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中国面临老无所养央视罕见建议计划生育需突破 -- xunzhao

共:💬77 🌺5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中国面临老无所养央视罕见建议计划生育需突破

    据传此新闻后,白岩松就被传被自杀了

    =++++++++++++++++++++++++++++++++++++++++++++++++++++++++++

    央视《新闻1+1》2009年10月26日完成台本

      ——今天的老人,明天的“我”

      全中国99%是居家养老,1%是社会养老

      主持人 王跃军:

      您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1+1》。今天是九九重阳节,是传统上的爱老、敬老的日子,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我们想更不应该回避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老年人当中的一些弱势群体,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片子。

      字幕提示:

      失能老人,是指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必须依靠他人照顾的老年人。

      解说: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在我国目前失能老人已经达到940万,而如何照顾这些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也成为困扰千万家庭的问题。史大爷是天津红桥区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重阳节前夕老人的几个女儿特意回到家里,在老人床前一起度过简单的老人节。

      史秀荣 史大爷的大女儿:

      我爸就是从2003年开始就不能自理了,一开始我们(孩子的)二姨,主要在这儿伺候,后来自卧床以后,我妹她们主动把工作辞了,我们现在轮流(照顾)老人。

      解说:

      史大爷今年86岁,由于患有脑萎缩和心脏病,两年前,他的五个女儿就全部辞掉了工作,每天两人值班,和母亲一起为史大爷吃饭喝水,给老人翻身梳洗,还要进行一些由护士完成的基础医学护理,儿女们家庭都不是很宽裕,为父亲放弃工作实在是无奈之举。

      史秀芳 史大爷的小女儿:

      找保姆呢,保姆一看,又带着胃管、尿管,也不乐意来,我们一看不行,到养老院看看,也调研过,也看过,到养老院跟负责人也谈过,把我老爹爹的情况跟他念叨了,念叨完人家一般的养老院就不收。

      天津市某养老院院长 王平:

      设施设备的相对不到位,能出现一些老人安全隐患的问题。另外就是老人在长期卧床或者失能以后,咱们不知道他身体会出现什么状况。

      解说:

      因为不能得到更专业规范的长期照料服务,患者本人和家庭都在承载着很多的痛苦,而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北京的詹大爷身上。

      詹大爷的老伴 王奶奶:

      航天员回来不都挺高兴的嘛,他跑到厨房拿着菜刀,给脑袋上来了六刀。

      解说:

      王奶奶说她也有很多顾虑,她也是近八十岁的人了,如果她不在了,詹大爷怎么办。一般的养老院很少接收像詹大爷这样的失能老人,而能够接受的往院费用又十分昂贵。

      王奶奶:

      现在我还能对付,往后怎么办呢,往后大小便失禁怎么办呢,没地方可送,我觉得挺委屈。

      解说:

      其实不只是王奶奶,很多家庭面对失能老人都有类似的担忧,和不接受失能老人相比,很多相对健康的老人也遇到了公益养老院一床难求的情况。在北京的四季青养老院,记者了解到,虽然这里的入住率已经饱和,但是前来登记的老人还是络绎不绝。

      北京市四季青养老院院长 刘中丽:

      那么在这个楼里登记的老人已经有1000多人,那这个(安排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现在目前我知道的已经有排(队)三年的时间,还没有进来的老人。

      主持人:

      今天的老人明天的我,今天我们来关注老人的话题。

      岩松,刚才从这个片子当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所说的特殊一些老人的群体。那么他们所面临的这种情况,包括他们家人所面临的情况,是不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一种必然,或者说我们未来也要面临这样一种情况。

      白岩松:

      你知道我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呢,我首先看到的不是可怜、同情或者说福利机构的欠缺,我首先看到的是羡慕。为什么这么说?片子一开始的史大爷,他病了之后会有五个女儿辞职来到他的身边,请问你我将来有可能吗?我们这一代人将来的局面就是四个老人病在里头,外头两个儿子或者媳妇,两口子在那儿哭,不是不孝顺,是没有能力,这是第一种局面。第二个要羡慕的是刚才的老俩口,人家夫人都78岁了,但是老两口能相濡以沫,一直走到现在,你想象一下还有相当多的是单身的老人们,那么他的局面会更悲惨。所以我用 “羡慕”这样一个词其实在提醒我们自己,提醒这个社会,如果我们今天不能做好很多事情的话,将来让这些羡慕的局面是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发生,因此如何善待今天的老人,关注到明天我们将得到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的照料,所以千万不能冷漠,冷漠今天的老人就是冷漠明天的我们的自己。

      主持人:

      实际上你说的“羡慕”,应该说也是带有一定苦涩的羡慕。

      白岩松:

      那是。

      主持人:

      刚才我们在片子当中也有同样的感同身受。造成今天的这样一种状况,原因在哪儿?

      白岩松:

      我觉得长期以来,首先有一个数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头,是居家养老,养儿防老是根深蒂固的,99%目前在中国是居家养老,只有1%是社会养老,两个因素造成的,第一个社会从观念上来说,应该说是三个原因,第一个观念上不太接受,啊,有孩子送出去养了,孩子不孝,后面戳脊梁骨,即使真不孝也要装孝,对吗,这是第一个原因,观念。第二个经济能力,你想想,包括农村在内,我们这么广泛的,这么多的老年人,现在有多少个有经济能力能把老人送到社会性的福利机构里,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第三,社会福利机构虽然在快速的发展,但是跟不上需求。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个数字,老年性福利机构,你看到2005年的时候,我们全社会拥有多少张床位,到2005年的时候,在城镇有41万,在农村有89万,然后住养了多少人呢?到2005年的时候,连农村带城镇加起来 108万,全国多少老人啊,其实我们现在都知道,我给大家看这么一个数字,大家可能感触可能就更深了。到现在为止,咱们国家超过60岁的老人已经占总人口的12.79%,也就是1.62亿60岁以上的老人,刚才我们说了,全社会的福利机构才能解决108万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杯水车薪。所以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这样一种局面。

    对于老年人问题,已经应该当成国家战略来看待

      主持人:

      应该说养老主要是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现在应该说居家养老现在是在不断地萎缩,这是社会发展出现的必然结果。那么我们现在提到社会养老,大多提到福利机构,似乎是一种慈善方面的问题。

      白岩松:

      对,我觉得现在首先有一个,就是萎缩只是趋势,还不一定是一个特别大的现实,首先这个数字告诉我们,从全国的角度来说,99%还是居家养老,但是1%是社会养老,但是别看这99%居家养老,这里有相当多的,怎么说呢,萎缩,这种萎缩是再也不像很多年前那样四合院、四世同堂、三世同堂,或者说在农村大家老人有发言权,有经济决定能力等等,现在这99%虽然还在家里养老,但是发生的状况改变很大,有可能老人是一个人住在那儿,孩子偶尔来看看,有可能在家里不一定,孩子都忙,陪他说话的都没有,虽然99%的数字还在这儿,但是养老的质量大不如以前了。

      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当然我觉得到目前为止,中国应该更加高度地重视老年人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不能说不重视,2006年关于老年人的问题的白皮书,国务院领导人的讲话也都很多,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把老年人的问题似乎当成是社会福利和慈善这样一个事业来看待,包括比如说老龄委也在做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没有获取更大的能量,我觉得对于老年人问题,已经应该当成国家战略来看待。

      我去日本采访专门做了一期节目是关于老年人问题,当时我问日本一个专家,在你们国家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我以为会听到国防、外交、经济发展等等,他说人口问题。第一个日本超过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全社会20%多,另一方面出生率极低,因此人口问题成了困扰,包括日本说过去这十年都跟人口变化有关。

      说到这儿的时候,再回到中国来吧,我再给大家换算一下,大家就明白了,我为什么要提出从更高的政府重视程度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是1.62亿60岁以上的老人,2009年,也就是说七八个中国人养一个老人。好了,到2020年的时候呢,2.48万亿,占总人口17%,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大约是四五个人要养一个老人。2050年,4.37亿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不到三个中国人就要养一个老人,请问养得起吗?

      主持人:

      从战略角度来讲应该说非常重视,但是回到现实当中来,从操作的角度来讲,现在从我们实际操作角度有居家养老,包括现在有机构养老,还有现在所说的社区养老,这些方式哪种方式应该是更适合现在的发展方向?

      白岩松:

      我觉得首先有一个前提,我们再一会探讨更重要的,就是核心的内容,首先要把这个前提说出来。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们的下一代人,在中国可见的范围之内,居家养老还是一个最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的一种模式,这跟文化、跟我们的经济的状况,跟整个社会的这种结构,包括观念紧密相关,所以居家养老永远会是最大的一部分,但是逐渐萎缩和减少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数字,“9064”,首先跟它对应的数字是我刚才说过的,全中国99% 是居家养老,1%是社会养老,“9064”是哪儿来的?“9064”是北京,我们再具体看一下,“9064”什么意思?这是北京养老现在已经达成的一种模式,非常让人羡慕,90%的老年人是在居家养老,这还是大比例,我刚才说的,但是已经有6%的老年人是社区养老,还有4%的老年人集中养老。你就透过这两个数字知道中国养老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全国的范围来看逐渐减少99%的居家养老数字,可能慢慢靠近北京的这种模式,而像北京、上海等等这些大模式是一个逐渐减少90%,而增加6%和4%这样一个概念,我觉得这里最大的空间在中间在社区,所以我们有时间的话,一会详细的探讨,虽然这4%也会增加,就是说福利院等等,但是我觉得它不是无限的,它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我们说突飞猛进,一夜之间翻了番了,我们的福利院能养几百万老人了,但是跟我们的缺口比,跟我们的每年新增加老人比,差远了。

    农村家庭养老的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道德风险

      主持人:

      我们今天关注的是老人的问题,实际上有另外一个群体更值得关注,那就是农村的老人,我们的节目稍后继续。

      主持人:

      据统计,我国的老人当中60%是在农村,也就是说农村的老人大约有一亿左右,这些人当中当然有生活非常幸福、富足的,当然也有生活并不是特别理想的,我们接下来走进一个农村去看一看。

      解说:

      吴婆婆,四个儿子都在外打工,由于中风,一只胳膊已经瘫痪,但每天还要为了四个孙子的生活忙碌发愁。叶老汉,村里人都叫他“瞎眼老叔”,每天的任务是照顾还在读小学的孙女,三个儿子都在外面打工,二儿媳每个月给他一百元抚养费,但远远不够开销。卢婆婆83岁,两个儿子为她生了五个孙子,全部由她带大,老二的孩子已经12岁,但一年只给两百元钱,由于要读书,她又多要回一百元。

      重阳节,社会工作者吴治平将他们的故事挂在了自己的博客上,叶村,这是鄂西北地区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庄,一千四百多人口,四百多青壮年劳力全部在外打工,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和留守儿童,人口平均年龄为53.4岁。

      吴治平 社会工作者:

      我们到叶村去的时候,听村书记,就是妇联主任跟我们说,我们村干部,你看我天天忙乎得不得了,实际上我们就是天天围着老人转。在城市里面有工作的,55岁、50岁就可以退休,到了农村这种状况是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有很多家庭里面,就是年轻人出去打工去了,他的儿子、孙子,儿子的孙子都跟老人在家里,要做饭、洗衣服,要种菜,还要照料孩子上学,所以老人就说,我们现在老人比年轻人的活儿还重。

      解说:

      被采访的吴婆婆曾对吴治平抱怨,养儿子只落了个名声,要是养四个姑娘会是这样吗?

      吴治平:

      吃饭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住得最差的也是老人,有的娶新房的时候,盖新房的时候,他们自己给自己盖一个偏房,我就问他偏房是谁住的?他说都是我们自己住。我说为什么楼房不住,要住偏房呢?他说楼房是给儿子和媳妇他们住的。

      主持人:

      刚才这个片子,虽然是一个村庄,但是一个缩影,以前到农村采访也见到很多老人的生活状况比这还要差,农村为什么要出现这样一个状况?

      白岩松:

      因为整个时代的变迁,很多年前的时候,在长期的历史沿革当中,由于经济的命脉,包括村子里头的这种孝文化,那种制约,因此老人是相当有地位的,像一是孩子孝,二是想不孝也很难。但是现在在中国的农村经济的大权已经慢慢掌握到了孩子的手里,因为孩子出外打工,他支撑着这样一个家庭,儿媳在家里头扮演的角色也很重,过去是儿媳怕婆婆,现在相当多的农村是婆婆怕儿媳。那么这样一种局面,老年人又不愿意,哎呀,好像我成了孩子的拖累,甚至这些年陆续出现了很多在农村老年人自杀的这种状况,其实这是养老一个特别让人不愿意看到的一种悲剧性的结尾。

      所以我觉得在这样一种巨大的变革的面前,我们要有几条路同时走,一条路大家其实刚才我们也做了节目,关于现在老年人新的养老保险的问题,慢慢也开始跟城市来接轨,那这会解决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来说,我觉得在农村也要试行,在新农合的基础上也要尝试不增加床位的养老模式,但是带有一定的社会的福利性质。另外从一个大的社会角度来说,必须国家在政策上,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而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也允许各种各样民营资本进入,那么民营资本来做养老的工作的时候,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补贴,否则这是一个微利的行业,人家不愿意干。

      我举一个例子,说北京今天有一个很让人羡慕的事,当然全国有几个北京啊。“9064”这里头,老年人社区养老,集中养老有新的模式,60岁到79岁的重残老人和8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发一百块钱的服务券,这一百块钱可以买服务,这是将来一个很大的模式。

      主持人:

      应该说农村养老曝露出很多方面的问题,怎么样来面对呢?接下来我们连线一位社会工作者,吴治平女士,她也是中国乡村妇女调查的作者。吴女士,你好。

      吴治平:

      你好主持人。

      主持人:

      看到您关于很多这方面的调查。现在农村养老所曝露出来的问题,怎么样来解决,你有什么样的思考?

      吴治平:

      我感觉到农村家庭养老的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道德风险,一旦子女不孝,老人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国家和政府要从社会保障制度上来保障老人的权益。所以我在调查中,农村的老人特别盼望能够享受到与城镇老人相同的养老金的待遇,所以我认为国家的养老保险和最低养老金的保障制度,也应该尽快地惠及到农村所有的老人。

      主持人:

      刚才提到根本的,那么从其它方面,哪些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努力?

      吴治平:

      其它的方面,一个是农村的养老还需要组织团体的力量,光靠老人孤军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譬如说村两委会他的职能转变,他要在养老的问题上要有所作为,要对于养老的给予支持,给予倾斜,还有也可以把农村的老人,自己组织起来成立一批养老协会等等,这样的话,把他们组织起来,比靠个人单独的力量要好一些。

      主持人:

      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到钱的问题,那么谁来照顾呢?

      吴治平:

      谁来照顾呢,当然是农村妇女啊,现在到城里做家政工,照顾城里老人的大多是农村妇女,那么将来照料农村老人,她们也应该是主力军。刚才你们播放那一个村的几位妇女现在已经组织起来了,她们在积极地筹划建村的社区养老院,还有河北省乾安县的材源村,村委会的女会计已经建起了社区养老互助中心,目前她们选了三个农村留守妇女,有爱心、有同情心,也有孝心的留守妇女来照料十一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

      主持人:

      这样就从物质上包括从生活照料上都解决了问题。岩松,吴女士刚才也进行了调查方面的分析,你怎么看她的说法?

      白岩松:

      在最后的节目结尾处,我不想直接地接,我只想提出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计划生育是国策,计划生育是政策,但不是铁板一块,一定会随着人口年龄格局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什么时候变呢?是宁可早一点变还是晚一点变,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应该允许社会民间的资本进入养老,在国家确定了是国家战略和大的政策方向下,中国的事政府一重视就好办,但是在各种资本进入的时候,我们也是否可以宗教的、团体的这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在这个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我更主张的是不增加床位的养老模式的尽早建立,在城市的叫社区模式,在农村的像刚才大姐讲的,当地的农村妇女,她正好解决不了劳动力的问题,但是用市场的行为,购买服务,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那么这些人在城市里,四零、五零人员就进入到了社区养老,而且不增加床位,还在你们家住着,但是我给你一天提供服务,送餐等等,北京就打算这么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点。

    +++++++++++++++++++++++++++++++++++++++++++++++++++++++++++

    晕欧 这个新闻播出后白岩松居然自杀了 真的假的

    • 家园 没啥,现在强制不给生,以后就强制生

      没啥,现在强制不给生,以后就强制生,一对夫妻在第一胎出生10年内必须生第二胎,不生的就罚款,而且年年罚,哪年生了,就停止罚款。生的就给钱。

      马上就上来了。

    • 家园 推荐美国商务部前副部长夏皮罗的下一轮全球趋势

      里面有对老龄化对日本、欧洲影响的详述。还有对msl的看法,一点都不政治正确

    • 家园 可以看一下美国前商务部副部长夏皮罗的下一轮全球趋势

      里面有对人口老龄化是如何影响日本、欧洲的详细描述。看看美国精英是如何看待人口问题的。里面还有对msl的讨论,一点都不政治正确。大部分关于经济增长的书都有对人口因素的讨论。可寄生委们永远对这些视而不见

    • 家园 关于人口问题,有点个人想法想请教牛人

      1、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发展是劳动力众多造成的么?

      2、中国的经济需不需要转型?如果中国的经济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会不会出现劳动力过剩?

      3、有人说高出生率保障经济发展,有人打比方说,同样两户人家,一家生一个孩子,另一家生一群孩子,几十年过去,孩子生的多的家庭底子更厚。请教一下,“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话有道理么?生了孩子不要教育不要养育的么?以家庭为单位,我所有的投资全部集中在一个(或两个)孩子身上,培养出来的效果会不会更好些?

      个人认为,计划生育还是要的,指标放宽松些(两胎够了)会好些,我身边有很多同事都不会考虑生二胎的,即使有指标(除了少数想要儿子的)

      • 家园 回答

        这是我个人的见解。

        1、中国这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庞大的适龄劳动人口基础上的,这里面有人口增长、教育普及两个方面;

        2、中国的经济需不需要转型?这是个伪命题。中国经济规模巨大,需要各种经济模式并行,搞一刀切不行的。中国的经济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不可能全部转过去,很多东西现在又强调纯手工了,这就是市场需求,可以创造机遇。

        3、应该要生,养一个孩子要投入二十年,可是产出是四十年。养两个孩子要投入二十五年,可是产出是八十年。养三个孩子要投入三十年,可是产出是一百二十年,从宏观角度是绝对划算的。人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把资源集中在一个上面风险太大,不符合自然规律。

        总之,计划生育是一个违背自然、违背社会的愚蠢政策,人口数量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生物群能否在世上持续存在的基本条件。现在西方国家都在鼓励生育就是在这个原因。顺便提一句,中国计划生育的祖师马寅初的子女可以编一个班了。

        • 回答
          家园 【文摘】计划生育是一个违背自然、违背社会的愚蠢政策

          数亿阿三从贫民窟发来贺电

        • 回答
          家园 我的看法

          人口既有效益的一面,也有成本的一面。人口要产生效益,需要通过经济活动,而人口的成本就决定了生活水平。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所有地方都存在,但是矛盾的重点不同。有的国家是人口过多,经济不足,呈现生活水平低、环境资源恶化的一面,有的国家是经济过多,呈现劳动力不足的一面。所以认识人口问题,必须要从人口的成本及收益来入手。

          先来说人口成本的问题,人口成本就是指消耗在人口上的投入,与人口数量正相关。关键问题是,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支出,都是与人口正相关的,也就是都应该算在人口成本里,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环境、资源等等。因此,我们的社会保障好不好,环境好不好,资源保障水平如何,都取决于对这些人口成本的投入多少。而由于人口成本是与人口数量正相关的,所以这不是一个固定的数量,人口越多,需要的人口成本也就越大。投入到人口成本的资源来自于人创造的收入。最终的关键,就在人均收入上,只有人均收入的提高,才能有效的提高社会的生活水平和保障水平。这也就是说,那种以为可以不靠提高人均收入水平,而单纯靠经济总量的增长来解决社会问题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认识到了人口成本的问题,就应该明白我们国家之所以还有比较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人均收入还太低而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来认识一下人口的收益问题--也就是就业问题。坦率的说,我想问那些认为就业不存在问题的那些人,你们所认为的那些就业机会,究竟具体在哪里?不要作些大而化之的原则,现在社会上存在的那些显性及隐性的失业情况,难道是假的吗?那些“劳动力成本优势”产业就不用再提了,这些低端产业之所以存在,不光是工资成本低,还包括了一大堆因素:如环境要求低、劳动保障要求低等等,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对环境、劳动保障要求的提高,这些产业的退出是必然的趋势了。当然,人均收入的提高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就业机会,但是现在的实际是就业形势一直非常严峻,并没有看出有明显、确定的与发展相适应的充分的就业机会的出现,这样的话在人口问题上的乐观看法不过是夸夸其谈罢了。

          • 家园 老龄化社会就业很好吗?要有辨证思维!

            一,养老成本高启丧失下一代的工作

            谁能保证工作机会一直会留在中国,老龄化了中国得工作机会就不会流失,工作机会 本来就是各国竞争优势对比得结果。

            一胎化在下一代时候把中国推入极度老龄化,我们在2015年的时候老龄化15%,2020年的时候25%,2040年到2050年会达到40%多。在这种情况下,无疑社会负担高启。 这个程度相当严重,因为30%,40%的老龄化是人类从未有过的。西欧老龄化叫这么响,其实他也不到20%。

            一是,生之着寡,食之着众,相对他国造成生活成本高启。

            二是,国家税负沉重,因为国家在20多年里无法承担迅猛扩大的老龄人口,(当初政府为了劝计划生育,拍了胸脯要包养老的,现在看来什么都没准备好,现在也就几 千万领养老金的,已经让人牢骚遍地了)。从而必然要重抽当时企业与人的税,现收现用,造成企业税负沉重,相对他国成本高启。--葡萄说了,我们的社保体系将来可能破产。

            三是,社会日趋保守,青年阶层的窄小,对社会或者技术产业的变革的适应能力不强,影响竞争力。

            有人说,劳动力成本高启好,反正流失的是民工一样的工作,我们就好进行产业升级了,可是果真是这样吗,不一定,这要看你的对手素质如何?可以肯定的几点是:

            1,老龄化后,流失的不仅仅是民工的工作

            老龄化后难道减少的是民工工作。那个时候税负沉重,损害的是每个人的产业竞争力。包括高端,低端。你若指望只是民工的工作失去,其他工作留下,那是不现实的。除非:

            a,竞争对手没有什么工程师,设计师等中高端人才。有的也只是民工。

            b,对方即使有中高端人才,其教育素质也差过我们。

            但是,这两点都不成立。印度的高等教育质量好过我们,他们技术人员众多,尤其高端人才比我们多,他们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我们差不太多。硅谷的IT企业,印度人挤兑华人的事情,不会不在更大的尺度上重演。

            计划生育对保证工作问题没有必然联系,反而有很大可能丧失下一代的工作机会。

            二,经济衰退影响就业

            今天,作为当初急剧调整生育行为的后果,我们格外迅速地进入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过程。

              人口老龄化,有严格的理论含义,大致而言,是指“人口金字塔”从底宽顶窄的“金字塔”型,向着底部与顶部等宽的“稳态人口”的年龄结构演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偶然的灾难,减少了某一年龄组的人口,导致金字塔形状的变异,例如,“腰部”狭窄。也可能出现人为的控制,例如在一代人或两代人期间内实施过分严格的“计划生育”,导致人口金字塔的“腰部 狭窄。这样的变异越严重,人口老龄化对未来社会经济所造成的振荡性的影响也就越严重。??例如,假定一个生育高峰导致的年龄组A之后是一个生育低谷的年龄组B,那么,前者人口数量巨大,后者人口数量骤减。于是,当组人口进入学校的时候,导致师资与校舍极其匮乏,家庭之间对教育资源的竞争极其激烈。当这一代群从学校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就业机会突然变得稀缺了,雇员之间的关系也容易因升迁机会的稀缺变得更加紧张。此外,对住宅需求总量的激增,导致地产价格暴涨。当然,A代群也造成正面的经济影响,例如,对住房和汽车需求的激增,导致各相关产业的扩张,而这些产业的扩张通常意味着经济繁荣。

              可是,当这一切都消沉之后,B组人口紧接着A代群进入了学校,导致教育资源供大于求,老师们纷纷失业,学校“成片亏损”。当这一代群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时,因为劳动力稀缺,工资迅速上升,住宅和汽车的供给突然过剩,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经济很容易陷入萧条。

            另外,人口老化即意味着未来整个社会的消费将减弱。一个社会有太多的老人必将使市场萎缩,总的说来,老人对自己未来创造回报期望减少,其消费趋于消极。

            老龄冬天的存在,对经济,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样也是个冬天!y

            三,稳定人口结构,可以保证中国就业

            不过才10年,今天中国已经从民工过剩,到现在的民工荒。说明中国把世界中低端产业拿过来很多。而且青少年人口也确实下降了,所以才会民工荒。

            今天又出现了大学生过剩,那是多数中国企业不做研发的结果,但我们这些年人技术进步很大,高铁,核电,飞机,通信设备...等各装备产业都发展的很好,以后中国企业做研发是必然,应用型研发转向中国是必然。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研发岗位的需求是巨大的。

            中国将来第三产业必然要大发展,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无不是70%多,随着城市化的进展,进展的越大,需要提供的第三产业服务越多。城市越大,提供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越多。各发达国家70%的就业人口都是从事第三产业。而中国现在的第三产业占GDP只有40%,可见有多少差距。而且低端产业退出后,这个是吸收低端产业工人的重要场所。日本韩国在极短的时间,就利用低端产业,转移低端产业。他们的低端产业工人都还正当年,他们去哪里工作了,大部分都到城市化后的第三产业去了,没有流离失所,无所事事吧,就日本来说,他们从事制造业的只有800万人,80%的劳力都是在第三产业!加快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就是我们低端工人的必然去处。中国人均GDP2010年要上5000美圆,保守的10年内要过1万美圆,这么多人生活要高质量,没发达的第三产业怎么能行!!计生爱好者是不敢想这些的,他们的眼光从来就是往后看的,这10年内,中国GDP涨了4倍,他们想不到。计生委主任潘玉贵说过了,把人口降下来,人均GDP才能上去。

            当我们在20世纪初的时候,那时侯机械化电气化已经完成,面对世界20亿人口,肯定有人忧天忧地,人口这么多,这么增长,工作岗位怎么办。结果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反而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比如美国每个家庭都买汽车了,就新生一个产业,衍生出好多工作岗位。等到了1970-1980年代,电脑时代和工业自动化时代。又有人担心,机器这么好,人都失业了怎么办?结果信息技术的爆发,产业好几个新行业,比如互联网,比如手机产业。光一个互联网行业就不知产业了多少工作机会!

            有些人总在担忧这担忧那,无他,只不过因为他刻舟求剑而。经济和科技总是在变。那有什么是不变的吗?有,那就是加强本国竞争力,成为各国前列是不变的。无论技术怎么发展,好处是轮不到非洲的,虽然非洲人没中国多。今后技术发展出什么机会,我看日本也抢不过中国,社会老化了,活力是差点。信息时代的弄潮儿,比如华为,Google这样的公司,日本是出不了的。如果日本现在有个2亿人,且年轻人多。我想他的实力可以霸遍每一个行业。

            人口和工作的关系,其实不复杂,工作和人口数量有关系,更和人口结构有关系,只盯着人口数量,以为人口少了,工作还有这么多,那是笑话。人口结构不能陷入灾难,不能让国家失去竞争力和活力,是保有工作的必要条件,什么叫辨证看问题,这个就叫辨证看问题!

            • 家园 人口结构与就业并没有什么紧密的关系

              相信人口结构好就能应对养老问题其实就是假设了每个新增的劳动力的就业就有保证,认为每个新增的劳动力必然能对社会产生贡献,这个假设并不是一直成立的。我反来复去的用人口成本和就业状况来讨论人口问题就是要说明这一点,就是劳动力在一定情况下是社会的负担。不去研究每个人身上负担的巨大社会成本,不去研究现实存在的巨大就业压力,总是假设每个劳动力必然能为社会创造出财富,那当然会认为人口是越多越好,但这并不是事实。

              就拿所谓“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话来说,问题就在这“食之者众”之上了,近期的老人数是固定的,那么劳动力是否都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来呢?如果劳动力创造的价值高于他承担的社会成本,他就能为社会做贡献;如果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还低于他承担的社会成本,那他也成为“食之者”中的一员了,反而会恶化养老形势。

              总的来说,在就业问题上,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就是说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数量的劳动力,但是当劳动力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后,再增加劳动力并不会增加经济。这里很容易搞混的就是服务业,认为有了更多的人就会自动产生新的就业,实际上服务业的规模是由其它行业创造的价值所“激发”起来的,并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人口本身并不能创造新的就业。

              在制造业的情况就比较明显,经济的规模由市场所限定,不是你无限的投入人力,无限的扩大生产就能无限的扩大的。服务业实际也是如此。

              主张人口增长的人对于未来经济就业问题解决寄托在服务业上,环境资源问题的解决寄托在科学上,而实际上这两者都可以归结于人均收入水平上。人均收入水平高才可以带动更高水平的服务业增长,而实践告诉我们,科学不但主要诞生的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地方,而且科学的应用从来都不是廉价的,只有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地方才能很好的用科学解决环境资源问题。但是人口的增长会抑制人均收入的提高,这样就形成了矛盾,指望用人均收入的提高解决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但是人口增长却抑制人均收入的提高。

              • 家园 现代科技少部分人可以创造大量产品,所以人口要大量减少?

                认为有了更多的人就会自动产生新的就业,实际上服务业的规模是由其它行业创造的价值所“激发”起来的,并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人口本身并不能创造新的就业。

                你何以知道其他产业创造的价值不够?服务业所以不需要那么多?

                光靠工业农业,实际上现在每行每业(除了新行业的就业人口比以前下降很多,由于自动化生产线。)难道工农业产出有减少吗?从事工农业的人少了,都去做服务业了,难道大家都没产品用吗?事实上由于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的迅猛发展,以后几个人看一个工厂就能获得巨大产出是肯定的。那么请问,是不是意味着以后人口应该迅猛减少。

                说个极端的例子,就是现在所有产品都由机器人生产了。人有没有就业机会?有,大家都去吃喝玩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是就业。这个世纪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例,比100年前,几十年前都多,人们生活质量反而更好。就是机器人时代来了,人类百分之百从事服务业,也不要紧,那不过意味着更高的生活质量。

                人类不需要去大量减少,不需要去刮宫打胎!

                只要资源够,在现代科技下,能生产的产品是无限多的。那么你肯定又会说资源问题,

                那么

                1,请参见其他国家的做法,比如日韩,在全球化下怎么劳动力加技术交换他国资源的。什么?你说资源各国争夺激烈。那就不要争夺嘛,把机会都给印度好了。你开个公司肯定市场竞争激烈,那就关门算了,把成为华为的机会让给别人!

                2,请参见科技的发展,太阳能运用的进展。人类只有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其他金属资源非金属资源都是可以再生的,比如钢铁,铜..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但要消耗能源!

                现代科技少部分人可以创造大量产品,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者都在减少,所以人口要大量减少?请你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你的经济学真是没想深透。

              • 家园 老龄化的国家,人口减少,有哪个人均收入排名是上升的?

                我之所以不用绝对值比,是因为科技总是进步,美圆总是贬值的,所以现在与10年前比,没什么意义,人均收入用美圆表示肯定是升高的。

                人均收入不是光看人数的,人口少就高了?都是老人,年轻人少,创造财富的少,平均收入能高吗?所以还要要看工作人口/总人口的比例。

                你5年前在西西河就研究人口,不会连这也不知道吧?你的无效人口分析怎么在这里就忘了?

                按照你的独生偏好,一个国家如果是4个老人,2个成人工作,一个小孩。那么工作人口/总人口=2/7。

                另外一个国家是2个老人,2个成人工作,2个小孩。那么工作人口/总人口=1/3。

                前者的人均收入,肯定不如后者。何况后者人口结构平衡,国家竞争能力强,前者的工作都被后者抢走,前者还更惨。

              • 家园 人口增长跟人均收入提高没有线性的关系

                汪丁丁的一本书引用过一个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结论就是人口增长跟人均收入提高没有线性的关系,很多国家都是人口一边增长,人均收入同时也上去了

                • 家园 这要有个条件,就是资源足够,而资源不是无限的。

                    在现在全世界资源紧张的条件下,到全世界去争夺资源来满足人口增长也不可取。

                    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可耕地)和水。中国现在至少还有五六亿农民吧,人均耕种三亩左右,你能指望农民就靠这三亩土地能大幅增长收入?

                    按发达国家的现状,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的农业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会多出四亿左右的人口。反过来说,这四亿人口对中国现在的GDP增长可以说没有贡献,反而要消耗资源。

                  • 家园 上个世纪初,有人也发愁世界20亿人怎么养

                    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可耕地)和水。

                    最重要的资源是能源,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现代农业对比古代产量增长这么大,

                    土地和水都没变嘛。变的是用了化肥,化肥就是能源,主要消耗了煤,氮空气中多的是。

                    很多资源都是可以重复利用的,比如金属,关键是要消耗能源。

                    而能源,现在新世纪,已经出现了一个大杀器-----太阳能,光伏发电。

                    科技的发展,必须让人重新评估以前的政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