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1) -- 江南水

共:💬74 🌺487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古代“智”字和“知”字通假,

          都来源于荀姓。辅姓也来源于“智”和“知“

          辅姓的创姓祖叫做智果,是智瑶的同族,他认为智瑶刚愎自用,一定会灭亡,遂离开智瑶,改姓为辅。

          荀姓一姓生七姓

            荀姓属于常见姓,在我省居第213位,不到一万人。荀氏是以城邑为氏,山西的南部是荀姓人的源头,其来源有二。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公元前11世纪的时候,周公旦大封诸侯,周文王第17子受封于郇(今山西省新绛县),史称郇侯、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其子孙以原国名“郇”为氏,又有后人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后人尊郇侯为荀姓始祖。

             第二个来源是春秋时晋国公族叔姬逝敖,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新绛县),其后人以邑名“荀”为氏。

             两支荀氏的得姓尽管有先后之别,地方也不在一处,但都是周文王的后裔。可以说两个荀姓其实是一家人。而依照《姓纂》《左传杜预注》等资料的记载,荀氏后来分出旬氏、程氏、知氏、智氏和辅氏,包括产生于荀姓之前的郇姓,连同荀氏一共是七个姓。出现于春秋时代的第二支程氏,认真的追溯起来,实际上和荀氏等六氏是同一个祖先,虽殊途而同源。

             荀姓还有一支在汉朝时改姓孙。这支孙姓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荀子后裔。西汉宣帝名刘询,以同音之故讳荀、郇等字,诏令天下荀、郇等同音字姓改为孙姓。刘询逝后,绝大部分荀姓又改回原姓。但荀子这一支有人并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一支。但孙姓是大姓,来源也极为复杂,如无西汉以前的祖谱印证,不能说是源出山西。

            详说其他六姓

             旬姓是稀有姓,记者在云南的石林曾碰到一个姓旬的导游,她说她也很少见到同姓的,而且也没听说她的老家是旬姓聚集地;程氏是中国大姓,全国约有800万人。郇姓有两个音,一个是xún,一个是huán。huán郇姓本来就比较少见,而xún郇姓更是极为罕见。

             智氏来源于姬逝敖的第三儿子荀首。古代“智”字和“知”字通假,因此知姓和智姓很是混淆过一阵子,后来随着两个字的意义分开而终于姓氏分明,但智氏和知氏其实都是来源于同一祖先。

             辅姓属于罕见姓氏。大多分布在我省的运城、临汾、朔州、忻州以及雁北地区。输姓的创姓祖叫做智果,他认为智伯刚愎自用,一定会灭亡,遂改姓为辅。

            记者在史书《续高僧传》中查到一个法号道胄的僧人。俗家姓辅,祖上曾任上党(今长治)太守。记者通过中华智氏宗亲会联系到几名辅姓人,他们都知道自己的祖上发源于山西的智氏。一个叫做智寒冬的老人说:“辅姓源于智姓,辅、智本为一家。”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3)

      晋国那些流血的外姓势力

      公族势力固然是狼子野心,能够严重威胁领导人的地位,外姓势力也不是省油的灯。

      公元前621年,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去世后,晋国领导人的决定权落到了外姓人手中,手握决定权的是赵盾。

      赵盾是当年追随晋文公流浪的赵衰的儿子。

      当时晋襄公的太子夷皋年龄太小,在国赖长君的思想指导下,赵盾打算立晋襄公的弟弟为新的领导人。

      晋襄公的媳妇,晋襄公太子的老妈不干了,这也是人之常情,搁谁谁也不会干啊。

      晋襄公的媳妇也没有采用特别复杂的手段,只是每天在赵盾面前哭泣。

      赵盾也知道这事儿办得有点儿不地道,万一其他人拿这事儿说事儿,很可能会给他们家带来灭族之灾。此时家族的安全上升到第一位,赵盾只好让年幼的太子夷皋接班,史称晋灵公。

      此时的外姓人虽然手握重权,但是还有所顾忌,不敢为所欲为。

      饶是如此,成年后的晋灵公也不待见赵盾,屡次想置赵盾于死地,可惜因为年轻,行事不够机密,让赵盾逃出生天。

      赵盾没事儿了,晋灵公就有事儿了,赵盾的族弟赵穿弑掉晋灵公后,把赵盾从晋国的边境迎接回来。

      回到晋国的赵盾,派赵穿从周天子那里接回晋文公的小儿子,立他为新的晋国领导人。

      此时的赵氏就是晋国的太上领导人,他说谁当领导人就是谁当领导人,那权势不是一般的牛。

      所幸的是,晋国并不是只有赵氏这一股外姓势力,还有栾氏、韩氏、郤氏等外姓势力,这些势力彼此牵制保证了晋国的领导人只能是姓姬的。

      然而,此时的晋国领导人已经没有能力来铲除这些外姓势力了,只好尽量让他们互相牵制,公元前588年,晋国开始设置六军,韩厥、巩朔、赵穿、荀骓、赵括(不是纸上谈兵的那位仁兄)、赵旃每人统领一军。

      据《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

      简单说一下,军队的编制应该是这样的,每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周天子拥有六个军,诸侯国的军队数量不可以超过三个军,军的统帅为卿;每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师的统帅为中大夫;每五百人为一旅,旅的统帅为下大夫;每一百人为一卒,卒长为上士;每二十五人为一两,两的头目叫司马,是中士;每五人我为一伍,头目为伍长。

      设置六军固然是因为晋国强大的实力,在我看来也是晋国领导人事出无奈,不如此就不能平衡各种外姓势力,也不能让他们互相制衡。

      晋国设置六军的做法明显是僭越行为,但是我认为晋国应该不是有意的冒犯周天子,而实在是迫不得已,无奈之下只好出了一个僭越的下策,实在是难为晋国的领导人了。

      这六军的统领自然也都是晋国的卿,统称六卿。

      六卿中赵氏占了三个,可见赵氏此时依旧是权势熏天,韩氏占了一个,中行氏(荀骓)占了一个。

      公元前583年,晋国领导人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见到了成效,这一年,因为外姓势力的相互倾轧,赵同、赵括被灭族,赵氏家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领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采用挑动群众斗群众的办法,不过要想成功是需要前提的。

      前提就是,挑动者处在主导地位,能够有效的制约群众,并且能够从群众争斗中获取最大利益。

      此时,晋国的领导人已经不能主导整个局势了,这次赵氏遭难,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晋国的领导人,而是其他的外姓势力。

      在这种情况下,公元前546年,晋国能够跟楚国一起分享中原霸权实在是不容易。

      向戌弥兵后,晋国消除了最大的外患,内部开始了更加残酷的政治倾轧,也形成了新的外姓势力,韩、赵、魏、范、中行及知这六个超级家族把持了晋国的政权,成为了新的六卿。

      晋国的六卿不但能左右晋国的领导人,还能掺和周天子的废立,公元前520年,六卿就帮着周王室确立了新的天子。

      这风头不是一般的劲。

      晋国的六卿虽然经常掺和国际事务,但是他们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国内,他们始终很警惕的看着晋国的公族。

      公元前514年,一桩风化案给六卿送上了福音,也把本来就所剩无几的晋国公族推向了更加寥落的境地。

      晋国公族祁盈的家臣祁胜与邬臧玩儿起了换妻的游戏,不要以为李某女士多么前卫,她那主张也是我们老祖宗玩儿剩下的。

      换妻这种勾当在哪个时代都不是主流价值观所能允许的,祁盈对家里出了这样的事儿也感到很丢人,决定清理门户。

      按说这纯粹是祁家的家务事,犯不上有劳国家干预,祁盈也是这么想的。

      祁盈把这两个人抓了起来,估计下一步不是清蒸就是红烧。

      危难之际,祁胜贿赂了中行荀跞。

      六卿本来就不怎么待见晋国的公族,接过祁胜送上的枕头,六卿找了个借口,动用法律手段,就把祁家灭了族。

      祁家这桩风化案不但让自家亡族灭种,还牵连了另一家,羊舌家。

      理由是,羊舌家的羊舌食我跟祁盈是同党,两人携手危害晋国的安定团结。

      祁盈、羊舌食我是何许人也,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是说起他们的长辈,不少人应该有印象,至少知道他们的一两件事。

      祁盈的爷爷祁傒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羊舌食我的老爸叔向,听说韩宣子为自己的身份(晋国的卿)跟财产不匹配而发愁,就赶紧去道贺,这就是有名的“叔向贺贫。”

      这两个道德高尚的人,竟然落了个亡族灭种的下场,实在是可叹。

      六卿动用国家力量灭掉了这两个家族后,并没有把他们的领地上交给晋国领导人,而是由六卿私自瓜分了。

      祁氏的领地有七个县,叔向虽然祝贺别人“贫困”,但是他们家并不困难,羊舌氏的领地也有三个县。

      道德高尚的人也要生活啊。

      六卿的此次举动表明,晋国国君已经成为橡皮图章,晋国的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握。

      如果是写政治童话的话,到这里就该停笔了,再加上一个“他们六家手牵着手,幸福的生活在晋国”的结尾就齐活儿了。

      从来就没有政治童话,政治也不是童话,而是不停的斗争。

      没有了公族势力的威胁,从公元前497年开始,六卿之间开始了相互绞杀,首先出局的是范、中行两家,这两家的领地也被其他四家瓜分。

      本来是一个六方会谈,现在玩儿成了四人麻将,不过这四家的地位并不平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

      当年周釐王受贿后同意曲沃武公这一脉成为晋国合法的领导人,但是对晋国的军队编制做了一个限制性规定,晋国只能拥有一个军。

      关于春秋时期的军队编制在后面详细叙述。

      到了公元前661年,当时活着的周天子都不好使了,谁还理会一个死去的人做的规定啊,晋献公就对自己的军队做了扩编,晋国军队的编制扩展为两个军。

      晋献公本人兼任上军的主帅,太子申生兼任下军的主帅,看上去晋献公似乎是加强了太子的地位,把刀把子的一半交到他手里嘛。

      那个给晋献公出主意搞定晋国公族的士蒍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太子的地位真的保不住了。

      士蒍的理由是,太子现在就坐上了最高的位置,以后怎么办啊!(先为之极,又安得立!

      太子本来是汽车的备胎,现在晋献公就让他开始发挥最大效用,你说晋献公还把他当备胎吗?

      士蒍给太子申生出了一个自保的主意,学习很久以前的吴太伯,逃离这个权力漩涡,还能落个让贤的美名呢。

      太子申生偏偏是一个不识相的人,拒绝了士蒍的建议,一直待在晋国。

      为了儿子的地位,同时也为了自己的地位,骊姬出手了。

      一天,骊姬派人找到太子申生,以献公的名义给太子申生下达了一个任务:快去祭祀一下你妈妈,我做梦梦见她了。

      因为是太子祭祀,当然少不了酒肉,死去很久的人也就是闻一下这些祭品的味道,不会亲自品尝这些祭品,祭祀完了,这些祭品还是归活着的人享用。

      骊姬在给太子下达祭祀任务的同时,也对祭品的后期处理做了安排,让太子把这些酒肉亲自送给晋献公。这个要求也合情合理,太子把这些酒肉献给老爸,就等于是老妈和老爸又共进了一餐。

      完成祭祀的任务后,太子申生赶紧把祭品送到了都城绛。

      从曲沃来到都城后,很不凑巧,晋献公出去打猎了,太子只好把酒肉放在了宫里,等老爸回来后再享用。

      晋献公是什么时候回宫的,有不同的说法,《左传》说是六天后,《史记》说是两天后。

      考虑到《左传》成书的年代离晋献公时代更近,他的说法应该更可信。

      其实,不管是两天还是六天,骊姬都会有足够的时间在酒肉上做手脚。

      晋献公回宫后,厨师赶紧把太子送来的祭品献上,看到这些酒肉,晋献公似乎也看到了太子申生的一片孝心,胃口大开,马上就想就大快朵颐。

      骊姬适时的表达了关心:这些东西都是大老远从外地送来的,还是让别人先试一下吧。

      一试,发现这些酒肉果然有问题。

      把酒洒在地上,地上直冒烟,都快赶上王水了。

      土地爷不能鉴别祭肉是否也有问题,只好做活体试验,先切了一块给狗吃,狗死了。

      为了保证试验的精确度,晋献公又来了一次人体试验,再切一块给旁边的随从吃,这个随从也没什么意外的死了。

      有毒,而且还是剧毒。

      东西是太子申生送来的,他就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了。

      不管是不是他下的毒,谋杀父亲兼领导的嫌疑是逃不了了,这会儿他再想逃到国外基本上不可能了,哪个国家愿意收留一个有这么重大嫌疑的人呢。

      太子申生只好自杀了事。

      太子虽然已经死了,但是并不一定就能够保证奚齐顺利的成为新的接班人,他还有好几个哥哥呢,在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下,一时半会儿还轮不到他。

      骊姬忙前忙后的对付太子申生,显然不是想为他人做嫁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其他的儿子也一块儿收拾了。

      除了太子,晋献公还有两个比较优秀的儿子,重耳、夷吾,这两个也是奚齐顺利接班的最大障碍。

      太子死后,骊姬也把矛头对准了这两个人,对晋献公说,太子下毒这事儿,重耳、夷吾都知道,他们是知情不报。

      也许是晋献公真的老糊涂了,也许他只是想为奚齐扫清障碍,下令捉拿重耳、夷吾。

      这两人看事儿不好赶紧逃到了国外。

      这并没有完结,为了彻底为奚齐扫清障碍,献公把其他的儿子也全部驱逐出境,只留下奚齐,奚齐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新的接班人。

      在晋献公生命的最后时刻,骊姬的妹妹又给他生了一个儿子,悼子。

      晋献公搞完了本家搞儿子,这一通忙活下来,终于让晋国达到了一种境界,晋国几乎没有了公族,《国语晋语》说:尽逐群公子,乃立奚齐焉。始为令,国无公族焉。

      堂堂一个大国,竟然没有公族势力,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这是绝无仅有的。

      公元前651年,九月,晋献公去世,十月,里克等人就弑掉了奚齐,十一月,里克等人又把悼子弑掉。

      晋献公生前的一切安排,转眼就是一场空,很吊诡,很讽刺。

      里克等人大开杀戒的直接后果就是,晋国在国内没法找到合适的领导人了。

      幸好晋献公还有流亡在外的儿子,里克等人从秦国迎回夷吾当了新的领导人,史称晋惠公。

      十四年后,晋惠公去世,儿子晋怀公还没有来得及熟悉领导人的具体工作就又被人弑掉。

      晋国在这十几年里,先是大臣弑国君,随后是国君诛杀大臣(晋惠公赐死里克),最后又是大臣弑国君,这一切都应该算是晋献公的功劳。

      从公元前739年开始,到公元前637年,这一个世纪里,晋国国内的主旋律就是姓姬的杀姓姬的。曲沃桓叔一脉为了晋国领导权杀戮了晋文侯一脉;晋献公为了巩固地位向自己本家亮出了屠刀,为了更换接班人又把自己的儿子全部放逐;晋惠公去世后,晋国又是一次流血的政变。

      一百年下来,晋国还能有几个姓姬的呢?

      我只能对那些还活着的姓姬的说一声:你们真不容易!

      晋怀公被弑后,晋国迎来了新的领导人。

      晋惠公的兄弟(是兄还是弟说不准),晋怀公叔伯(是叔还是伯也说不准),重耳走上了领导岗位,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走上领导岗位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放在今天差不多该退休了。

      托祖宗的福,晋文公走上领导岗位后,发现公族已经没有可以依靠的力量了,幸好晋文公还有可以依靠的力量,外姓势力。

      晋文公重耳走向领导岗位前,在外流浪了近二十年,这些年的岁月里,重耳的身边始终有数十个不离不弃的追随者,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五个,赵衰、狐偃咎犯(重耳的舅舅)、贾佗、先轸、魏武子。

      在追随重耳四处流浪的时候,赵衰和魏武子应该不会想到他们的子孙以后竟然会踩着晋国的尸体成为新的诸侯。

      就是依靠这些外姓势力,晋国开始了争霸中原之路。

      公元前632年,在城濮晋国打败了楚国,遏制住了楚国咄咄逼人的北上势头,也让晋国成为继齐国之后的第二中原个霸主,填补了中原地区的霸权空白。

      历史很吊诡,常常会无私的送给你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同时他也在这把钥匙上附上了失败的魔咒。

      你成功的原因,往往也是你失败的诱因。

      借助外姓势力,晋国开始了辉煌的称霸时代,他的霸权时代比齐国更持久,与此同时,晋国的外姓势力也迅速膨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念抽.

        我的微软拼音能打出这个字.

      • 家园 突然有一个想法,假如晋国外姓势力比较均衡,

        或者是维持均衡的时间再长一些(这在有外患的情况下应该是很常见的,不联合起来无法自保)会不会形成一个类似于罗马的共和体制和类似于元老院的机构?

        • 家园 一种政治体制的出现,跟他的利益来源有关

          一说到古代史,我们自觉不自觉的就会跟欧洲比,因为欧洲文明几乎跟我们同步。

          关于同时代欧洲和中国的比较,打算在六国统一以后,做一个总结,现在先说一下我自己的粗略想法。

          在比较欧洲和中国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把目光盯在双方不同的制度上。

          我的疑问是,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制度,难道是我们的祖先没有人家聪明,想不出共和这样的制度,只能做专制的吹鼓手?

          应该不是这样,否则我们的祖先不会创造如此辉煌的成就。

          秘密也许就在于欧洲和中国有着两种不同的利益来源。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几乎所有的利益都从土地上获得。

          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不同政治团体(国家或者大家族),比作今天的公司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公司之间的竞争是同质性竞争,各方争夺的都是土地。

          在这种情况下,大鱼吃小鱼,最后形成垄断是不可避免的结局,其间没有共和的余地。

          看一下今天微软在操作系统方面跟谁共和了,就能够理解中国为什么不能共和。

          反观欧洲,他们有农业,但是商业更发达。

          商业利益的特点是,利益来源的多样性,做蔬菜生意的可以兼营水果,但是不怎么可能兼营建筑材料。

          做蔬菜生意的跟做建材生意的可以和平共处,并且还能够互相依赖。

          反映到政治上就是,不同的利益团体互相妥协,能够共和。

          一点浅见。

          通宝推:oboeman,
          • 家园 欧洲不是商业更发达

            而是在外面打仗获得的利益很发达,这造就了他们分赃要协商的民主共和制度。你不分赃就没有人跟着你继续去打仗抢东西。

            我们中国,则是因为地理原因,灾害多,很早已经大一统,要处理的各地灾害就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处理灾害是一种紧急事务,不适合慢慢协商,而只适合集体专制。

            是生存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政治制度的不同。

          • 家园 为何周天子没走上倭皇之路?

            或者说倭皇没走上周天子之路?

        • 家园 封建制度下能发展出来贵族民主吗?

          中国春秋战国时候的制度跟欧中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相似,跟罗马共和国的贵族民主差得可是很大

          • 家园 可能性应该是有的,就看力量的对比了。

            如果各方的实力大致相当,这种可能性就比较大了。象春秋这段时间,多少有点类似,和罗马的不同,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没有比较明显的外敌的缘故。如果是从中原和长江对比的角度,倒是也能看到楚国进犯的时候,中原诸侯统一行动。或者是秦国统一的过程中,各诸侯国的联合行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