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原始神话与宗教 -- AleaJactaEst

共:💬1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原始神话与宗教

    前言

    文明之源

    蛮荒的迷雾,重生的痛苦,交杂着渴望的喜悦,幽暗神秘的深林里流淌着清澈仄浅的溪水,潺潺弯弯地流向不知名的远方……文明的起源往往就是这么简单,初民们膜拜神圣的雪山,相信是神的力量把人送上那一方舟,顺着历史的河流一路航行下去,直到今天。已坐上远洋巨轮的人们一旦回溯源头就会搁浅,或者不屑,或者忘却,膝头的故事把神话变成了另一个神话:神圣变成了怪诞,崇拜变成了迷信,穿凿附会的条条支流最终在下游汇成了汹涌澎湃的大河,但古老丛林孕育的文明之源却渐渐泯灭难闻了。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神话的现状:混沌单纯弃在遗忘的山脚下落满了灰尘,纵使它的影子悄悄淡淡地弥散在后世的脚印里,也少为人知了。

    亚里斯多德说过:“爱好智慧的人亦是爱好神话的人。”在神话的深层结构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的精神积淀,它沉在民族集体潜意识的底层,却影响了文化整体的发展方向。溯求原初始源的意义就在于揭示中国民族潜意识中的远古遗存,释解处于困境的中国文明终究走向何方,从深层挖掘中国人自身追求而非转嫁西方的终极关怀。

    韦伯字典及牛津字典给神话的定义是:虚构的故事,透过叙述一些神怪离奇的事,去阐释一些制度、信仰、宗教仪式、风俗习惯及自然现象的因由。神话作为上古时代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与原始宗教息息相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始宗教有四个要素:神话、礼仪、巫术、圣物与圣地,阶级社会与宗教亦可归纳为四个因素:神话〈“圣经”中的神话〉、礼仪〈祭祀典礼〉、宗教人员及信徒、庙宇和寺院。所以,只要宗教存在一天,神话就存在一天,阶级和宗教消亡的日子,就是神话消亡的日子。” 中国的原始宗教始终未能发展成系统的宗教信仰,世俗在原始神话上层层附丽弱化消解了其原本的神性,当神话缺乏宗教的支撑时神圣也就化为荒诞无稽了。

    蒙昧时期的初民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加之自身的生老病死,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因恐惧而敬畏的情感 ,在原始观念和意识中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等等,各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巫术仪式等原始宗教就构成了原始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神话维系了难以理解的神秘现实的合理性,并宣泄了初民们悲喜莫测的情绪,它作为认知世界的原始体验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蕴涵着一个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乃至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

    新石器晚期或石铜并用时期是原始神话的发展期。此时正属于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期则是原始神话的衰亡期,它开始向传说与史诗过渡。但进入了奴隶社会之后,原始神话也并未完全消弥,其中一部分以官史的方式被正式记载,而被正统主流所抛弃的一部分散存民间,成为民间宗教的组成部分,也就是俗称为“迷信”的形形色色。

    中国人讲起神话来总喜欢从盘古开天辟地说起,说宇宙原来是一个大鸡蛋,中间有个巨人叫盘古,不停地拿斧头劈砍,企图从重重混沌里冲出来。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劈开了混沌,轻的升上去变成天,重的沉下去变成地。天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增厚一丈,盘古每天长高一丈,这样又是整整一万八千年。后来才有了三皇。 盘古死后,右眼变成太阳;左眼变成月亮;血液变成江河海洋;毛发变成树木花草;呼吸变成风;声音变成雷。欢喜时的笑容变成晴天;烦恼时的愁容变成阴天。四肢则变成五岳:头部变成东岳泰山;腹部变成中岳嵩山;左臂变成南岳衡山;右臂变成北岳恒山;双足变成西岳华山。

    这是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这种看法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初民中普遍存在。卵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初民由此设想宇宙也是破壳而生的。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黑格尔曾经说过:“古人在创造神话的时代,生活在诗的气氛里。他们不用抽象演绎的方式,而用凭想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把他们最内在最深刻的内心生活转变成认识的对象。”由此衍生出的以《易》为中心的中国哲学系统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注重宏观的形象化表述,忽略微观的逻辑推理,以潜科学的混沌解释世界的存在方式,这其中的奥妙就不是一言能尽的了。

    汉纬书记载开天辟地的那一年是纪元前二百七十六万零四百八十年,到纪元前四百八十年,共二百七十六万年,以二十七万六千年为一纪,划分为十纪:(1)九头纪,(2)五龙纪,(3)摄提纪,(4)合雒纪,(5)连通纪,(6)序命纪,(7)修飞纪,(8)因提纪,(9)禅和纪,(10)疏讫纪

      这样的划分看起来似乎毫无意义。不过从文明观照的角度上说,也许能提供其他一些令人感兴趣的东西。

    古代巴比伦史家将历史分为“洪水以前”、“洪水以后”的两个时代。洪水前据说有十代帝王,每人统治年代三四万年,七八万年不等。各纪以古帝王之名,排成系统。此表最早记载于希腊史家著作中。其近在两河流域的考古发掘,又获甲乙两表,帝王名及城邑名稍异,不过同出一源是毫无疑问的。希腊史载共有十位帝王,统治年代共四十三万二千年。而近代所得两表,甲表八位帝王,统治年代共为二十四万一千二百年,乙表则是十位帝王,统治年代共为四十五万六千年。

    如果神话十纪的划分真是从西亚传来,除十纪的时间被大大扩充外,其余恐还未能妄论。况且汉纬书记载的此表未必就是上古神话的真实记录。中国神话的历史化进程杂糅万端,曾为中国文明非原生的论调共生齐享。究其原本,剔除后世添加附会之辞,还原初始文明的本来面貌,恐怕才是即日在筹的。

    神话学家说,第三纪摄提纪时,距盘古已五十五万年的时候,陆续出现了天皇、地皇、人皇三位神祗,他们被称为“三皇”。

    天皇是盘古的后裔,活了一万八千岁,有十二个儿子,他将天下分为若干部族,每个部族推选一个能干的人当首领。自此,中华民族形成了国家的雏形。

    天皇死后几万年,地皇,地皇在神话中的仙山龙耳山诞生了,寿命也是一万八千岁,有十一个儿子。当时昼夜星辰忽然乱作一团,人们的生活全被打乱了。地皇首先使太阳和月亮规律起落,昼夜才算分明。又规定三十天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命所有的星辰上升,升到遥远的天空,白天蛰伏,晚上出现,这就是晚上才看得见星星的原因。

    人皇,诞生于刑马山――也是神话中的仙山,寿命一万五千六百岁。有九个弟弟,都神通广大,法术高强。人皇把中国分为九个州,命他的弟弟们各领一州。他自己则住在九州的中央,时常出巡。出巡时坐着像云一样在空中跑的车子,驾车的人有六个翅膀,行动闪电般迅速。这就是中国又叫九州的最初来历。

      三皇之后又出现了五位神祗: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

    这几位的功绩都是人所共知的:有巢氏教会人们建造房屋;燧人氏教会人们钻木取火;伏羲氏教人如何用火烹饪,制作八卦,又设立官员,管理人民,又发明了乐器,还教导男女固定他们的配偶,制定夫妇制度,制造渔网,教导水滨的居民们捕鱼,又教导养蓄家畜,种桑养蚕,抽丝纺织;女娲氏补好了被共工撞漏的天;神农氏遍尝百草,创立医学,并教会人们种植、牧养。

    神话时代就到此为止了。

    这些都是历史化的神话系统,按照《史记?五帝本纪》和《大戴礼记》,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对应的三皇有两种说法:女娲、伏羲、神农或燧人氏、伏羲、神农。

    在《史记》之前还有一种说法是: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五帝为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还有说五帝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这么多散乱的说法不一,只能说明中国神话本身就是零乱不成系统的。神谱任意添加改造分化,终至于崩散。

    要补充的是,这里所说的神话都是狭义的神话,仅指上古原始社会产生的神话。后期如牛郎织女、眉间尺、董永和七仙女、白螺天女、白蛇、望娘滩等神话传说并不在此列。

    神话很容易与传说、民间故事相混淆。加州柏克莱大学的人类学教授William Bascom对这三者做过一些区分与解释,曾得到大多数民俗学家的认同。

    他认为神话发生在遥远的过去,但被忠实接受,并被认为是可信的,它们也被作为权威加以引述,用来解答无知、怀疑与不信任。神话是教条的具现,并总是与神学和宗教仪式相结合。

    传说是被讲述者与其听众认定是真实的,但它们发生距现在并不是很遥远,是世俗而非神圣的。

    民间故事则不能被视为教条或历史,它们也许发生过、也或者没有发生过,主要讲述人类或动物的冒险经历,民间故事可以被置放在任意的时间和任意地点。

    神话互相矛盾、漏洞百出,也正可以证明其为初民原创,从中可以窥见太古的复活,它表现、加强、整理原始宗教信仰,护卫和力行道德,保证仪式效力,容纳指示行为的实际规则。因此,神话是一个文明重要的成份,而非无稽闲谈。

    女神崇拜

    原始人由于生产力低下,出生率低而死亡率高,种群的繁衍几乎是生存的唯一理由,在以血缘关系组成的群体中,女性的生育能力得到极大的重视和崇拜。从“女”字的形态也可以看出是象形怀孕大肚之人。1986年,在辽宁红河梁子,距今三千年的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个女神像,接着发现了一组小的女神像。人们发现这些女神的形态,都是大肚子,有乳房,面目和四肢都极尽简化模糊。这是典型的生殖崇拜。

    初民们很快就发现女性的生理周期“月经”与生殖的关系。“经”有路的意思,“月经”就是月亮经行的一路,恰好是女性一个生理周期 。人们注意到,就是在月经周期中的第14天左右是最好的受孕期。阴阳学说起源恐也与此有关。所以在14天月亮最圆满的这一天,月亮达到全阳的时候,阴阳会合很容易受孕,而且生育率高。当月亮全阴下去的时候,月经潮就开始了。人们很容易就将月亮想像为推动生育的女神,叫做太阴女神,即月亮神。

    《楚辞?天问》在“夜光何德,死则又育?”之后接着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夜光”指月亮,而“顾菟”闻一多认为是复辅音字,解释为“蟾蜍”,俗称“蛙”的,大约是出于这个原因,月亮也叫蟾宫。同时蛙也是生殖力旺盛的一种动物,民间还残留着以蛙为月神崇拜,象征着女性的生殖力。民间素称的“月下老人”,把婚姻繁衍与月亮联系在一起,这也应该与上古遗存的神话相关吧。

    据考证,我国神话中的始祖神 、“一日七十化” 的女娲实质上就是蛙,蛙的生殖力也恰恰能使我们窥到女娲作为造人之祖(抟土造人或化生万物)的原型。《山海经?大荒西经》上说月亮有十二个,为帝俊的妻子常羲所生。 不过流传下来的神话里似乎没有射月之类的传说,那么到现在为止天上还是应该有十二个月亮吧。

    史学证明,中国历史上的大部族都是由母系氏族发展来的,对女始祖的崇拜、女阴的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大特色。男性在部族中所发挥的作用亦呈现弱势,但知其母不知其父 ,认为自己的部族是由女始祖感生而来。如华胥踏巨人的足迹而生下了伏羲 ;附宝见到了电光环绕北斗而生了黄帝(有人考证说,附宝看到的所谓电光其实是北极光) ;任姒(女登、安登)和神龙感应而生下了神农 ;庆都与赤龙相合生下了舜 ;娥皇(女节)感太白之精而生了少昊;女枢(高阳)见到虹光而生了颛顼;狄(女嬉、女志、修己)吞神珠薏苡而生了大禹;扶都见白气贯月而生汤;简狄吞了一个燕子蛋,即“玄鸟之卵”,就生下了殷朝的始祖契;姜??踩到巨人足迹生下后稷(弃)等等,都是母系氏族女始祖崇拜的遗迹。

    夏、商、周诸族均保有自己关于女性始祖的传说,从其王室姓氏“姒”、“姬”等诸姓的“女”字偏旁也可窥其遵母系始祖之遗存。另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古姓如“姚”、“姜”、“妫”、“??”、“嬴”、“?u”等皆从“女”,这都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所谓“姓”,说文解字言:“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祖先崇拜上完全被撇除在外,认为祖先是母亲与神祗交合感应而生,由此将祖先崇拜和神碉崇拜合二为一,一直延续至殷周之交。

    和其他文明造人神话相比,会发现大多数文明造人的都是男神,而中国却归功于女神。如果按照阴阳学说来看,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偏重于阴,即女性化的特点:直觉智慧重于理性知识,合作重于竞争,综合重于分析,与自然和谐重于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 这和原始神话中表现的女神崇拜显然有着肇源的关系。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说:天地刚从混沦分开的时候地上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女娲认为有了人,地上会更好,便用黄土捏人,捏了一个又一个,但工作量太大了,她实在忙不过来,就拿了根绳子蘸着泥巴甩,溅出来好多泥点落到地上,也变成了人。

    除抟土造人说之外,还有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生下一个肉团繁衍人类的说法,这个神话一般分为南北两大系统。

    西南系统的洪水神话一般说是:雷公发洪水,淹没世界。兄妹二人躲在葫芦中,避过洪水。最后,通过滚石磨、抛石等占卜方式,决定结为夫妻,婚后生肉团繁衍出不同的种族。

    北方系统的洪水神话说:洪水泛滥,淹没世界。伏羲、女娲(或盘古兄妹)在石狮子或乌龟等的保护下,避过洪水。他们根据石狮子或乌龟的意思,通过滚石磨等方式决定结为夫妻。最后,兄妹二人捏黄泥人,再造人类,从而成为汉族“人祖”。

    早期原始社会神话对兄妹之间的血缘婚持肯定态度,直到近代,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上还残留着兄妹成婚的原始婚俗。中国原始社会从群婚制向对偶婚制过渡时,男性在生育问题上才逐渐凸显出一定的地位。所以这个神话时间上应该迟于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

    新石器时代之后的石铜并用期,即父权制初期,男子成为主要生产者。为取代母亲在子女中的威望,男子便想方设法将生儿育女之功记在自己帐上,这就是“产翁制” 出现的直接原因。反映在我国历史上,“产翁制”时代正是鲧禹神话时代。学术界便有观点以为“鲧腹禹” 的神话正是反映了“产翁制”的历史。

    但也有反对意见,从字形、音训、时代、神话记载推测鲧是一位女性神,甚至从治水等神话传说认定鲧就是女娲。 鲧治水的主要方法是“堵”(堙)(见注19)。而在《淮南子?览冥训》中提到女娲时说:上古的时候,撑天的四根柱子断了,九州也裂开了,天无法完全覆盖,地也不能全部承载,大火在地上到处熊熊燃烧,洪水长期泛滥成灾,凶猛的野兽把人吃掉,连恶鸟也抓老人和小孩子为食。这时候女娲来了,炼出五彩的石头把天补好,砍下大龟的四肢把天的四角重新撑起来,把黑龙杀掉拯救冀州,把芦灰堆起来拦住了洪水。 女娲治水的方法是“堆”(积),确与鲧的方法相类。

    女娲除是人类的再生神外,还是人类的创造神,从时间上看,鲧是女娲的说法又未必可信了。但女性崇拜的痕迹依旧非常明显。

    除了对月亮的生殖崇拜外,对太阳的生命崇拜也是初民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上说: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旅行,太阳走了月亮就来了,月亮走了太阳就来了,太阳和月亮交替出现就有了光明。 日月不仅是光明的来源,也是生命的象征、万物生长的源泉。诸多祭拜基于的都是相同的文化心理――惧怕黑暗,追求光明。初民们认为光明孕育生命和活力,而黑暗意味着死亡,他们害怕光明一去不复返,而黑暗永驻人间。这就是原始神话中典型的二元主题――“光明与黑暗”、“生命与死亡”。

    古代中国对太阳的祭拜习俗在殷墟卜辞中有所记录,类似的“日出”、“日入”之祭。 陈梦家《殷虚小辞综述》认为:卜辞中“所祭者是日、出日、入日、各(落)日、出入日……祭之法曰宾、御、又、衩、岁告等,也都是祭先祖的祭法。”初民将自己看成太阳神的子孙,祖先祭拜和神祗崇拜合二为一是很自然的事情。

    有个神话说,汤谷里有棵大树叫扶桑,十个太阳就住在上面,下面的枝子上住了九个,顶上住了一个。 看来它们是轮流到天上值班的,轮到谁谁就住在最上面。谁知道有天它们忽然突发奇想,一起跑到天上玩去了,人们热得受不了了,向上苍祈求,太阳神帝俊和妻子羲和是十个太阳的父母,也管不住它们,就派了后羿 去吓唬它们一下,要它们老实听话一点。

    于是后羿带着自己的妻子嫦娥来到人间,但是太阳兄弟对他理也不理,他一气之下竟射死了九个太阳,掉下来变成了金色的三足乌,最小的一个太阳据说藏在了一种叫马齿苋的植物里头才逃过了一难。死了九个儿子的太阳神非常生气,罚后羿不许回到天上。后羿翻山越岭去找西王母,求来了长生不死药,谁知给嫦娥一个人偷吃了,她飞到天上又怕别的神仙笑话她,只好一个人去了冷冷清清的月宫。 这就是著名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太阳住的扶桑与女神羲和的关系极为密切。《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而且每天早晨太阳在出发前,羲和都要在扶桑之下的水中为太阳洗澡,主管它们出入。

    关于扶桑,学术界众说纷纭。原始时代许多植物在古人观念中曾为女子性器官 ,从这个概念上看,扶桑既可以被看作象征女子性器官,也可以是羲和女神具体体现(从象征女子性器官到象征女子本身),太阳从扶桑上升起,就等于是从产门中娩出。那么每一次日出都可被看做是新生――生命的诞生,而日落就象征着死亡,走向冥界,在很多文化中日落的西方都被看成死亡的终点,这绝不是偶然的。可以看出扶桑树就是世界树、生命树,或说宇宙树,原始的生命树常常与女性神祗联系起来,比如埃及的生命树就是女神Nuit的住处;美洲神话中,世界树从大地女神的身上生长出来。中国神话中,西王母掌管着不死药,而不死药则是西王母花园中的仙桃,就是后来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偷吃掉的,不过神话传到后代,已经增添了很多道教和佛教的影子,《西游记》即是明例。此是后话,不多谈,回头再看扶桑。

    扶桑又写作空桑(见注27)。所谓空桑的“空”,可能是“孔”的假借字,实质还是暗指女子的性器官。从音韵学的角度讲,扶桑之“扶”在古书中本无定字,扶桑还可写作“溥木”或者“溥桑”,《说文》:“溥,大也。”扶桑也就是“巨大的桑树”,正好符合古神话中对扶桑的描写。

    至于桑树,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力极为旺盛的植物,也无怪乎被看做生殖力的象征了。桑林被当作“社”来加以崇拜 ,而且被看作是生殖之神。桑林社祭都是在春天――太阳神在人间降临的季节举行,时间上的联系暗示了桑林与扶桑的趋同性,实际上,桑林就是扶桑在人间的具象物,或者说扶桑就是桑林的幻化。 每当春秋之时,青年男女常于桑林中求爱交欢, 这本身就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其目的为感受桑林的生殖力。

    诸多日月神祗的崇拜都与女性生殖能力有关,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除了女娲,处于统治地位的都是男神,有人据此以为即使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国也没有出现过女性的首领,以女婿作为首领,然地位尊贵者仍是女性,其子也从母姓。此说恐也未能信之。

    对日月的祭祀差不多处于同一地位,但到了周代月神祭祀渐渐处于配角的地位,对日、天的崇拜则日趋抽象化,神话也就此没落了。

    上古对女神崇拜的影响折合在整个中国文明的发展中暗藏潜流,与西方刚性文明相较恰成对照。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卡普拉曾参照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建立了一个文化分析的框架,可以参考一下:

    阴 阳

    女 性 男 性

    收 缩 扩 张

    保 守 要 求

    响 应 进 攻

    合 作 竞 争

    直 觉 理 性

    综 合 分 析

    可以看出,西方文明“阳盛阴衰”,而中国文明则是“阴盛阳衰”。追溯到遥远的上古神话才发现两种文化在起初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阴阳相谐仍然久远难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