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CCTV2 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报道(内有链接) -- 潜了又潜

共:💬143 🌺20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萨苏曾发过一个关于手术后形成的血栓的求援贴

      链接出处

      大约在两年前,是发生在他父亲的身上的,想来也是发生于今北大一院。

      当时河里有些很好的回贴专门讨论手术后形成血栓:

      青方:这里有非常详尽的介绍(英文)

      一个地址:术后深静脉血栓和下腔静脉滤网

      一个地址:术后深静脉血栓和下腔静脉滤网(二)

      一个地址:术后深静脉血栓和下腔静脉滤网(三)

      一个地址:术后深静脉血栓和下腔静脉滤网(四)

      此案被央视曝光后,患者博客上又报告了一个北大一院发生的类似的案例,造成患者脑瘫:外链出处

      再看看给患者手术的主刀(骨科主任)和主治医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外链出处。临床研究设计有很大问题,研究的病例(使用抗凝血药物病人)和对照(未使用抗凝血药物病人)的收集发生于不同的时间。本案患者的病例发生于使用抗凝血药物病例收集其间,但被很“方便”地忽略了。

      • 家园 不知道你是否发表过学术论文

        我是发过好几篇的,学术论文首先要求创新性,否则不可能发表的。所谓创新性,就是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找出新方法等等。既然相关问题在学术论文中讨论,就说明这个问题目前并无明确的答案,或者过去学术界公认的答案是错误的。熊卓为因病去世后两年,有人发表了学术论文讨论这个问题,恰说明这个问题在治疗的当时是没有定论的,或者说当时的定论是值得商榷的。否则这样的学术论文一文不值,根本没有创新性可言。对于疾病,事后诸葛亮好当,事前诸葛亮则难得多。

    • 家园 一位医生对于手术护理的看法,

      纪小龙医生:北大一院有点“冤”

      其实,发生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这样的死人悲剧的背后,是外科医生只重视手术,不关注手术后的护理才是问题的实质。在发达国家,外科手术后尤其关心如何康复和护理,如何预防血栓的发生,已经成为众人(包括患者家属)明了的常识。外科医生要求病人手术后第一天坐在椅子上,第二天在别人的帮助下试着行走,第三四天用拐杖走路,第五天扶着扶手慢慢在楼梯上下走动(有人陪伴),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防止发生肺动脉栓塞。而在我国的医院里,医生及家属都认为病人术后至少在床上躺3-4天。岂不知,一旦几天静卧下来,身体的大静脉里容易出现血栓(血凝块),等到几天后一起床,血块脱离原来的血管壁,就只有一条路:肺动脉栓塞!

      • 家园 的确,衡量外科医生的水平,除了手术以外

        还要看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能力的。否则,外科医生还不就真的成了“工匠”了。

        当时我学徒的时候,内科的师傅们说,优秀的外科大夫应该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内科大夫再加上一把锋利的手术刀。遗憾的是,很多外科大夫,就剩下“一把刀”了。

      • 家园 什么外科医生,不知道治疗是系统性的?

        自己把自己当流水线上的工人,我只管拧螺丝,别的不是我的事情。

      • 家园 一点不冤

        是那几个学生水平不够,对血栓毫无警惕。甚至在病人主诉一些症状后,不仔细排查,违反规定,直接给止痛片。

    • 家园 曾经的医学生的看法

      粗看了一下这个新闻报道。感觉这个不好说谁的责任。

      先说一下关于在医院实习的医生的问题。实习医生一般来说都是没有拿到执业医生执照的医学生。包括刚本科即将毕业的,还有研究生博士等等。。但是有点不一样的是,研究生和博士的来源有来自已经工作的医生考上来的。所有他们有些是有执照的。(医学生在4年的理论学习后,进入实习医院进行一年的临床实习,合格毕业以后再到工作医院临床实习一年以后才能考执业医生执照)。

      实习医生在实习医院不享有处方权,这个是大部分医院都执行的。有些医院管理松散,这个也是存在。实习医生开处方必须署上带教医生的名字,且经得同意才能发出。

      然后再说这个病人吧。按北大医院的说法也是说的通的。普通人或许不知道骨科手术最大的风险在于感染和脂肪栓塞。后者是致命性的。发作时间也不可预测。发作后死亡率极高。

      还有如果有抢救过程,这种肋骨骨折很正常,胸内按压心脏也有可能。

      医学水平有限,真要究个究竟,还是要水平高的人认真研究,还有一点必须说的,中国没有哪家医院不存在漏洞的。

    • 家园 这件事儿让我十分欣慰

      北大医院的医风曾经亲眼看到,如果依然被指出这样的问题,看来其他令人触目惊心的报道,恐怕也未必代表常态吧。

      若是糟糕的医院都是北大那样的医德医风,则患者可以高枕无忧矣。

      • 家园 如何欣慰?

        近水楼台,医务人员和亲友是国内能享受最好的医疗资源的群体之一。如果在这个群体中出现还较多因医疗差错而致残或死亡,对升斗小民来说,不是欣慰,是悲惨!

        我这几年收集了不少这个群体中的医疗差错案例。几乎接触的每个医院都有。

        此案一审判决书上认定的一个事实是,按医疗常规,患者不在所接受手术的适应症内。有保守治疗方案的选择,但患者“被手术”了。

        • 家园 您不明白我的意思

          这不怪您,因为我没说清楚。

          我对国内医界的黑暗报道十分敏感,甚至心生恐惧。实话说,您所说的那种情况,兄弟也碰上过多次。所以,一直感到这国内的医疗太可怕了。

          不过,不巧得很,去年恰好有亲人在北大医院住院,对他们的医风医德深表钦佩,甚至有些震动 -- 国内还有这样的医院啊!

          当时觉得北大医院是特例。然而现在北大医院也被爆出这样的丑闻,说明很可能一些被批评的医院也不过和北大医院一样,能够达到那样的医德医风,但也依然存在问题。

          于我而言,假如虽然有问题,但依然能达到北大医院的医德医风,那就已经是很理想的医院了。假如全国被揭露的恐怖医院,都不过是北大医院的水平,我倒觉得可以安心了。

          当然,我知道有些医院远达不到北大医院的水平,但多少让我理解北大医院并非一所特殊的医院,那么,北大医院捅娄子和别人一样,北大医院能做到的医德医风,在当今社会,其他医院似也应该能够做到。

          • 家园 能够理解,但感觉有点儿太理想化了

            诱导病人接受不需要的手术,按行话说是利用医患之间医疗信息不对称,提供诱导服务。不论医院对患者的服务再好、再亲切、再周到,也说不上是好的医风医德。

            由于国内现行的体制,国家强行规定大部分诊疗费、药费,医院普遍采用增加医疗服务数量来增加收入,那就是诱导病人提供不需要的医疗服务。各科室每个月有承包的完成收入指标。

            为诱导病人接受更昂贵的治疗,医院的服务态度是非常亲切周到的,尤其对病人是讲解的更清楚,但只是讲解想让病人知道的。

            同时,在国家控制医务人员编制、工资情况下,对医院对医务人员压榨是很厉害的。直接后果是医疗服务质量的降低。由于三甲医院的品牌优势,病人更集中、更多,出现诱导服务的现象更普遍。

            更令人恐怖的是,向北大一院这样的教学医院,长期下来,已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整体医学水平已经下降,但医院在国内还被认为是一流的,所以医务人员自我感觉是非常牛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