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运动与科研:前言 -- 打造顶顶

共:💬519 🌺817 🌵1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 家园 【82年38岁的讲师算是中青年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了】
      • 家园 这是培养文科生的思维,不是理工科的

        理工科的成就和成才在哪里?不在大学等象牙塔,在基层实体中。

        钱学森等说起来很牛,那是在美国那个工业体系中,回到中国也就是普罗米修斯,是个盗取传播火种的角色,这也是他们回到国内不再有成就的深层原因。他们都成了文科生,来传播顶尖科学的火焰,而真正的工作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工人、技工们在作。

        • 家园 在基层实体中,情况基本一样的。

          工厂里对应的是工程师,高工,技师,情况基本一样的。文革结束的时候,这三种人基本都4,5十岁了,年轻的没有。

          可能在军工企业里有一些高技术的年轻人。但是这个范围太小了,支撑不起来大项目。

          • 家园 事实上,年轻的不是没有,而是80年代流失了

            袁隆平从来不提这10年的,这10年他文革时期的众多弟子在菲律宾、在美国扬名,袁隆平自己也不得不出国搞科研。

            根源就在于国家大量压缩基层科研基金,同时在中科院等象牙塔养一批学阀买办学者压制基层,从而打击了科研的中坚力量。

            没有投资就没有科研实践,没有科研项目也培养不出来科研人才,这就是文革能出人才,而改革前10年不出人才的真正原因。

            • 家园 这个有点挑战基本概念了。

              80年代的科研经费不可能比wg的时候还少吧?

              当然打开国门,有人才流失是肯定的。但是作为中国这个气度应该还是有的。因为最后我们还是赚了。

              我看未来的十年到20年要是中国科技的爆发期了,拿几个炸药奖应该可以做到的。

              • 家园 关于科研经费的多少

                可以找到数据的,您一定会很不满意的。

                我也是我也是。

              • 家园 这个挑战的是旧的教育理念

                看看对高才低能的反思。

              • 家园 青年流失不仅仅是海外,还有经商、升官等途径

                在人心浮躁的80年代,谁会守着一个没有经费的基层苦等?走失海外的已经是快成才的了,尚未入门的又有多少?要知中国七大科研成果有许多人都是非名牌学校的中、大专生。

                科研经费的减少河里过去有讨论,大批项目下马,最基层已经瘫痪。袁隆平81年的全国劳模,照样是嗷嗷待哺,电视采访时袁老只是唉唉两声叹息,不敢细说。

                • 家园 同时不是还有大批项目开工吗?

                  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条什么什么船,还有和美国的大量合作项目,等等。联想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80年代调整期,肯定是有人高兴有人愁了。

                  而且和wg比,从整体上说,应该是强不少吧。

                  文革结束的时候,到处都是用了20多年的设备,什么5,6年代的老大学生还在当操作工呢,等等等。

    • 家园 集中力量,搞重点课题,

      当年老美搞原子弹的时候,搞了个曼哈顿工程,苏联搞大科学计划时,类似的项目也不少。日本80年代搞5代机,却没有成功。

      中国两弹一星,后来的大型运输机,都是与曼哈顿计划类似重点项目。其特点是,1. 目标明确,2. 集中全国力量。

      不知道LZ所说“运动”,是不是和重点项目是同义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