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讲讲我对工厂中层的看法 -- wqnsihs

共:💬171 🌺827 🌵1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打压电厂建设在当时是非常有必要的】
          • 家园 嗯,M总当时像职业经理人,而国企领导是当官的,

            位置不同啊。

          • 家园 教改没有错。扩招也绝没有错。

            很多人都说什么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个问题。没有扩招,那就是初中生、高中生找不到工作,岂不是更恐怖

            至于学费贵,学费贵,总比起当年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能上大学好多了吧。何况名牌大学也不贵。

            哦,还有什么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没搞,是民族的福气。温总说他发现名牌大学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了,他倒是明白人啊。要是搞了素质教育,嘿嘿,清华北大就更加几乎没有农村学生了。素质教育,纯粹是打压农村学生的利器。农村孩子有几个会弹钢琴画油画

            • 家园 素质教育要不得

              什么是素质?弹琴画画就是素质?素质教育是有点茂名奇妙不得要领.

            • 家园 大学生上大学是用来干嘛的?

              这个世界到现在为止,以学校作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本质是用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无论是工人商人官员科研人员等等。都是把人这种动物变成能用的社会劳动力。大学,是为此目的设置的,技校中专也是为此目的设置的。

              大学的设置目的如果变成为了推迟劳动力进入社会,作为权益之计说的过去,但是权宜之计的东西最后变成障碍,折射的不过是当政者的短视和愚昧。顾头不顾尾,如此而已。

            • 家园 现在的高考越来越偏向于城市学生

              今年的江苏的高考作文题目就可以体现。简直是小资文人的瞎搞。我想大多数的农村孩子看了以后都会莫名其妙,根本很难拿到高分。

              素质教育很大部分是城市学生或者家长在变相的打压农村学生。

        • 家园 如果说他懂经济,我就怀疑他是美国派来破坏中国的特务。

        • 家园 【原创】很难说老朱"懂"/"不懂"经济

          老朱在台上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过渡时代.和80年代的摸石头过河不同,当时有一些指导用的理论,但是这些理论看上去又不那么让人放心.

          当时全国八大学派,厉股份还没有露出他作为权贵阶层利益代表人的尾巴,谢百三讲宝延风波时也以自己这个老师自豪.吴市场的东东,基本已经实现,产权市场化涉及到更复杂的内涵,已经不是吴市场在八十年代所鼓吹的那些内容了.偶们经院的老师更偏向制度创新学派.

          比如说公有制的处理.公有制的问题,从最早的补课论(这个我记得是列宁时代就有的,不过在国内是方励之推广的),六十年代的短缺经济学,九十年代对于所有人缺失的研究,一步步发展到本世纪初的抓大放小.

          再比如说计经委改发改委,本来是以通产省为目标的.同时国企改造,在97年初的全党大会上,还是以日韩的超大企业集团为目标的,但是97年的经济危机,打破日韩神话.短短三个月时间,发现过去统一全党的思想,统一错了.

          倪润峰在97年应对经济危机时,还提出彩电下乡,结果惨败,中央才意识到农村的购买力不足,收入分配不平衡已经影响经济增长了.

          徐匡迪是冶金学教授,他有一次给上海高校学生干部讲课,讲的是中国经济.偶同学去听的,回来说至少不差于我们系的本科生.问题在于,我们那时的教材,都是只有上课抄讲义,没有课本的,因为旧的教材明显错误,而西方经济学的东西不适用于中国(微观结构不同).所以我们用的教材,本身也是在变化和发展中的(石磊当时给我们讲公有制经济,学期初他还是坚持认为公有制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活得很好,学期结束时他的观点彻底转变,认为公有制没有任何希望,前半学期的课与后半学期的课完全相反.链接里是他的个人介绍,注意96年他那篇<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结构与制度改进>,我对委托代理结构的思想,也就是所有权的制度设计,都是这篇里来的).如果徐市长在经济学方面和我们一个水平,那么他的观点也是处于随时可能被淘汰的位子上.

          就老朱而言,他也许和陈云一个水平,也许比陈云高明,但是不管他如何懂,他对经济的认识都必然处于一个不断变动的状态中.对我人生影响很大的几件事,其中一件就是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赵紫阳时代的书,说"有计划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而有计划商品经济则是社会主义的",我看到这本书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被提出来好几年了.

          老朱被人骂得厉害的几件事,至少有三件,我认为他做的是尚可的.

          一是加入WTO,今天回过头去看,主要的问题是象徐工/稀土这样的产业保护.

          二是教育扩招和产业化,如果不产业化,能否实现大量扩招?如果不大量扩招,能否形成今天这样雄厚的人力资源?如果你觉得今天有上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拿低薪,那么不扩招的情况下,作为高中生是不是拿的pay更低?几百万毕业生中的薪水最高的那五十万,薪水提高了多少?

          三是国企下岗/私有化,如果不把这批中小国企私有化,以及东北的低效大企业大量下岗,那么他们今天是不是还是一个负担?这当然对下岗工人不公平,但是这个政权首先要让自己活下去,没钱就不能保证政权的持续存在,那么当然要找软柿子来牺牲.

          关键词(Tags): #经济
          • 家园 朱被骂,主要还是国企改制上。

            我估计是不是因为朱当年被划为右派,受了点儿气,因此对国企这种TG特产感到本能的排斥。客观来说,大学扩招是绝对有好处的,在今天各省录取人数不平衡的情况下,扩招提供了一个缓解矛盾的有效办法,同时,极大地发挥了大学的作用,虽然也培育了不少次品。朱被批,主要还是国企问题。其在出售或贱卖部分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上,可说是错误连连。至于工人下岗,我自己的看法是,之前根本没有做好统筹管理和定量研究,太过随意,很多用心工作的好员工,也成了各种势力角斗的炮灰。但裁员并不是一件坏事,依我看,国企确有相当多的人,不称职,下岗是应该的。还有WTO ,这对中国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但朱镕基的错误在于,之前未给中国长远发展制定一个根本方针,因此,使得之后中国经济过分受制于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利规则。

            总之,朱镕基,只能说是一个技术官僚,坐到最高位置的技术官僚,其一生工作,都在围绕着“技术”打转,没有给中国制定一个高屋建瓴的发展路线,也许是能力所迫吧。

          • 家园 嘿嘿,“三年脱困”啊,和亩产万斤是半斤八两

            当年一听“三年脱困”就觉得纳闷,这脱困的标准是啥?后来俺们明白了:就算你本来能活的过来的,人也没工夫理你,一脚踹出国企行列去,可不是国企脱困了吗?

            • 家园 当年俺还一标准懵懂

              就看见老朱在电视上满怀信心的说 三年之内解决裁员 完成机构改革

              而且这个三年解决不是说裁完了就算了 是要把人裁了而且都在新的岗位上安置完了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人太搞不清状况

              以邓小平的威望手段资历 搞个单纯简单的多的百万大裁军还战战兢兢 如临大敌

              朱镕基遇到的问题要比单纯的裁军困难多了 他却如此满不在乎

              当时我就跟身边同事们说

              或者是他神武天纵 神一般的存在

              或者他就是个典型的无知者无惧

              结果 不出我所料 三年放了个蔫炮仗 不声不响 就蔫了

          • 家园 花之
          • 家园 【朱的悲剧在于】针对官僚体制的改革基本都失败了

            如撤销体委、撤销专门的工业部 拆分航空、航天系统,反垄断等等。

            而所有针对普通老百姓的改革都以增加老百姓负担为最终结果

            所以其实是中国的官僚集团阉割了他的改革设想,也把一个上任时豪情万丈不惧万丈深渊的总理整治成了一个“只要老百姓说我是清官”就满足了的耄耋老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