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高考 1977(上) -- 时光行走

共:💬37 🌺12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高考 1977(上)

    ‘陈琼,北京大学’……孙海英那带过重东北味的声音通过大广播喇叭还在空旷的小放映厅中回荡,落幕灯亮了,只好站起来,意犹未尽。

    在寥寥无几的观众中看完了‘高考1977’,这是一部只有45岁以上的人感兴趣的影片。

    为了获得离开农村的机会,小根宝硬要参加他不可能获胜的扛麻袋比赛……

    扛麻袋,我在北大荒每年夏收都能见到的场景。每年也都能见到比赛的场景,不过那时的比赛目的没有那么深刻的内涵,年轻人,好胜,自恃力大无穷。在那个基本只有低水平劳动的年代,体力比智力更有说服力,也更能吸引大多数人的注意。这就像一场真正的比赛,级别越高参加的人越少。在绝大多数人都勉强是小学文化水平的条件下,你搞智力测验、脑筋急转弯不是没事找踹吗?

    众目睽睽之下,一哈腰钻入麻袋下,当然,麻袋在地上是钻不进去的,要有两人将麻袋迅速抬起,在麻袋上升阶段,趁势钻入,此动作被称为钻肩,顺势挺起、站稳,尽量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保持微笑。一手扶住麻袋下角,一手顺势摆动(也有人一手叉腰更显潇洒)走上跳板,用小踮步配合跳板的颤动。上到粮囤顶上一个侧身微倾,小麦泻下,麻袋在手。双手一抖,袋空粮尽,顺势搭在肩上,以半跳跃的大踮步走下跳板,注意继续保持满不在乎的微笑,表演告一段落。

    不过知青的表演基本还是业余段位比赛。有时,东安粮库的工人也来帮助我们粮食入库,原因不详。他们不来,我们早晚也得把粮食弄进粮囤去,他们来个一天半天,也不过提前多弄进去几吨粮食,于大事无补。感觉他们来更多的是威慑作用,威慑谁呢?让知青知道天外有天,让知青借此学习低水平劳动技巧?

    不过,专业选手确实高出业余选手。哈腰、挺起、脸不变色、保持微笑、小踮步、侧身、微倾、回身、大踮步。每一样都做得更加自然、顺畅、严丝合缝、水到渠成。让业余选手感到刚才自己的表演基本还是低层次的,拙劣的,拿不出手的,于是都不愿意主动出场表演了。从这个角度上说,与其让专业选手上场示范(示威)还不如让我们自我欣赏、自娱自乐效果更好。

    至今,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场院上的扛麻袋比赛。一个黑壮的佳木斯小伙子,咬牙抗起两个麻袋。

    当年扛麻袋上跳板入库,一个麻袋装满小麦,不封口,大概是130斤左右。如果是两个,必须封口,这样粮食自然状的多,两个摞在一起,大概是300斤。

    再壮的小伙子毕竟也刚刚十六七岁,还没有长成。

    他摇摇晃晃的走了几步,实在撑不住,眼看就软软的瘫了下来,连卸肩的力气都没有,两个麻袋直接压在他身上。腰完了。

    关于那个年代的影视节目,我一向感觉拍的过于浪漫。

    前一阶段很火的是‘北风那个吹’。一天,办公室里的同事谈起这个电视,问我:感觉那时那帮人日子过得挺有意思的。一大帮人在一起,讲故事、演节目、分好吃的……可见这电视对农村的贫瘠、艰难表达有问题。既然下乡那么有意思,挖门盗洞的想回城干啥?理由就不够充分、就没有那么强的说服力。

    我说:那演出来的是好的,你没想还有天天扛木头呢,再说,演节目的才有几个人,其他的还在北风下面吹呢,今晚上回来还不知吃什么呢。

    所说过于浪漫是指整个片子带给人的氛围、情绪、基调。

    看过多遍姜文导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感觉这个片子带给人的氛围、情绪最接近当时的感觉。当时大多数人是无奈、不明白、走投无路、不知如何是好、无所事事、追求刺激。懒散的阳光、大街上的革命歌曲、穿着千篇一律服装的人们、挂着红胳膊箍煞有其事走来走去的革命小将。

    在广阔天地,事实上是有不同人群的。有激进的、有颓废的、有旁观的,有冲锋陷阵的、有事不关己的、有看热闹取笑的。

    在部分知青的要求下,陈琼的父亲悄悄的指导他们复习功课。当他心有余悸地站在黑板前面时,下面一声‘起立!老师好’让他感慨万千,也让我胸中一股热流顶上来。

    我们家族上一代有四个知识分子,其中父系中的叔叔和姑姑是由爸爸供他们念的大学,甚至还包括我的堂哥,如今堂哥也以天津大学教授的身份退休了。我们自己家的孩子却都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

    残缺不全的教育经历让我在很多基本方面的知识不如个中学生,每每让孩子嘲笑。不由感叹这完整的中国填鸭式教育灌输的还是不错的,孩子虽然书念的不算太好,基本功还行。

    到底没有机会参加1977年的高考。那时在油田工作,高考消息传来,心里跃跃欲试,队里几个有想法的工人也来找我帮助复习功课。此时油田通知,已由院校毕业工作的人不能报名,且在油田工作的欲报名也只能投考石油院校。意思是你已经学习过了还捣什么乱啊?位置让给别人行吗?再说你也只能考石油院校,学过了再复习一遍,有病啊?

    问题那是捣乱吗?那是再学一遍的事吗?那是要一个货真价实文凭的事,那是真材实学的事,那时摘掉‘工农兵学员’帽子的事,那是大事。

    没有报上名。找过大队长,不行。不过我估计如果真的拼命上窜下跳、挖门盗洞也能报上名,问题还在自己决心不足,别怪别人。钻井指挥部确实没有同学报名高考,但是其它指挥部有,不但有而且还考到非石油院校去了。

    还有其它原因,那是正和现任LD打得火热,潜意识里还有如去上学至少一切计划均得推迟四年的想法,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报名决心不足。对年轻人,美色的潜在力量是不可低估的,红颜误国啊!

    虽然号称知识分子,怀揣工学硕士证书,却没有在真正的大、中学校里完完整整的读过书,想起来就唏嘘不已。

    至今牢牢记得两个镜头,一是上世纪70年代去山东矿业学院学计算机编程——当然是较简单的编程(那学校在泰安,乘机爬了次泰山),置身真正的大学校园,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侃侃而谈(那老师是个右派,也不是学计算机的,话说回来,老一代有几个是学计算机的?虽然不是正规科班,讲的却极好,广证博引、深入浅出。可见对知识而言,爱好比科班更重要,这一点在计算机这个领域尤其明显),看窗外阵阵知了声中浓浓树阴下却给人静静感觉的校园,那印象、体会、滋味,回来和LD大发感慨。

    另一次是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读研究生,坐在厚重的苏式教学楼里,一转脸,只见外面错落的楼群后面冉冉升起一架直升飞机,感觉有点现在美国大片的味道。‘直九,直九’,懂行的同学喊出声来,大概是试飞的,哈尔滨有个造飞机的工厂,‘直九’好像也是他们造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只有45岁以上的人感兴趣?

      呵呵,我这个如假包换的80后在飞机上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也是感觉时不时有一股热流在心中涌动. 最后参加高考那段, 要不是在飞机上, 我怕是要哭出来咯.

      之所以会对那段岁月感兴趣,是因为我总是想加深对父母这一辈人的生活和经历的了解.总是在听老一辈讲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光.但是如果没有对那段岁月的感性认识,怕是永远无法明白我们这一代人的幸福吧.

      花.

    • 家园 看过这个电影,也看过很多高考30年的回忆文章

      对知识分子而言,文革是最惨烈的灾难,惨过战争。

      真庆幸我生在79,赶上了好时候。

      送花,作者得宝~~

    • 家园 参加过77年高考的知青的孩子回您一帖

      爸爸出生在大连市民权路小学旁边,妈妈出生在烟台的北海舰队大院。后来都回到了山东老家,上山下乡。

      77年他们都参加了高考,爸爸考文,妈妈考理。爸爸因为数学差3分,妈妈因为语文差1分。双双失去了与山东大学的缘分。虽然后来一个成了经济师,一个成了会计师,但是提到高考,总是有点遗憾。

      现在还见他们说起来,爸爸说,孩子语文好是随我,妈妈说,孩子数学好是随我。

      不过,我去大学报到的时候,他们坚持送我去济南。在那个山字形的校门下,合了一个影。

      好在叔叔当年是山工毕业,圆了从40年代到现在,三辈人与山大的缘分。

    • 家园 我的姑姑们都在北大荒当知青

      她们的同伴中,椎间盘突出是最常见的疾病。当时还欢欣鼓舞,因为这是可以用来办病退的理由之一。腰椎间盘突出是病退最轻的条件,比肝炎之类的好多了。

      有人会说找理由病退的人如何如何。

      你要伟大光荣你就这样说,但去问当时的知青吧,至少我所见到的,几乎每一个知青都在忙碌于办病退。

      只能说 -- 这就是人民的声音。

      人民的声音不是写在真理报上的,人民的声音写在人民的脸上。

      有人会说我所说的只是特例,或者说我是在臆造。

      好吧,那么看一看大回城的时代吧,每一个知青都可以选择,有多少人选择了留下?

      这就是人民的声音!

      我的姑姑的朋友们今天很多人受着腰椎间盘突出的折磨,再不曾听他们讲腰椎间盘突出的好。

      • 家园 我对知青的一点记忆

        70年代的事情,乌鲁木齐铁路局的知青农场在新疆沙湾县。某个夏天的一个早晨,突然家属院一片哭声,后来知道是死了很多知青,具体数目说不上来。我认识的,有四个同学的哥哥或姐姐死了。

        当时知青住的是“地窝子”,地里挖个坑,作为房屋,一个斜坡从地面到地窝子,装上门,搭上屋顶,就住人了。屋顶有天窗采光。整个房屋在地面以下。

        夏天半夜下大雨,洪水猛兽般冲下山来,地窝子里的知青睡梦中就失去了生命。新疆的雨水洪水和南方的不一样的地方是,冰冷刺骨!

        后来知青就不住地窝子了,改住“干打垒”,好歹是地面建筑了。

        我父亲也被派到沙湾知青农场工作过一段时间,暑假我去玩过一段时间。做的是铁路局赠送当地农村的一辆老掉牙的苏联吉斯卡车,一路走一路修,现在走2、3个小时的路当时走了10个小时。浮土路面,车后尘土飞扬,看不到后面的车。前面有车那就更惨,吃土吧!

        到我父亲那里的时候已经是半夜,我渴得厉害,要喝水,一个知青带我到“干打垒”房头的一间房-厨房,黑暗中指着一个大水池,递给我一个水瓢,我舀出一瓢水就喝,边喝边走,回到父亲房间时,灯下一看,瓢里还有厚厚一层泥!喝的水是从10公里外运来的。

        八一建军节,父亲那个队里分了三头羊,其中一头挣脱绳索跑了。一个本地老乡和一个知青一起,带了些馒头咸菜和水,两天后把羊找了回来……

    • 家园 每个"老三届"

      ---我说的是77,78,79这老三届呵---都有自己铭心刻骨的"高考"故事.许多人自己的"近代史","现代史",都是从那几届高考开始的.那些高考,完全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和命运.中国也从那时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几届高考绝对是永远值得纪念的.

    • 家园 送花。高考1977那个扛麻袋镜头很假。

      那不叫扛麻袋,那叫背麻袋。

      导演也不想一想,就算背得动,俩手抓着麻袋角,几百斤重量,两只手的力气,根本抓不住的。

      你们那里130斤的麻袋,应该不是标准袋。标准袋是150斤,不封口180斤。俺在兵团那阵子,知青第一年是不准扛麻袋的,怕压坏了。

      但是在国家粮库和车站扛麻袋,知青比粮库工人干得好,虽然一开始不及人家。

    • 家园 分享一下!

      另外多问一句,923厂的?

      刚看完了,原来大庆的,怎么跑那么远到泰安去学计算机啊?搞得我还以为你是923的……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那时所里分了一个计算机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是一个手持式可编程计算器,TI59。今天这类东西一堆堆的,那时是上世纪70年代,物稀为贵。成立了个TI59的协会,似乎山东矿院是主办单位,办了个培训班,使我一睹泰山风光。

        • 家园 明白了,这种计算器俺也用过哩!

          不过比您晚了二十年吧

          当年学测量学时接触过这类“高级”计算器,记得好像是可以编80行程序的。感觉那时候这种东西的应用已经是在高校里比较“普及”了,很多院校都有课程涉及它的应用和编程。

          电脑普及之前这东西确实就是部分扮演计算机的角色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