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有一种哑巴吃黄连的技术,叫做幸福 -- 莲舍

共:💬30 🌺2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有一种哑巴吃黄连的技术,叫做幸福

    看来我们真的老了。很多朋友在一起闲聊的时候,都会有萌发些社会沉浮的沧桑感触。这个时候便适合看季羡林的书。看一个真正饱经沧桑的老人和他眼中的社会、人生。

    印象很深刻的一段,是他提到的家和之道。举的是张公艺的例子。张公艺历经北齐、北周、隋、唐四代,活到99岁。在他的主持下,全家九世同堂,组成一个九百余人的大家庭。《张氏族谱》记载:“公艺幼年,有威德之望,正德修身,礼让齐家。立义和广堂,制典则,设条教,以诫子侄,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每日鸣鼓会食;养犬百只,亦孝家风,缺一不食。”高宗问起他治家之道,他在一张纸上一口起写下大大小小一百个“忍”字。高宗也为之流涕。

    忍,总不会是什么舒服的事情。也许有姑嫂妯娌的猜忌争斗,也许有败坏家风的苟且之事,也许有兄弟间的明争暗斗,也许有妻妾中的争风吃醋。谁家没有或多或少的这些家务事?忍了,都忍了,忍让成了家风,成了处理家庭关系的最高准则。这一忍,忍出了九世同堂的安乐,忍出了千古佳话。张公艺不是什么英雄豪杰、名君圣主,不是文人墨客、宗教泰斗。他只是一个长寿的老头子。可是,没有哪一个明君圣主、文人骚客能有他这样深入人心的感召力。不仅是张公艺的后人,但凡门楣上有“百忍家声”四个字的,就知道这家主人姓张。他忍出的传奇,成就了一个姓氏的骄傲。

    我想,这“忍”字,不是憋屈压抑,它更多的含义是爱和原谅。

    另一篇让我感触良多的报导,主人公也姓张。他便是歌神张学友。张学友的妻子罗美薇,是出了名的洁癖。进餐馆要自带餐具、家里床单要消毒三遍、饭前洗手要洗五遍,搬进新家便大张旗鼓的请来各大检验机构检测水质,扰得邻居怨声载道,甚至连朋友登门拜访时送给女儿的衣服,她也不准女儿立即换上,气得朋友当即告辞。以“歌神”的成就,要什么样的女人没有?守着这样一个顽固心理疾病的老婆,一个正常男人,要离婚要外遇,你甚至都只能同情他。张学友说,爱一个人就是这样,连她的缺点毛病一并都爱。他不是不生气,只是因为爱,而选择了原谅。心理疾病的人都有顽固抵抗的共性。他不厌其烦的换着各种方法劝说妻子尝试改变,夫妻两个在家一次次先以米汤、再慢慢加了花泥往手上、身上涂抹。一年一年的尝试、努力,罗美薇终于正常了。歌神说,她现在真是个完美的妻子。

    其实在他心里,妻子的瑕疵又何曾掩盖过这块宝玉的完美?

    忍,是最大的智慧。为了爱而原谅、而努力、而保全。一切难题都可解决。

    想起齐豫唱的,幸福不只是童话里的王子与公主,它还需要一种名谋暗算的天赋,加上哑巴吃黄连的技术,同甘共苦。

    歌的名字,就叫《幸福》。

     

     

    谨以此篇,献给我无限包容的爱人

    • 家园 季羡林提到的"家和之道"

      您这是故意来讽刺他老人家的吗?

    • 家园 这就是一种话两面说

      的效果。。。先有结论后找论据,读者之类的杂志上面颇多类似的调调。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出很多不忍的幸福结果。我敢说文笔好些的话肯定感人得一塌糊涂。

      即便楼主所举的例子中,张学友那也不完全能叫忍。更能忍得说不定是罗美薇呢还,您想想,自己从小到大养成的习惯,被一点点地不可逆了,什么抹泥巴呀之类,谁才是真的在忍呀。张学友要真能忍,彻底的方法之一就是被同化,一样接受这种干净的标准,但现实是,他同化了别人呀,到底谁在忍?

      单只夫妻之间,有话明说,亲密无间,俺觉得才是交融。一定条件下,忍就是虚伪,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也是对对方对自己感情的不信任。。。当然这是“一定条件下”哈。

      不过还是花了,呵呵。楼主的态度还好。若能换位思考,在呼唤别人忍的同时,或者感谢别人忍的同时,不妨想想自己何必让对方忍,甚或自己何不作作忍对方更多些的角色。。。就更好了

    • 家园 这么酸的文章,正要奇怪,看到最后一句释然了。

      宽容,宽容,宽容。自己蹲墙角默念中。

    • 家园 吃得黄连的未必能当好哑巴,男同胞们,共勉,共勉
    • 家园 九代同堂...

      他活了99岁的话,要想九代,那么每一代的首次生育年龄平均要12.375岁,考虑到看上去显然在他到99岁之前一段时间就九世了,这个年龄还要小些,例如如果每代人首次生育年龄平均为12岁,则到他95岁的时候九世同堂达成...

      所以这九代应该不都是他生的吧...

      就算他有个大他20岁的哥哥,那要在他死前九世同堂达成,也要每代人首次生育年龄平均不足15岁...

      果然是个早婚早育的时代...

      • 家园 【讨论】是我笔误,应是九世
      • 家园 【讨论】看得好仔细

        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文献上记载的是九世同堂。我想,幺房出长辈的情况现在也是有的。例如我有个小阿姨,现在才上小学,那等她三十几岁的时候,重孙子都有了。古时候更讲究亲戚辈分。虽然我这也是猜测的,我想这也不无可能吧。但张公艺一门全家合拢九百余口人,这确是文献上有记载的。

        我想,我们不必去追问,九世如何有九百余人,岂不是每代一百多人,这样的问题了吧?古时候,家里的家奴也算入主人家里的。

        • 家园 人口倒是不成问题

          如果第一世就老头一人,不算老伴,每世三个成活娶妻生子的儿子,嫁出去的闺女不算,娶进来的媳妇也不算,不死人,第二世就是3人,第三世9人,第四世27人,第五世81人,第六世243人,第七世729人,已经够了,前面几世算死了不少,后面几世就算只零零星星生出来吧,加上娶进来的媳妇们,也够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