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怀念改革前的免费午餐,但不回头 -- 听枫

共:💬44 🌺82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怀念改革前的免费午餐,但不回头

    看到有河友说起90年代以前的教育和医疗,(littles:90年代底以前,一直到博士都是免费的。),提到:

    家父50年代上大学,吃喝拉撒国家全包,每月补助 17.5。

    还提到:

    六个中等大小的包子,8毛钱,好吃的很,中午下课就去抢。

    这看上去很美,但是也正如后面河友回复的那样(高斋见野:忍不住说两句),这基本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一个视角,在那个时代没有市场,站在金字塔尖上意味着资源分配的优先地位和一切的享受(当然,其实现在顶尖的享受已经不是这样了;当然大学生以及国防科研人员也已经不在塔尖了),其实有一个很容易问的问题就是:

    有多少人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就拿坐火车一项来说,littles说到:

    兄弟一直到90年代大学毕业,没掏钱交过学费,本科生补助一个月三十块钱。

    老爸一个月给生活费100块就绰绰有余,回家火车票,1045公里,22块钱。后来开空调车,77块。宽敞的三个座躺在上面睡觉。

    一个人坐三个座当然爽,现在却可以选择卧铺和飞机,而且能选择这两样的人比那个时候更多。77块,大概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了吧?现在大部分人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不够做一次舒适的类似的长途旅行吗?当然,现在要钱,而且要数目上多得多的钱,可能会让人感觉上不爽:任谁钱再多,总喜欢免费的东西对不对?

    而且,其实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77块(这在你潜意识里面是便宜,对吧?)的火车居然能让一个人坐三个位置,现在的火车硬卧都几乎是最快卖光的(当然软卧还没有到那个层次)呢?这更加直接地说明了占大多数的人民是不流动的或者是可能流动不起的。我始终固执地相信人能够自由地流动是一项伟大的福利。

    其实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在这两个时代,人口参与经济循环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当参与经济的人口较少,而且分配是等级化的时候,即使是相对较低层次的基础设施都可以“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社会经济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处于金子塔尖的精英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还很不错。但是这种体制是认为的划分了各个层次的需求的,或者说是压抑了一些社会层次的需求以向另外的层次倾斜的。例如上面说的火车旅行,当大部分人不旅行的时候,少部分人就可以一个人占三个座;例如大学教育,当全社会只供养很低比例的大学生,以之为天之骄子、国家干部的时候,他们当然可以养尊处优。

    所有的这一切平衡在市场到来的时候打破了(其实分配秩序或者方式的改变都可能打破这种平衡),虽然社会的总体供给大大地增加了,但是各个阶层其实都会感觉到相对剥夺感,尤其是以前在塔尖而现在已经不在的人群。这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底层人民也会怀念呢?因为过去低层次上一些供给(尽管这种供给可能谈不上质量、或者只占用很少的资源)现在已经不再免费了;而且确确实实在改革中也犯了一些错误,或者说改革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贪污腐败等等,伤害到了底层;

    再者,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现在更多地人参与了经济循环,在市场的经济循环中,是一个交换过程,这个过程中货币地流动大大增加,意味着个体流出的钱是越来越快,中国人通常都喜欢多一些积蓄少一些支出的,对于支出的失落总比对于收入的满足感要强烈,这个过程中对于很多人是需要调整心理状态;同时更多地人参与经济循环必然会创造出更多更多的需求,比如从前的三大件和现在的三大件必然不可同日而语,同时结婚必须要有房,小孩要优质的教育资源,大病小病都需要认真治疗,等等等等,这些需求意味这有更多的支出选项,让人产生钱不够用的感觉;另外还有通货膨胀等等因素,甚至包括人情往来,有钱了,过年的红包不好意思再包一块两块了吧?一百二百变得更常见……

    那么这两种生活要你选你选那样?反正我会选后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对现在有抱怨,但是怎么也不愿意回到过去的原因吧?

    通宝推:米宝,请我吃饭,
    • 家园 总之中国社会是发展进步的

      一句话,越来越好。

      虽然横向比可能有较大落差,但纵向比中肯的话,80年代西方社会也差不多就我们这生活水平,除了车子等些大家伙吧。

      继续发展下去,不出10年,肯定轮到西方向中国留学、学习、和羡慕吧。

    • 家园 你的观点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很明确,你的观点缺乏历史看待问题的态度。

      你以现在的物质享受和三十年前的物质享受做对比,这非常无知。如果按照三十年前的道路,稍加变革(不是现在的改革),那么很可能就在上个世纪末实现了周总理在四届人大上所说的初步的四个现代化国家了。哪里像现在,制定一个目标,实现不了目标。邓小平的四个现代化实现了吗?江泽民的远景目标实现了吗?到了胡锦涛了,还在说小康。目标是越来越倒退了。底气是越来越不足了。

      不管怎么说,改革前的社会,也要比现在的社会要公正的多。如此一来,按照以前的路子稍加变革,则生活要比现在好的多。不会这么多房奴,剩女。

    • 家园 怀旧也好,走极左路线也罢

      首先要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我国执行的9年制义务教育,顾名思义,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从小学到初中的学费全免,从高中开始是按当地教委政策收取一定学费.littles:90年代底以前,一直到博士都是免费的。提到的:

      兄弟一直到90年代大学毕业,没掏钱交过学费,本科生补助一个月三十块钱。

      老爸一个月给生活费100块就绰绰有余,回家火车票,1045公里,22块钱。后来开空调车,77块。宽敞的三个座躺在上面睡觉。

      印象很深的就是我们第一个学期吃饭依然是国家补贴,好的很,

      六个中等大小的包子,8毛钱,好吃的很,中午下课就去抢。

      菜是两勺子菜加半勺子汤。

      到第二个学期就是改革了,伙食水平直线下降,包子没法吃了,

      菜是一勺子菜加半勺子汤,这就是我对改革开放的最初的切身体验。

      书费杂费一年两百,就这,系里的老师一再强调,这不是学费啊。

      可别到教委告状。可见,那时从教委到系办都认为,学生怎么可以交

      学费呢?太荒谬了。

      ...

      到我们后两年,再入校的同学已经开始交学费了,一千二

      被我们嘲笑,那年头,没钱嘲笑有钱的,跟现在不太一样。

      只能说基本属实,在高教收费改革上94年是个分水岭,胡鞍钢等人提出的高教改革首先是从收费方式下手,提出了高等教育是一种个人消费和投资行为,不应该完全让国家负担.于是京沪两地重点院校首先在93年实行试点,94年开始全国推广.而之前的义务教育,实质上延续到了大学.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你需要通过中考和高考,如果高考成绩不是特别优秀,除非你有北京,上海,天津的户口,或者是少数民族,边疆的确考生的加分政策和固定录取名额,否则你很可能没有机会享受近乎免费的大学教育.以当时国家财政的能力,绝不可能供养现在这个数量级的大学生群体.那么这样一个体系是否公平?

      河里有不少人提到南巡后国民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当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那么高教收费改革是否有减轻财政的包袱的考虑.如果再结合50-60年代的生育高峰,那一代婴儿潮所产生的下一代恰好从90年代起进入就业年龄,如果降低入学门槛,并且减少学费中国家承担的比重,这无疑可以短时间内降低就业压力,把这个问题延后.

      再说下去要放毒鸟...俺就此打住.

      • 家园 送花

        历史可以回顾,不可以回头。

        现在收学费了,但是收入也在增加呀。现在有多少人高中就自家掏钱到美国加拿大欧洲留学,也没有抱怨什么。不像我们那时候还要考TOFEL,GRE出国挣奖学金活命。

        • 送花
          家园 这么说吧

          我只是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过去象征性的收取学费,也不是免费获得国家培养.除教育部属院校,其它部委所属院校跨部门就业是需要交赔偿费的,我们当时是$5,000RMB.如果进入外企或者出国自费留学,除非有4-5年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为国家服务),否则按$2,000-2,500RMB/年赔偿给国家(往往是用人单位给张白条).记得萨苏当年为了进外企还是机场支付了赔偿金.所谓几百元的学费其实是个幌子,国家不做亏本买卖.但过去好歹可以通过就业来还欠国家的"债",现在却是实打实的留下买路财.

          关于收入增加,我想知道这些年学费占居民可支配金额的比重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与此同时国家财政盈余年增长率是多少,相对应的城镇居民可支配金额年增长率是多少,通胀率又是多少?

          小留以及富二代的问题就不展开了.

          • 家园 说我知道的情况

            本人来自国内某大城市,但是已经出国多年。对于学费目前对于农村情况怎么样,我不知道,不好说。只能说说我知道的我国内的大学同学一般的情况(里面有几个有背景爆发的,或者个人生意做得特别大的排除掉)。

            他们多数都是在IT或者金融方面工作的,有的在外企,有的在国有银行,有的出来自己开公司。夫妻两个人工资加起来一般目前都在4万/每个月以上(往往还另有奖金和年底双薪)。孩子一般都在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年龄。从这个阶段就是上私立幼儿园和小学。一年学费(不算书费饭费住宿费)要一万以上或者更多,但是完全承担得起。小学的条件不是过去我们能够比的。我们过去教室里面的电扇都没有,现在都是空调教室,英语课一般都有外籍教师。这些人的收入基本都是工作合法所得,不是什么血汗工厂,黑矿主或者贪官。在这个城市他们也不算富人。除非发生大的社会变动,他们的孩子到了大学时候,家里掏钱一百万以上出国留学是完全可能。

            要说机会,我父亲的一个朋友做生意不缺钱的。但是女儿很优秀,高考成绩本市名列前茅,高中毕业后就是直接拿到香港大学的奖学金,家里基本不掏钱。大学毕业去美国读研究生又是全奖,还有多余的钱孝敬父母飞机票去巴黎碰头玩欧洲。

            我目前居住的城市来自中国的小留学生很多。大多数也要自己打工挣零花钱,有的家里要借一些钱(但是绝对没有到倾家荡产的地步)。真正富二代只是其中一部分。

            要说起我过去在国内的这个城市影响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是房价。2003-2004左右这个城市的房价有一个很大的跳跃,以后的趋势是只涨不跌。我同学这一代在此前都工作了至少5年,所以都购买了一套以上的住宅,反而是受益者。如果是2004年以后工作的人买房的压力很大。这方面的问题自然怨言很多。至于以后是不是有更多的人选择租房而不是买房(国内大城市房租并不像房价那么恐怖),或者房价以后会不会跌,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农村的情况不清楚。另外中国是不是还有不收费的学校,比如军校。还有有些内地学校比如中国科大是不是学费相对比较低。希望网友补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