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运动与科研:前言 -- 打造顶顶

共:💬519 🌺817 🌵1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3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运动与科研:前言

    运动与科研——前言

    自从我的《〈运动决定科研〉》一文发出后,有很多河友参与了讨论,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由于以前在左派网站混的久了,所以写出的文字有很多令河友感到太过分,于是我对此做了修改;同时河友们提出了很多意见,使我的思路开阔了;再加上这段时间又多了些零星想法,正好这几天比较有空,所以准备对原文的结构来一次大改,希望给河友的感觉能比以前好些。以下河友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在此表示感谢(以出场时间排序)。

    海纳 fakeone 九霄环佩 燕庐敕 响水湾 雪里蕻 润树 达雅 葡萄 

      

      有两个问题河友质疑较多,在此我尝试做个回答。有人说,十年浩劫对人才的摧残太大,把蒋介石培养的人才消耗光了,所以造成了冬天时代的人才断层。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对比一下冬天时代的台湾,其科研发展比大陆差的太多了,可见蒋介石培养人才的水平也高不到哪去。其次我们要看到,十年浩劫里最乱的时候在最初两年,非正常死亡的知识分子大部分是在那两年去世的。如果WG对人才的摧残那么严重,那么其后的科研速度应该慢下来才对,可WG后八年又怎么会取得那么大的科研成就呢?而且WG后,科技的发展速度仍然很快,例如宇航员已经开始培训,运十起飞,还有以激光照排,银河计算机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品研制成功。倒是到了1983年以后,中国科研的发展速度开始慢了下来,中国跟印度的差距越来越小了。难道WG前两年造成的伤害竟然有近20年的潜伏期?这样恐怕没有说服力。

    另一个问题是,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科研以模仿性居多,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独创性成就太少。所以TG的成就不算高。

    我们对比一下其他国家看看,在一战以前,美国的工业生产已经是世界第一,可拿到的炸药奖也不多,直到二战开始后,美国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吸引了大批俊才来到,拿到了炸药奖才多起来,我觉得,正是有了爱迪生的大量发明,使美国发达起来,才能吸引到爱因斯坦的到来。日本也一样,从明治维新到战后经济腾飞阶段,科研成果也是以模仿性的为主,后来经济上去了,加大了基础科研投入,独创性成果才多起来。冬天时代的中国,首先要解决的是本民族如何站起来的问题,然后才能考虑为人类做贡献。所以,就算当时的科研成果全是模仿性的,对本民族来说也是伟大的,也是足以自豪的。

    另:老板又接到生意,所以又要赶货,只更新得一点点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目录

      运动与科研(1)中国科技何以超越印度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241291#C2337603

      运动与科研(2)运动改变着科技投入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241291#C2339418

      运动与科研(3)零件与系统集成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241291#C2339429

      运动与科研(4)低学历人才的贡献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241291#C2339434

      运动与科研(5)运动带来精神激励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241291#C2339437

      运动与科研(6)批斗与反腐败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241291#C2339439

      运动与科研(7)高科技的先进与消费品的落后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241291#C2339440

      运动与科研(7)(补充)储蓄与消费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241291#C2339452

    • 家园 打兄这个系列好,系统

      打兄这个系列好,系统

    • 家园 运动与科研(7)(补充)储蓄与消费

      在本文我想简单说下储蓄与消费的关系。部分内容来自老田的《新中国经济史论》、韩德强的《整体管理》和愚蠢小猪的《刷盘子读书》。

      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有储蓄(或者说理财)的习惯,其实质是以今天的消费换明天的消费。储蓄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了未来更多的消费(增加的利息),二是为了防备未来突然增加的消费需求,如家人生病,孩子上学等。

      冬天时代以储蓄为主,其表现为重工业优先和三线建设。投资重工业得到的是机器和厂房,那都是不能吃的,我们只能希望,未来的一天,等重工业充分发展 起来后,能够反哺轻工业和农业,这样我们就能拥有丰富且先进的消费品了。遗憾的是,直至冬天时代结束,我们也仅仅是初步完成这个目标,这个初步建成的工业 体系,只能为我们提供初级的机器,只能保证我们充分享受较差的消费品。

      由于中国最终选择了政府主导工业化的形式,积累对工业化的限制就远不如私人企业主导下严重。因为中国是一个大 国,虽然人均剩余生产水平很低,但是地广大多,整个国家的剩余生产规模仍然相当可观,在政权全面主导工业化之后,由于具备了低成本集中全国经济剩余的有效 渠道,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积累率提到25%的水平。从1952-1978年的加权平均数字看,积累率高达30.44%,足以支持积累的快速进行;与实 现工业化的剩余转移规模相比,也仍然是足够的。《新中国经济史论》

        再说到三线建设。当时由于太祖选择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模式,中国不得不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为敌,安全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纯粹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三线建设效益 很差,因为三线地区基础差,交通不便。可一旦三线建设完工,中国就有足够的底气同时面对美苏两国。无论美苏两国的哪一个打过来,就算能把我一二线全毁了, 我还有三线能把你拖死,就算不能把你拖死,也能让你变得很衰弱,等我死的时候,你剩下的力量在面对另一个的时候也会不堪一击,就这样,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敢 轻易开战。中国得到长久的安全。

      但是,以储蓄为主,使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首先是消费品数量的严重不足,这个前面已经说过,另一个就是消费品的长期单一,“几十年不变”,这个原 因得解释一下。制造业有个词语叫规模优势,就是说生产同一种产品,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会不断下降。但是,如果要把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线改产另 一种产品,则要付出寻找原料供应、更换机器、工人重新培训、更新包装运输、消费者重新培训等成本。例如,有三种材料、生产工艺一致但形状不一样的牙刷,如 果改成形状一致,以目前珠三角的情况同样生产10万支,光生产成本就能至少节省三分之一(模具成本约占25%,生产10万的模具只比生产3万的贵约 30%,再加上其他因素还能再节省)!当时的中国,很多老百姓家里一件现代工业品都没有,而少数精英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属于次要矛盾。正因为单一产品带来 的巨大成本节省效果,促使既想快速工业化又不想老百姓太痛苦的太祖选择了维持单一的消费品以取得规模优势的决策,直接导致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低下。从过来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老百 姓生活水平的增长速度远远慢于统计局给出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经济濒临崩溃的铁证之一),这倒不能说统计局造假,扣除人口增长的因素,大部分的经济增长都 到了重工业部门了。与此相对,以消费为主的春天时代初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增长速度要高于统计局给出的经济增长速度,

      春天时代则以消费为主。表现为出口资源,加大农业和轻工业投资,大力吸引外资,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出口资源的意义前面已经说过。加大农业和轻工业的 投资,对老百姓生活的提高可以说立竿见影。一方面,国家减少粮食的出口,增加粮食的进口;另一方面,增加化肥进口,很快就能增加粮食产量。

      根据统计资料,1978年中国农业使用化肥(折纯)884万吨,粮食产量3亿吨,1984年粮食产量增长了1/3突破4亿吨,同年化肥使用量达到1740 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6%;1998年化肥使用量增加到4086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362%,同年粮食产量达到5.1亿吨,增产70%,化肥 使用量的急剧增加,是1978年之后粮食增产的决定性因素。在此过程中,1982年全国农村逐步实施包产到户的改革,似乎为了给这一“改革”制造政绩,我 们看到进口化肥数量暴涨,决策者们看来非常清楚农业增产最需要什么,最高年份进口化肥占全部使用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中国粮食产量、化肥使用量和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的简单对比:

      年度 粮食

      产量

      万吨 价格补贴

      支出

      亿元 价格补贴

      占预算

      收入比重

      % 农产品

      收购价格

      指数

      上年=100 城市居

      民消费

      价格指数

      上年=100 粮食

      进口

      数量

      万吨 化肥

      使用量

      (折纯)

      万吨 进口

      化肥

      数量

      万吨

      1978 30477 11.14 0.98 103.9 100.7 884.0 14.7

      1979 33212 79.02 6.89 122.1 101.9 1086.3 20.9

      1980 32056 117.71 10.15 107.1 107.5 1277.3 1269.4 37.3

      1981 32502 159.41 13.56 105.9 102.5 1424.4 1334.9 95.9

      1982 35450 172.22 14.21 102.2 102.0 1322 1513.4 253.3

      1983 38728 197.37 14.44 104.4 102.0 992.5 1659.8 280.9

      1984 40731 218.34 13.29 104.0 102.7 550.2 1739.8 279.6

      1985 37911 261.79 13.06 108.6 111.9 698.9 1775.8 453.6

      1986 39151 257.48 12.13 106.4 107.0 1501.5 1930.6 570.9

      1987 40298 294.60 13.39 112.0 108.8 1481.1 1999.7 525.5

      1988 39408 316.82 13.44 123.0 120.7 1494.9 2141.5 401.3

      1989 40755 373.55 14.02 115.0 116.3 1290 2357.1 554.6

      1990 44624 380.80 12.97 97.4 101.3 1237.2 2590.3 710.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出版社《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国内粮食总量增加后,可以制造更多的饲料生产肉类,人们开始吃的好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破天荒地冒出来那么多营养过剩的人们。

        还有大棚菜,这是个高消耗的农业方式,市场通过价格机制把重工业节省下来的资源调配过来,增加了大棚的数量,使老百姓在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

      为支持“菜价优先上涨”,自1980年开始财政中间每年有超过10%的支出用于对城市居民发放“蔬菜补贴”,菜农的收入大幅度提升,足以维持“蔬菜大棚” 那样的高成本生产,再加上财政直接转移所投资的“菜篮子工程”,使得城市的副食品供应水平,也迅速攀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中国经济史论》

      对轻工业的投资见效也快,凭借部门齐全的重工业支持,很快就把投资变成机器,继而变成产品(我搞模具加工,就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加工模具成型部位要用铣 床,要是用日本发那科的高速数控铣床可以节省近半加工时间,可那一台机床要上百万,还要预订很久才能到货。要是用国产的精雕机,虽然加工时间长一点,可效果也不 差,还有那机床才十多万,半个月就能到货开始干活。)

      再到吸引外资,有两个因素,一是允许倾销,二是税收优惠。当年可口可乐刚进来的时候,声称为中国的消费者的利益,他们已经准备好连续十五年不赚钱,这是公 开的倾销宣言;暗地里沃尔玛已经悄悄地干了好多年了,好多民族资本的超市已经被打倒,估计再过几年沃尔玛就能全线扭亏为盈了。再有税收优惠,我们都知道三减五免,可跨国集团在避税上有独特的经 验,于是我们看到,优惠期过了以后,多家长年亏损的三资企业依然能够在中国“长亏不倒”。很多人把三资企业的高工资归因于高效率,其实不然(韩德强证否了这个观点),国企要交 的税太多了,如果不用交税,直到90年代初,国企仍然可以跟三资企业比待遇,拼福利。正是上述两个优势,保证了外企以价格和质量双重优势在华攻城掠池。

      范旭东号称中国的化学工业之父,他在创办久大盐业公司的时候,成功说服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梁启超,在汉代“盐铁官卖”之后实施了2000余年的高盐税体系 里,得到低税待遇,使得他的盐化工事业得以顺利生存下来。在中国绝大多数人还不识字的时代,他得到了侯德榜等人的帮助成功开发出“联碱法”,在技术和生产 工艺上获得突破。在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都非常不健全的时代,他能够成功筹集足够的资金支持自己的事业的长期亏损,股东们还继续信任他,最后才争取到发 展机会;在与西方大企业的竞争中(主要是英国的卜内门公司)居然能够胜出,这在当时也是一个成功概率极小的事件。范旭东当然是一个英雄,当然是了不起的企 业家,因为他能够做到一般人无法作到四个重要的“小概率事件”。但是正是这样的“小概率”限制了人们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与这些著名企业家同时存在的是一个 “国困民穷”而且看不到未来希望的中国。中国改革20年来的一些著名的企业家典型,如牟其中、年广九、马胜利、步鑫生等等,无一不是昙花一现的人物。归根 结蒂,企业家还是要以企业成败论英雄的,今天中国企业经营成功的可能性太小,不仅成功的比例极低,而且成功之后要守成也不是那么容易。最近20年来的成功 企业家,往往是一些往往能够在正常渠道之外取得额外资源的特权人士,中国企业经营由此又创新进入了一个“需要英雄”时代。(老田)

      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可以凭借当地的地理优势和历史积累减少改革成本,加快经济发展。从过来人的描述中,我们发现,直到80年代后期,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中国人连续十年以比经济发展更快的速度改善着生活,满怀希望地迈进小康社会!

      又一个三十年过去了。今天,外资已经控制中国大部分产业,并且有进一步加强控制的趋势;国内生产成套设备的企业纷纷倒闭,轻工业的生产设备越来越靠 进口;农业在春天时代初短暂的辉煌过去后,90年代出现三农危机;中央想弥补财政亏空,无法对外企增税,只得加强对非外企的税务监察来增加收入;外商多年 的辛苦终于得到回报,汇出的利润开始大于直接投资。

      工业企业整体效益的变化与经营环境变化

      1985年度 1995年度

      工业品产销率 97.5% 95.9%

      工业增加值率 36% 24%

      销售收入利润率 11.9% 3.1%

      资产利税率 19.4% 6.4%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 151 231

      3200多种主要生产设备 进口设备占18.2% 进口设备占47.1%

      工业企业个数 518.6万 734.2万

      从业人员 9397.6万 14735.5万

      本表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汇总,引自《中国经济年鉴-1997》

      毛泽东去世之后,原来的国家动员型高积累体系所依赖的政治基础不再存在,因此缓和当前社会分配关系的紧张,以争取舆论和民心成为一个政治需要。1979年 陈云和李先念联合给邓小平写信,说是要降低积累率。这个战略性政策的调整过程,实际上是要减少增进未来利益的资源分配,改善当前的社会分配紧张关系。这个 过程是以给农产品涨价和工人加薪为起点的,1979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高达22%,然后工厂工人的工资级别和奖金开支都急剧上升。这个过程本身是以财政 支出中间减少对国企的投入为代价的。接着,给老干部补发薪水,大量修造楼堂馆所的开支急剧上升,财政收入部分从国企提取的剩余在持续增加,而回馈却急剧下 降,这个过程到1980年代中期之后,终于发展到把国企作为“政治提款机”使用的后果。1983年推行“拨改贷”,实际上就是这一矛盾发展到无法兼容企业 资金需要的地步了,政治资金需要压倒了企业资金需要。这样国企的剩余就大量流出,而政治资金需要有增无已,成为国企血液流失的主渠道。(老田《国有企业到 底是如何垮台的》,载乌有之乡老田网页)

      不同类型企业1995年的税负、利润与退休职工负担数据:

      利润 税收 退休职工负担 产值比重 税收比重 利润比重 利税负比重 利税比重/产值比重

      乡镇企业 991.9 846.4 33.4 19.6 44.3 28.41 85.06

      三资企业 400.4 398.2 19.1 9.9 24.5 12.34 64.61

      国有企业 665.6 2563.2 603.8 33.8 55.2 59.24 175.27

      以“利税负比重/产值比重”粗略地衡量三类企业的按产值创造的增加值能力,

      本表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计算而得,平均赢利能力=100

      中国精英阶层在国企失去新技术跟进能力的同时,快速提升消费品更新换代速度,不仅使得国企逐步丧失市场份额逐步 失去了从市场上汲取资源的能力,而且国企早期投入的生产性资产也迅速地过时了,后来国企失去生存条件的原因之一是其存量资产在消费品快速升级期间等于报废 了(或者称为“无形损耗”),这是消费品强制升级带来的“沉没成本”――这些投资注定是无法回收的。《新中国经济史论》

      由于国企受到政治和市场的双重夹击,流入企业的资源日渐减少,未来的破败前景就不可避免,这一前景迅速被企业管 理层把握到。结果由于对企业未来失去稳定预期,管理层与企业共命运的意愿迅速下降,行为短期化的诉求迅速上升,并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潮流。企业管理层在毛泽 东时代,要受到严格的财经纪律的约束,“化公为私”的渠道开始并不是很畅通。等到邓小平极力主张的、以“放权让利”为特色的企业改革深化之后,企业资产和 利益流失的口子就全面打开了,国有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流失,除了与企业管理层的短期化需要相适应之外,还与企业官员与政府官员分利同盟的日益成长水平 相适应,最后是企业与政府官员高度合谋的条件下,在非常低的法律风险下加速流失的。同上

      考虑到外资和外债流入国境,都是以正常贸易方式(资本货物进口)进入关境的,加上历年的正常贸易累计的顺差,中国的外汇总盈余数字要高出今天实际储备数字 接近10000亿美元。换言之,在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5000亿美元的同时,暗地里流出的外汇数量要高出一倍。相当于中国每引进1美元的外资,暗地里流 出的外汇数量为2美元,此外中国还在海外存有1.4美元的外汇储备。以这样的数字而论,中国确实不存在所谓的“资本和外汇”双缺口问题,以中国缺乏资本和 外汇的判断为起点而进行调整的改革开放政策,确实是误判了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有着严重的错误。毛泽东时代二十多年的高积累政策,已经把中国 提升到一个不需要“高积累”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智能化控制系统为特点的,此时需要大力在国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而不是要继续不计代价地 引进“物质资本”。(根据非主流经济学家杨帆的估算)

      本来应由制造者的机电和使用者的轻工共同引进国外技术,原因是原轻工部门技术差距太大,吸收消化不易,时间拖长,成本又高。而且轻工多为专业厂,对技术需 求狭窄,引进后扩张效果不大。而机电业与国际技术差距最小,在引进吸收使之国产化上,比轻工部门容易得多,若在军民兼营的综合大厂中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其 扩张效果就要大得多。但现实情况却是不引进技术,只由使用者直接买设备,这既拿不到技术,又出让了国内设备市场份额,而且设备维修、零部件补给还须依赖国 外。最后,引进的技术设备对国内原材料和其他配套条件都不能完全适应,这也是引进技术并国产化过程中才能解决的问题。但我国以轻工为主的引进,却是由不懂 制造技术的生产厂直接引进,且设备引进大大多于技术引进;技术水平低的轻工设备制造厂引进技术多于机电仪制造厂;多头引进万国牌,重复引进乱花钱,都买总 成组装厂,谁也不管前序元器件、零部件、材料半成品的引进。50年代打基础时,我国总共借了20亿美元的外债就从无到有地建起了现代化的重工和军工部门。 80年代我国工业基础已大大加强,并拥有半工业化国家的机电仪制造业。可是我们仅为增产耐用消费品,就借了400亿美元的外债,这个投入产出比岂不令人吃 惊吗?(刘力群《重工倾斜政策的再认识——兼论赶超战

      略》

      到1995年进口设备比重从1985年的18.2%上升到47.1%,十年新投产的设备多数是进口的,国内装备工业在“国际大循环”的无原则引进政策主导 下,几乎失去了全部国内市场份额,多数企业最终陷入破产。同时,1980年代中国市场上消费品升级换代过于迅速,产品寿命急剧缩短,许多工厂的新设备刚刚 投入生产就过时了,按照韩德强的说法是“洋重复挤垮了土重复”,也带来大量的生产资产报废。装备行业的萎缩和消费品生产行业的大量报废资产,实际上都是为 快速建设“特权消费社会”而付出的沉没成本,这些投资或者成本,在特定的时间和政策空间里,不可能找到取得合理补偿的渠道,最终自发地发展为“国企垮台” 和“银行呆帐”。这又遗留了三个方面的严重问题:1)中国在工业技术装备上严重依赖进口,中国工业的灵魂---装备工业全面垮台,产业结构上更加密集于轻 加工工业;2)装备工业的垮台使中国失去了高素质人员就业机会和自主技术开发能力的成长空间;3)存量资产的报废对工人养老保障基础的严重破坏,有人估计 今天社会保险账户亏空数字高达2.6万亿元。《新中国经济史论》

          然而,这些还不是最严重的。

      当年,我们以打越南为投名状,承诺不输出革命,换来了西方给予的和平,得以放心地发展西南沿海。然而,和平不等于安全,只要西方不高兴, 和平随时都会消失。由于大部分经济分布在沿海,一旦发生战火,中国的繁荣立马消失。随着沿海经济的增长,中国对和平的需求也在增长,为了和平,中国必须增 持美国国债,为了和平,中国必须一再向外国表明,我们建议以和平谈判解决南海问题。

      • 家园 经济的目的,过程和后果决定一切!

        批抛开您的文章的论点,我们应该这样这样看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那就是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一个国家,重要的不是数字,而是实在的制造能力.前三十年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中山县在横琴岛建水库,召集了几万人去.对面奥门建跨海大桥,只有不多的一两百人在工作.而这里建水库的数万人每天为和资本主义争速度而敲锣打鼓干到深夜.人家那里机械化在搞.我们想都不敢想的跨海大桥就那么几百人轻松完成,而横琴水库累病的就不至几百人.结果是建水库的民工大约有二三千人外逃.

        从模式上讲,前三十年的中国经济模式和秦汉并无什么实质的差别.都是以农业为第一,为货币的基础.工业服从于政府的需要.我们看一下七九年的生产总收入和那个时候的人民生活就知道了.到七七年,我在城里的有肉票,但农村没有.他们想吃上肉那是困难的事情.

        八零年的时候,突然我们发现中国的市场上有了很多新的东西.外国的可乐,外国的领带,外国的采电,那国的录音机.等等等等.

        一块五一个的外国电子手表,两块钱一个的气体打火机等等等等.

        再看中国的工业,虽然军工的摊子很大,但经越南一战,我们真的是和人家比差的远多了.

        七九年,不改革能怎么办?按老路走?把征收摊死到人头上?不行了.所以非改不可.

        不错,中国那个时候可以造大飞机,可打大卫星.但看看我们的实际水平?高了吗?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高.就算是计算机,也是建立在进口再改进的水平上.

        单说中国科技发展,七九年基本算是一个分界,之前的一大批老科学家支撑着中国.之后,十多年的无作为.算时间这段时间无作为那不是因为前三十年的结果吗?

        而越南的事情,乃至今天整个东南亚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忘记共产主义运动对他们的伤害,之所以打越南,并不单纯是向西方投什么名状,而是苏联支持的柬埔寨共产党和中国支持的波尔布特间的较量才产生的战争.但可悲的是到最后,中国直接支持的波尔布特遭到了柬埔寨人民的唾弃.中国也因为直接支援波尔部特也耗费了巨资和巨大的伤亡去和越年打了十年的仗.

        和西方贸易上,尼克松访华后美国的石油公司股价大涨,一论那个公司可以到中国进口石油的会议在芝家哥秘密召开.而中国需要的建筑机械,电子设备等公司也一片看好这个中国市场.而香港那个时候正发愁没有人员去抗大生产.

        于是,七九年,香港商人贿赂中国招商局的人策划在蛇口办一个工业基地,这就是深圳的开始.而这一年到十一月的统计数字出来后,发展财政缺口很大.而按那时候的模式,将在80年也不见的好.所以,决定分田了.

        从六十年来说,中国是在进步,科技上我们也在进步.七九年以后,中国造的米格十九已经赶上苏联的米格十九基本型了.歼七在80年后开始可以大量制造了.请注意,那只是在仿制苏联五十年代的东西.

        我们今天,把门关起来,自己做一个东西,说他怎么先进但都.但和人家比看看?一比得扔呀.

        实际上,这三十年来,我们相当于从新走一道外国的发展历史.血泪工厂(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发展第三产业(战后日本),到国企改组(五十年代欧美).这才有了现在的辉煌.

        科学上,我们经历了三十年的断层,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几乎是无作为.但今天我们有点实力了.但比日本还差远,就算是比台湾,我们的能力还是差得远.

        不要说什么航天什么的.朝鲜也能打卫星.这个东西讲的是国家意志和需要.这需要一定的科技,但这并不代表就是科学水平高了.

        科学需要时间和努力,要教育和正确的指导思想.现在,一些现代教育的东西才开始进入中国呀.

        通观过去,我们不能否顶存在.但我们也不应该去理想化历史.我们只有在我们需要的地方去肯定或者否定历史曾经发生的事情.

        中国和美国之矛盾,那是不管你中国是否强大所发生的,而是基督世界对世界的征服这一个东西确定的.我们和他们的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

        • 家园 那时的中国是有先进能力的

          首先请问:积累和消费要达到什么样的比例才算有机结合?6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普遍认为生活比解放前要好,而且也比印度要好,难道这还不够有机结合?

          当时中国的机械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中,葛洲坝就用上了很多先进的机械。但是当时中国缺乏机械,为了修更多的水库,在没有足够的机械的情况下,只好在不算最重要的水库上动用大量人力。如果澳门也用人海战术干活,恐怕外逃的人就不只二三千了。

          前三十年是重工业优先,这个看工农业生产数据对比就知道了。当时吃不饱,主要是战略囤积和大量出口。

          当时很多外企以倾销的办法打开市场,肯定便宜,而且能做到非常便宜。

          打越南,中国的炮弹为什么比越南多?就是因为工业底子大。

          79年,共产党的威信如日中天,谁想造反?

          世界第三个发射返回式卫星,水平还不高?美国在二战前,不也是以进口再改进为主?

          十多年的无作为又怎么了,还不是卫星上天,轮船下海,杂交水稻成功?

          分田完成后第一年,粮食产量正好下降了。

          各产业的发展肯定有先后,我国的计算机就比苏联的好。

          中国科技能力比台湾差?还请详细告之。

          朝鲜当然能打卫星,可那是什么时候的事的,79年的时候,他们能吗?再说了,他们搞了几次?成功了吗?中国的卫星有那么丢人吗?

          现在,一些现代教育的东西才开始进入中国呀.

          年青人不爱陈景润了,爱超女了,这就是最近进来的现代教育?

          最后两段我完全同意。

    • 家园 运动与科研(7)高科技的先进与消费品的落后

      可 能会有人说,上述说法好像与人们的常识对不上,例如我的外公就抱怨过:当年抽签抽到张自行车票,全家都很高兴。为了买自行车把存款都拿出来了,还向朋友借了点,才凑够了 钱。自行车买回来了却老出问题,这让他很不爽,没几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新品自行车出来了,价格便宜质量也更好,他气坏了,正好当时报纸对那十年骂得厉害,他也跟着痛骂。可 他没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把两弹一星的那批人才和资源拿来造自行车,还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吗?近年我在珠三角搞模具,对此多了几分认识。

         民用品的大量生产需要两个最重要的技术:流水线和模具。流水线的意义相信大家都知道,而中国人对流水线的管理水平世界一流,纺织系统的流水线就是典型,丰田模式就是鞍钢宪法的出口转内销,下面主要说说模具。

          学过软件的人都知道,C语言的运行效率不如汇编语言,但是C语言能保证程序员编写更多的运行效率比较高的程序。模具也一样,用模具少量生产产品的质量往往不如熟练工人全手工制作的好,但是大量生产就不同了,它能保证生产出质量比较统一的产品,而工人要手工大量生产同样的产品,首先是无法保证零件参数的一致,其次是需要大量的熟 练工人,不然会导致质量的下降。中国当年模具技术发展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太祖在工业布局上的错误――太分散了。三线建设我是赞成的,可建得太分散就 不对了。太祖曾经有个很极端的想法,就是要使每个县都有机械厂。其实没这个必要,每个省保证有一个就够了。在太祖的错误决策下,一方面国家重点项目不断地 从各地吸走优秀人才(计划经济下调人很容易,重点工厂一发现优秀人才就想办法调走);另一方面过于分散的工厂,在通迅和交通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既不能组建大型生 产线,也不能应用模具技术,每个厂需要大批熟练工人。结果导致哪个厂都是零件差,牛人缺,工人们不得不竭力拼凑尺寸参差不齐的各种零件;可为了保证充足的 产品供应,国家又降低验收标准,于是大量低质量的产品引来了人民的无数抱怨。如果模具技术高的话,就不一样了。在珠三角的很多工厂里,厂主只需要雇几个技术好的师傅,其他工人 技术低一些影响不大。由模具生产出来的零件规格统一,只要师傅们定好装配条件,工人们拿去组装就行了;在流水线上,对工人手脚熟练度的要求比对工人头脑创 新能力的要求要高的多。珠三角产业集中,由于通迅和交通方便,便于普及大型生产线和模具技术,可以在大量节约熟练工人生产出质量相当好的产品。回想当年,要是能把 三线建设的一部分资源用来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几个大型的消费品工厂,能够大量优质地生产各种消费品,老百姓的生活会好的多。

          太祖的另一个错误是过于限制资源出口,他在背后指使那四个人使劲阻挠邓公的资源出口计划,日本想储备点稀土,根本没门。其实,在发展阶段,适当出 口点资源是有积极意义的。当时,引进设备,进口原材料太需要外汇了,于是那四个人做了丧尽天良的决定:大量出口农产品!我有个远亲在南海当渔民,他说当时 刚捕起来的鲜鱼第一时间马上送出口,一点都不留给中国人!这个政策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老百姓吃不饱,普遍营养不良,直接影响了科研人员的智力发挥。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1973年到1974年,我国对外经济工作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 1973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09.76亿美元,是1970年的45.8亿美元的2.4倍;1974年更达到145.7亿美元,是1970年的3.2 倍。一方面,成套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促进了国内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化肥、石化工业的发展,为我国80年代经济建设的腾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另 一方面,外贸出口创汇也得到迅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外成套设备的引进。1973年出口总额达到58.2亿美元,是1970年22.6亿美元的2.58 倍,1974年更达到69.5亿美元,是1970年的3.07倍。

          受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下面是某教授讲述的80年代初中日技术水平对比:

      航天:中国全面领先

      航空:中国全面领先

      材料:日本全面领先

      模具:日本全面领先(这条是我自己加的)

      生物:中国领先

      数学:中国领先

      物理:日本领先

      化学:日本领先

      机械:日本领先

      电子:各有所长

    • 家园 运动与科研(6)批斗与反腐败

      运动能减少腐败。现在我们看到,知识分子在冬天时代比春天时代清廉的多。现在国内的学术腐败非常严重。面对空前的学 术腐败,很多人呼吁引进美国的制度。可与美国不同,中国的知识分子受腐朽的封建思想所困,长期的传统使知识分子特别不愿意站出来批评同行,没几个人肯在反 学术腐败的案件做证。没有同行的指证,纪检部门对学术腐败无能为力。因此,在中国,反对学术腐败比在美国要困难得多,即使引进了美国的制度,投入跟美国一 样的资源,反对学术腐败的效果也将比美国要差。

          在那动乱的十年,知识分子经常被关牛棚,被批斗。在环境的影响下,当时的知识分子比较喜欢写黑材料揭发他人,于是人们直接照着黑材料对知识分子进 行批斗,没问题的骂一顿,有问题的再打一顿。互相揭发在摧毁知识分子的自尊的同时,也在摧毁着他们的腐败。正因为WG中的HWB以极端的手段摧毁了知识分 子自尊,导致他们互相揭发,达到了反对学术腐败的良好效果。

         在WG的前两年,导致了很多冤假错案,68年以后得到改善,互相揭发的反腐败意义开始凸显。由于黑材料要署上真名,造假被揭穿的风险比较高,所以他 们除非被强迫,一般不会错的太离谱。黑材料的数量充足,使得那时的反学术腐败很彻底。有人会说,互相揭发会影响科研人员间的协作,其实,有时候很多误会的产生 是因为某些事情发生的原因、内情双方认识不一致。很多时候,对一件事经过争论取得共识后反而会增进了解,增加相互的感情,有利于加强协作。

        

        运动肯定有负面作用,你事情做到一半正顺手呢,运动来了,十个有十个烦。但是呢,运动也提供了一个科学技术圈内部互相监督,以及科学技术圈外部 监督的机制,现在看来这几乎是唯一有效的机制。有运动这回事情,你就得小心点,好好干还怕被运动呢,哪能搞歪门邪道。而没有了运动呢,只要我们一个圈子内 的团结,你申请的时候自己说重要,他批准立项也说重要,我鉴定的时候说搞得好,那不就成了嘛。真重要不重要,搞得好不好,咱仨就权威了,谁能把我们怎么样 啊。垃圾论文和废物科研就是这么来的。

        来自达雅

        WG的前两年混乱,代价很大,冤假错案造成的对科学家们的伤害是不容否认的。可我们能不能因此否定整个运动。看看现在周围的环境吧,到处都是学术腐败。陈进汉芯造假被揭发后,受到了处罚,而当初审查汉芯项目并使之通过的专家组成员是哪些,我们不知道,这些后来又审查通过了哪些项目,我们就更不知道了。

        小时候,TG教育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分子,结果我们从小就被灌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无条件服从老师,不许向老师说不。其实对老师监督最有效的就是学生了,因为天天在一起,老师有什么问题,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没有学生的监督,我们发现,原来教师也会腐败的。特别是教育产业化以后,教师在老百姓心目的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学术腐败往往会造成国家无数资金打了水漂,腐败的知识分子对社会造成了那么多损失,可称之为罪犯。我们都知道,监狱里经常会有犯人被冤枉地打死,但没人因此建议取消监狱。同样地,我们也不应该因为几个科学家冤死而取消所有运动,因为,我们再也找不到别的方式有效地反学术腐败了!

    • 家园 运动与科研(5)运动带来精神激励

                  

      新中国成立后,物资缺乏,为了促使科技发展,需要使用各种可能的手段。TG在长期的战争中积累了大量的精神激励方面的经验,在建国后正好用于搞建设,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冬天时代精神激励的活动此起彼伏。

      精神激励不是万能的,但是精神激励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有着很好的效果,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使用精神激励可以在基础差的情况下极大地提高科研效率。

      对提高精神激励最有效的运动就是大跃进运动。

      先说几句题外话,很多人认为大跃进结束于60年代初,其实不然,直到华国锋下台前夕,TG还在争论要不要继续坚持“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太祖曾经因为浮夸风作自我批评,却到去世时都没承认过大跃进搞错了。可我发现河里有一些人,连大跃进的结束时间都没搞清楚,就发表多篇长文议论大跃进。

      大跃进运动的初期,由于TG的失误,产生了严重的浮夸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是个深刻的教训。但是,从过来人的描述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跃进运动强有力地激励了全国人民的精神。新中国的多种产品的第一个,就完成于初期那几年。其后,大跃进精神一直鼓励着整个中国的生产建设。

      还有就是提倡敢想敢干,不迷 信洋人和权威等等,尤其是张春桥等人对洋奴哲学的剧烈批判,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的自信心,促使国人打破洋框框,勇攀科技高峰。

      强调公有制,爱国,斗私批修等,这些玩意有没有用?太有用了。这关系到科学技术工作者们是老老实实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还是结成团伙忽悠国家的问题。我 有一个感觉,60岁以上年龄组的老一辈谈“国家需要”的时候,听起来非常自然,一开始就会被他们的真诚感动。当然了,回过神来也会想想这中间他是不是也有 自己的利益,但不是一开始就想。而45岁以下年龄组的也会谈“国家需要”,但我总体上就感觉很不自然,觉得不真诚,倒是他们说“骗钱”“抢钱”的时候很真 诚。

      达雅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出过一本书,记录了建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相结合,从实际出发,敢想敢干,打破一些洋框框,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并取得一 些重大突破的事例。我看了这本书,对那时提倡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中国人自己发展现代工业的道路的精神留下深刻印象。

      润树

    • 家园 运动与科研(4)低学历人才的贡献

       记得有次跟一个教授聊天,说起高数的难学,让他给点决窍。他辅导了我一下,然后跟我说到他以前曾经教过工人短训班,只用一年就把工人变成了技术员,可 以开始搞设计了。其中有个家伙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个劳模,初中都没毕业,硬是要挤进来。本来培训班要求高中以上,可因为他是劳模,不敢赶走,所以 教 授只能硬着头皮教。但是毕竟基础差太多了,这位劳模实在不能理解,世界上为什么还会有导数这个东西,两个月后,开始教到积分,可劳模还是对导数的概念无法 理解。后来教授只得从数学和力学里总结了一堆公式让他硬背。培训班结束的时候,按要求每个学员都要设计一个小机械,这个劳模凭借自己深厚的机加工底子,用那堆公式硬套居然能把自己的设计完成了,最后所有学员的机械拿一块试用,劳模的成果受到了大家的称赞。后来,短训班的学员有很多人成了高级设计师,因为他们已经 掌握了初级的高数和力学,如果以后工作需要更进一步学习,就可以凭借原先的基础快速地自学充电。

      我们那个小厂就和北京理工大学,那时还叫北京工学院联合办了一个班,那时候,有个中年教师,风尘仆仆带着几个学生来我们厂实习,一方面搞科 研,一方面就像做好人好事那样,为我们这个大集体性质的小工厂办工人大学。

      当时的夜校和扫盲班一样,工厂的工人去 读不用花钱,我就报了机械制图和高等数学,一个星期上两晚上的课。

      叶兆言 想上大学的日子 http://www.youth.cug.edu.cn/xtw2007/news_show.asp?newsid=1228&ClassID=61

      教授告诉我,其实大学里学的高数只有一小半经常用,剩下的大多数人一般不会用到。确实是这样,我出来混了几年,顶多也就用一下二重积分,绝大部分东 西用高中以下的数学就解决了。我在珠三角看到很多技术高的 师傅,没有经 过多少正规的培训,可他们比大学生都好用。有些尺寸大学生需要用微积分算,还老弄错,那帮师傅用经验估算一下就行,精度还蛮高。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科研项目,其中大部分工作不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而需要高强的动手能力,如果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能够充分地吸收擅长手工操作的基 层工人来干,将能大量节省高级人才的时间。萨苏在计算机研制故事里提到一个穿磁芯的案例:一位女工程师速度是别人的几倍,大家都很惊讶,后来才知道人家本 行是搞魔术的。由此推之,如果能够在穿磁芯前申请到一批纺织女工来帮忙,能加快多少速度,推而广之,如果在整个计算机研制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工人,能加快多 少速度,能节约多少人力物力?国家又能早多少时间拿到计算机?

      一个国家里的高智商人才分布是随机的,对高智商人才的培养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因为农村人占了大部分,所以高智商人才也大部分在农村, 如果有办法把农村的人才发掘出来,能让他们对国家作出很大的贡献。现有教育制度是不行的,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很差,尤其是英语,很多老师连音标都 读不准;而且我还听到很多农村学生抱怨,他们一边饿着肚子一边参加高考。在这种环境下,农村人才被大量埋没,恐怕现在的知识分子平均智商不如以前的高。而冬天时代的平民教育,发掘了大批农村人才,现在很多人才还在发挥着重大作用。

      今天,学历这道槛,绊倒了无数人才。考试内容往往不能反映工作的要求,所以说考试和做事是不一样的才能。考试好的人才做事不一定好,做事好的人才,往往因为工作忙,或者某门功课没过关(往往是英语)而落榜,失去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也失去了搞科研的机会。熊猫烧香的作者,就是因为学历低找不到好工作,只好在 体制外想办法,结果进了监狱。

        另外,现在很多人看不起冬天时代末期培养的工农大学生。其实现在的科技部长万钢就是工农大学生,他的成就得到国内外的承认,80年代培养的大学生没几个能赶的上。

      工农学生劣势在于基础较差,这是必须承认的。很多人由于工作的关系没法在考大学前充分准备,导致考不出好成绩,在以后的学习中,很多人没能跟上课程。但是,经过上山下乡锻炼过的青年,往往意志比较坚强,而科研的过程要求研究员具备坚强的意志,意志坚强的人搞科研,往往更容易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另外,工农学生在入学前都经过了重重挑选,挑选过程中对政治面貌的要求很高,这样选出来的学生,对国家和人民有很深厚的感情,他们在工作中可以更容易地与群众打成一片,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工农学生虽然普遍学习成绩不好(这是与80年代初的大学生的比较结果,与今天的大学生比,工农学生还是很有优势的),但也有一部分人通过努力把大学知识掌握了,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对国家和人民的感情,这部分人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http://news.qq.com/a/20070521/002120.htm

      万钢:实际上我没有想到站到领导者的位子上。因为我也出身低微,下过乡,到过中国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过很长时间, 我的很多的东西实际来于我自己的教育背景,正因为这种多宽多方位的更换角色,使我更加学会了从各个角度上的换位思维。所以我在当校长以后,给我最大的我第 一个就想的就是到底社会对大学需要什么东西,这是我深层次的想法,也正因为是这些想法促进了我们的规划。

        

      另外卫生部长陈竺也有着和万钢相似的经历,农村当知青的经历给了他很大的锻炼。

        

        下段文字来自老田。

      “毛泽东时代的农业科技研究体制,回想起来很让人吃惊,除非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否则,在那样的体制下,各种突破机会肯定会被迅速把握到。一切自然界存在 的 生物资源,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都被全国性的科研人员和农民合作,象‘篦子’一样进行密集梳理发掘,这样的研究过程不仅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完成大量的样本试 验,而且由于广收并蓄各种种子资源进行杂交,几乎不可能遗漏任何成功机会,杂交水稻就是这样才被发明出来的。如果放在今天‘画地为牢、各自单干’的科研个 体户体制中间,杂交水稻育种过程中间数量如此巨大的试验样本,搁在任何一个研究机构身上恐怕几百年都不一定能够完成,至于跨省区乃至跨国寻找成千上万种水 稻品种进行远缘杂交和样本培植,则几近天方夜谭。今天回想,杂交水稻的育种突破,有且只有当时的中国才具备成功条件,美国的科研机构的钱再多,也一样对付 不了此种‘高度劳动密集型’的研究项目。”——在如今“科学的春天”还能重复类似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研究项目吗?如果不能,那么需要类似研究规模方式才能出 成果的科研项目命运将会如何?”

        萨苏说过一句话:中国的科研成果有一半是中国科学院做出来的。这话过了,夸大了科学院的作用。应该说,科学院参与(或领导)了中国一半的科研活动,底层劳动者的贡献要比科学院的专家大的多。

       至此,我可以回答木尔网友的质疑,那十年的讲师确实是少了,可学历低的优秀人才多了,可悲的是,这些人才因为学历低,被高学历者斯文地同时又无情地打压下去,然后,tg的宣传机构开始悲叹:人才断层。

    • 家园 运动与科研(3)零件与系统集成

      一 个产品是否优秀,取决于组成零件的先进程度和整个系统的集成能力。零件越先进,就越容易造出优秀的产品,同时,如果有优秀的系统集成能力,也可以用相对落 后的零件造出优秀的产品,这是因为,由于技术更新太快,原有的零件潜力还远未发掘出来就已经落后了,一旦发掘出来,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举一个大家都知 道的例子,某化妆品公司接到投诉,一名顾客抱怨他买的一盒肥皂是空的。于是,这家公司立刻停止生产线,经理要求工程师解决这个问题。很快,工程师设计了配 备高分辨率监视器的X光设备,它需要两个人来监控通过生产线的肥皂盒,以保证其中没有空盒。无疑,他们算是成功了。一家小型化妆品公司也遇到 了同样的情况,但一名普通雇员却只是买了一台大功率的工业风扇。他把风扇摆在生产线旁,装肥皂的盒子逐一在风扇前通过,只要有空盒便会吹离生产线。

        从单个零件来看,风扇比X光设备落后,可从整个系统来看,使用风扇的生产线不仅少用两个人,而且减少了成本,明显比使用X光设备的生产线更优秀。然而,要想到这个巧妙的办法,需要设计师深入生产一线,与工人多多交流。

      在科研活动中,如果设计与生产部门结合得好,首先可以有效地避免设计与生产脱节,其次可以降低生产中公差配合的要求,最后还可以增加修改的灵活性。

      调查研究这四个字在中国很流行,不管办什么事情不经过调查研究而闭门造车,那就是唯心论的干法,在国内是最受批评的事情。中国的理论力学权威钱伟长告 诉我们一个很有趣的经历。钱伟长曾经下过工厂劳动,有一阵他与一批建筑工人一齐工作,刚好那时候他们正要盖一栋新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工人们需要许多有关 的力学计算与数据。钱伟长一见是这般情况,觉得他的工作机会来了。于是当晚就到图书馆去,查了有关数据连夜把一切需要的数据计算都赶了出来,第二天喜洋洋 地把数据计算都交给了工人师傅们。谁知道老师傅见了之后摇摇头说:  

        

        “你这些恐怕都不能用。”  

         

        钱伟长听了之后万分不服气,觉得以他力学权威来算简单建筑结构数据,已经是杀鸡用牛刀了,居然还说不能用?工人师傅又说:  

            “你的计算没有经过调查研究是不牢靠的,我们现在立刻就去实地勘察测量再做计算。”  

        

        勘测的结果再经过计算,发现如果用钱伟长的老数据的话,要耗费比实际情形多几倍的建筑材料。  

      台湾留美学生在中国大陆的见闻

      记得90 年代的半月谈说了这么一件事,中国考察团到了丰田公司,发现有许多问题是用很简陋的方法解决的,日方介绍这些点子大多来自基层员工。中国人很好奇,细问之 下,才知道丰田公司很重视工程师与工人的交流,正是基层员工帮助下的无数个改进,成就了丰田汽车的高质量。因此,前几年小泉纯一郎搞私有化改革,丰田不 干,继续给员工铁工资。其实以前日本企业还有个特点,在不得不炒人的时候,总是先炒技术最好的,就是为了减少员工间的摩擦,增加企业内部的协作。

      开发一个新产品,设计师总是根据生产的可能性进行设计,希望通过可能达到的生产条件最后把产品生产出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生产时有可能A零件会达不到精度要求,B零件却能得到更好的精度。如果设计师不亲自去考察,而只是根据合同一昧要求全部零件都合格,这样的话,为了提高A零件的精度,生产工人可能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来提高精度,如果很久以后才发现原有加工条件达不到精度要求,还得重新修改设计,或者宣布项目失败。但是,如果设计师与工人有良好的互动,那么他可能可以及时修改原设计,通过降低A零件的精度要求,同时提高B零件的精度要求,最后使新产品达到要求的性能。

      可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总会带有各种落后的思想,这就限制了他们与工农的结合。

      燕庐敕说过一个例子,著名知识分子何泽慧因出身北大的女婿学历不够高而反对女儿与他的交 往,未来女婿最后只得靠走后门考上中科院才得以结婚,这甚至是发生在春天时代初的事情。何老太太不能容忍女婿学历低,却能容忍女婿走后门,由此可见,落后的传 统文化给知识分子造成的心理扭曲有多么严重,由此推之,十年浩劫前的脑体对立,高低学历对立又有多么严重!

        冬天时代之初,太祖期望以身作则,靠和平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太子先下农村后赴朝鲜,李讷与下层老百姓联姻。然而,然而呀,历史 总要让他失望:认同他的人瘳瘳无几,他失败了。无奈之下,太祖只得冒着得罪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而使自己身败名裂的危险动用了知识分子们最讨厌的方式――运动。

      其 中一个运动是关牛棚。很多人认为牛棚是养牛的地方,其实不然。牛棚一般是为了方便监管,在工厂或农村划出一个地方让被监管对象集体居住,虽然条件不太好, 也比牛居住的地方好多了。当时的情况是学历越高,关牛棚时间越长,批斗越多。白天批斗一下,没问题的的骂一顿,有问题的再打一顿,晚上再放回来搞科研,可以强迫高学历人才与低学历人才及基层工农相结合。

      著名科学家童第周被指派打扫厕所,现在主流舆论把这称为“斯文扫地”。其实,斯文扫地之后,大科学家再也没法高高在上地脱离群众,只得老老实实地与底层工人打成一片,最终实现了与底层相结合。

      萨苏在早期计算机研制小故事里说到:

      “第一个原因是很早以前老爷子和我提到过的,我国科技界在80年代以前确实有不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但这些科研成果的共同特点是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说得明白一点,国外出成果,过程是金字塔型的,底盘大,逐步积累,几个甚至几十个发展方向齐头并进,相互受益,出成果是个时间问 题。我们不行,没有这样多的财力,也没有这样多的科研力量,所以我们的成果通常是一个继承一个,在前一个成果基础上“逼”出下一个成果,看起来跟竹竿一 样,虽然可以竖得和人家一样高,但没有人家稳当。

      这个类似竹竿的结构对科研来说真是要命的事情,因为如果中间走错一步,就不可能得到“世界先进”这个结果了。好在当时中国科技界上层有几位眼光极为锐利的 人物把关,研究方向总是把握得很准,所以才能不时出现“奇迹”。这造成我们在某个领域的先进成果,只代表在这个点上先进,但无法说在这个领域整体都先进, 其它部分可能差得很远。于是,我们的科研成果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这也限制了我们全盘“自力更生”的能力;

      另一个原因,是我自己感觉的,似乎陈景润先生之前我国科技界一直不太重视基础研究,因此高科技发展缺乏基础研究的有力支撑。”

      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强调基础研究可看作优先提高零件的先进性,但是当时我们的系统集成能力很高, 可以更多地压榨原有零件的潜力,从而尽可能快地先把先进的设备先生产出来,有了先进的设备,就可以更好地生产更先进的零件。同时,国内当时一直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世界科技形势,这样使我国的科研一直能把准方向,依靠当时科研人员的协作,中国科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不断缩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70年代中国引进了一台先进的轧钢机,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科研人员协作钻研,积累的资料堆到房顶,终于搞清楚了机器的运作原理,然后又是各地的科研人员协力,很快把轧钢机仿 造出来了。我校一位参加过这个项目的教授说,仿造出来后不久,他们就开始寻找计算机研究方向的人准备搞自动化。

          任何积极的科研活动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科研成果,而当年的环境可以使这些科研成果迅速向全国扩散,推进全国的零件生产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只 要科研人员有足够的热情,即使得不到“世界先进”这个结果,也是有意义的。从短期和局部来看,这种发展方法是不稳当的,刚有突破的时候发展迅猛,没有突破 的时候就停下来了,直接证据就是冬天时代电子工业发展速度的巨大波动(PS:很多人不顾平均速度,直接拿这个来证明冬天时代电子产业的发展效率不如春天时 代)。然而,从全国来说,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个慢下来了,那个又有突破了。优秀的系统集成能力有力地保证了每过一段时间总有突破,所以从长期来看,发展也 是稳当的,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冬天时代的高科技产品与日本的差距不断缩小,以电子工业为例,虽然消费类电子,如电视机的差距没有缩小,但是生产类电子产品 却普遍缩小了差距甚至有些还超越了。如高能计算机已经赶上日本水平,激光照排成功,离子注入机开始向日本出口。

      此外,促使技术员与工人相结合,还能大量节省对高理论水平的技术员的需求,请看下一篇。

      运动与科研(4)低学历人才的贡献

    • 家园 运动与科研(2)运动改变着科技投入

      国际上,通常把科技经费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部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称作“R&G/GDP”,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冬天时代中国发生的多次运动,增强了政府财力,使国家财政有更多的钱投入到科研中去。

      建国初首先发生的运动里,对增加科研投入有较大影响的是土地改革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前者完成于1952年,消灭了大批地主;后者在1956年基本完成,把大量资本家变成普通劳动者。这两个运动的最大好处是把一大批高消费者的财产转移到了国家和其他老百姓手中,使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有效,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财政收入。

      三反五反运动,是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运动同时打击了资本家和腐败官僚,进一步减少了高收入者的收入,增加了国家财力。同时减少了浪费,增加了生产效率,也带动了科研效率的提高,等于变相提高了科研投入。

      紧接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目前对于公社的效率高低,河里争论比较激烈,本文就不掺和了),加强了国家对分散在广阔农村的农民的控制,便于国家利用剪刀差从农村吸收资源用于发展。

      以上各类运动,提高了政府的财力,使政府能够在增加工业投资(投资工业也能很好的促进科研的发展的)同时,也使国家有更多的钱投入到科研中去,因此冬天时代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高。

        

      在整个冬天时代,我国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在1.28%,达到当时几个初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意大利、西班牙)。到了毛泽东时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这个指标增加到2.32%,达到同期几个最发达国家英、法、西德的水平,仅比当时的美国、日本低一些(美国长期为2.8-3.0%,日本70年代以前1.6%,进入70年代后与美国接近)。这个数字如果拿到今天,甚至比2003年全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值2.2%还要高。

      梁战平,《各国科技要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与此相比,春天时代要进行消费大发展运动,因此不得不降低科研投入。

      到了80年代中期,全社会对研发经费投入的R&G/GDP值不到1%。1984年以后由于“拨改贷”造成了的困境,使企业基本无力进行研发投资,R&G/GDP继续下降。

      进入90年代,我国仍然延续了研发经费的低投入,除了1993年之前的几年受国际封锁的影响有了点紧迫感,R&D/GDP略微超过0.70%以外,90年代中期再次回到80年代的水平,其中1995和1996连续两年下跌到0.60%。

      1999年,进入夏天时代。由于导弹落下来,中国政府意识到了自主科技研发的重要性,有了危机感,增加了科技投资。2000年,中国的R&D/GDP比例首次达到1.00%,2003年增加到1.31%,首次达到冬天时代的平均水平。

      世界经合组织(OECD),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04

        与科研类似的还有对教育的投入,这又能证明:冬天时代TG对教育更加重视。

    • 家园 运动与科研(1)中国科技何以超越印度

      中国科技何以超越印度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大量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党和国家历来高度 重视科学技术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 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经过广大科技人员顽强拼搏,我们取得了一批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 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

      为了某种方便,在后文我把时间从建国后到某次科技大会称为冬天时代,从大会后到大使馆落导弹时称为春天时代,春天时代后至今当然就是夏天时代。从上 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胡哥提到的七个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就中,两弹一星、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完成于冬天时代,载人航天完成 于夏天时代,而高性能机算机方面,冬天时代成就更大,基因组研究尽管开始于春天时代,可大量出成果却是在夏天时代。这样就让人感到奇怪:为什么春天时 代在重大科技成就上的地位会如此尴尬?

        现在世界上的人们总喜欢拿印度跟中国相比较,因为两国的情况最接近。冬天时代结束后,在科研上,中国把印度远远地抛在了后面,现在主流观点认为,这 主要是当年的海归们的功劳。但是,认真比较一下就发现不对了――中国有海归,印度也有,而且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中国人的智商比印度人高,也没有证据证明中国 的海归比印度的工作时间更长————实际上,由于频繁的运动,尤其是在那动乱的十年,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们有很多时间耗费于与科研不相干的事情上,总的来说印度海 归们的工作时间应该比中国的多。再回过头来看当年的国际环境,新中国在建国后就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最优秀的海归如李政道等大部分无法回国,再后来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回来的留学生也没有了;同期印度却可以同时从美国和苏联接收海归,因此可以说,印度的海归总体实力要比中国的强。因 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海归的贡献并不是中国科研赶超印度的最重要因素。

      那么,国产大学生的贡献是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呢?通过比较中印两国的差别,我们发现,冬天时代以前,印度不论理科还是文科都拿到了炸药奖,中国一个都 没有,可见印度接收的遗产并不比中国少。其后在冬天时代的那几十年里,印度的教育资金主要投放在高等教育,而中国的教育资金则主要投于初级教育,在十年浩 劫中,还停了好多年的高等教育,由此我们看到,国产大学生的贡献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统计表明,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经费的增长一直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

      独立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年 份 大学数 学院数 在校大学生数(万人)

      1950-1951 30 750 26.3

      1960-1961 49 1537 64.5

      1970-1971 93 3604 195.2

      赵中建著:《战后印度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978年

      招生人数 40.2万

      毕业生人数 16.5万

      在校生人数 85.6万

      普通高校数量 598

      毛盛勇 《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分析》

      同时我们还看到,印度知识分子的待遇高,积极性也高,而且在冬天时代,印度同时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大量援助(其中苏联对印度重工业的援助比对中国的 156多得多),还可以经常搞学术交流,因此印度发表的科技学术文章比中国要多的多,可冬天时代中国科研水平还是远超印度。

      表一  冷战时期 (1955 - 1972)苏联对印度经济援助表 单位 :百万美元

      年份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1 1964 1965 1966 1972 总计

      经援 136 128 129 20 430 125 210 225 571 248 2222

      表二  冷战时期 (1950 - 1975)苏联对印度的进出口贸易额一览表

      单位 :百万卢布

      年份 总额 出口 进口 顺逆差 总额比上年增减 (%)

      1950 6. 2 2. 1 4. 1 - 2. 0

      1954 9. 6 2. 2 7. 4 - 5. 2

      1955 10. 6 6. 6 4. 0 +2. 6 +10. 4

      1956 52. 9 36. 4 16. 5 +19. 9 +399. 1

      1957 114. 0 76. 2 37. 8 +38. 4 +115. 5

      1958 162. 8 117. 0 45. 8 +71. 2 +42. 8

      1959 115. 7 61. 2 54. 5 +6. 7 - 28. 9

      1960 104 42. 4 61. 6 - 19. 2 - 10. 1

      1961 146. 1 85. 9 60. 2 +25. 7 +40. 5

      1962 176. 8 112. 3 64. 5 +47. 8 +21

      1963 285 199. 7 85. 3 +114. 4 +61. 2

      1964 351. 6 211. 3 140. 3 +71 +23. 4

      1965 362. 9 193. 5 169. 4 +21. 4 +3. 2

      1966 46 174 172 +2 - 4. 7

      1967 308. 8 146. 1 162. 7 - 1. 6 - 10. 8

      1968 329. 7 165 164. 7 +0. 3 +6. 8

      1969 353. 5 154. 2 199. 3 - 45. 1 +7. 2

      1970 364. 9 122. 3 242. 6 - 120. 3 +3. 2

      1971 372. 1 116. 3 255. 8 - 139. 5 +2

      1972 457. 2 138. 5 318. 7 - 180. 2 +22. 9

      1973 588. 8 222. 8 366 - 143. 2 +28. 8

      1974 615. 5 269. 4 346. 1 - 76. 7 +4. 5

      1975 685. 6 292. 1 393. 5 - 101. 4 +11. 4

      《苏联对外贸易基本统计 》,第 72 - 73页。

      美国对印度的援助始于1951年,向印度提供了购买200万吨小麦的贷款,帮助其渡过粮食危机。

        1956年,美国、印度在公法480号(Public Law 480)下签订向印度提供价值3.6亿美元,310万吨小麦援助协议。

        1960年美国对印度援助达到高峰16亿美元,其中92%是食品援助。此后美国对印度的援助稀少而稳定。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向印度的绿色革命、电力项目以及工业原料进口提供援助。

        1965年与巴基斯坦战争时,美国威胁印度将停止公法480号下的小麦援助。

        1971年与巴基斯坦战争开始,美国停止了对印度的所有非食品援助。1978年恢复援助

        来自《印度时报》

      一点苏联对华援助的估值

      在 朝鲜战争中,苏联交付中国使用的装备合64个陆军师与22个空军师,其中22个陆军师装备与375架米格15为苏联无偿提供,其余为中国购买.这样到朝鲜 战争结束时,中国欠苏联外债约和卢布6亿.由于中国在朝鲜战场的胜利才是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政策从早期的猜疑观望到全面合作.可以说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首先 是中国在朝鲜战场上获得胜利赢得尊重的结果,没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的成就就不可能有苏联随后的态度转变更不要说什么全面援助了.

      苏联对中国的全面援助实际开始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于1956年,中国在1955年前接受苏联援助主要为贷款共9笔12.74亿卢布以苏联官方汇率计算合 3.242亿美圆.这些贷款主要用于购买苏联的技术\设备物资与各种其他物资(主要是军事物资),年利率是2%分2-10年偿还.1956中国和苏联续签 诺干援助协定,一直到中苏关系破裂此一阶段中国接受苏联提供的设备\工程设计与其他援助总值为25亿卢布,约合6.36亿美圆.上述援助中全部用包括农产 品与各种稀有金属浓缩物补偿.此外,根据西方统计苏联及东欧国家方面一共派遣11000名(周总理统计为10800名)各种专家来华援助,为安置这些专家 中国政府不仅支付了这些专家总计1500万到2000万卢布的搬迁补偿费用,(约合381.6794万美圆-508.9059万美圆)而且至少为这些专家 支付了不少在苏联国内5倍的工资.以上各项费用及其利息全部由中国政府承担,并无无偿援助.综上所述,苏联对中国援助总值约为:9.602亿美圆.

      来自葡萄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独立后的印度拥有了那么多优良条件,而冬天时代的中国又拥有着那么多的缺憾,尤其在十年浩劫里,这些缺憾看起来将会严重影响 中国的科技进步。1947年,尼赫鲁宣布:“一个历史上少有的时刻来临了,它来在我们越过旧时代进入新时代之时,它来在一个年代结束之时,它来在一个心灵 被长久压迫的民族发出自己的声音之时。”“这是一个命中注定的时刻。一颗新星冉冉升起,这是一颗东方的自由之星。一个新希望诞生了,一个长时间来备受珍爱 的理想实现了!”“我们将把自由和机会带给普罗大众;我们将结束贫穷、无知和疾病;我们将建设起一个繁荣、民主、进步的国家”。就在尼赫鲁等印度人雄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中国内战正处于相持阶段,民不聊生。

        站在1947年的历史仰望未来,印度人似乎能够看到一个哀弱的中国,一个落在印度后面苦苦爬行的中国。可历史给印度人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就在冬天时代 结束时,印度人看到的,是一个强大的中国,是一个让印度人努力仰视的中国。为什么印度如此失败,为什么中国如此成功,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我发现,中国比印度多了一样东西――运动!那么,运动究竟在中国科技快速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