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运动与科研:前言 -- 打造顶顶

共:💬519 🌺817 🌵1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3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运动与科研:前言

运动与科研——前言

自从我的《〈运动决定科研〉》一文发出后,有很多河友参与了讨论,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由于以前在左派网站混的久了,所以写出的文字有很多令河友感到太过分,于是我对此做了修改;同时河友们提出了很多意见,使我的思路开阔了;再加上这段时间又多了些零星想法,正好这几天比较有空,所以准备对原文的结构来一次大改,希望给河友的感觉能比以前好些。以下河友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在此表示感谢(以出场时间排序)。

海纳 fakeone 九霄环佩 燕庐敕 响水湾 雪里蕻 润树 达雅 葡萄 

  

  有两个问题河友质疑较多,在此我尝试做个回答。有人说,十年浩劫对人才的摧残太大,把蒋介石培养的人才消耗光了,所以造成了冬天时代的人才断层。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对比一下冬天时代的台湾,其科研发展比大陆差的太多了,可见蒋介石培养人才的水平也高不到哪去。其次我们要看到,十年浩劫里最乱的时候在最初两年,非正常死亡的知识分子大部分是在那两年去世的。如果WG对人才的摧残那么严重,那么其后的科研速度应该慢下来才对,可WG后八年又怎么会取得那么大的科研成就呢?而且WG后,科技的发展速度仍然很快,例如宇航员已经开始培训,运十起飞,还有以激光照排,银河计算机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品研制成功。倒是到了1983年以后,中国科研的发展速度开始慢了下来,中国跟印度的差距越来越小了。难道WG前两年造成的伤害竟然有近20年的潜伏期?这样恐怕没有说服力。

另一个问题是,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科研以模仿性居多,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独创性成就太少。所以TG的成就不算高。

我们对比一下其他国家看看,在一战以前,美国的工业生产已经是世界第一,可拿到的炸药奖也不多,直到二战开始后,美国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吸引了大批俊才来到,拿到了炸药奖才多起来,我觉得,正是有了爱迪生的大量发明,使美国发达起来,才能吸引到爱因斯坦的到来。日本也一样,从明治维新到战后经济腾飞阶段,科研成果也是以模仿性的为主,后来经济上去了,加大了基础科研投入,独创性成果才多起来。冬天时代的中国,首先要解决的是本民族如何站起来的问题,然后才能考虑为人类做贡献。所以,就算当时的科研成果全是模仿性的,对本民族来说也是伟大的,也是足以自豪的。

另:老板又接到生意,所以又要赶货,只更新得一点点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先花之

科研绝对不是论文发表了多少,而是提高了多少劳动效率或者资源利用率。

家园 谢了

这是俺得的第一朵花,后文将在这几天陆续完成

家园 谢谢您看我的文章

不过我认为中国和印度不具备太多的可比性。

冬天时代结束的时候,中印经济发展在怎样的一个对比上?今天又在怎样一个对比上?

当然,印度也有印度出色的一面,这个我们不能抹煞人家。然而,中印的差距,个人以为不是在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时代上,而是一个全面的差距。

所以,印度玩不过我们属于正常现象,玩得过我们,才是出现了奇迹。

家园 这推理可真够绝的

通过对比两国的情况,我发现两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多了一样东西――运动!而运动是怎样促进中国的科研的呢?

想起那著名笑话啊,切掉青蛙4条腿,叫青蛙跳

,青蛙不跳,结论青蛙聋了。

家园 集中力量,搞重点课题,

当年老美搞原子弹的时候,搞了个曼哈顿工程,苏联搞大科学计划时,类似的项目也不少。日本80年代搞5代机,却没有成功。

中国两弹一星,后来的大型运输机,都是与曼哈顿计划类似重点项目。其特点是,1. 目标明确,2. 集中全国力量。

不知道LZ所说“运动”,是不是和重点项目是同义词?

家园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人才断层

出成果的年龄就是从24到34左右,文革结束的时候,中国大地上几乎没有30岁左右的教授,甚至连这个年龄的讲师也没有。我妈妈就是82年才评上中级职称的,那年她38岁了。因为76——79年的30几岁的教授正好和从66年到76年的文革重合了。

所谓科学成果是在大量试错基础上的小概率事件,大量试错的基础都没有,要科学成果就难了。

关键词(Tags): #人才断层
家园 这是培养文科生的思维,不是理工科的

理工科的成就和成才在哪里?不在大学等象牙塔,在基层实体中。

钱学森等说起来很牛,那是在美国那个工业体系中,回到中国也就是普罗米修斯,是个盗取传播火种的角色,这也是他们回到国内不再有成就的深层原因。他们都成了文科生,来传播顶尖科学的火焰,而真正的工作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工人、技工们在作。

家园 运动和重点项目的联系是中国特色,其它与之有联系的是战争

你的几个例子中,集中项目的立项原因都是战争的威胁。

家园 在基层实体中,情况基本一样的。

工厂里对应的是工程师,高工,技师,情况基本一样的。文革结束的时候,这三种人基本都4,5十岁了,年轻的没有。

可能在军工企业里有一些高技术的年轻人。但是这个范围太小了,支撑不起来大项目。

家园 事实上,年轻的不是没有,而是80年代流失了

袁隆平从来不提这10年的,这10年他文革时期的众多弟子在菲律宾、在美国扬名,袁隆平自己也不得不出国搞科研。

根源就在于国家大量压缩基层科研基金,同时在中科院等象牙塔养一批学阀买办学者压制基层,从而打击了科研的中坚力量。

没有投资就没有科研实践,没有科研项目也培养不出来科研人才,这就是文革能出人才,而改革前10年不出人才的真正原因。

家园 这个有点挑战基本概念了。

80年代的科研经费不可能比wg的时候还少吧?

当然打开国门,有人才流失是肯定的。但是作为中国这个气度应该还是有的。因为最后我们还是赚了。

我看未来的十年到20年要是中国科技的爆发期了,拿几个炸药奖应该可以做到的。

家园 青年流失不仅仅是海外,还有经商、升官等途径

在人心浮躁的80年代,谁会守着一个没有经费的基层苦等?走失海外的已经是快成才的了,尚未入门的又有多少?要知中国七大科研成果有许多人都是非名牌学校的中、大专生。

科研经费的减少河里过去有讨论,大批项目下马,最基层已经瘫痪。袁隆平81年的全国劳模,照样是嗷嗷待哺,电视采访时袁老只是唉唉两声叹息,不敢细说。

家园 【82年38岁的讲师算是中青年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了】
家园 同时不是还有大批项目开工吗?

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条什么什么船,还有和美国的大量合作项目,等等。联想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80年代调整期,肯定是有人高兴有人愁了。

而且和wg比,从整体上说,应该是强不少吧。

文革结束的时候,到处都是用了20多年的设备,什么5,6年代的老大学生还在当操作工呢,等等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