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迪拜黑暗的一面 -- 牧马犬

共:💬17 🌺10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迪拜黑暗的一面

    我们中的多数人可能对迪拜的认识都来自于这幢高楼 - 世界上号称唯一七星级的酒店。

    点看全图

    从表面上看,迪拜的繁荣可能还要超过中国,请看下面的两幅图片,一幅是1990年拍的,另外一幅是2007年拍的,同一条街道。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但是在这种繁荣的背后,隐藏了多少黑暗呢?

    最近一个英国记者写了一篇文章,发在4月份的《独立报》上面,当时我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今天看到网上有人把这篇文章翻译成中文,这才仔细看了看,还把原文也找到了。

    中文的:是“天堂”更是“地狱”:走进迪拜黑暗的背后

    英文的:The dark side of Dubai

    作者采访了一些本地人、外来旅游者和外籍劳工,其中的故事让人深思。

    比如,一个外籍高管和妻子刚去迪拜的时候,对一切都充满好感,沉醉于其中,但当丈夫工作丢了以后,房子被没收,银行债务无法偿还,结果被判入狱,而妻子无处可走,只好生活在停车场自己的豪华车里。另外一个是外籍建筑工人到了迪拜以后,护照被雇主没收,每天冒着50度的高温在工地上工作10几个小时,晚上在简陋的营地生活,每天像囚犯一样来往于工地和营地之间,没有自由、没有生活。自杀者很多,但被称之为意外事故。罢工是不允许的,会被关很长时间的监狱而后被驱逐出境,那就更加一无所有了。

    而对于本地人来说,这些事情他们是视而不见的。作者采访了两个本地人,都受过良好教育,但他们的谈话有点给人一种高高在上、不顾他人死活的感觉,他们的一些说法颇为眼熟,比如这一段:

    苏尔坦出离愤怒了。他连珠炮般地说: “你不认为墨西哥人在纽约遭受非人待遇吗?英国又用了多长时间才善待他人的?我可以去伦敦写写在牛津街上的无家可归者,把你的城市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地方!这的工人想走什么时候都可以走!任何一个印度人都可以说走就走,任何一个亚洲人都可以想去就去! “

    但他们走不了,我指正到。他们的护照被拿走了,他们的工资迟迟不发“这个嘛,如果真的这样,我觉得很不好,任何这么做的人都应该受惩罚。不过,他们的大使馆应该帮助他们。”但是,为什么迪拜当局用暴力禁止工人用罢工的方式反抗冷酷无情的雇主? “感谢真主,我们是不容许罢工的!”他大声说。“罢工造成不便!他们走上街头——我们是不许此类情况发生的。我们不会像法国那样。要是一个国家的工人想停工就停工,那还得了?” 那么当工人屡遭欺骗,他们应该怎么做呢?“辞去工作,离开迪拜。”

    我闻此长叹。苏尔坦开始滔滔不绝了“西方总是对我们横加指责,”他说。突然间,他模仿着这些令人不快的批评者: “你们为什么不对动物好些?你们为什么没有更好的洗发水广告?你们为什么改善劳工待遇?” 这恰恰显示了在他心目中孰轻孰重:动物第一,洗发水其次,工人最末。他更加激动起来,在他的座位里来回扭动,他边说边用一根手指朝我点戳着,“我给我的工人发安全护目镜和特质靴子,可他们不想用!这些会让他们的工作速度减慢。”

    然后,他微微一笑,推出了他以为堪称杀手锏的论点。“每当我看到西方记者批评我们——你们没有意识到你们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如果迪拜不行了,中东将更加危险。我们出口的并不是石油,而是希望。埃及、利比亚或伊朗的穷人长大了都会说,我想去迪拜。我们对中东地区非常重要。我们在展示如何成为一个现代的穆斯林国家。我们这里没有任何原教旨主义者。欧洲人不应该为我们的没落而幸灾乐祸。你应该很担心……你知道迪拜模式如果行不通会发生什么?迪拜将效仿伊朗的路线,走伊斯兰主义的道路。”

    苏尔坦靠后坐了回去。我的言论显然让他不安,他用试图和解、几乎是恳求的声音款款说道:“听着,我的母亲以前每天早上要去井边打满一桶水。她结婚那天,有人送了她一个橙子,因为她从没吃过橙子。我的两个兄弟尚在襁褓中就夭亡了,那时,医疗保健系统还没有发展起来。不要对我们指手画脚。”他目光炯炯,再次强调:“不要对我们横加指责。”

    而在迪拜的外国旅游者,简直是把这里当作寻欢作乐的天堂。但这个作者称之为“成年人的迪斯尼乐园”的地方真的是这样吗?作者用一个服务员的话做了总结:

    我问服务台后面的菲律宾女孩喜欢不喜欢迪拜。“还可以吧。”她谨慎地说。真的还可以吗?我可受不了这。她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说:“这真是最可怕的地方!我恨这里!我在这几个月了才意识到——迪拜什么都是假的。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树是假的,工人的合同是假的,岛屿是假的,微笑是假的——连水都是假的!”但她说她走不脱。来这里让她债务缠身,她已经滞留了三年:又是一个重复的故事。“我以为迪拜是一个绿洲。这只是一种幻觉,不是真实情况。你在远处以为你看到了水,等你走上前来,只得到一嘴沙子。 ”

    这篇文章值得一看,其中的一些内容发人深思。

    欢迎评论,谢绝抬杠。

    • 家园 问过朋友了

      这篇文章我也看了,问过在迪拜工作的朋友。

      上面写的问题也基本属实,很多楼盖到一半,飞机场停车场有2000多辆还不起贷款的车。

      迪拜也有好的地方,只不过文章没写而已,不过那不属于劳动人民的。

      我个人很不喜欢迪拜这个地方,沙漠里建现代化城市,既不环保也不经济,也不会为社会大众造福,暴发户,Y的怎么还不破产?

    • 家园 (跟楼主无关)彻头彻尾地虚伪

      想采访外劳受欺负干嘛跑那么远?星期天吃完早饭去市中心几处约定俗成的老墨劳工市场就成,低于法定最低工资的,光发工钱不替交社保的(也是违法),干危险体力活不办保险的(还是违法),迪拜有的,美国这里都差不多。

      还不够煽情发指?下面这个这么样?南方警察欺负人家不能用信用卡支票被迫带大量现金,公路设卡公开查车,发现现金量大一些当场没收,任何理由不要。

      实在是烦透了这些虚伪的家伙了,谁家没有问题,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你看菲律宾外劳在迪拜可怜你可以接受她们到法国到德国到美国来呀,难度太大帮不上忙? 那你在旁边乱敲什么鼓啊?

      我们公司在迪拜有分公司负责中东一大片区域的销售和服务, 那边的员工偶尔到美国总部出差培训, 一个个都很职业都很幸福的样子. 在美国读研时偶尔和印度留学生聊天, 他父亲在中东作外劳工程师大把汇钱回印度, 小伙子很自豪.

      • 家园 你看得深,阿联酋不是民主国家,怎么可以发展这么快。

        本应该反过来的,不民主的阿联酋迪拜人偷渡到民主的菲律宾打黑工。

        (跟楼主无关)彻头彻尾地虚伪。

    • 家园 高高在上的怜悯

      不能说这种感情不真诚,只能说,这种感情在社会变革中是没有作用的。

      最简单的说,这种怜悯,对于自己所能看到的悲惨事情十分敏感,但是对于自己看不到的,更沉默的悲惨是毫无感受的。

      一个落后社会要进入现代社会,多数成员都要经历痛苦的过程,因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改变千百年以来的习惯。

      如果他们真的真诚,就推动本国政府开放移民,让更多的落后地区居民可以进入先进的地方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这么做,那就是伪善罢了。

      • 家园 居然砸出了双宝!

        俺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最烦西方这一类假惺惺的卫道士了。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更为恐怖的是像你这样带着一种后现代情节去坦然接受它
    • 家园 继续 有关媒体话语权的问题

      上班偷偷发贴跟做贼一样,只发了一半,下面一半接着说,不过跟迪拜无关了。我不了解迪拜的情况,期待有第一手材料的朋友来讲解。

      我只是想说,在美国呆的时间并不长,这几年经常看西方的报纸杂志,发现他们讲国外的事情,尤其是非西方民主自由国家的事情的时候,是有一个套路在的。文章总是从一个具体的人或故事开始讲起,一般都是本来平静幸福的生活是怎样的被打乱。然后扩展到整个社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当然具体是什么问题取决于要批评政府还是宗教,国家是在亚非拉哪个国家。国家怎么样的不作为,老百姓的生活多么的痛苦。不过还是有指路明灯,革命先驱的,就是那些异议人士,然后就是异议人士多么的伟大,可是他的生活家人是怎么样的被骚扰,bla,bla,bla.......简直就是八股文了。

      我记得我刚开始看的时候,每当看到这样写别的国家的事情还挺当真,后来看的多了,尤其是看到写中国的事情,很明显的知道这些个记者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只是把一些具体的事例拿出来spin off to fit their agenda.我就想,那是不是他们写别的国家也是这样的呢? 可能down to the earth,那些国家普通人的生活也是想我们中国人一样,其实是酸甜苦辣,样样俱全呢? 所以我后来对于这样的文章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去阅读的,有时侯read between the lines.

      但是西霉的独大,就造成了话语权的失落。还是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如果我们看到西霉讲中国很糟,我们知道他们说的有假,但是看到他们说迪拜这么糟,就很容易不加分辨的接受。那国外那些,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那些人民也很有可能看到西霉讲自己国家的事情不相信,看到讲中国坏的事情抵抗力就很有可能没有那么高了。他们也就很有可能随着西霉起舞了。。。。。。这个其实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今年年初在网上看到一个半岛电视台做经济危机的新闻,记者在中国报道中国受到危机影响的情况,哈,简直就是CNN翻版,农民工大批失业,沿海工厂关闭几百上千家,中国政府担心失业引起社会动荡。。。。。。我们和世界的交流,如果只靠西霉这个媒介,我看是没有什么好效果的,可是具体要怎么做,是能够独立建立第二个通道,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好方法,我想还要靠大家共同想办法了。可是,起码我自身,下次看到这样的文章,我读完以后还是要想几遍再看要不要接受的。

    • 家园 我不是很喜欢这样的文章

      我觉得这是一篇很典型的西霉文章。你也说了

      [/QUOTE]他们对待批评的态度颇让人产生联想[QUOTE]

      是因为可以联想到我们对待批评的态度吧,我同意,很有相似性,甚至我觉得把这片文章里面地名换成中国什么地方,外籍劳工换成农民工,本地人换成中国官僚什么的,直接就是一篇讲中国的文章。就是这样的相似性,让我对这种文章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我觉得这个记者已经带了偏向,他的采访只是为他的结论找例子,根本不是中立的,毫无欲设立场的。

      你引用的那一段对当地人的采访,通篇对那个人的举止行为的描写很是春秋笔法,例如:

      [/QUOTE]苏尔坦靠后坐了回去。我的言论显然让他不安,他用试图和解、几乎是恳求的声音款款说道[QUOTE]

      多形象啊,一副明知有错却还是狡辩的态度,更加印证了记者说的当地人高高在上,不顾他人死活。可是这是多么明显的主观描写,那个当地人是否不安,是否试图和解,还有"几乎用恳求的声音",都是这个记者的感知,我看到他这样写,不代表那个人就是这样表现的。抱歉,就这些西霉记者去年地震奥运会的表现,我不相信当时采访的情况完全与他描述的相同。文章里面没有说记者当时是怎样提问的,也许问题里面有陷阱也说不定,不过谁知道呢,记者并没有绘声绘色的描述他提问的时候是怎样的动作和表情。。。。。。

      哈,看到后面描述异议人士的那一段,我能说什么,只能四个大字奉上:审美疲劳。凡是讲非西方民主自由的国家,记者写文章不来上这样一段,还真对不起咱这张脸。。。。。。额。。。。。抱歉,还真对不起这份西霉记者的工作。

      文章通篇充满了负面的形容词,不管是描述人还是风景,春秋笔法的这么明显简直就是赤裸裸了。

      • 家园 你实在太敏感了

        批评迪拜都能联想到中国, 佩服你的想象力. 我们不能象刺猬一样生活, 媒体的评论永远是偏见的, 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 LIVE WITH IT.

      • 家园 送花. 这种明显具有导向性的文章不可全信
      • 家园 谢谢您的评论,给您送花。

        多的我不想说,免得从这里散发出更多的争议。只想说一句,当您说到这个记者是带着偏向来做这篇文章的时候,您自己是不是也有一些偏向呢?比如说,西霉这种说法。

        所以,当我们批评别人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顺带看看自己?

        送花为谢。

        • 家园 这不是偏向和敏感的问题

          而是我们受够了。

          当中国打开国门的时候,我们是以一种新奇甚至是惊羡的眼光看世界,发现原来现实与我们以前的宣传有很大的不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这种意识就更强烈了。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那时的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包括青年学生)很多人都有一种上当的感觉。

          八十年代,一些人认为是比较“民主”的年代,俺认为实质上是一个各种思想交织混乱的年代,这个年代以一个著名事件的发生而结束。时间继续前行,其中又发生许多大事:南巡讲话后不久,西方又开始同中国正常做生意了,然后通货膨胀又来了,工人下岗了,长江发大洪水了,大使馆被炸了,中美撞机了,非典来了又走了,西藏有事了,奥运火炬传递了,汶川地震了,奥运圆满成功了,金融危机爆发了等等。这许多事件中,西媒的表演我们是看在眼里的。以前由于国内媒体伟光正惯了,初识西媒时,就像小伙子见到妙龄少女,满眼都是爱慕的情意。等接触多一点就发现不对了,有整形的,有虚报年龄的,有的压根就是妓女妆成良家少女。

          所以说,至少俺对西媒的怀疑不是没来由的,可能其它河友亦有同感,当然我不能代表其他河友,不过通过他们的发言做一点推测,这个可以有吧?

          为什么俺认为这个反应不算敏感呢?从个人的经验来讲,俺对西媒从新奇、信服到怀疑、鉴别也是经历过一个过程的,大学时代,基本上天天听VOA,95年之后,再也没有听过。有时禁不住邪恶地想,VOA负责对华广播的人中,是不是有部分是TG的无间啊?

          俺并不认为写这篇文章的记者有什么问题,或者这篇文章的内容是虚假的。因为俺没去过UAE,没有采访过底层的劳工,无法对此提出质疑。

          但俺还是有东西要质疑的:从1990到2003(以两幅照片对比时间计),这个城市的变化是令人炫晕的,这种变化如果全是靠暴力、非法、虐待、压迫等种种手段在长达13年的时间来完成的,这实在是令人难以想像;

          UAE是世界上人均最富的国家之一,本国人估计是不屑来做建筑工的,那么必然是外来劳工为主,如果这种非人的压迫长期而且普遍存在,那这些国家为什么一声不吭,难道连UAE都不敢得罪,它比老美还牛?不要忘了,大量劳工的祖国--印度--可是最大的“民主”国家。

          最后一点,恐怕也是这个记者不敢不想或者不屑写的:这个城市到底是谁在负责建设?就凭UAE那帮躺在石油上数钱的寄生虫能设计建造那些魔幻般的摩天大楼和现代化的大型海水淡化工厂?您信吗?还不说那些通讯、医院什么的城市配套项目了。那些西方大公司大承包商在背后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什么叫偏向?当看到一个记者写的文章,在没有看到其它相关对比资料的时候,也不去想更深一层的原因,就认为这个人说的一切都是真实可信的,劳工们都是这种状况,这就叫偏向。

          最后,俺无意为UAE涂脂抹粉,迪拜城的建设从头到尾就是一个蠢主意,都是钱多了烧的。劳工的悲剧不过是大悲剧下的小悲剧,发生是必然的,不管在哪个国家。

        • 家园 回花回花

          嘿嘿,您批评的是,我发出去后想了想,好象用西霉是不大好,也就懒得该了。实在是天涯上太多了,打字都习惯了。我承认,我对西方媒体是有偏见的,尤其是这片文章在我看来简直是模板出来的。胸中自然生出一股反感来,忍不住就啰嗦了这一大段。迪拜的问题,我是在不少地方看到的,(当然,都是从英文媒体里面),我有个印度同事,是在阿不扎比长大的,她也给我说了不少UAE的事情,她最大的不满主要就是对本国人和外国人的双重待遇,还有对女性的禁锢。

          我不满这篇文章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记者讲述这些问题的方式,也许是我想太多,我觉得这个记者有attitude,他很有一些居高临下的味道,文章不是中立的描述,而是充满了很多负面的形容词,第一个故事尤其无法引起我的共鸣,一对加拿大来的白人夫妇到了这里,过着北美式入不敷出的生活,失去工作,没有收入,结果发现这里不能宣布破产把债务一推了之,而是要还钱,还不了就去坐牢,好可怜。可是,这实在不能作为一个负面的例子,这位英国记者和这对加拿大夫妇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UAE法律都要和他们习惯的一样吧。

          额,不知不觉又发了这么多牢骚,我又跑题了,LZ不用理我,还是看看大家关于迪拜有什么好料吧,我只是发泄一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