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漫谈大枪 之八 倭刀的黄昏(上) -- 胡亦庄

共:💬56 🌺22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花催“下”文
      • 家园 那个似乎不是长枪而是长杆的刀(日本人叫薙刀)

        从引文所述的用法来看主要是用来砍而不是刺或者挑,那应当是长杆刀,同样是日本战国常用兵器,特别是步兵

      • 家园 是不是倭刀不适合大规模战争的需要。而抗倭战争仅相当于反恐
      • 家园 可能是倭刀的制作周期长,而成本也比较高

        以前看过一个资料,制作一把倭刀,从选择矿石,到炼铁,制刀,打磨,装饰,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制刀的过程,工艺非常复杂。

        倭刀的制作成本应该是相当高的。

        战争,不是武士之间的决斗,战损那么大的情况下,损坏的倭刀如何补充应该是一个大问题。

        我个人浅见:倭刀那个东西,作为武士也好,侠客也好的防身,决斗兵器应该是不错的,但是要装备军队并且保证充足的战损,恐怕不怎么现实。倭刀应该是比较优秀的所谓“名刃”,但是不一定适合装备军队。

        --另外,日本出产高品位的铁矿吗?

        • 家园 日本还真曾经出产过很高品位的铁矿

          名曰“出云铁”,但到德川幕府中末期基本资源枯竭了。

          善意的提醒下:你可能对日本战国的战争方式以及以下历史事件不了解,所以产生了一定的理解误差。

          首先,你举的2个例子都有一些特定背景:第四次川中岛的“一骑讨”和长筱城之战的三千火枪,并不能证明倭刀不是当时日本武士的主要武器之一

          其次,作为日本战国时期战场主要军事力量(武士只能算中坚或核心)——农民,长枪是他们主要的武器,而且对于他们佩戴倭刀是有严格限制(这和成本也有关)

          第三,倭刀分为很多种,太刀、野刀、守刀就是从长到短三个典型类别,他们的作用涵盖祭司、格斗、防身乃至切腹等各种用途,这个要有所区别再下定义

          其实,请大家仔细看下图就可以看到,在这些“棍棍”和“火枪”身上,大部分都佩戴了一把倭刀。在性命相搏的战场上,把一件沉重而“无用”的装饰品携带在身上,绝不可能成为一种主流(日本人真的都傻吗?LOL)

          举个现代的例子,二次世界大战中,长枪(步枪、机枪、冲锋枪等等)是战场的主要武器枪械之一,就能否定短枪(手枪)就不是主要兵器了?200以外可能是,100可能是,50可能也是,但10米内呢?为什么美军有规定在内搏战时禁止用长枪射击呢?更何况在冷兵器时代,长短之间的差异运没这样大,可能就是5米和1.5米的差异,罗马人就比较过罗马方阵和马其顿方阵的优劣,并没有因为马其顿方阵的枪长而改用长枪,而且短剑一直是罗马的主要武器之一,长枪一直不是(标枪不算长枪吧)。

          说了很多了解的一些东西,希望对您有用。

          • 家园 日本人还用竹弓呢,披甲也是竹片子,他们古代的战争水平不高

            指兵器技术水平。

            盔甲技术不高,制作得倒是挺精美,以至于成为一种民族审美对象,到现在衍生成为圣斗士、高达、新世纪福音战士等(更新的就不知道了/甚至包括了变形金刚)文化概念拿来赚钱。其实炒作盔甲跟炒作日本刀有相似之处,不过日本盔甲的战术性能实在太差。

          • 家园 后面这几段是回给俺的吧?

            1 这两个例子是在解答“倭寇真的主要使用倭刀么?”只要倭刀的使用比例低于50%,目的就达到了

            2 这个补充得很贴切,当时日本的战争形态也在变化,平民充军增加了很多。

            3 这个说的也对。不过本篇沿用了上一篇的“倭刀”定义,特指5尺长刀。短一些的至今还存在,本系列都用“日本刀”之类的名称指代,不宜再称倭刀(不利于两国友好)。

            胡亦庄:【原创】漫谈大枪 之七 倭刀克枪之术

            4 同样参考上篇,别在腰间的是短刀,使用时和明军腰刀差异较小,本文还是专注于5尺长的倭刀。你说的短枪例子挺好,现代步兵的阵形是短枪决定的还是长枪大炮决定的呢?

            • 家园 那不妨再严格一点好了

              既然你论证的倭刀都是特指5尺长刀,不妨按照日本人的叫法称之为“太刀”,以区分在江户时期逐渐成为主流的那种较短的日本刀,亦称“小太刀”(形状楼上也都说了,类似于中国的腰刀)。似乎幕末的武士也总结过,纯粹格斗,必须双手使用的太刀显然不如可单可双的“小太刀”,但这是由于幕末在城里已经不流行顶盔贯甲了。。。

              而且,日本人自己也论证过为什么不管“太刀”还是他的较短版本都没能成为马刀。一个原因就是日本刀的锋利程度超过了马上格斗的需要,但是对保养的要求(擦拭,崩口,等等)在马战中又很难掌握。所以日本武士之间传统的“一骑讨”还是先用长枪对冲,一旦打下马来又没死,另一方还得跳下马用日本刀(太刀或小太刀)决战。

              所以,纯粹论武士,太刀肯定是衰落了,但是日本刀不是。

              ps: 很多画面中的“长枪”,也有可能就是楼上提到的薙刀。这玩意我看到的非常像中国先秦时期的铍 (插在长杆上的短剑,长度界于戟和长矛之间,在3米5左右),可砍可刺。这玩意儿在中国后来因为高不成低不就被淘汰了,但是在日本却有很多人用它,尤其是僧兵。理由据说是:它比长枪更灵活,也就更需要训练,但是又不像武士刀那样,既昂贵又惹眼。和尚们一直都用它

              pps: 关于长筱之战,现在很多日本史学家认为当时武田军的冲击方式更类似于龙骑兵,即下马步兵。因为织田德川联军的栅栏壕沟超过了当时甲信地区马匹的体力了,一些战场日记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信长公记》其实细节不多,到了《信长记》才变成了现在影视剧里常见的场景。这两部书大致相当于中国《三国志》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对比吧。

              • 家园 有歪楼的危险

                倭刀是沿用戚继光等人的说法,他们仿制的也就是5尺的刀,主要面对中国读者,本系列要是用野太刀之类的说法不容易和中国文化“接轨”。

                ps:

                纯粹论武士,太刀肯定是衰落了,但是日本刀不是。

                你这也特指的是日本武士吧?

                • 家园 是啊

                  我说的日本刀都是那种花了工时堆出来的。像二战那种粗制滥造的“爱国刀”可不算。

      • 家园 倭刀从来不是上战场的东西。

        1、倭刀、中国剑、花剑从来就不是在战场上作主战武器的。都是用来显摆和打架斗殴、谋杀、政变用的。

        2、长枪在战场上一般都是至少人手一支的。但是一般都会另备一把短刀(日本刀、蒙古式印度式尼泊尔式弯刀、中国腰刀等等都是干这个的)。

        • 家园 其实一般武士野战会配长短2把刀的

          倭刀的定义太大了,就像5米的枪和2米的枪都叫枪乃至长枪,但作用差异很大。

          武士是都很配枪,一个是马战,一个对战都会用,枪术是武士必修的一门技能,就和弓术一样。但战国武士佩刀的作用远大于一般意义的短刀,其作用远不是长枪可替代的。

          还有为什么不是人人配刀,我想主要是:一个长枪的成本远低于倭刀,其次对于农民来说,剑道也不是能承受的起的;还有一些次要的理由,如阶级特权象征等等

          • 家园 这个说的是

            幕末的武士对于“太刀”和“小太刀”有很多心得。那个“太刀”就是楼主说的5尺长刀了,而“小太刀”更像中国腰刀。所以上战场要用有分量的太刀(对方有甲),在城里械斗(新撰组?)就要用小太刀。

            日本刀,包括太刀和小太刀,如果要质量好到发挥作用,都是很贵的。二战末期日本生产的那种“爱国刀”就是日本刀粗制滥造的典型。所以说质量也是靠工时堆出来的,当然不会给足轻(农民兵)都装备上。再说,从罗马和秦汉时代就总结出了,能够砍的兵器(刀剑)比只能刺的兵器(长枪)要难训练多了。

    • 家园 送花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