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天国坠落——王莽的故事 -- 龙神将

共:💬65 🌺43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第一章 3.一代雄主的外戚鹰犬

      3.一代雄主的外戚鹰犬

      吕氏外戚之乱并没有影响到西汉王朝其余皇帝们对自己外戚的重用,在这方面表现最明显的莫过于汉武帝刘彻。自汉武帝上台伊始便面临着新旧外戚势力的激烈争斗:其中尤以窦婴和田蚡之间的争斗最为激烈。其中魏其侯窦婴是汉武帝祖母窦太后的堂侄,武安侯田蚡是汉武帝的舅舅。汉武帝即位后尊祖母窦太后为太皇太后,母亲王皇后为皇太后。旋即任命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亲属都受到重用,一位担任最高行政长官,一位担任最高军事长官,这在中国古代外戚历史中非常罕见。窦婴和田蚡的任命,无疑是窦太后和王太后之间进行势力平衡的一种交易,这种两派外戚同时执政的双头方式也符合汉武帝的利益,因为窦婴和田蚡都热心儒学,他们的得势自然有助于汉武帝推崇儒学的理念实现。但这种政治安排又触犯了作为家长的窦太后,信奉黄老之术的窦太后。不久后儒生出身的赵绾、王臧建议不必向窦太后请示朝政,窦太后岂能容忍这种现行反革命行径?于是将两人下狱治罪不说,窦婴和田鼢也因为连带的领导责任被撤职。

      当窦太后去世后,窦氏外戚的靠山随即消失。而田蚡则再次登上相位,受到外甥皇帝的器重——这个器重是要加引号的,因为王太后的缘故汉武帝不得不将权力交给舅舅。而田蚡嚣张跋扈,越权行驶皇帝的用人权又图谋侵占国家用地,这导致刘彻对自己的大贪污犯舅舅极为愤慨又无可奈何,毕竟中间还有自己的母亲王太后在回护弟弟。

      田蚡在得势前以子侄礼巴结窦婴,得势后则傲慢无礼地对待窦婴,竟然发展到派人强索窦婴在长安城外的良田。不久后在田蚡的婚宴上窦婴的朋友将军灌夫借醉酒之际痛骂闹场,田蚡便将灌夫逮捕。窦婴为了挽救朋友遂与田蚡正式决裂彼此控告,汉武帝便吩咐在太后朝宫申辩是非,虽然双方都是外戚身份,但王皇后岂能让弟弟受委屈?于是灌夫被灭族窦婴被斩首,窦氏外戚集团也就此瓦解。三月后田蚡忽然暴病而死,于是王氏外戚集团也烟消云散。一时间祖母与母亲的外戚都成为过眼云烟,再没有人可以掣肘汉武帝一展身手了。

      三年后卫子夫在生下卫太子刘据后被汉武帝册立为新任皇后,卫子夫之弟卫青被任命为车骑将军,独当一面出击匈奴,军功和威望日益显著。卫青是奴隶出身的青年将领,少年时的最大愿望是不挨打挨骂吃饱饭。他改变命运的契机源自于姐姐卫子夫得宠于刘彻,而他飞黄腾达的动力则是对匈奴作战中的卓越表现。刘彻一向喜欢重用亲信之人,尤其是自己的外戚。卫青没有令自己的姐夫失望,他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建立了名垂青史的丰功伟业。公元前124年,汉武帝特别为卫青复置了大将军这个职务作为最高军职,此后大将军演化为汉帝国的最高行政职务之一,多为外戚所居。于是一个新的卫氏外戚集团又出现了。

      卫青是个小心谨慎之人,而他的外甥霍去病则年轻气盛锋芒毕露。汉武帝甚爱这个在对匈战争中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特别任命他为大司马骠骑将军。随着霍去病的崭露头角,卫青却逐渐失宠,退居幕后。由此可以看出汉武帝对外戚的利用和控制手段是极为果断和冷血的,他把建设大一统、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的帝国作为终极目标,有意识地利用外戚作为维护和强化皇权的工具。一方面,他借势消灭旧外戚集团后着力培植属于自己的新外戚势力以削夺、分割列侯和旧大臣的军政大权;另一方面,当一个外戚势力膨胀之后他又立即采取种种手段进行削弱,用亲近外戚打击疏远外戚,以新外戚取代旧外戚。如果不是霍去病去世太早的话,一个以他为首霍氏外戚集团定然会在卫氏外戚集团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生势力。霍去病虽然早逝,但日后他的异母弟弟霍光却成为权势滔天的新外戚集团首领。

      随着卫子夫年老色衰,汉武帝的宠幸也随即转向他人。随着倾城倾国的李夫人成为他的心爱之人,以李延年、李广利兄弟为首的李氏外戚集团也浮出水面。李夫人生下昌邑王刘髆后,对卫太子刘据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但她随即去世,空留给汉武帝无限的哀愁与想念。李夫人重病时汉武帝亲往探问,李夫人却以被蒙头说自己相貌毁坏不肯相见。汉武帝再三劝说不得见后不悦而去,他走后李夫人的姊妹责怪她不让皇帝见一面,李夫人则回答说这都是为了兄弟们的将来呀……她说了一句描述历代后宫红颜宿命的千古名言:“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这句凄凉的话道尽了后宫红颜的辛酸,李夫人以相貌为李氏外戚集团换取富贵,甚至连临终时都得考虑汉武帝是否会见到自己形貌毁坏大不如前,而产生厌恶感觉以至于不再照顾自己的兄弟——可怜的女人!后来汉武帝果然一直追思李夫人,“以夫人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封海西侯,延年为协律都尉”。

      汉家自有规定:无功者不得封侯。于是汉武帝在公公元前104年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出征大宛,贰师这个称号源自于传说大宛将汗血宝马都藏在贰师城,所以李广利的称号其实是冲着马去的。李广利的远征军由属国胡骑六千和强征来的中原“恶少年”数万组成,所谓的恶少年估计以前都是混黑社会的,结果干脆都被抓去充军。李外戚由于以前是从事地痞无赖这份很有前途工作的,所以对于军事其实一窍不通。他没有卫青霍去病那两把刷子,自然立刻露出了自己肚里那点馅——全系草料。

      汉军历时两年的远征以毫不令人意外的大败而归而告终,等李广利跑到玉门关前的时候,他手下士兵能活着跑回来的只有十分之一。汉武帝不能容忍失败,他把囚犯和犯罪的勇敢士兵统统赦免拉去当兵,并加大“打黑”力度将全国恶少年都拉了壮丁。就这样还是不够,于是开征“七科谪”。这下好了,全国的老兵、罪犯、黑帮分子、商人及其亲戚,还有倒霉的倒插门女婿们在军营里欢聚一堂,除此之外还有数不清的志愿从军人员和水利工程人员、手工艺人等辅助人员,其中刘彻专门放进两名相马师作为挑选大宛千里马的伯乐。于是李广利再度率军出击西域,这次他手下有正规军六万余人,后方基地还有十八万大军策应。这次出征“天下骚动”,果然是“将军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李广利大获全胜后回到汉帝国清点军队,结果还活着的只有一万人。其原因大多因为各级军官贪暴欺压士兵造成,而不是战斗损失——无赖将军只能带出一支同样无赖的军队来。征伐大宛之举使得汉武帝一直被后世所诟病,认为他不顾人民死活穷兵黩武。更极端的言论认为他只是为了给李广利营造一个建功封侯的机会,便不顾全国民众死活强行远征,由此可见汉武帝在宠信得势外戚的时候是如何地不计成本!

      • 家园 史家对征大宛的评价一向很偏激

        汉武的战略仍是从对匈作战出发,当时匈奴在西域可以说是宗主国的身份,而汉只是一个普通客人而已。匈奴使者在西域只凭一根使节就受到上宾的款待,而汉使出西域,饿死渴死的是十有八九。汉武征大宛以断匈奴右臂,而将西域纳入汉的势力范围,这也正是作出二征大宛时汉武与大臣们的争议所在。

        要说单纯是为自己的小舅子弄个候啥的,我觉得那只不过是后世史家根本没汉武那眼光,顺便编个罪名。

        • 家园 征大宛并无战略利益可言

          当时匈奴早已战败退回漠北,除了李广利后来征匈奴全军覆没以外,双方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交战了。

          • 家园 征讨大宛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据《汉书·李广利传》,汉武帝派李广利出征贰师是为了马匹(期至贰师城取善马)。当时匈奴已经退居大漠以北,要想进一步打击匈奴,汉朝必须改良马种。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战说明,汉朝现有的马匹很难进行更长距离的作战了。(这里不讨论继续打击匈奴还有没有必要,只是说明要想继续打击匈奴,所需要的战备条件)

            李广利不是卫青、霍去病,长途跋涉后,损失了80%以上的人员(士不过什一二)。

            李广利的此次失利,给汉王朝的国际形象带来严重的损害,据《汉书》: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

            如果此时,西域各国倒向匈奴,那后果如何,就不好说了。

            于是汉武帝下令,继续向大宛增兵“赦囚徒扞寇盗,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转相奉伐宛,五十余校尉。”

            李广利前期失利,有他本人水平的原因,也有汉王朝轻敌的缘故,李广利第一次出兵不过是“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

            获得优势兵力后,大宛也就不在话下了。

            李广利的此次胜利慑服了西域各国“贰师将军之东,诸所过小国闻宛破,皆使其子弟从入贡献,见天子,因为质焉。”

            所以说,汉武帝征讨大宛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前期是为了马匹(实利),后期是为了威慑(不只是面子工程)。

            • 家园 征讨大宛最核心的目的是震慑西域那些首鼠两端的二五仔国家

              我在《匈奴传奇》里面对此有过解释,在这篇关于外戚的帖子里,为了突出皇帝对外戚的宠信,所以就没有仔细分析这一段。其实李广利没有将才,如果不是出于私心的话,汉武帝不应该选他出征。

              • 家园 关于李广利的水平到底如何实在是不好说

                因为太史公的一句“而欲侯宠姬李氏,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李广利一直被后人当做拽着裙带往上爬的典范。

                后来征讨大宛的时候,军纪废弛,不爱惜士兵(后行,非乏食,战死不甚多,而将吏贪,不爱卒,侵牟之,以此物故者众。),李广利的名声就更差了。

                最关键的是,后来李广利投降了匈奴,基本上就把自己扔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一连串下来,李广利要想再有好名声,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不过,我始终认为,看历史,不能只看文字记载,还要看一下文字背后的东西。

                汉武帝派李广利出征大宛,极有可能有让李广利捡便宜的意思。

                因为汉朝上下并没有把西域各国当回事儿,浞野侯赵破奴率七百人灭掉楼兰,更是给汉朝君臣带来了无穷的信心。

                显然,李广利不是霍去病,千里奔袭的能力差了好几个档次。

                李广利比不上卫青霍去病,简直是一定的。

                但他是不是就那么一无是处呢。

                看看李广利的结局,他好像也不是一点价值也没有。

                李广利是被卫律整死的,因为卫律嫉妒他(卫律害其宠)。

                一个没有什么价值的人,匈奴会特别看重他吗?

                如果匈奴看重李广利,只是因为他曾是汉朝的高级将领,那榨取完他的情报价值,然后当破鞋扔掉就是了,卫律实在犯不着嫉妒他。

                更重要的是这句话“胡故时祠兵,常言得贰师以社,今何故不用?”。

                也就是说,匈奴人是把李广利当做不共戴天的仇人来看待的。

                如果没点水平,敌人会这么痛恨他吗,恐怕是感激他还来不及吧。

                李广屡无战功被匈奴称为“飞将军”,后世把他当成名将,李广利让匈奴恨得咬牙切齿,后世却认为他没本事。我认为,这从逻辑上说不通。

                在现有史料的记载中,李广利胜少败多,水平实在是没法恭维。

                但是同时期,汉军其他将领的表现也不太好,除了赵破奴灭掉楼兰外,没有更多的亮点。赵破奴还曾经被匈奴俘虏过。

                可以推测一下,当时汉军胜少败多跟当时的环境有关,匈奴北撤,汉军的作战半径空前扩大,已经超越了自身能力的极限。

                这种情况下,要想再像卫青霍去病时代那样屡战屡胜,已经不可能了。

                李广利的水平为人诟病,大概是人们都拿他来跟卫青霍去病比较吧。

                问题是,卫青霍去病这种特殊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两千多年的冷兵器战争史,有几个比得上他们爷俩儿的呢、

                我没有翻案的爱好,对李广利也没有特殊感情,只是从史籍的字缝里看出了一点东西而已。

                • 家园 【讨论】我觉得可以把李广利与李陵对比来看,就能看出匈奴对

                  真正有才华者的态度了。

                  两人都被卫律猜疑警惕,但两人结局完全不同。

                  我在写《匈奴传奇》的时候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既然卫律串通胡巫用一句话就足矣让贰师将军如猪一般被送上祭坛,想必他在匈奴心中的分量并不是不可缺失的。从史籍中的记载来看,征讨大宛的过程中李广利没有发挥出什么过人的天赋,从他毁灭失败的最后一站来看不仅抛弃了起码的军事常识更加没有丝毫的廉耻道德,当然这也可能和史书需要政治正确有关。

            • 家园 一直不明白恶少年是怎么认定的

              好像西汉史书里频繁出现恶少年这个群体。相对的还有良家子这个群体。良家子这个比较好理解,左冯翊右扶风,都盛产又红又专的小地主自耕农子弟,即守法又能打。恶少年又是怎么认定的呢?根据品行?似乎不像,地方政府要给这么多年轻人建立档案么?或者根据出身,奴仆的小孩,包括男主人和女仆的私生子,一起划进恶少年行列。如果这样的话,卫青和霍去病的出身都算是由恶少年了?

              • 家园 类似于现在的“阿飞”

                基本特征就是不务正业到处游荡惹是生非,主要都是年轻人。

                李太白自述少年时代“击剑红尘里,杀人都市中”,就是典型的恶少年表现。

                • 家园 这个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行吧

                  西汉时期动辄几万的不事生产的青少年,感觉有点不可思议,韩信当初不是混的经常饿昏么。罗马也是有了撒丁岛和埃及这样的粮仓后,才养得起罗马城里的大批混混。

                  • 家园 战国到西汉的城市化水平相当高

                    最低的估计是10%,最高的估计是20%(根据当时对农民家计记载的估算推算的),反正在工业化时代之前是相当高了(明清是5%),而且农业的商业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不低。所以养活大量非农业人口不奇怪。

                    至于罗马,农业发展水平实在不足以和其政治军事成就比肩,罗马城市膨胀起来之后基本要靠海外输入粮食活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