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杨小凯与林毅夫——两种经济发展观的对立 -- 唵啊吽

共:💬33 🌺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您是想说前三十年中国没有培养什么人才?

      八十年代初老本吃完,加上大批人才外流。从九十年代至今的青黄不接是想当然得了。

    • 家园 这文章相当片面,不知道老兄怎么有什么疑问?

      简直连篇胡扯,三分实,七分虚,也就骗骗没见识的大学生而已。原文太长了,随便来几段意思一下:

      谁说制造业都是不需要动脑子的?再说当年英国也是从纺织业一步步做起的:

      中国造出的商品,关税1美元,0.65美元是原料价,0.35美元是打工仔的工钱,0.35美元到美国卖10美元。这就是Made in china的实质”,这就是林毅夫经济学的实质,中国全民都是打工仔,都是最低级劳动力,都不需要动脑子,都只需要手工活。

      偏见太明显了,且不说林毅夫个人是什么水平和什么居心,但是这样的上任必然是需要得到中国政府高层批准的!不是林先生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我尽量不批判林毅夫,我只是说林毅夫代表一种声音和另外一种声音,林毅夫这种思维为什么能让他做世界银行的副行长?那是因为世界银行需要他,世界银行就是美国人,美国人一定是世界银行的行长,其他国家的只能是副行长,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美国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按照自己的需要看谁能够支持我们,看谁我们是需要的。

      把中国简单类比成阿根廷。但要知道事实是,现在一夜金融风暴之后崩溃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

      但是,南北美洲曾在一段时间内也发展的很快。比如说,阿根廷。十年前阿根廷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但是突然一夜金融风暴,经济危机就把他的经济彻底崩溃,然后整个社会就乱套了,一片崩溃,很多国家都发生金融风暴了。

      把局部警匪一家说成全部的事实,西方何尝没有,我身边就有朋友就贿赂外国警察买到了身份,作者如果也有这方面意思的话,我可以不收中介费帮忙介绍一下。至于什么城管之类的,这哥们可能没有在国外底层生活过没有经验和体会,也不太好怪他。但是乱出来忽悠人就不对了吧?

      可是在中国没有法制,没有西方市场社会工商社会的那种契约意识。法院经常是吃了原告吃被告,警察经常是警匪一家,工商城管经常是凌驾于你之上作威作福。我们本来是为了方便而养活他们,结果他们现在变成了大爷,要来管我们。这样交易成本变得更大。

      再次给出西方媒体一般的心理暗示,作者手段是有些高明,但是居心存疑啊!!

      那么林毅夫能超越杨小凯当上银行的副行长,为什么一个崇尚阶级文化的西方国家会包容一个没落文化的国家的中国人去管理一个这样的机构呢?

      • 家园 wuku的贴基本都可以忽略,几年了一点长进都没有
      • 家园 那就思考那三分实的,相当的沉重
        • 家园 问题肯定要思考

          可作者片面的观点也要指出,全国人民用廉价劳动换回高科技,不失为我们起飞阶段超速度跟上欧美的捷径。当然,钱袋子鼓了自然也会自己搞高科技。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建国初、改革前,我们是有一些世界水平的东西,但别忘了,那是牺牲了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甚至付出吃不饱饭的代价获得的。

      • 家园 【讨论】说句大实话,我还是比较认同文摘观点

        现在中国的制造业跟英国当时的纺织制造业在创造性方面不可同日而语,那是当时的高科技。

        国内需要补的东西太多了,国人想走捷径的特点,也许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讲座中的观点可能太刺,可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真希望咱们国家有一天站在世界之颠。

      • 家园 我感叹的是教育取向问题。

        我认同他关于中国大学教育失败的观点。从小学到高中以掌握知识为主是对的,但大学还以掌握知识为主就错了。大学应该以训练思维和分析能力为主,掌握知识是这个训练的载体而已。实际上,北美教育从小学中学开始就鼓励独立思考,而不鼓励标准答案,很多作用是Project,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

        • 家园 我在别处多处感叹过

          我最后悔的就是在国内上了4年大学,既没有学到人品和做事的方法,更没有学到知识。只不过那时候年轻没有主见,要不然就不上大学了。而且据我的了解,大多数大学的大多数专业都是这样,除非某些学校的王牌专业也是拼命给你灌知识,那样倒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我出国许多年,花了不止4年的时间读一个硕士文凭,但是自认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也在初期的失败中反思中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倘若将来有朝一日我有机会为政府做点事情,我最想插手的地方就是教育这一块。经济与政治制度方面,看河里都有这么多高人,何愁中国没人!

          • 家园 请注意一个事实

            中国的孩子在11岁以前无法通过作文表达自己的完整观感的,因为我们的语言无法做到发音同书写对应(同音字太多)。

            这和欧美的小学生相比只要听到词汇发音,只要会说就能拼写出来(英语要差些,但是教师允许学生作文有错别字),最后导致中国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和老师满堂灌的现象。

            下面是一个链接:外链出处

            按照人类神经发育的研究,青少年在18岁以前将其一生所需90%学习能力建立完毕,在25岁左右将执行判断能力建立完毕。当孩子们将建立学习能力的时段用来记忆6000个字符并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见我们

            的创新自学能力被大大地被打折扣了。

            从链接上看,有些教师采用提前强迫孩子作文,最后造成家长代笔,这个危害性很大,至少在道德上给孩子造成负面印象--可以作假。

            如何使孩子可以较早地书面表达自己的观感是中文教学的大问题,相信五四时期的先驱们已经意识到此问题。

            是不是语音识别可以用来完成这个过程?让计算机把孩子的“口授"成章,用拼音和汉字两种形式列出来,然后用这个过程认识方块字?

            另外在儿童电视广播上要把字幕强迫打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学中文。大屏幕显示屏的市场来了。

            完全是个人随机猜想。

            • 家园 支持电视连续剧必须打字幕

              我一同学在海外,孩子中文特溜,能读会写。我就问他怎么教的,海外能教会子女中文的寥寥无几。他说她女儿恰巧迷上了《还珠格格》连续剧,看了若干遍字幕都背熟了,然后买了本《还珠格格》小说,就读下来了。然后他们就给她看金庸小说的连续剧和小说,海外教小孩中文的可以借鉴一下这个方法。

              表达和语言没关系,是鼓励的问题。我儿子上幼儿园老师就教他们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感受了。我至今记得那篇文章:“小月对着我打了个喷嚏,我不知道谁打的喷嚏,我回头看到她才知道是她打的喷嚏”。完了。就这篇文章,来来去去就是小朋友的名字和打喷嚏三个字,老者郑重其事地帮助把这篇文章订上封皮封底,写上《小月对我打了个喷嚏》的标题。幼儿园就开始表达了。这就是北美教育。

              以汉语不易表达为借口我是不以为然的。

          • 家园 希望在你们身上

            我曾经回国试过,想在大学推广持批判态度读书的方法,结果,海龟怎么能只教书不做科研呢?败下阵来。

            • 家园 哈哈哈哈

              在国内是制度决定一切,个人主义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不改变周遍环境的气候,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单枪匹马很容易被淹没。

              这其实与教书和科研无关

              唵啊吽兄勇气可嘉,要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