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比亚迪的经验是"有中国特色科技进步"吗? -- 波波粥

共:💬59 🌺13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比亚迪的经验是"有中国特色科技进步"吗?

    刚刚看到在井底望天河友的主题贴《四面楚歌之中国篇 中国发展之大破局之一》下面几位河友的回帖,觉得比亚迪的经验“半自动化加人工”是“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

    比亚迪的“制造秘诀”是“半自动化加人工”。从电池生产线到汽车模具,王传福把人力资源开掘到了极致,“二十名工程师怎么也能顶上一台机械手吧”。在欧美,工业化意味着大机器制造,尽量减少人工。经过比亚迪改造的“中国特色工业制造”,却是“人海战术”或者说是工程师制胜。

    按照“半自动化加人工”这个理念来设计流水线,国内很早就是这样,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参加了江苏某地一个民营厂的流水线设计工作,当时该厂就提出要大量使用人工或半自动工作站来代替全自动流水线,老板的理由就是中国人工便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

    我觉得,在流水线上大量使用人力,最主要利用廉价的人力成本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要尽可能维持人力成本的廉价,这样才能保持“半自动加人工”相对于自动化流水线的成本优势。但是,这样的后果是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的收入很难得到提高(提高了也就不再“廉价”了),如何留住人才,也就成了大问题,科技进步如何谈起呢?

    我想,科技进步真正体现的,是那些机械手,机器人还不能替代人工作的领域,比如研发,设计。。。。。。。生产流水线上的“半自动加人工”也仅仅是权宜之计。

    • 家园 比亚迪的经验还真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

      首先,半人工半自动化是目前成本最优的方案,充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来减少成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廉价”是相对而言,例如一位工程师拿到二十万年薪,在中国算是很不错的待遇了,而相对美国同行,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廉价劳动力。中国的产业升级,某种意义上就是廉价劳动力的升级,从血汗工厂中拿几百块薪水的廉价打工仔,升级到写字楼中拿几十万年薪的廉价高管,升级到实验室中的廉价工程师。

      然后,半人工半自动化会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并不是全机械操作就是最好的。欧美机械化的比率高是因为这样的经济效益最高,劳动人口少,工资高,裁员还麻烦,当然要尽可能的使用机器。中国不一样,这就是中国特色:)

      在去年曾鸣教授的一本书《龙行天下-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格局》里专门就比亚迪的案例进行过分析。有兴趣的河友可以去找来看看

    • 家园 比亚迪大忽悠!现在不是大跃进时代了!
      • 家园 中国太需要这样的“大忽悠”了

        人连把废都忽悠了。

          《今周刊》:虽然波克夏很看好比亚迪,但不少比亚迪竞争对手指控比亚迪侵权,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多次公开指责比亚迪剽窃商业机密。

          品德及操守是波克夏一向坚持的价值,在买比亚迪之前,有没有怀疑过比亚迪的操守?如果法院最后宣判比亚迪确实盗取商业机密,你们还会继续持有比亚迪吗?很多人认为比亚迪电池的功能并不好,有其他更好的公司,波克夏会不会在大中华或台湾,找下一个锂铁电池的投资标的?

          巴菲特:这个问题,我交给比亚迪专家——曼格。

          曼 格:我对比亚迪在侵权或窃取商业机密的官司上,完全不担心(I have no concerns at all),我的了解,不论是郭台铭或是富士康的指控,并没有具体的根据,根本无法取信于人(discreditable),他们两者在不少地方都有竞争关系,这样的互控官司在商场上并不罕见。比亚迪的锂铁电池技术相当进步,比日本的同业还好,比亚迪的电动车,会成为节能的领袖。

          王传福这个人,我对他有一定的了解,他希望把事情做好,对世界能有贡献(This man try to do good things in the world),每天没日没夜,像忠狗一样勤劳工作,他还不肯把股份卖给我们,他是我欣赏的人,我就喜欢这样的个性。

          巴菲特:我们在保险这行做久了,常常碰到一些官非,有些客户就是喜欢找理由告你,有时候真的没有办法控制。

    • 家园 大家讨论问题都忽略了最大的一个问题

      生产锂电池的过程是有毒有害的,这也是日本人采用机械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用人吗?对人身体损害很大!所以比亚迪的工人两三年就要换一批,否则后果很严重。

      没有看到这一点,你们还在虚妄谈论什么工业工程,什么经济效益,这也太无聊了吧。

    • 家园 这实际上是一个工业工程范畴内讨论的案例

      兄弟就在某跨国企业内从事生产与生产线这方面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到底应该是上自动化还是依靠人工密集型作业,是要经过一个很复杂严格分析的。而分析的最终目标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生产的柔性与多样性。这实际上是在多个因素间去寻找一个平衡点。

      至于要分析的那些因素,包括场地面积,租金,工资水平,物流费用,当地日常支出,当地政府税收等方面的政策,生产产能与效率,设备折旧。 这些数字是要一个团队去搜集分析的。

      枯燥的数字分析过程我就不去谈了。说说我经手处理的几个项目吧。 一个是在北美某地建设一个装配厂,投资额大约数千万美元。当时公司内几个大佬就上自动化生产线还是人工流水线就开始了口水战。 欧美老板倾向于全自动化,中方经理中意人工流水线。最后分析报告得出的数字上看还是人工具备成本优势和柔性。在随后的招标会上也得到证实,在同样的概况设计下,美方生产线制造商的价格是中国制造价格的10倍,根本就不用再考虑就被直接否定了。对没有专业知识的门外汉来说,光喊喊“科技进步”的口号有什么用呢。在生产线上我们倒是应美方要求安装了几台自动化设备,但时不时就要人去调试,结果我省了几个搬运工,现场又要加派个调试工程师。

      当然我不是在否定高科技。戴尔在北美的工厂生产设备就非常好,高度自动化。但当地的环境与国内不同。人家也是经过严格分析才采用这种设计的。 而戴尔在国内的工厂生产线自动化就与北美有距离,这也是分析的结果。而不是单单一个科技水平的因素。我们有能力去建高度自动化的工厂,但现在还不适用于我们。

      另外一个项目,我想说的是,即使是两地安装同样的生产线。作为公司领导人,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公司曾经考虑过将欧洲的生产厂搬到大陆来降低生产成本。在大陆设厂的设计和造价分析就是我所在团队负责做的。最后的评估报告中我并没有写出明确的倾向性。后来这个计划就被取消了。公司高层看过分析报告后,认为在大陆投资尽管产品造价低,但由于是低利润大体积产品(相对)。运输费用加上后并不划算。 而且延长了客户的订货时间。 我想说,作为一个项目,一个题目,如何去做,做到什么水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几句空谈说明不了什么的。

      通宝推匿名: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