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非常不爽与吴院长提的“韬光养晦仍要管100年” -- 子罕

共:💬160 🌺251 🌵1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没看出吴建民有什么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阉割

        《吴建民再谈外交“韬光养晦”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外链出处

         主持人:经过30年发展的积累,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很多。加之经济危机下,很多国家有求于中国,外交方面我们还需要坚持“韬光养晦”吗?

          吴建民:邓小平讲了24个字,但是其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两句话,应当说在邓小平在外交上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不当头、不扛旗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中国人一定要考虑一个问题,中国正在崛起,世界如何看待中国?我们不是一个很小的国家,我们有13亿人口,人类历史上可能没有13亿人崛起的先例。我们这个国家是从推翻旧社会,从革命成功建立新中国一步步艰难发展起来的。如果中国人要当头,那可能有一批人拥护你,但也可能有一批人反对你,那中国就可能走上新的对抗。对抗的结果是什么?对抗的结果是我们自鸦片战争以来面临的第一次中华民族复兴的机遇会丧失,这是一种非常不聪明的做法。

         吴建民:一个国家崛起过程中,我们外交上面临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是别人联合起来反对你,那我们就需要交朋友,要平等待人。中国发展这么快,我们多边外交越来越活跃,所以不要把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对立起来。韬光养晦,是指有一些事情不能做,有所不为才能够有所作为,有一些还是中国传统智慧的作为。
        这段话里的红字,我不认为吴建民的理解和阐述是错误的。

        吴建民:第一个思路就是你得听我的,你不听我的我就揍你,打的结果是一个什么结果?打的结果就是奉行这样政策的情况下陷入了困境。他们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打一个2300万的小国就会带来无穷的麻烦,这是一种方法。邓小平的方针是什么?是追求和平与发展,邓小平讲我们不能对任何人狠,中国的思路是能够行得通的。包括美国在内搞单边主义,奥巴马上台单边主义不行了,你看看十七大的时候,胡锦涛主席怎么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我们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我觉得软和硬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 家园 你仔细看,吴在两会期间的讲话和5月31日的专访是不一样的

          中新社的专访,小标题直接就是“‘韬光养晦’仍要管一百年”,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这种专访的稿子要经本人审定,可以认为这个小标题是吴认可的。

          另外,管一百年的说法从未听说,邓没有讲,邓以后的中央领导,历年来的文件和传达都没有说过,他没有这个授权来扯淡。

          • 家园 这个没什么问题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现阶段主要还是韬光养晦,在韬光养晦的基础上,在兼顾自身能力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所以这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管一百年”这个说法,确实没有正式形成文件提过,但这个说法也没有什么问题。

            从“三步走”的大方略来讲,到本世纪中叶,中国预计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还只是一个静态的估算,中国在发展,其他国家也在发展,尤其对于一些先发的国家,比如美国来说,他们基数大,每年有个百分之一二的增速,对中国来说可能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赶。

            而在党对形势的判断,是“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长期”究竟有多长,没有定论,如果你认为100年太长了,那为什么别人不可以认为100年太短了?

            同时,在正式的提法中,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说法,所谓100年不动摇,当然也只是一个约莫的估计,但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相呼应的,而“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立在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基础上的--即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指的就是长期处于生产力水平尚且欠发达,人民尚不富裕,国力尚不强大,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而要做到以上几点,自然需要相对安定的周边环境和外交形势,努力维持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时期,这都是应有之意。

            从这个角度出发,所谓的“韬光养晦还要管一百年”和党的基本路线以及国家建设的大政方针在内在逻辑上也是相通的。

            此外,对于所谓的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代领导人都强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以一代人30年计,至少需要3代方谈得上“几代”,那么,也差不多需要90-100年时间。这和党的基本路线、国家建设方略,都是有内在联系的。

            综上所述,吴建民的理解和阐述,与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基本吻合,即便个别表述上或可商榷,也没有原则性错误,完全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其实,所谓的“韬光养晦还要管一百年”,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道理上是一样的,都只是一个大致意思的表述,无非是指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非要去纠缠是不是真的要一百年,这就是无聊了。

            说穿了,对吴建民不爽的人,无非是觉得吴建民说要长期韬光养晦,觉得时间太长了,要是吴建民摆一句“我们还需要韬光养晦一年,明年就不用韬光养晦了”,估计不是赞声一片,至少不会挨骂了。可惜,这与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大政方针不符。

            如果一定要用

            管一百年的说法从未听说,邓没有讲,邓以后的中央领导,历年来的文件和传达都没有说过,他没有这个授权来扯淡。
            作为理由来谴责吴建民的话,言下之意,无非是吴建民与中央路线不保持一致,随口乱说。我倒是感到好奇,事实上,吴建民所言,完全符合中央在较长时期内的大政方针, 是不是吴建民跳着脚说“不需要韬光养晦”,反而是遵循了中央的大政方针,反而应当受到表扬呢

            • 家园 旁的不多说了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针对90年代初期特殊的国际环境作出的特殊外交决策,他和之后的领导人,从没有将其放到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相等同的地位。

              实际上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十七大文件指出的对外方针就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社会”、“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当然,作为一个已被冷落而且已经不起什么实质作用的前外交官,吴建民可以说他的观点,你也可以表示赞同。但是不要他说的当成政策。

              • 家园 我没有把吴建民说的当成“政策”

                倒是哪些对吴建民上纲上线的人,自己看得太重了。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本身确实是在特殊国际环境中提出来的,但并不表示现阶段国家对外政策是与之相违背的。

                事实是--无论是国家领导人的理论指导方面,还是对外政策实际方面来讲,都始终是遵循这一基本方针的。

                关于江泽民时代,我推荐你看一下这个链接外链出处

                其中有

                 江泽民同志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他指出,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关于国际关系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江泽民同志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同时也有--

                (六)丰富和发展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强调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江泽民同志就指出,在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坚持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实行这个战略方针,决不是表明我们软弱、退让,更不是放弃原则,而是考虑到我们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不要四面出击,到处树敌,同时又坚持我们的原则立场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

                  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要贯彻韬光养晦的方针,决不当头,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我们也要有所作为。我们已经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我们能够并且有条件做到有所作为。但是我这里说的有所作为,是指必须做而又可能做的事就要尽力去做,而不是无所不为。我们不能超越我们的现实可能去办事情。

                到了胡锦涛时代,首先可以看温家宝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外链出处

                关于有关的问题,温家宝说: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

                整个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那就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精辟指出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坚持改革和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蓬勃生机。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由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决定的。和平发展道路的精髓是什么?就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外交,也是内政,因而,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选择,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外交方针,决不是权宜之计。坚持这个方针,就要抓住机遇,排除干扰,专心致志,发展自己;在国际上坚持不扛旗、不当头。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个方针,我们才得以不断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回旋余地。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会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不要继续坚持这个方针?答案是肯定的,没有任何理由改变这个方针。

                要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全面、准确、及时地向外界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也不回避我国存在的问题。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对外宣传和交往方式,尽量使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交流,增强宣传的有效性,努力引导各方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作用,营造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温家宝没有明确提及“韬光养晦”,但通观全文,“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思想却明明白白地折射其中,因此,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先锋周刊”,采用《温家宝撰文:既要韬光养晦,又要有所作为》来作为醒目标题外链出处

                你不是说吴建民的那个新闻稿肯定是本人认可的吗?那么涉及温家宝的言论,当然有更充分的理由认为这样的归纳是得到温家宝的认可的。作为国务院总理,作为党的领导核心成员,有什么理由怀疑“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作为国家对外基本政策这一事实呢?

                即便是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就对外政策注入了一些新的东西,但不要忘记了,十七大报告的一切都是有前提的,就是

                --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摘自十七大报告)

                而涉及比较具体的外交政策,胡锦涛仍然说:

                。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因此,即便有一些新的提法,但总体上并未超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大框架,只不过是随着自身国力的逐步增强,可以更多地强调“有所作为”,赋予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新的内涵而已,但这绝不意味着抛弃了“韬光养晦”

                而在十六大报告中,涉及对外关系的内容中还提到,要“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这“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恰恰是“韬光养晦”的应有之意,这也说明:虽然胡锦涛注入了新的内容,但他的外交方针,仍然是建立在“韬光养晦”之上,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形势的转变逐步进行调整的)

                胡锦涛的思想里有一条“与时俱进”,而吴建民在讲韬光养晦的时候,倒是没忘记说“随着中国崛起,中国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多”

                吴建民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理解和阐述,仍然是与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所确立的大政方针相符合的,也符合“与时俱进”的思想;反倒是那些对吴建民破口大骂的人,对“韬光养晦”的认识还停留在将近20年前,实实在在在地忘记了“与时俱进”。

                • 家园 自然会有人对吴建民上纲上线

                  不然他也不会被甩到冷板凳上了。特别是去年到今年对法国政策的争论中,他可是把“韬光养晦”喊得震天响,最后是温家宝用环法之旅抽了他的脸。——你还认为他“与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所确立的大政方针相符合”吗?

                  • 家园 完全没看出温家宝“用环法之旅抽了他的脸”

                    对于法方的行为,作出适度的反映是完全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就此放弃了谋求中法长期友好的立场。

                    整理一下时间表吧--

                    法方在奥运火炬传递上给中国填堵这些事情是在2008年上半年,8月份之前,吴建民表示“不赞同抵制家乐福”则是在2008年的4月;而“环法游”是在2009年的4月。

                    你自己算算时间吧,温家宝憋了一年时间,再去“抽吴建民的脸”? 那这一年时间里,照着上纲上线的逻辑,温家宝都干什么去了?

                    关于政府的官方立场,不妨再看一个链接

                    外链出处

                      2008年12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举行例行记者会,主要就中法关系、六方会谈、印巴关系等答记者问。

                     法国领导人执意会见达赖,激起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中法关系是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一直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法关系,希望法方重视中国公众的正义呼声,为解决目前的困难局面作出切实的努力;我们也希望中国的公众能够冷静、理智地看待目前的中法关系。

                    我有点好奇这个“希望中国的公众能够冷静、理智地看待目前的中法关系”应该如何理解,难道是外交部发言人在号召和支持中国公众对涉及法国的事务进行抵制?

                    • 家园 你忘了2008年的中欧首脑会议了

                      “抵制家乐福”这一公众层面的行动,政府反对的出发点是不希望事情失控。 至于政府层面对法方如何反应,特别是中欧首脑会议如何处理,曾有过一段争论。吴建民主动建言认为温家宝应该去参加会议,并同杨、戴发生分歧,最终的结果就是老大做主支持了杨、戴的观点,温推迟峰会。 环法之旅是最后抽吴耳光而已。

                      至于温家宝的那篇文章,正是我目前在党校学习的“五当代”文章之一。今天有时间略评一下,你对温家宝文章的解读,实在是无语。特别把“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作为“韬光养晦”的政策前提,以此为吴建民那个“一百年”辩护,几有喷饭之感。

                      另外你自己看,你把温家宝的文章拉出来支持吴建民的观点,可是,温家宝的文章被先锋网转载后改的标题是“既要韬光养晦,又要有所作为”,那语义、重点和吴建民的专访那标题“韬光养晦一百年”是一回事吗?还是你硬要把他扯到一样?

                      • 家园 中欧峰会推迟我当然是知道的

                        这是正常的反映,无论参加与否,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只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即便参加了峰会,也不能视作是示弱的体现。

                        至于你说的分歧,首先,我不知道你所说的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其次,既然是存在分歧,且最后要到“老大”来出面作主,本身就说明不同的观点各有道理,各有利弊,难以轻易定论,所以才要老大来拍板。如果这就叫做“抽耳光”的话,那底下就没人敢做事,也没人敢说话了。

                        你也是吃这碗饭的,今后工作中也难免会和他人存在分歧,甚至是争执不下,最后还是要交到领导手里去决策,是不是只要领导听取或采纳了某一方的观点,便是“抽”了另一方的耳光?

                        今天领导采纳了你的,这是抽别人的耳光;赶明儿要是领导听取了别人,这耳光岂不是要抽到你脸上来? 这也太牵强了。要是照此逻辑,领导作出不同的决策,便是一忽儿抽这边的耳光,一忽儿抽那边的耳光了。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作为“韬光养晦”的政策前提,这点没有任何问题--党和国家的一切政策路线,都是建立在对国情“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判断的基础上的。所以才有

                        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这个矛盾贯穿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自然也包括外交问题,而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则必然需要一个长期的,相对安定的对外环境,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在这样一个阶段里“四面出击,到处树敌”,而必须是“要贯彻韬光养晦的方针,决不当头”,温家宝说要“排除干扰,专心致志,发展自己;在国际上坚持不扛旗、不当头”。无论是内在逻辑,还是基本的思想,都是一致的。

                        温家宝的文章标题是《既要韬光养晦,又要有所作为》,而吴建民也说“中国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多”,在强调要韬光养晦的前提下,也并没有忘记“有所作为”,两者在基本思想上并无原则性的冲突。

                        所谓的“一百年”,无非是强调一个长期性而已,执拗在这上面,实在没有必要。你之所以感到“喷饭”,要么是你在学习“五当代”的时候没有联系起来学,或者是带着情绪把党对形势的判断和党的基本路线以及各项政策割裂开在学。非要去纠缠“一百年”,执拗过深,未免要陷于无聊了。何必呢。

                        • 家园 谁在断章取义和割裂呢?

                          1,我早就说过: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一个整体。而且,韬光养晦的确切含义到底是什么?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所说的“韬光养晦”等同于吴建民所说的“韬光养晦”吗?

                          2,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政策基础,究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还是90年代的特殊国际环境?是我在盲目割裂,还是某些人在盲目联系呢?

                          3,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常识就是,迄今没哪个国家能够守着某个对外战略“一百年”。就从江泽民到胡锦涛这10多年间,中国对外战略已经由被动型辩解型的“和平崛起”演变到了主动陈说型的“和谐世界”,中国已经开始展示自己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理念,这是否符合吴建民的“韬光养晦”呢?

                          4,吴建民所说“中国扮演的国际角色越来越多”就是“有所作为”吗?

                          5,中外交政策的拍板权向来在老大手里,毛泽东时代以来很多东西变了,但这个传统没变,这跟有无意见分歧无关。对法国那些事除了吴建民跳了一下,基本上可以说意见是一致的。

                          • 家园 断章取义和割裂的,肯定不是吴建民

                            1,我早就说过: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一个整体。而且,韬光养晦的确切含义到底是什么?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所说的“韬光养晦”等同于吴建民所说的“韬光养晦”吗?
                            谁也没有否认过“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一个整体,吴建民明明白白地完整表述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我建议你把吴建民的整段话看完整--
                            吴建民说:“不少西方人喜欢用前苏联和大国崛起来套中国,认为苏联强大了就扩张侵略,大国崛起了总是要欺负人家。中国非常明确,不能走这一条绝路。中国的崛起道路很长,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刚刚开始,邓小平留下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至少还要管一百年。”
                            请注意,吴建民这里举出的一个参照物是苏联,对应的意思是“大国崛起了总是要欺负人家”,但吴建民认为中国绝不会去欺负人家。

                            “韬光养晦”的含义一般为:收敛锋芒,令自己处于相对不显眼的位置。隐含着“低调”的意思。邓小平在6.4后提出“韬光养晦”是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国际姿态,打破西方封锁,取得国际信任,实际上是一种相对于“强者”的低调。而吴建民在以苏联作为对比对象,强调中国不会走“崛起就要欺负别人”道路的时候,引用“韬光养晦”,实际上更侧重于一种强者相对于弱者的低调。而这,本身就意味着对“有所作为”的必然存在,否则,如果仅仅是“韬光养晦”而无所作为,又哪里谈得上要去”欺负人家“呢? 因此,吴建民在转述邓小平的话是,完整地引用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事实是,吴建民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理解,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是一致的,而断章取义的,恰恰是那些对吴建民上纲上线的人。

                            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政策基础,究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还是90年代的特殊国际环境?是我在盲目割裂,还是某些人在盲目联系呢?
                            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政策的初衷,确实是考虑到90年代初的特殊国际环境,但事实是,即便已经基本渡过了90年代初极为困难的特殊国家环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仍然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路线和指导方针,贯穿了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核心(截至目前),从来没有动摇过,即便到胡锦涛时代对外政策显示出了更多主动,只不过是根据形势变化作出的调整,但不能说就此抛弃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基本路线。

                            因此,包括外交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对基本形势和基本矛盾判断的基础上, 如果仅凭胡锦涛外交政策中显现的一些主动性就断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已经被抛弃,未免有失轻浮,如果要证实这一点,希望你还能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来。否则,只能是对党的基本路线以及相关政策的盲目割裂。

                            3,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常识就是,迄今没哪个国家能够守着某个对外战略“一百年”。就从江泽民到胡锦涛这10多年间,中国对外战略已经由被动型辩解型的 “和平崛起”演变到了主动陈说型的“和谐世界”,中国已经开始展示自己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理念,这是否符合吴建民的“韬光养晦”呢?

                            我还是要再次强调,执拗于"一百年",实在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 中国从拥有核武器的时候,就宣称"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中国都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中国都将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那么我倒是想套用一下你的逻辑请问,"一百年"好歹还有个时限,这里的"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又当作何解?

                            就在四月份,胡锦涛还再次强调了"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永远不称霸",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常识就是,迄今没哪个国家能够守着某个对外战略“一百年”,既然你据此对"一百年"如此耿耿于怀,那么请问,胡锦涛的"永远不称霸"之"永远"是不是也该被当做是"扯淡"呢?

                            4,吴建民所说“中国扮演的国际角色越来越多”就是“有所作为”吗?

                            吴建民所说的“中国扮演的国际角色越来越多”当然是符合"有所作为"的。吴建民的原话是"随着中国崛起,中国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多"。什么叫做"随着中国的崛起"?所谓中国的崛起,本身就是指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扮演的国际角色越来越多"本身就是"中国崛起"的必然结果,"有所作为"当然是其中应有之意。

                            5,中外交政策的拍板权向来在老大手里,毛泽东时代以来很多东西变了,但这个传统没变,这跟有无意见分歧无关。对法国那些事除了吴建民跳了一下,基本上可以说意见是一致的。
                            决策权当然向来是在老大手里,问题是,现在我问你的不是拍板权在谁的手里,而是是不是老大一拍板,就是抽了谁的耳光。我不妨把原话再说一遍--

                            既然是存在分歧,且最后要到“老大”来出面作主,本身就说明不同的观点各有道理,各有利弊,难以轻易定论,所以才要老大来拍板。

                            你今后工作中也难免会和他人存在分歧,甚至是争执不下,最后还是要交到领导手里去决策,是不是只要领导听取或采纳了某一方的观点,便是“抽”了另一方的耳光?

                            今天领导采纳了你的,这是抽别人的耳光;赶明儿要是领导听取了别人,这耳光岂不是要抽到你脸上来?

                          • 家园 老雪新起一篇文章吧
    • 家园 兄弟,硬的活交给部队去干行么?

      虽然周总理曾说过:“外交是无声的战线,外交官是另一种士兵。”但毕竟不是让外交官真正动刀动枪啊!

      看看您举的是什么例子。

      印度和我们抢领土,揍他!越南和我们抢岛屿,揍他!

      然后您又谈什么达赖问题、南海问题。

      请问,这些活哪些是外交官能搞定的?往法国派遣采购团,这是归商务部管的事情。而“在南海开战”这种事务应该归中央军委去管辖,都与外交部无干,与外交学院更无干。如果中央决定对某国断交乃至宣战,那么外交官的表现自然会强硬起来,还没到那一步时,强硬有什么用?

      能用武力直接轻易解决的问题,需要外交干嘛?比如我玩电脑游戏《三国志》系列时,从来不需要外交,一路打下天下。可实际的世界是这种样子吗?

      总结一下,你反感的根本不是外交本身的问题,而是对外政策的问题。很遗憾,外交部是国家政府机关,更确切地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内主管外交事务的相关组成部门,其一切行为都遵照国务院的政令与指示,只要你认为现任政府不是卖国政府,那么你就得认为外交部的行为不是卖国行为,而是为中国获取利益的行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