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宁静与芬芳(上) -- 暗香疏影月黄昏

共:💬4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宁静与芬芳(上)

    n年前看到的影评,非常喜欢,放在机子都怕格式以后找不到。

    作者:艾晓明

    校园里,田野边,城市和公路旁,这里那里,总有静静的一角。那里人声沉寂,只有鸟声鸣转。白色墓碑高矮不一,错落地散布,那是永生之地。

    那段时间,每个下午,我就在那个叫塔拉荷马小城的墓地走一会儿。我的朋友达格玛老师去人口统计处交表格,离我们去工厂上课还有段时间,我就自己去墓地逗留。过一会儿,她会来找我。那是春天,去墓地的路边有一些梨树,树上开满繁密的白花。进到墓地里,又有一片片夺目的红海棠。那些海棠树不知长了多少年了,总之树冠巨大,紫色花朵如云如锦,仿佛要把长眠的人们唤起。春天里,田野和道路上有许多开红花的大树。达格玛教给我一些词,maroon是绛红,像非洲人的皮肤; magenta是鲜亮的紫红,就是中国人说的洋红。 Wine是红酒那样的红法。Burgundy就是法国东部勃艮第葡萄酒的名字,指的是深紫色。还有个词lavender,是熏衣草,开馨香的淡紫色花,用来形容浅浅的紫色。

    我们在绿草地上读那些墓碑,达格玛有时说:啊,这是个德国人。那是德文写的墓志。我读到有意思的也叫她来看。那是个老墓地,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一些家族几代人都葬在那里。一个叫伊拉的孩子,生于1926年,同年去世。墓志上写到:在地上发芽,在天堂开花。今年二月下葬的一位老者出生于 1893年,他活了一百零七岁。

    记得那时我们总是在路上谈电影。因为约翰是学电影的,达格玛说当年他们在伯克利恋爱,看了许多电影。她给我开了个电影单,我每天像做家庭作业一样,工作完后从图书馆里借录像带回去。那些电影真让我们百谈不厌。达格玛喜欢《黑色俄菲尔》(Black Orpheus)这个电影把古希腊神话的俄菲尔的故事重讲了一遍,地点是在巴西或南美一带,我记不清了。全体演员都是黑皮肤。时间是在狂欢节的一夜,这夜,人们幻装出游,一切都在梦与真的边缘。诗意、哲理、浪漫、欢情、喜剧和荒诞,种种因素糅合在电影里。我还看了意大利的著名喜剧明星演的《七个大美人》(Seven Beauties)以及其他几部他主演的电影,那里小人物的自嘲、无奈和政治的荒谬真是让人绝倒。其中还有一个场景,巨胖的女纳粹爬到瘦骨嶙峋的囚犯身上做爱,那样的粗蠢横蛮;囚犯咕楞着眼珠子,任她上下折腾。我简直难以想象那女演员如何肯演。而达格玛说,作为艺术家,她非常著名,而且非常了不起。

    《被我们遗忘了的祖先的影子》(The Shadow of Our Forgotten Ancestors)是达格玛的最爱之一,看后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她会一看再看。记得是乌克兰语英文字幕,由Sergei Parajanov导演。我那时每天最多看三部电影的六七个录像带,根本来不及做笔记。所有记得的只是电影的片段,一点感觉、一些画面、一种意境等,完全记不住导演何人。这个电影如此特别,所以我抄下了他的名字。屏幕上呈现的是远古神话场景,穿长袍的乌克兰部族,伐木与狩猎,森林、暴风雪。青年所爱的少女坠水而亡,他悲痛欲绝,酗酒,几近疯狂。后来,另一个姑娘嫁了他。可是,无论那姑娘怎样地诱惑,他都不能爱她。影片里有乌克兰原始的民俗,传说与民歌音乐,完全不涉现实和政治,诗意的画面一开始就令人沉醉。只是,所有的美丽全都消逝,故事里深藏哀愁和绝望。我在看的时候老是觉得,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在看不见的深处。那影子和祖先好像是一个寓言,可是,寓意是什么呢?

    我们走去墓地,思绪还在电影里。达格玛说:你注意到没有,那电影有一种意味。我说,我注意到了,可它是什么呢?我一直在想。我告诉她,那电影导演进了监狱,这电影被封杀了二十年呢。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那片子里的绝望。是啊,导演生活的时代,不知有多少他的同龄人被关进监狱,他决不能热爱这样的生活,无论如何诱引他都不爱,宁死都不爱。他的所爱被洪水卷走,被时代风暴摧毁殆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他无法直接表达,他如何能在极权时代抒发个人的伤痛呢?他退回到远古,借用了一个传奇的形式。而且,他把传奇中乌克兰民族的生活表现得那样壮烈而哀婉,尽现了民族形式掩饰之下个人心灵的悲剧,真是可歌可泣的智慧啊。我顿时对这导演满心敬服,达格玛认同我的求索,不过她反驳说:他一点都不聪明,你瞧他到底把自己搞到监狱里去了。

    我们热爱的电影还有前苏电影《德苏.乌撒拉》(Dersu Uzala )那是根据早期一个俄国探险家的日记改编的,表现男人间的生死之交。后来我才知道,这也是黑泽明参与拍摄的片子。在西伯里亚一带,一个淳朴的森林向导和做地理勘察的军人同历艰险,但他们心理上的文化差异使他们分手。固守古老生活准则的林中人最后被贪欲者枪杀。达格玛推荐我看伯格曼,约翰说他的电影每一部都值得看。我看了他的《七封缄》(seven seals)、《处女泉》(Virgin Spring),就想起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The Baron in the Trees, The Nonexistent Knight &The Cloven Viscount)三部曲。这些故事都是用现代手法重写中世纪的骑士及传奇。我们特别喜欢的还有《凡妮和亚历山大 》(Fanny &Alexander),里面有一对小兄妹,继父是个虚伪的暴君。他残酷地虐待孩子,孩子们被救到母亲的朋友家,在许多面具和玩偶的房间,孩子梦见了真实发生的事情。在我看来,伯格曼是个心理学家和幻想诗人,这使得他的电影总能揭示到人性的隐秘,而表达途径却不借宏大的历史场景。他深入人们的内心,窥见那里的欲望、潜意识和梦中的世界。那梦的逻辑反常,总有些线索时断时续、人物似真似幻,这就够我们琢磨了:他究竟是从哪个入口迈向那奇异疆土的呢?他怎么这么不同凡响。

    还有太多的电影我无法一一缕述,伯格曼的《梦》(Dreams)、《排练之后》( After rehearsal),达格玛说触动她灵魂的《魔术师》( magician)。黑泽明的《梦》(Dreams)、《影子骑士》(Shadow Warrior)……丹麦电影《带路人》( Pathfinder),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探险片。而真实的小熊演出的《熊》(Bear),永远改变了我对动物的看法。

    我想讲述我所走过的墓地,结果却讲起了电影。把墓地和电影联系起来的是什么呢?也许是生命中真正的重要性吧。生命的本质,我们在平时营营役役的忙碌中失之交臂。约会时,每一分钟都嫌太短;别离后,痛苦和思念没有尽头。可是,时光荏苒,生命和记忆变成灰烬,激情就像写在水中的文字。“事如春梦了无痕”,谁能预先知道,生命里重要的是什么?谁能活着就懂得,生命短暂而珍贵,给你自己一个宁静而芬芳的生命?

    我和达格玛一起看德国电影Die Verlorene Ehre der Katharina Blum, 英文名应该是The Lost Honor of Katharina Blum,这是根据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中篇改编的。多年前,我在香港的一个德国电影展活动中看过一遍。这次重看,竟觉得许多情节变化出乎意料。可见当时没有看懂,也说明伯尔作品的艺术效果正是如此。他总是看到,生活中的事情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很多。人们多么善于歪曲真相啊,而一个单纯的女子最后竟会开枪杀人,她有非这么做不可的原因。她和一个被追捕的疑犯的爱就是那般简单和深切,众人一哄而起的正义感里,充满浅薄和盲目。达格玛让我注意,这电影一直关注的是:卡特林娜的名誉是如何失去的。我这才想到,我们中文中一贯的翻译有点问题呢。我们把小说名译成《丧失了名誉的卡特林娜·布卢姆》,仿佛这是讲一个不名誉的女人的故事,根据英译,应该是《卡特林娜·布卢姆失去的名誉》。回想起来,每一部好片子都给我带来改变,让我感叹看世界可以有这样的视野和方法;而能不断消除自己的偏见,这是多么幸运啊!

    达格玛,我们在一起看电影的时光有多少乐趣啊!

    我们在另一个阳光温煦的下午看了《恐惧吃掉灵魂》( All Fear Eats Soul ),这个电影让我认识法斯宾德。电影里,德国女人爱上阿拉伯汉子。女人年过半百,男人年轻力壮,却没有身份,只是个打工的。双方地位悬殊,各自的亲友都鄙视这份感情,再加上工作的压力,最后导致男人的崩溃。我开始寻找法斯宾德的片子。《玛利亚·布罗恩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让我永难忘却,法斯宾德表现战后德国人的心灵创伤,是那样冷静而不动声色。玛利亚和丈夫结婚一天后,他就上战场了。玛利亚用了一个女人最后剩下的唯一——身体,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忠贞采取了最决绝的方式,同情、友爱、误解和牺牲交缠。最后一幕场景是玛利亚的自焚,让人欲哭无泪。欧洲一著名女影星扮演玛利亚,那嫣然、淡然的凝眸,看一遍就刻进了记忆。以如花笑靥呈现生命的惨痛,正表现出法斯宾德这部片子的风格。

    关键词(Tags): #诗意#电影
    • 家园 《德苏.乌撒拉》里的反角是中国"贪欲者", 颇有政治色彩
    • 家园 【文摘】宁静与芬芳(下)

      我为达格玛的必看电影录增加了我自己的最爱。南斯拉夫导演Emir Kusturica的《爸爸离家上班去》( When Father Was Away On Business),表现极权社会里的家庭悲欢,用了一个孩子的眼睛来叙述。我迷恋的还有他的《吉普赛时代》(Time of the Gypsies),故事前半截里,乡村青年带着妹妹去遥远的城市治眼睛,老奶奶送到路口,递给他们家里的苹果。孩子上路了,老人在路口久久伫立。一切都像张承志《黑骏马》的风格,可是后半截的故事却显现了Emir Kusturica电影特有的丰富元素。青年被卷进犯罪团伙,成了个强盗。小妹妹被扔在医院里,钟爱他的新娘死在流浪路上。Emir Kusturica是个社会批评家,更是个幻想家。他拍摄的节庆日满河漂荡绚丽的灯火,濒死的新娘的白色裙子飘到半空中,奇思异想,不胜枚举。达格玛说,你怎么会注意到这个导演?我说我在中国就看过另一部捷克电影《科里亚》,从此热爱捷克电影。那部片子里,音乐家在殡仪馆演奏,女高音为进入焚烧炉的死者唱诗,孩子玩送葬的游戏。我喜欢这种喜剧讽刺。而库斯图里卡的心有温柔的一角,见之于他影片里的孩子。在流放地,八岁男孩爱上了老科学家的孙女,夜夜梦游爬到那女孩的床上,老人便给他盖好被子。女孩得了不治之症,被送走时,男孩对她说爱,他说他的爱比她想到的所有的爱都要深!对比这样的童心,成年人生活在一个何等乱七八糟的世界。

      我还没有说到我看过的一系列同性恋影片,从美国的记录片《巴黎在燃烧》(Paris is Burning)到德国导演的自传片《打的上厕所》(Taxi Zum Klo)。达格玛说,你一定要看法国片La Cage Aux Folles。每天离开图书馆前,我都要去底层录像带馆藏部。那些由书架上的录像带砌起的小道迷死人,我像猴子掰玉米棒,拿起这个放下那个。这些录像带当天借多少都可以,第二天必须还,否则要罚款。我中午吃饭时看,晚上睡觉前看,实际上一天看一部片子差不多,看两部就很吃紧。我被罚过五块美金,再也不敢贪心借多。达格玛给我开的电影目录省了我好多时间,不然我怎么会注意到这个被台湾翻译做《一笼傻女》的片子,可惜法国演员的绝妙表演,到了美国人那里只是变成了实在拙劣的模仿。

      这个片子里两个中年男人雷纳多和阿尔班相爱,他们俩其实应该叫做男异性恋。女装的阿尔班风华绝代,就那幅款摆度步的姿势,还有翘起小手指大惊小跳的模样,一百个女人也比不了。这家里的女侍也是个小伙子,不过是黑皮肤。他时而超短裙时而比基尼,出类拔萃的滑稽模仿,男女观众都要笑断肠子。第一集里雷纳多的儿子要父亲和未来的亲家见面,想让“阿姨”回避,“阿姨”偏盛装出场。一系列歪打正着的插曲,能把正人君子整出屎来。第二集里阿尔班不服老,出街勾引俊男以证明自己魅力,结果惹上命案。俩人出逃到雷纳多老家,没想到在这乡下,女人们里里外外一把手;累得阿尔班直不起腰,悔不该做了女人。最后警察包围罪犯,两人中间隔了枪林弹雨。阿尔班毅然走向火线中央,走得是仪态万方,风情得要命。警察高叫:往哪儿跑呢你?他冲着迎面而来的老丈夫一往情深地说:我要见雷纳多。

      一位台湾影评人李幼新说,他写那本《男同性恋电影……》一书的过程好比看一场电影:电影开场时,我以为自己可能是同性恋;电影收场时,我觉得自己好像不是同性恋。我的感觉和他相反,电影开场时,我知道自己不是同性恋,电影收场时,我怀疑自己是同性恋。李先生说,你是同性恋并不可耻,不是同性恋也没有什么可高兴的。甚至,不是还要更糟糕,说不定你也不是异性恋,而是中性、无性、双性以及种种的不可知……我想补充说,还应该加上变性的可能性。而我喜欢阿尔班的原因在于,这个电影从头到尾是喜剧和幽默——“我知道你们说我变态”。如此自嘲心态,泰然应对,从容游戏,二两玩笑拨千斤正统。我后来在纽约中央公园一游,迎面过来一对男人,其中的年长者,金发拂肩,顾盼自如。他可能不知道,我真欣赏他那阿尔班式的丁字步啊,打死我也走不出那般婀娜和轻盈。

      在芝加哥的艺术博物馆,我看到也许是世界上最甜美的墓地。展厅的一个墙角闪闪烁烁,仿佛无数萤火虫飞集在那个角落。走近了,才看出是一堆玻璃纸包的水果糖,一粒粒在灯光下五彩缤纷。那是一位同性恋艺术家的作品,Felix Gonzalez-Torres,美国人,1957年出生于古巴,1996年去世。这堆水果糖,是Felix生前给他的情人Ross Laycock的写照,Ross 1991年死于与爱滋病相关的疾病。这一百七十五磅水果糖,代表Ross 的标准体重。每个游客都可以自己取一颗糖来吃,有家糖果店会源源不断地补足它的分量。一对参观的老夫妇看了说明,就拣起糖来,细致地打开,放进嘴里。我于是也拿了一颗,是橘子的透明红和甜酸味。我在想,Felix是这样感觉他的爱人的啊,他的寸寸肌肤都这么甘甜多汁。他留下这幅作品,把绵长的爱包裹在一颗颗水果糖块中;又有那糖果店的朋友成全他的心意,让这份甜甜酸酸没完没了,多少人也分享不尽。

      我告诉达格玛这样的墓园,她却哼了一声说,什么?堆在地上的糖?我才不要吃。我问,那你想要堆什么?她想了一会儿说:羽毛怎么样?我说,别做梦了,虽然你很瘦,没有一个房间的羽毛也堆不出你的重量。再说,你想要什么毛?鸡毛鸭毛不好,孔雀毛?又得拔秃多少孔雀?

      我们说道如何把对方埋葬,我想起在新奥尔良看到的墓景。地面上白色城堡群集,那是死者的城市。新奥尔良靠海,地面潮湿。多少年来,人们在地面之上建构壁垒,保护棺木。那天路过那里时,达格玛的女儿嚷道,妈,把约翰埋在这里怎么样?这就是美国孩子,爹妈也不掌嘴。

      我们在墓地看到一切故事的终结,其实,又有多少故事,我们无从晓知。正如一首叫作《白桦林》的吉他歌曲:“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证明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因此我们热爱电影,电影把生命的秘密敞开,故事带我们去未知的世界。我把电影大师归为两类,一类让我们看见痛苦,这是帮直面人生的勇士。不信,你就看印度电影Salaam Bombay,还有《阿普的世界》(World of Apu)。越南电影Cyclo,让我对越南刮目相看,黑暗的故事背后蕴藏穿透现实的能力。还有那个意大利的“希望工程”片Padre Padrone,描述传统的家长制和封闭的环境如何窒息一个男孩的成长,他又如何奋斗求得生机。不看不知道,在发达的欧洲国家,竟还有这样被文明遗忘的山区。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美国电影《压寨夫人》(Bandit Queen),那女子从儿童时代起就遭遇强奸劫难,最后被迫做了土匪。每次战败,她都成为战利品,被残酷地轮奸。其后她以牙还牙,滥杀无辜,诸多场面让人不忍卒睹。德国电影《潜艇》(Das Boot)结尾令人扼腕浩叹,纳粹水兵们九死一生,带着中弹的潜艇归来。在欢迎仪式开场的瞬间,盟军轰炸。潜艇和水兵就在自家港口丧生。波兰导演的战争三部曲之一Kanal结尾同样如此,抵抗战士们拼死找到了阴沟隧道的出口,德国鬼子正在井口上等他们爬出来。系列记录片《冷战》(Could War)有十盘带子,我一一看完,为这毫无意义的对峙和杀戮发呆数日。其中有一集,记录苏联入侵阿富汗一战,结局是一片坟墓。只有一点不同,阿富汗人的葬礼是白色的,白衣白袍白色缠头白尸布;苏军将士的葬礼是红色的,红旗红棺木红星红礼服。白色和红色的母亲们俯尸恸哭,正如我的越南朋友敏所说:战争总有胜败,惟有母亲们,永远是战败者。

      比较起来,我还是更喜欢另一类电影大师,那些诗人梦想家们。像解禁的前苏电影《女政委》(Commissar),那结尾时的奔马,作为激情、梦想和牺牲的象征,胜过无数写实场面。日本导演黑泽明、波兰导演奇士劳斯基、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尼……这些人是平庸的死敌;有了他们,又不知多少有才智的人对艺术创造望而却步。如是,在我们重述一场场电影和一本本好书以后,达格玛平静地说:所以,我愿意做个读者,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好书好电影等着我呢。

      而我则想到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那本关于阅读的书,在《寒冬夜行人》(If on a Winter Night, a Traveler)的最后,他说,所有的故事无非是同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小说结尾有两种:男女主人公饱受磨难,要么结为夫妻,要么双双死去。一切小说最终的涵义都包括这两个方面: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在新奥尔良的艺术博物馆,我看到一位业余画家的画作,画的正是The City of the Dead。春雨潇潇,年轻夫妇打着伞,一个孩子在死者的城堡前摆放着什么。我想她放的是鲜花或者绢花吧,这是我在美国墓地看到的最多的祭物;不似中国的墓地,烟香袅袅,人们供奉食品;黑色蝴蝶般的纸钱翻飞,那是捎去天国的花销。这里,绢花被做成小小的心形或者花圈,上面用粉色绸带扎出Mom 或Love的字样。而我看到的画作,出自一位医生之手,名字叫《永久地址》(Permanent Address)。

      这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归宿之地,无论你权倾一时,或一贫如洗。也许正是这样,我们在墓地感觉到平静。青春、生命、激情和爱恋,在这里归于永恒。风吹时,小草微语,花儿管自开放。那Dogwood 的花全是十字花瓣,传说这树做过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从此它愧为高大乔木,再也不肯长出个样子,只是歪着扭着,让人们无法派上用场。白色十字花,上面有红色斑点,人说那是基督的血痕。Wygelia是一丛丛的灌木,开星形紫色花。它的花蕊是甜的。宝石红的微型蜂鸟煽动着翅膀,把针尖的长喙埋进那馨甜里。草地上,风铃花摇着蓝色花苞,延龄草开着粉色小花,叫做鳟鱼的百合花朵与叶子同色,叶子长出了鱼形。五月苹果的草叶像伞,当叶子变成两顶雨伞时,叶梗中间伸出绿色花蕾,这是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里提到的花儿。开小白花的毒芹和叫春美人的小白花,这里那里,好象洒在草地上的米粒。野生的郁金香被鹿衔走花朵,金鸡独立地挺着秃茎。鸟们秋天吃下橡子,飞到远方上厕所;第二年在距老橡树好远的地方长出小草一般的橡树苗。青草簇拥的地面,有一座修女塑像,底座上铭刻着那著名的文字:

      If you pray, you will have faith. And if you have faith, you will love. And if you love, you will serve. And if you serve, you will have peace.

      (如果你祈祷,你就有信仰。如果你信仰,你就能爱。如果你爱,你就会奉献。如果你奉献,你就能得到宁静。)

      这让我想到了又一个电影,我的朋友你一定要看那个苏联片,十七世纪亚美尼亚诗人的电影传记:《红石榴》(Red Pomegranate)。演员都不说话,他们用形体构成这被称为“歌王”的诗人作品的意境。其中有一个场景,鲜红的石榴绽开,如血的浆液渗出亚美尼亚的版图。你能否记住Sayat-Nova的名字都不要紧,他说过:无论我活着还是死去,我的歌将唤醒王国;尽管我已消逝,我在这个世界再没有什么会失去。

      想你已闻到了故事的芬芳,芬芳如雨……

      关键词(Tags): #电影#诗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