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文论武之国进民进(一) -- 井底望天

共:💬129 🌺106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说文论武之国进民进(七)

      朱元璋由于自身出生贫寒,小时候经常是饿肚子,没有饭吃,自然对劳苦大众的艰辛有亲身体验。他在订立税收方面,土地税就比较低。在洪武26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宣布税收的总额是3278.9万担谷,应该固定不再改变。当然,政府财政除了来自于主要是自耕农的农民的土地税外,还来自于人口税、徭役、各种主要民生产品,比如说盐业、矿业和酿酒等等的专卖制度。

      从现在的财政观点来看,明朝政府的税收负担,大概是10%的国民产出,因此是比较低的。考虑到中国各王朝历史上,主要是两大笔财政支出,一个是国防,就是要防守,从东边的北京,到西边的天水这样一条长长的国防线,军费开支要求比较大。另一个就是治理洪水,主要是黄河和淮河的水患,和干旱和洪水带来的经济损失和救灾行动,需要大量赈灾款项。

      要保证政府的税收可以落到实处,就是一方面对农民的负担不可以过重,一方面又可以保证政府能收到税,那么在人口普查和土地丈量上,就要下大功夫。可是在现代的卫星测量技术出现之前,这两项工作,不论是在中国的那个朝代,还是在西方的罗马帝国,甚至在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都是需要在基层工作的官僚系统去进行。

      当事情需要动用从上到下的官僚们来参与的时候,其结果的准确性就比较怀疑。在前几年,即使一个守法的县委书记,为了应付上级的粮食生产任务,也免不了要隐藏几百亩田地,应急的时候才拿出来充数。这还是清廉的官员的作为,要是田亩的真实数字,和自己的私人利益有关,那么这些数字上的折扣,就大有讲究了。

      这个世界上放之四海,颠破不灭的真理,就是老百姓们是不愿意交税的。不论是美国的老布什总统的竞选名言“读我的嘴唇,绝不加税(Read my lips,no more taxes)”,还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对人口税的“永不加税”的保证,都是为了迎合大家的这个心理。一方面让大家多留点钱自己花,一方面摆出一副非常亲民的形象,大家私人利益的实实在在,在外表上就摆出了一副非常道德凛然的姿态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讲,美国共和党人的自由派经济思想,和中国黄老经济思想,其实是一套路子,就是政府低税收,其实是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和繁荣的。对以鼓吹退税,实行小政府的自由派经济学家而已,因为退税导致了经济增长,而因为经济增长,导致了税率虽然低,但税收总数,却因为基数变大而增加。这点确实比黄老政治有所进步,因为对黄老政治来说,小政府的无为而治,是在道德上合乎宇宙真理。财政收入不够,那政府就节省一点嘛。那国防费用怎么办,就不是黄老人士们要考虑的了。

      当然共和党自由派的经济思想,最后表明是一个胡扯而已。因为如果按照他们的说法,光是靠税率降低而增加的税收,是可以解决政府财政问题的。可是从里根开始的美国政府财政,似乎不是靠减税,而是靠发行国债来解决。

      靠发债来解决政府重大支出,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从晚清的左宗棠融资在新疆平叛,一直回到当年汉景帝需要在长安找高利贷者们借钱,来对付七国之乱,走的是同一条路子。

      当然政府要借钱,也得有信用,就是说你必须有东西抵押,让大家心里可以安定一些,放心借钱给你。当年清朝的抵押是海关的关税,而汉景帝的抵押,就是打胜了平叛之战,就好好抄家一把,至少吴国的铜矿和盐业是摆在那里的。可是当初还是让人家高利贷的人们心里嘀咕,不敢借钱,因为不能确定你一定可以打赢。

      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美国,借钱打伊拉克和阿富汗,好像是赔本了。当年美国打伊拉克战争的主导人物之一,国防部副部长沃尔夫兹,在美国国会给大家算的一笔账,就是伊拉克石油收益里面的三分之一付美国打仗的军费,三分之一付美国公司的伊拉克重建费,于是国会议员们签了字,做这笔打家劫舍的大买卖,结果做赔了。

      当年常凯申先生,也发行了海外公债,用来在中国大内战,要消灭共产党,那笔买卖也因为国民政府在大陆跨了,就石沉大海了。

      当然除了借债这个途径,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印钱。在古代,印钱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那时候用的是硬通货,你要发行新货币,就得真正的去开采铜矿,或者向明朝和清朝那样,通过海外贸易,换取来自日本和菲律宾,以至于南美洲的白银。

      不过中国在唐朝时候,就开始出现纸币。首先出现的是方便于携带的汇票,解决你远距离经商时候的付款问题。后来在宋朝时候,定期3年的国库券开始出现,后来就有了纸币。而在元朝的时候,纸币运用非常广泛,政府狂发宝钞,引起恶性通胀,是元朝覆灭的一大原因。朱元璋早年也试过发钞解决问题,算是尝过通胀的苦头。

      其实除了这两个办法之外,政府解决财政问题的另一个法宝,就是摊派。这个摊派不是摆在明面上的,而是通过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僚一个约定俗成的君子协定。从冠冕堂皇的官方记录上,和正式公布的税收法令上,这些协定是看不见的。

      朝廷有困难,大家各地官僚,也会识趣一些,帮忙解决皇帝的问题的。根据特殊情况,摊派一些份子钱,如果地方官员做得好一点,这些钱也许就是从士绅大户那里来,如果差一点,就会从小民那里来。所谓苛捐杂税,指的就是这些。而这些摊派,摊到了谁的头上,就成了王朝是继续兴旺,还是面临崩溃的关键所在。

      通宝推:九合诸侯,金各,
    • 家园 【原创】说文论武之国进民进(六)

      因此当初希望靠卫所在财政上自给自足的想法,在现实上是行不通的。大家都要吃饭,而且那些军头们还想发财呢?怎么办?把军田租给人去种植,军队开公司,做生意。谎报数字,因为疾病出现的军户人数短缺,不补充,而是把军田自己分了。或者毕竟边远地区太艰苦,军户后代悄悄回流家乡,诸如此类,就是说俺们在中国1980年代,看到的军队怪象,大概都在明朝的卫所制度发生了。

      本来人家边远地区的军队,要花很多时间实战和训练,花在种田上的时间就无法太长,又不是种田高手,因此不光是活得不滋润,连维持的粮食大概都不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颁布了“开中法”,就是说如果你那些商人可以把一定量的粮食,运送到军队需要的边远地区,俺政府就批给你政府专卖的盐,你就可以把这些盐运到全国各地,卖盐赚钱。

      由于从江南一带,运送粮食到北方各边防地区,比较远,运费贵,于是有商人自己开农场,在这些地方,经营商田,来降低成本。这都在某种情况下,算是以国家财政补贴,就是以盐的利润,补助了卫所的经济。

      这个专利权,在中国改革开放时候,出现过,叫做批文。只要有了批文,你就可以进口某些垄断物质,或者出口某些产品。那么谁才可以拿到这些批文呢?自然是因改革而得益的大改革家们了,当年因改革最出名的赵家,就是批文的一大垄断商。

      因此就像当年1980年代,位高权重的大官们掌握了批文之后,在明朝的时代,也是皇亲国戚,宦官贵族,地方豪强等等,把批文给拿去了。其结果就是由批文而获得的盐卖专利利润,和为卫所提供粮食补助毫不相干了,而由于专卖批文有配额,不然的话,国家财政更吃不消了,那些靠提供粮食给军队的商人,反而拿不到批文了。

      这些卫所除了要保卫边疆之外,还有镇守地方。人民共和国早期的新疆建设兵团,走的就是这条路子。明朝当时卫所的主要来源,是早期和朱元璋起兵的部队、蒙古各部的降兵、其他军阀招安和投降部队,和犯罪充军的队伍,以及按人口比例招的兵。

      朱元璋这种建军的思路没有错,但是在执行上因为卫所的费用问题,最后就导致的卫所制度的衰败,军队的数量名不副实,训练水平低下,战斗力衰弱,结果就在土木之变中,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导致了兵制向募兵制过渡,比如说后来的戚家军等等,都是募兵。但这个体制对财政支出的要求,一直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导致了这个制度的衰败。

      在军队指挥权的问题上,朱元璋采取的是都督府和兵部的双重领导制度。草原游牧民族军事体制的一个特色,是在于靠的是各部族的军事首领,对单于或者可汗的效忠,因此在治军上,各作战部队的独立性非常强,战斗力很可观。但问题在于这种非体制,依靠个人能力完成的整合,只有在强势领导人的掌控下,才可以完成。不论是匈奴的冒顿单于,还是成吉斯汗铁木真,还是努尔哈赤,都是这个路子。

      这种靠大英雄来整合,通常的情况,就是一整合成功,就可以拥有10-20万精锐骑兵,那可就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可是等到大英雄一闭眼,这个军事同盟很快就开始分化,很快就失去强盛时候的锐利,可以说是兴也快,衰也快。以满族无坚不摧的八旗兵,到了削三藩的时候,战斗力已经不行了。

      北方游牧民族在冷兵器时代,在军事能力上的优势,主要在于他们的生产方式,和当时的战争方式比较接近,从而在生产和训练上,比较容易一体化。而农耕民族,其生产方式和战争方式差距太远,必须依靠专门训练的职业军人,来弥补不足。但是用职业军人,就是说募兵制,必须要求国家对国防支出必须足够。

      当热兵器出现后,战争模式发生了变化,导致游牧民族的这个生产和训练一体化,类似于农耕民族一样,而失去了内在联系,最后导致了游牧民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衰落。中国虽然是火药的发明地,而且在北宋时期,火药武器已经在军队中运用,但是未能发展成应付北方强敌的武器,让辽、金、西夏和元不断地杀过来。这个过程后来在欧洲人的手上完成了,让俄罗斯占据了游牧民族的大部分故地,而在东方,最后的一支游牧民族冷兵器大军—准葛尔蒙古,也在康熙的火炮之下灰飞烟灭。

      当生产方式和战争方式不能一体化,军费开支就是建立强大军队的一个必要条件。以美国为例,国防预算一直都是政府财政的大头,在高科技武器上的开发和应用,只是国防预算中的一个部分。熟悉美国的人都知道,美国民用科技中的许多突破性技术,比如说互联网,卫星定位系统等等高端科技是来自于军队基金,甚至包括很平常民用技术,比如说不含有机挥发物的油漆,都是五角大楼的资金研发出来的。

      中国的军费开支在1990年以前,其实是不正常的。因为大力裁减军费,把军队赶出去经商,真是自毁长城的做法。好在这个政策在后来,尤其是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之后,算是改变了。

      那么明朝的军队建设,因为军费的不足,自然就导致了明朝军队,从朱元璋和朱棣时代,把蒙古各部打得满地找牙的态势,变成了被人家也先和俺答打得满地找牙。军费不足,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政府的税收太低,另外一个就是政府的领导人们,从皇帝到大臣们,都觉得低税收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通宝推:九合诸侯,
      • 家园 其实税少不是问题

        但是一方面税少,一方面又没有生产力的大发展,又没有对外的扩张,那么税少就变成了大问题。

        现在的中国已经完全走在另外一条路上了。

        其实所谓中央和地方之争,就是中央就是一个参天大树,地方就是一些枝枝蔓蔓,中央如果只把精力放在处理枝枝蔓蔓上,而停止了生长,最后总归完蛋。如果中央的成长速度始终可以保持,那么地方就只是枝枝蔓蔓而已。

      • 家园 井大说的透彻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胜负的关键就在于谁能训练更多的职业军人,从冷兵器到热兵器后,游牧民族的衰落时必然的。

        有个问题请教众位,如果在宋代赵天子能拿下燕云十六州,我们会不会更早进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家园 终于讲到财政问题了!

        有人说,一部资治通鉴,就是一部财政史,血淋淋的财政史。

        分税制到现在,已经有尾大不掉的趋势。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没有财政制度的保证,中央制衡地方就是空谈。

      • 家园 问题

        历史上与卫所制度相接近的屯田做法有不少,许多时候都起到了良好的防御作用,例如拜占庭的塞马州制度、哈布斯堡在和奥斯曼的边界上搞的Krajina制度等。而明朝的卫所却在一百年间速朽。这中间的成败关节在哪里?或者大而化之地说,如何让军队能够依赖自我的生产物资完成维持补给的同时还能保持战斗力和政治上的受管束。

        听说新疆兵团现在也是留不住人,农活没年轻人肯干,而军事任务要保证,上级拨款却不足以弥补花费。

      • 家园 热兵器也是殖民地可以扩张的工具, 催生了资本主义这经济体

        成就日不落帝国的坚船利炮, 美国的西部大开放也是牛仔们的左轮和移民大棚车上的温彻斯特M1866连发步枪打开的天下. 少数殖民地居民和少量军队可以轻而易举抵抗来自大批土著的围攻和推翻当地的独霸一方的王朝. 火枪成了改变世界的撬杠. 当然当这些土著也拿起了同样的武器, 没有根基的殖民者就只有放弃武力, 拿出用更"文明"更"普世"的方法来追求他们的利益.

    • 家园 【原创】说文论武之国进民进(五)

      其实当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政权时,他在政府体制的传承上,基本上有三个来源。第一个就是他本人和其他反元武装在兴起时,借助的民间宗教势力。在董仲舒汉朝时候,将儒家建立成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儒家思想中那些积极和革命性的主张,比如说孟子关于革命的看法,已经非常弱化,儒家思想更是变成了保守维持的政府工具。在中国后来的多次改朝换代中,民间宗教成为了主要的思想组织手段。

      比如说在宋朝出现的钟相、杨幺起事,和方腊起事,都是源于来自于波斯的摩尼教,就是中国的明教。在宋朝和元朝的打压之下,以佛教为外衣,从净土宗源生出的白莲教,供养的是代表光明的阿弥陀佛,就是明王,其实和摩尼教的明王崇拜已经融合。这个教派宣扬的光明战胜黑暗的宇宙真理,人死后上西方净土白莲池过好日子,再加上佛教天台宗的各种戒律,已经慢慢在民间占据重要地位。

      另外一只净土宗衍生的弥勒教,就是信奉弥勒佛,其实和白莲教、摩尼教差不多。白莲教在元初时候,就有教徒杜万一用五公符和推背图来号召大家起事。这个其实和后来清朝出现的洪秀全和杨秀清的太平天国,用的是基督教的拜上帝会,发动的反清斗争,走的是同样路子。其实看一下中国共产党靠的共产主义思想来改变中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重建中,如何思考宋明理学的弊病,重新寻找儒家原始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是中国未来文化重建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方面的仔细探讨,俺会在说文论武的文化篇里面展开叙述。

      朱元璋的第二个来源,就是源于中国传统儒家的文官体系。在明朝建立政权以来,科举制取士,在南宋灭亡之后,大概已经中断了100年了。因此明朝的建立,在某种情况下,肯定要满足宋朝因为活字印刷术普及之后,带来的教育普及和读书人增多这个出路问题。

      在元朝时代,读书人受到压制变成了臭老九,于是大家的精力用到了文化建设,在宋朝开始后中国出现的城市化产生的大城市中间,发展起来小说和元曲之类的市民文化。元朝的仁宗在(公元1313年)算是恢复了科举考试,但是得其名而不得其实。明朝的建立,就给了大家要求回到政治权力的一个好机会,在1373年恢复了科举制度,重新恢复到政治由文人主导的局面。

      朱元璋本人出生贫寒,但对知识分子比较尊重,但是他对文臣的厚待,一方面仍然受到敌视屁民的一些文人的抵制,将朱元璋这个红巾军看着红寇。另一方面,又受到了老大粗行伍出身的武将们的反对。朱元璋曾向武将们解释,世乱用武,世治用文,不是俺偏爱读书人。就有武将说,你信得过这些酸臭书生吗?张士诚也厚道文人,你知道这些人怎么玩他吗?张士诚本名张九四,是在漕运码头上,扛盐袋子上船的搬运工出生,真正苦大仇深,大字不识一丁的主儿。后来也参加红巾军起义发迹了,于是找文人们给起个名字,叫做士诚。朱元璋回答,这个名字不错啊。嘿嘿,武将们笑道,这个名字来源于《孟子》,叫做“士诚小人也”。你看看,这些文人是啥好东西啊!

      中国人起名字比较讲究,认为名字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不光是官宦富裕人家起名字,非常讲究,要在《诗经》、《楚辞》、《左传》、《论语》等等古籍中找典故,就是大字不识的穷人,也要找一下村子里的私塾先生,来取个好名字。但是在元朝的时候,小屁民们是不给起名字的。可是大家总得有个叫法吧,于是一个方法,是按排行,比如朱元璋本来叫朱重八,前面堂兄弟们当然就是重一到重七了。朱重八的老爸叫朱五四,当然就有五一到五三,这三个伯父或者堂伯父。因此张九四的来历,也是差不多。

      从这里可以看出,明朝初期读书人势力还是比较弱小,靠的是草莽出生的武将们撑起局面,必须有一个过渡时间来完成这个转折。建文帝的新政,必然牵涉到这样一个权力转换带来的动荡。在这个时候,匆忙削藩,显然时机上不是太合适。

      朱元璋的第三个来源,就是继承了元朝的政治传统,尤其是军队建设上的传统。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就在军事上占有优势,如何向游牧民族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战士,从战国的赵武灵王,到汉武帝,到唐太宗,都一直没有松懈过。自从唐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一直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独大的场面,因此对朱元璋来说,如何建立一支可以和蒙古铁骑相似的明朝军队,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

      通过对征兵制和募兵制的比较,朱元璋在和刘基长期讨论后,最后得出了用卫所制度的结论。征兵制,和现在很多国家实行的义务兵制比较类似,而募兵制则和志愿兵制比较相近。征兵制的好处是,有战争大家来报到,平时就在家务农,平时军费开支小。但坏处就是,如果战争时间长,农业生产就耽误了,而且平时训练,就是所谓后备役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临时召集后,又没有太多时间训练,战斗力不行。募兵制的好处是当兵为职业,可以保证长期训练,军队战斗力要好。但不好处就是军费负担太重,国家财政是个大问题。

      而实行卫所制度,就是将军人列入军籍,搞职业军人家庭制度,可以说是向游牧民族学习了。这些军人户籍完全不受地方政府管理,而是归入都督府管理。为了降低平时军费的负担,这些卫所平时需要耕种来负担自己的生活。但是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不同,人家平时的生产活动,比如说围猎等等,就是好的军事训练,而农耕生产活动,和军事行动不搭架,只好拿出专门时间来做军事训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