是还是深感震撼,因为很多东西已经不必研究了,人家已经在那些东西给出了答案。

      • 家园 不见得

        肯花百万聘校长,却不肯花同样价钱聘教授,

        现在国内聘请教授待遇不错的。

        • 家园 现在教授待遇是在提高,但恐怕比校长还差多了

          我也注意到了这些变化。总的感觉,国内教育口吸引了不少海归,这些人在国外时也是在教育口,有论文,有名气,经历比较透明,容易被国内看到,谈价钱也就比较好谈。但国内在吸引工业口海归方面,总的来说比较失败,原因我认为就是工业口的人没什么论文和名气,国内对他们的实际能力把握不准,价钱也就不太容易谈拢。

          但其实工业口的人如果海归,给中国带来的效益会比教育口的海归更快。中国不能很好利用他们,很可惜的。

      • 家园 老兄不大了解中国国情呀

        没有行政职务,就没有社会资源,就拿不到大项目。拿不到大项目,很多人是不愿意回的。回了,没大项目,有几年时间你就落后了;再耽误几年,你就什么都不是了,反而耽误了个人的发展。

        • 家园 国情还是知道的

          没有行政职务,就没有社会资源,就拿不到大项目。

          这正是我说的“官本位”现象。有没有能力干大项目,本不该和行政职务有关,而应该和技术职务或技术级别有关,但国内没人重视技术职务或技术级别,只看重一个人的行政职务。比如一个项目给一个研究所,好像所长就自然是最佳人选,研究室主任就差了一个层次。其实这些都是行政职务,只表明了这些人有行政管理能力,并不代表他们有更高的科研能力。

          这种现象不纠正,就只能导致国内科研人员拼命争夺有限的行政职务,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琐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没有足够的精力做科研,自己的科研能力逐步下降。而没有行政职务的科研人员则只能给这些有行政职务的人打下手,虽然技术能力得到锻炼,但永无出头之日。

          任何科研机构的行政职务都是有限的,但高水平的科研人员理论上可以是无限的。只有让二者脱钩,才能使更多的科研人员暂露头角,形成整体蓬勃发展的局面。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就只能是若干“学霸”垄断行业的局面,形不成大批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样的科研体系,是不可能与发达国家竞争的。

          通宝推:树袋熊毛毛,
          • 家园 我想你说的应该是

            行政和科研分两个团队,互相支持,因为两个团队分别有不同的长处,一个适合国内搞人际关系,一个适合搞科研开发,然否?

          • 家园 任重道远呀

            原来官本位还没这么严重的。

            现在是越来越厉害了。

            • 家园 任重道远不可怕

              原来官本位还没这么严重的。

              现在是越来越厉害了

              任重道远并不可怕,怕的是南辕北辙,那样离目标会越来越远。

      • 家园 我觉得有个技术问题不好解决

        举例来讲,我们以前在搞物流中心时,接触过一个1984年去美国的,他在物流领域是权威,但我们愿意高薪(不低于美国水平)聘请他时,他提出一个问题,就是现代技术系统都不是一个人可以操作和开发的,需要一个团队。我们问大约多少人,答30多人,而且大多是白人,不可能到中国长期工作。所以引进海外技术人才很困难,因为要引进一个系统,而且一个环节走不通就不行。不是我们不干,是干不成。

        • 家园 听起来像托词

          我不信国内的人就干不了他那30个白人的活。是找借口婉拒吧。

          • 家园 不是托词,当时我们先找一家英国物流公司

            其系统根本不让我们接触,全部要从英国派人来管理,最后只好分手。而当时基建已经完成,设备到位,没有时间再培训新人,必须立即上手。最后还是与日本人合作,日本人在5年内转让技术,收取高额技术转让费,才解决。比引进人才贵得多。国内很多项目都不是有时间给你准备人才储备的,往往是某一个政策一出来,立即批资金,立项目,上马,验收,运营是非常紧张的,哪里有一两年让你来准备。象我们物流项目从政策出台、申请立项、批准和资金到位、基建完成一共才一年多点,其间还与N家合作伙伴讨论运营模式,等发现需要培训人,已经没时间,而且项目中也没有这些资金安排。在企业中,招聘和培训一批专业成龙配套的运营队伍,是非常花时间的庞大系统工程,而且经常是I成活率不到50%,(淘汰、跳槽等等原因)。一般企业不愿意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愿意花钱买。本人曾经亲自培训一批内部审计人员,历时几个月,每天亲自上一节课,结果一年后一半人员离开,去了更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内部审计是个金领职业,跳槽能够大幅改善自己的待遇和位置)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