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甲骨文背后的故事 -- r33300

共:💬43 🌺2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泪下,为王懿荣

      "史载,7月20日,侵略军攻入东便门,王懿荣率团练奋勇抵抗,寡难敌众,不愿为亡国奴,遂书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偕继室谢夫人、长媳张夫人,从容投井殉国,时年55岁。

      一个人,在一天之内选择三次自杀,他的死志不言自明,他就是要以这种方式告诉后人,他宁死不受辱,是名副其实的爱国志士!"

    • 家园 过年时在家看中央四一个纪录片

      说起甲骨文的发现有一个人人皆知的故事: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片子里说这种说法最早出自民国时某小报,不可信。事实是王懿荣喜爱收藏,和文物商人非常熟悉。“龙骨”是商人送上门的。

      片子里还说王和刘是一起研究甲骨文的。不是王死了之后刘才开始。

      俺不懂历史,当时陪岳父看的,就是看个热闹。

      • 家园 其实还有别的说法

        说是王襄和孟定生在1898年发现的,也有很多学者支持。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和中研院史语所在1998年

        举办

        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

        就是对这种说法的认可。

        而大陆和巴黎是在1999年纪念的百年,就是认可的王懿荣说。

        王懿荣说影响最大,作为普及介绍文章,采用这种说法是合适的。

        而且,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一开始农民挖出骨片,的确是把它当药物龙骨出售,就是因为这个,才有让人扼腕叹息的事情发生:

        骨片的字迹对药物毫无用处,反倒是成色较次的标志。所以很多农民为了能卖出好价钱,把骨片上的字都磨去了。

        也就是说,没有人先把骨片当作文字载体的话,这些东西根本不会进入古玩商人的视野,他们也不会把这些东西拿去给王懿荣看。

        (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古玩商人有这个锐识,但相较传统说法,这个说法没有特别的优势。)

    • 家园 文章很好,花一个。

      读者读下来,对甲骨文的发现历史和甲骨研究的早期开拓者就有了基本概念。

      有两点要提一下:

      1

      这套书让世人大开眼界,认识商代古文字的存在。在《铁云藏龟》中,他正确地认识到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笔文字」,也尝试着认字,在他所认出的四十四个字中,有三十四个字认对了,其中十九个是干支、两个是数字。

      我大胆地猜猜,r33300兄不是搞文字研究的,上面的数字大略是引自别处,然而就是在此处有问题。

      在赵诚先生的总结性著作

      二十世纪甲骨文研究述要

      中写的是,识字50余,正确者一说42,一说34。

      之所以有这样的歧异,就是因为大家甲骨文字的识读有些到今天都没有定论。

      这里的问题当然不是r33300兄的问题,但我们介绍这些材料时,要注意不要把数字说得言之凿凿,让人误解甲骨文研究具有它本身不曾具有的精确度。

      2 在开拓者的名单里不提孙诒让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罗王均承认孙在甲骨文研究中的开山地位,但认为其学术水平不高。因此,孙的成就一直受到低估。

      但是,大学者唐兰先生说:

      始民国八年,最服膺孙君仲容之术。凡释一字,必析其偏旁,稽其历史,务得其真,不敢恣为新奇谬悠之说。

      郭沫若说:

      甲骨文字之学,创始于孙诒让,继之者为王观堂,饮水思源,二君殊可纪念。

      裘锡圭说:

      大部分孙氏正确释读出的字,罗振玉在《殷虚书契考释》中也都释出来了......既然孙氏之书早于罗氏之书,与其像很多人那样把认出这些字的功劳归于罗氏,还不如把这种功劳归于孙氏合理。

      有时间可以介绍一下孙的具体考释成绩。

      • 家园 多谢丁坎

        如您所说,咱不是科班出身,完全凭爱好,有些错误难免会贻笑大方。

        多谢指出,并花您一下!

    • 家园 献花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好人有好报

    • 家园 长知识了,献花!
    • 家园 多谢好文。对甲骨文的背景了解了很多

      很有意思的是写到王国维的那一段。我印象中甲骨文刻的基本上都是卜辞,还以为就是一段一段不是很关联的话。王国维眼里能看到历史,是不是就是说那些甲骨上面有刻有短篇的纪事呢?

      不知道甲骨文现在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很是好奇那个时代到底是怎样的。

      • 家园 简单回答一下

        王国维眼里能看到历史,是不是就是说那些甲骨上面有刻有短篇的纪事呢?

        楼主说的

        刘鹗和罗振玉眼里看到的是刻有文字的骨/甲片,而王国维眼里看到的是一幕幕历史,

        是带有文学性质的夸张,

        王看到的一样是刻有文字的骨/甲片,但是呢,他不满足于文字本身的释读,而是度具慧眼,看出释读出来的文字片断与传世古籍如史记,山海经等相应片断的对应关系,从而把不知所云的文字片断变成了与历史人物相联的历史资料。(他所依靠的也不是什么短篇的纪事--甲骨文中卜辞,祭祀的内容是压倒性的,纪事性的不能说没有,但比重上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这方面,《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其《续考》是个经典范例,老铁若有兴趣,我有时间可以讲一讲,当然,更欢迎r33300兄来做这个工作。

        为了给你一个概念,我们打个比方:

        万万年过去了,后人研究我们今天的网络史。

        出土一块硬盘残片,恢复出字符片段:

        cchere, ccthere 铁手 等等。

        然后有人把这个跟流传到那时的一本网络史中的只言片语: 西河 铁爪,或另一本中国网络史中的

        西西江,佚手

        等等联系起来。

        注意,我这个比方不是随便作的。

        硬盘是考古学部份,后面那个是文献学部份,

        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观堂力主的二重证据。

        而 西西河 讹为 西江,或 铁 讹为 佚

        类似这样的变化正是观堂在考证中发现并证实的。

        • 家园 多谢,这样就很好,长知识我还是很愿意的

          虽然可能永远都没可能认识一个甲骨文的字。

        • 家园 这个可有点为难我了

          对于甲骨文的研究,现在说方兴未艾恐怕也不为过,我自己这点水平自己知道,如果说做一个系统的研究恐怕是没有这个精力和能力的。

          河里的能人多,希望有人能够把这个工作承担起来,俺这里鲜花伺候。

    • 家园 献花

      文中“河南安南小屯”是否应该以改为“河南安阳小屯”?

      河南有很多夏商遗址,希望考古工作能为我们描绘出我们远古祖先的生活图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