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不会算账的收银员和城市房价 -- 泉畔人家

共:💬69 🌺18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不会算账的收银员和城市房价

    最近几次遇上收银员不会算账的事。某日在一药店,一妇人问“胖大海怎么卖”? 营业员(40左右吧)答, 2块五10克。 妇人又问,一两多少钱? 营业员让收银台小妹(年纪很小,声音甚是甜)算一下。小妹用计算器按了一会,答曰, 1块2毛五,1块3.

    当时我和老婆在附近,我对老婆说,营业员要是卖了咋也去买一两。结果可惜,营业员还是反映过来,说不对吧,你再算。收银小姑娘又算了2次,总算算出12块5来了。

    无独有偶,老婆前一阵几人一起去吃豪客来牛排,吃完后结账。因为使用了几张优惠券(打折券), 这下把营业员可忙活坏了,拿着计算器算了几遍就是算不出来。最后老婆等不下去了,说我给你算,很快算出164块钱。到了收银台,收银小姑娘又很负责的算了半天,说是163.营业员说不对,是164, 收银小姑娘又算,坚持是163,只肯收163,说如果错了,那1块她补上。老婆回来抱怨说,光算账用了20多分钟。

    不知道各位河友有没有遇到类似情况,反正我是感觉今年开始遇到不会算账的收银的概率是大大增加了,已经有好几次了。这些不会算账的小姑娘普遍相当年轻(应该20以下),但心算能力极差,离开计算器根本不会算数。计算条件一多(有优惠券什么的),则极容易出岔子。

    河友们可能该问了,这和房价有关系吗? 我当初也没感觉到这之间有关系,后来看了政委的大城市房价跌无可跌后总觉得好像不大对,又说不上那不对来。后来又看了几篇分析人口的文章才感觉这之间还是有相当大关系的。今天就写一下自己瞎想的,让河友们拍砖了。

    大家先看段资料,这段资料可能部分说明,为什么现在一些算数能力这么差的人可以来大城市当收银。

    查阅1996年至2007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从1996年开始,小学招生人数开始下降,此后,下降趋势越来越明显。小学数量也急剧减少,部分数据列举如下:

    《199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64.6万所,比上年减少2.27万所;招生2524.66万人,比上年减少7.15万人。”

    《199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62.88万所,比上年减少1.72万所;招生2462.04万人,比上年减少62.62万人。”

    《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60.96万所,比上年减少1.93万所。招生2201.38万人,比上年减少260.66万人。”

    《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58.23万所,比上年减少2.73万所;招生2029.53万人,比上年减少171.85万人。”

    《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55.36万所,比上年减少2.87万所;招生1946.47万人,比上年减少83.06万人。”

    《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全国共有小学49.13万所,比上年减少6.23万所;招生1944.21万人,比上年减少2.26万人。”

    《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全国共有小学45.69万所,比上年减少3.44万所;招生1952.80万人,比上年增加8.59万人”,“在校生12156.71万人,比上年减少386.76万人。”

    《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3年全国共有小学42.58万所,比上年减少3.11万所;招生1829.39万人,比上年减少123.41万人。”

    《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全国共有小学39.42万所,比上年减少3.17万所;招生1747.01万人,比上年减少82.38万人。”

    《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全国共有小学36.62万所,比上年减少2.8万所;招生1671.74万人,比上年减少75.27万人;在校生10864.07万人,比上年减少381.04万人。”

    《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全国共有小学34.16万所,比上年减少2.46万所;招生1729.36万人,比上年增加57.61万人,增量主要在农村;在校生10711.53万人,比上年减少152.53万人。”

    《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国共有小学32.01万所,比上年减少2.15万所;招生1736.07万人,比上年增加6.71万人;在校生10564万人,比上年减少147.53万人;小学毕业生数1870.17万人,比上年减少58.31万人。”

    96年入学的小学生对应89,90的出生人口最高峰。之后,小学生入学人数就是一路向下了,从2500万左右在99年就减少到了2000万级别,在05以后又减少到1700万级别。

    实际上注意一下这些算术能力极差的收银员就会发现,她们大部分都很年轻,也就17,18的。基本就是87-90生育高峰过后的一代了。而如果你现在注意一下很多商铺写招聘营业员的告示,年龄限制在普遍的松动,原先很多都要求25以下,现在则越来越放宽了。另外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建筑民工队伍,就会发现干活的人里30以下的年轻人不多,30-50的人是主力。20以下的小年轻不容易见。

    写这么一堆好像和房价有关系吗? 有的, 而且应该很密切。

    房子盖了是要给人住的,而且正常的房子使用50年以上都问题不大。(标准应该是砖混50年,框架70年),但房子住1,2百年照住的多的是。 如果我们假设房子都按2% 的比率折旧(都设寿命50年),那全国的房子要保持数量不减少要更新的数量就是个基本确定的数。 我们假设中国人都能达到发达国家标准的人均35平米, 13亿*35= 435亿平。 但农村的房子都大,都不算,只算城镇的6亿人口 6*35 = 215亿, 2%就是 约4亿平。但实际上我国现在城市里的房子除了棚户区以外,都比较新,需要折旧重建的房子并不多。20年内因为房子成危房需要重建的比例也不会太高(豆腐渣的就另说了)。 按幽默语录一文楼主的数据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83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4.8%。其中
    , 中国一年商品新房应该是8个亿吧。扣除商用的,但要加上大批不走手续的住宅(比如,xx军区老干部经济适用房),比如小产权房。尽管有打击,这些房子的数量也少不了,估计他们的面积比商业什么的要大。这样算下来, 基本上我们城镇一年能净增6,7亿的住房。

    放到城市级别,我所在的城市总人口规模在6百万左右,一年合法的商品房也是7,8百万的数。 上海快2千万人口,一年房子面积的增加量正常情况下也大于2000万。我们的商品房统计肯定和农民的房子没关系,抛去农村,那基本城镇人口平均一年就能增加1。5 到 2平方的房子面积。即使全国来看, 人均也能增加1平以上。我猜能到1.5 以上(算上各种小产权等)。 那我们现在的城镇居民平均住房面积好像已经是28以上了。已这个速度再继续15年(15年内,折旧量不会太大),那人均应该就在50平以上了。

    好,现在回到不会算账的收银员话题上。给个判断题,你认为2.5元10克,1两是多少钱都算不对的收银员该不该有能力在城市买商品房?中国有13亿人口,但无论社会怎么发展,肯定还是有穷有富的。在中国可以剥削其他国家,用武力强迫其他国家和中国进行不等价交换前,我们能保证多少人过上和西方中产阶级同等生活水平的生活?米帝靠花街骗术和美军的武力,以及微软,谷歌等一批企业,也只能实现70%的住宅自有率和大约(40平米左右的人均面积)(美国人均面积是多少,说法很多,从22-92的都有,这里请行家给准确数字吧)。 而中国在只能内部剥削的情况下,能不能在不到10年内就在人均住宅面积上超过美国?(香港7.1, 日本15,早被中国远远甩在后边了,欧洲35-40,德国好像36,我们城镇的水平现在离他们已经非常接近了)。

    如果中国有3亿人口享受和美欧基本相似的生活水准(人均40平住宅,有车,能出国度假什么的),那中国是不是还需要有4-5亿人达不到这个水准,另有几亿比较穷的人条件更差?否则,中国人都上顶端了,谁来干收银员啊。 而以前大点的城市招年轻人,挑选余地大的很,不会算账的人肯定当不了收银员。但如今新增年轻劳动力(20以下)数量在快速减少,大学生人数是增加了,但也就不值钱了。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于劳动者有效需求的相对过剩。 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生产设备比如混泥土输送泵,各种工程机械的普及,尽管有土地的制约,但中国每年新建的住宅数量还是在增加的,如果新建数量大幅度下降,就是危机了(数量决定对钢铁,建材等的需求)。但有效需求应该会随着婚育人口从2500万-1700万的过程中有一次大的下跌才对。至于价格,就算价格下降引起产量的下降,也不会长久,电视,冰箱等当年这些涨价的主角在中国巨大的产能释放后都成了白菜价。汽车估计是下一个,而房地产商可以选择因为挣的少退出不干,但时间长了之后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要接受现实,重新投入生产的。而中国的政府,如果在新增产量下降后,极有可能开动国家力量,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公屋建设。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算术能力很差的收银员,在结婚后,可能都能已较低价格获得一套7,80平的房子。而商品房价格,也不可能在一个年轻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的国家实现连续多年正增长的。(日本是例子)

    按人口看,2014,15以后,新达到25岁的人口数量开始大幅度下跌。而如果地产保持现在新建水平,全国人均应该就能超过35,甚至40平,超过老欧洲发达国家。而我们现在的人均,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远远超过了南美的巴西,阿根廷之流,更远多于俄罗斯。中国强大的住宅生产能力,应该还能至少保持20年,按现在的速度,20年后人均住宅超过美国,也没啥奇怪的了。只是价格吗,能不能继续一往无前的涨,可就难说了。

    元宝推荐:爱莲, 通宝推:折耳猫,吴者,
    • 家园 分析归分析,有点牵强了。

      收银小妹,来自低教育的农村,不会算那克和两的帐。我看豪宅闺秀也未必都算得来。

    • 家园 【文摘】看到一强大的,贴在这儿吧:毛竹代钢筋

      更强大的是

       北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骆小俊说,义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设立了一个工作小组负责协调处理此事,接受业主投诉,了解业主诉求,共同委托检验单位进行质量检测,费用由街道办出。

        “我们与万厦房产等相关单位开过会,建议业主与我们一起委托一个机构进行质量检测,费用由我们出。

        “但至今业主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骆小俊说,业主的不配合,才导致了事情一拖再拖。“裂缝、毛竹等问题,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一切要等检测报告出来,才能下结论。”

      From:http://news.sohu.com/20091103/n267930161.shtml

      • 家园 补充点说明

        毛竹在建筑中是可以作为配筋使用的。建筑规范中有明确规定,只能用在混凝土堤坝,基座等对硬度有要求而强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地方。

        不过在居民阳台里居然敢用毛竹做筋,这个开发商的心也是黑过头了。肯定是要赔偿的。

    • 家园 又要有热钱回中国抬升楼市了

      美全球查税,华人富豪为避税放弃美国国籍丢弃美国绿卡者大增

      中央社1日电/美国国税局加强全球查税,华人试图以“弃籍”、“弃卡”避税者增多。一些大陆富人为避税逐渐转变对美国绿卡态度,富人家庭“夫妻异籍”者大有人在。

      香港文汇报报导,近来,美国海外查税趋严,洛杉矶侨界几乎出现“恐慌”,在美国以外有资产、有收入的华人纷纷请教会计师、律师,寻求因应之道。侨界一些有关海外避税的讲座场场爆满。

      资深会计师顾衍时表示,最近到会计师事务所作放弃美国籍或绿卡谘询的人特别多,“多得令人吃惊。”顾衍时10月初才从中国返回美国,不到1个月已接到10余件要以“弃籍”或“弃卡”方式避税的案子。而这类案子以前很少。

      顾衍时表示,在欠税的情况下“弃籍”或“弃卡”均无法免除所欠税款。即使“弃籍”或“弃卡”,若当事人在美净资产超过美金200万元,或过去5年平均所得税大于13.9万者,仍需要报税。

      有些富人家庭为了避税,夫妻两人一半“弃籍”或“弃卡”,另一半保留美籍或绿卡并分开报税,顾衍时认为,这不失为一种避税的好方法。“弃籍”或“弃卡”一方可以“非居民外国人”的名义报税,可以达到避税的效果。

      移民律师张军表示,近来许多客人到事务所询问“弃籍”或“弃卡”是否可以避税的问题。张军称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这说明那些从中国来的富人们不再盲目地申请美国绿卡。

      另一些有钱人在申办美国绿卡前,也对自己的财产作了安排。

      张军表示,“弃籍”或“弃卡”并不一定能免除当事人的税务,而且“弃籍”或“弃卡”一旦启动即无法恢复原有的公民或绿卡的身分,因此要谨慎。

    • 家园 我觉得房地产价格绝对不会下降了

      今年的通胀预期已经非常强烈,温州的房价也已经逼近4万,京沪俨然还有所不如。我觉得长远趋势会如你所说,但不是以房地产价格下降的方式,而是以其他物品大幅度涨价的途径。

      外链出处

    • 家园 谢谢:

      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推荐成功!

    • 家园 分析数据翔实,优秀论文!

      人口有红利,人口有需求,兴也靠人多,衰也因人多。

      等到房价根据市场规律自然回调的时候,老杜的忧心大体可以有解决的希望了。

    • 家园 其实这个不会算账和人口没关系

      关键是小学和初中教学质量下降太厉害!

    • 家园 本想献完花继续下潜的,没想到砸出宝了

      ========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讨论】楼主见微知著,厉害,观点相同,我的帖子也是证明

      我的帖子,也可以看到。

      链接出处

    • 家园 不会算账的收银员和城市房价(2)

      说有农民兄弟要进城的同志们说的没错,是有大批的人“想”留在大城市。但是,这个大批是多少? 可能从大学生人数来看,现在正在向2500万适龄就业和婚育人口的最高峰前进(1987-90出生)。但我的题目里关注的不是大学生,是收银员。

      另外,如果您认为要求一个药店收银员会计算2.5元 10克, 1两多少钱是过高的识数能力要求,那我们就不要讨论。您可以举不识数的人照样是亿万富翁的例子来。但我们讨论的是大多数人,不是少数特例。

      实际上分析人口就能看出,这几年本来就应该是房价高峰。因为62-70出生高峰的人和82-90(87-90是最高峰,4年都在2500万以上)独生子女出生高峰的买房需求在这几年正好会叠加的。62-70年的人现在40-48岁,在机关事业从业的人都处于事业顶峰,买房购买力最强的时候(美国分析说人最强购买力出现在47岁)。 而82-90一代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一代往往是可以合用数家之力(父母,岳父母)和亲戚的支持。62-70的一般是改善型需求和炒房需求,82-90(97-90)的是结婚买房需求。所以有这2条,绝定了这几年的高需求,同样,也可以说,这2种需求决定中小户型(82-90) 和大户型(>120)的需求都不会低。

      而05年开始的宏观调控,是对这个趋势火上浇油了。国务院的领导者们用90年代初压国有经济过热的方法来处理当时的房地产。90年代初有一阵是严禁建设楼堂馆所,而05-07年的调控就是少批土地,不让建。因为市场需求而增加的供应被人为压缩了,其结果就是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房价在一段调整后再次报复性的上涨。行政命令是解决不了供需矛盾的,70/90, 严禁小产权等一系列调控措施,结果是抱薪救火,越烧越旺。

      很多人认为,这把熊熊燃烧的烈火会永远的越烧越旺,只会越来越高。是的, 人口高峰重叠,05-07错误的严控土地政策,和房地产类金融产品的自我升值预期实现,正在推高这把烈火。但熊熊火光的后面,有一个巨大暗影已经不远了。

      91年后,人口从2600万的高峰直降到2000万,然后又迅速下降到1700万,到99年是1100万左右。现在,已经是这批人进入劳动力市场了(年轻的收银员们很多就是)。再过几年,大学生劳动力等也要进入这个人口区间了。 而62-70的高峰人口,等他们普遍开始接近退休的5,6年后(我们按男55,女50算)或者已经退休后,他们的购买欲望和能力就应该开始下降。这些人中,有房的普遍不止一套,买不起房的,则怎么也买不起了。他们中炒房的人最多,实际上,他们中的相当大比例的人是一家占2套到,3,4套房的,在给唯一的子女留下后,还有剩余的。而他们的子女,如果是门当户对的,将来能继承的房子就会有6,7套之多。

      而一个人,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迁移,你认为是30岁以下的多,还是30岁以上的多? 你认为多少结婚生子工作在一个小城市的人愿意去闯北京上海还是刚20出头的小伙小姑娘愿意去闯?5,6年后,30岁以下人口的数量就要锐减了。

      而08年之后,土地的供应至少不是卡的那么紧了,中国强大的实物生产力,也反映在房地产上,加上农村建房,中国一年新增十几亿平的住房是很正常的。第一篇里我已经介绍过了,我们的人均(即使抛去公摊面积问题),我们也正在快速追赶法德等国家的路上,超越法德等国,只是几年的问题。

      而60岁以上的人,你认为他们中向大城市迁移的动力很强吗?是,有跟着子女去的,但更多的应该是从大城市迁移回小城市居住吧。62-70的高峰人口的购买力下降和91-2000的人口低谷也应该是正好叠加的,只是这次叠加如果只从人口数量和消费规律看,不是这几年的向上叠加,而是向下叠加。2015后应该是这个叠加的高峰开始到来,2019的时候,对应99出生人口1100万,62-70年龄段人口也普遍退休了,应该是购买力的最低谷。但从一般规律看,低谷不会一下子来,我们的上升曲线现在应该还在来回改变拐点的状态,趋势还在拉锯中。而真正过了拐点以后,刚性的供应能力(已经投产的钢铁,水泥,建材生产力)和开始快速下降的需求要重新寻找平衡的。而政府这时候肯定是要全力扶持需求的,生产过剩是一切经济危机的根源。而95之后的人口数更是收缩到1500万以下,99年出生人口1100多万,只是87-90高峰的三分之一多一点。现在99的人10岁,17,18岁他们中的很多人就要进入劳动市场,20岁后他们中的人就开始进入婚育。无论政府的刺激手段有多强,你认为1100万年轻人的住房需求会大大高于2600万年轻人的需求吗? 那些动辄就说中国房地产要涨20年的人想过2019年面对1100万年轻人和2009年面对2600万年轻人真的就什么都一样吗?还是那么多人要深夜排队抢号码?还是几乎无穷无尽的刚需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