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穿越小说指南 -- 江城孤舟

共:💬144 🌺2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些新的想法

            周末又翻了一遍叶永烈的《是是非非“灰姑娘”》,验证了我的记忆没有错误——即80年代的科幻繁荣的衰落那场争论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那场争论很复杂,叶的书有一个问题就是只给出了自己的复信,并没有列出《中国青年报》科普小议专栏的批评文章,因此到底哪些文章是上纲上线哪些有道理的我无从判断。但是有一点,以意识形态的原因我是反对的(比如批《黑影》)。但是,当时的科幻小说是有一部分宣传伪科学的内容(至少我看到的有郑文光的一些讲特异功能小说),对这些小说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来,我不认为这是错误的,而且叶先生在当时对有些内容是相信的(参见他提到“耳朵识字”的事情),当然这在当时伪气功、伪科学很活跃的情况下,对科幻作家是不应该过分苛求的。

            对于您所提到的行政手段干预的问题,我认为确实是不合适的。但是问题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看,我认为科幻小说是受了其他东西的连累,打击扩大化了,但是是因为这个对于您的“扼杀繁荣的萌芽”,我不是很同意。叶先生作为当事人,《中国科幻小说的低潮及其原因》一文中给出了几个原因,过多行政干预不过其中之一而已(其他几个是:科学气氛的日益衰退,科学届的批评,文学界的不重视,中国科幻缺乏力作)。

            另外一个需要说的是,当时某些行政方面的事情,并非是对科幻小说本身,而是对叶永烈等几位科幻作家个人有影响。

            关键词(Tags): #中国科幻小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把科幻小说加上科宣传伪科学罪名太沉重

              我反对的就是这个,科幻小说是用特殊的环境来表现生活,不是科学著作,要了解科学应该去读教科书.

              • 家园 其实这个就又回到姓科姓幻的争论了

                争到现在也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科幻本身是复杂的,无论从题材还是从里面涉及到的科学内容来看。您的“科幻小说是用特殊的环境来表现生活”的说法我是同意的,但是科幻作家们并不都是这么看,读者们也未必能分得清楚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作家想象的。

                我觉得,如果从一个已经证实的科学结果进行推论和设想,您的说法并没有问题;反之,如果基于已经是被认为是伪科学的东西,说是宣传伪科学也是自然的。科幻作家本身的科学素养和科研人员比自然要差一些,加以要基于当前的科学研究,又要超越,所以有的时候很受当时科学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科幻由于带个科字,陷入这个争论是很正常的。科幻小说中涉及到宣传伪科学的例子不少见,比如我提到的郑文光晚年的一些关于特异功能的作品,王晋康的1997年发表的《生死平衡》。尤其是王晋康先生,居然在非典时候自称他当年在《生死平衡》中就预言了非典,这个就是有点过了。

                但是,我认为当年的争论中,由于受当时社会的大气候影响,有的批评是左的,不合适的。但是确实是当时的科幻自己也出了一些问题。其实,科幻作家不要老强调科幻小说能预言未来的科学发展,这个对自己很不利。

                • 家园 科幻小说预言未来确实有点无聊

                  但是认为科幻小说必须在一个已经证实的科学结果进行推论和设想这个我不赞同,其实还是回到了原来的问题,幻想小说必须按现在科学进行推论和设想,那连凡尔纳的小说都是伪科学了,那个大炮发射炮弹上月球的小说,按科学合理推论可行?

                  • 家园 可能我说的不够清楚

                    看来我们的观点没多大的差异,不过是你看重的是外因,我看重的是内因罢了。

                    我想指出的是硬科幻中的问题。基于目前科学知识来做这个推论也许正确也许不正确,因为受认识的局限,但是不能说是伪科学。您对凡尔纳的说法我不同意,凡尔纳的虽然方法不可行,但是绝对扯不到伪科学上,他的想法科学原理上问题不大,只是技术上不可行,这个您的想法有问题。

                    其实,根据我能找到的史料来看,科幻小说有宣传伪科学之嫌多半是科幻作家自找的,因为有些科幻作家愿意强调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性以及对科学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每篇作品都是那么经得起推敲。其实,科幻小说就是小说的一种罢了,您的说法和我是一致的。

                    关键词(Tags): #中国科幻小说
                    • 家园 如果科学上不合理就是伪科学那科幻小说能幸存的没几部

                      比如凡尔纳那部用大炮打上月球的小说肯定是不合理的,完全没考虑后坐力的问题.我说这个就是强调用科学合理性来评价幻想小说本身就是荒唐的.

          • 家园 我个人认为

            80年代科幻小说的繁荣戛然而止,那个“姓科姓幻”的争论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其实,当时国内的作家就那么几个(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叶至善等),而且当时年纪都很大了,作品数量比较有限,除了翻译和介绍国外的作品之外,光靠他们的作品肯定不行,当时不少集子都是把他们50、60年代的作品再版一次。

            而当时大众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望和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科普类杂志和科幻杂志涌现很多(到图书馆期刊室翻翻就会发现),但是能够撑下来的也不过寥寥,其中稿源和订数我想是一个原因。我个人认为,即便没有这个争论,当年科幻的繁荣也维持不了多久。除了可以对比同时代的科学杂志之外,还可以看看《科幻世界》杂志的情况,90年代之后是没有“姓科姓幻”争论的,但是如果翻阅从90年到现在的《科幻世界》杂志,会发现小说质量在下降(我个人观点),其中95~97年的质量最高,原因就是当时有很多好的科幻作家在写作(王晋康、绿杨、柳文扬等),但是现在这些作家作品少多了,而能够写出同质量作品的新人并不多,这与我认为的80年代情况有类似的地方。

            • 家园 握手,握手,同感,

              我也是97年开始订阅《科幻世界》的,97,98,99这几年几乎都在追,个人觉得98年也还是不错的(这一年的期刊是我保存得最完整的),刘慈欣何夕还有星河那时候也都正在风头上,但是后来年纪稍长,上了初中以后就抛弃了其正刊,进化到只买增刊,因为往往有很多国外的好作品翻译在增刊上,何夕也不怎么看了,刘慈欣倒还在高中继续追过一段时间。最开始只是以为是自己长大了眼界不一样了,后来才反应过来,《科幻世界》确实不如当年了。

            • 家园 真的繁荣是凭空冒出来的?

              没有数量哪来的精品?姓科姓幻”的争论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但是却是主要原因之一。80年代那次争论结果就是行政干预把科幻市场化的幼苗扼杀掉。一种文学从翻译引进开始有什么奇怪的?有需求自然有人写,写的人多了才可能出好作品。当时国内的作家就那么几个,80年代那次波折又导致后继无人。全国只有两家正规的科幻杂志,当初扼杀掉几家?真的繁荣从来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恰恰是在鱼龙混杂才能淘汰出来的。

              • 家园 可能我说的不够清楚

                我的意思是您认为的80年代初的繁荣并不是真的繁荣,因为没有足够数量的作品支持。而且除了郑、童、叶等人之外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科幻作家,因此才出现这几位停笔之后就没有什么科幻小说了。

                我认为那场争论对中国科幻的发展影响肯定是有,但是仅仅是原因之一,您认为是主要原因我持不同看法。如果具体到郑、童、叶个人,争论对他们辍笔或者转向还是有很大影响的,但是您认为的扼杀中国科幻繁荣和市场化的萌芽的主要原因我还是有不同看法的。我上面提到过,在80年代众多的科普杂志,撑到90年代的又有几本?这个可是不受争论影响的。对于杂志,稿源和订数是能否生存下去的重要因素,稿源有限,读者群那么大,是支撑不了那么多科幻和科普杂志的。

            • 家园 这是实话

              其实从80年代至今,我们中国的科幻需求一直不能完全依靠国内作品来满足。几年前一直被提到的一句话就是:全国只有两家正规的科幻杂志,除了《科幻世界》外,就只有似乎是山西某地一本不知名的杂志了。

              而《科幻世界》应该说自2000年后走的是更加迎合大众的口味,至今我都觉得当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事件非常诡异。在90年代兴起的作家中,现在柳文杨逝世了,王晋康跑去搞什么“生死平衡”医学,星河也很让人失望,似乎只能寄希望于刘慈欣了。

              • 家园 确实如此

                80年代的科幻繁荣,其实主要靠介绍国外的作品和再版本土作家早年作品为主,只有很少的当时写作的作品。我开始读科幻小说的时候,正是思索网友所说的国内科幻繁荣被“姓科姓幻”争论中止的4~5年后(86~87年),其实当时的作品也并没有多少,这种繁荣不是真的繁荣,本土作家的作品我几乎可以数的过来。其中郑文光先生的作品比较多也质量比较高,但是多是早年写就(50年代至70年代),而郑先生80年代写的一系列科幻都是和特异功能有关(我有这个集子);叶永烈先生写的比较多的是金明系列,不过我觉得只适合中学生阅读;童恩正先生的名作多是短篇(如《古峡迷雾》、《美洲来的哥伦布》等),其他作家的作品多为短篇且数量很少。当时市面上我见到的书是《五万年前的客人》、《古庙奇人》、《飞向人马座》、《魔鬼三角与UFO》等等(年代久远,恐怕有记错的地方),杂志有《科幻海洋》以及一些杂志间或等一些科幻小说,并没有多么繁荣,这和90年代初、中期情况也差不多少,是远不能和现在相比的。其实当时本土作家也就是以郑、童、叶等人为主,所以郑因病辍笔,童去国又英年早逝,叶改写传记文学后,国内直到90年代就没有什么科幻作品了。

                其实,我认为,科幻小说的发展与当时科技息息相关。80年代初期是由于中国刚刚改革开发,看到了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接触到很多新技术,而到中前期就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可写,所以作品匮乏甚至去写特异功能有关的科幻小说(这个当时称为人体科学,连钱学森老都相信,作家们相信也是很正常的情况,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评价这件事情)。90年代互联网络的发展也是如此(星河的《决斗在网络》等一系列),而目前来讲暂时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技术,加之读者可选择的余地较大,所以科幻的衰落很正常。

                另外,科幻小说的写作对作家要求比较高,除了文学素养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对新技术、新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能力,这使得能够胜任的人不是很多,我认为写作一部好的科幻小说的工作量应该远大于写一部普通小说或者其他作品,因此在国内作家多是业余写作的情况下,希望涌现更多的科幻作家和更多好作品明显是不实际的,所以现在只剩下刘慈欣先生为主力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 家园 无所谓了,他说他的,我们看我们的

            同样的逻辑多少年前也曾用来对付爱情小说和武侠小说。

            科幻小说,是倒霉了,但与其说是倒霉在这些议论上,倒不如说是倒霉在市场化不够,竞争不过爱情小说和武侠小说,被这些议论断了官方的财源,就一蹶不振了。

            穿越小说就没有这样的问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