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采访手记(一) -- 梦秋

共:💬12 🌺7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采访手记(一)

    采访手记(一)

    ——立此凭证,仅供记帐

    (一)巴罗佐伊克拉德

    不知不觉中,到达北京已经有一个月了。北京用极其灿烂美丽的金色秋天迎接了我——这种感觉是难以形容的。穿行在蓝天笼罩的街巷之上,落叶飘飘,清新的空气随着阳光流溢。今天,最高温度终于降至摄氏10度之下,然而这一切却更让我更觉得四处空气芬芳清冽。

    这一个月里,工作强度恰与气温成反比。4个星期之中,先后进行了四次采访,一次电话采访,参加了三次媒体活动,外加约稿十数篇。作为没有采访证、没有记者证也没有暂住证的“三无”记者,每天都奉敕四处奔波,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忙得像个北京街头冻不死的苍蝇。

    首先参加的一个活动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北京的一个记者招待会。如此重量级人物,入场竟然没有安检,实出我意料之外。欧盟大使馆的新闻大厅四处塞满记者,十多部摄像机在后场环状摆开,阵势颇为吓人。挤进会场之后发现巴罗佐离我尚远,只够看清眉眼。各国记者表情十分严肃,互相并不搭理。巴罗佐发表一通演讲之后,只回答了三个提问便匆匆离去。

    巴罗佐是欧洲政坛上出了名的左派人物,但是此番演讲却全是经济问题,倒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立场,显见访华目的十分突出。这个家伙一边演讲,底下一个鬼子新闻官便一边用中文翻译。我的位置极其不好,左耳朵是巴罗佐的葡萄牙英语,右耳朵是新闻官的洋泾浜中文。既然不长于分心作左右互博之术,英语和汉语便胡搅蛮缠在一块,我听到一半只好远远地向老巴翻白眼,然而毕竟捕捉到了一句他的重要台词:

    “中国必须在金融海啸对世界经济构成巨大冲击的时候,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

    看来半年之前传递火炬时我们遭受的倨傲与欺凌,对他们来说与责任和义务无关。

    巴罗佐开完这个记者招待会的第三天,就召开了令人瞩目的亚欧峰会。当时的中国,四处在讨论着如何拯救世界,该不该购买美国国债——如果说这就是中国应该承担的“更大的责任和义务”的话,那几天里因为“万国来朝”的狂热很快就因为更加理性的声音出现而渐渐消退了。

    现在想起来很可笑。指望一个专制国家来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这岂不是与虎谋皮?亚欧峰会时期的欧洲,各个国家也都乱了阵脚,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这段时间来中国领导人参加的峰会委实不少,每一次峰会,都是一个认清形式的过程。这年头,我们已经无需劳驾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送进某个峰会,不像荷兰和西班牙等没落国家,为了去趟华盛顿拍照,居然大开口水仗。

    完成欧盟大使馆的新闻发布会,仅隔一周便是法国负责经济事务的国务秘书伊克拉德访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这位女士在中国事先考察了一周之后才来到北京,将其作为访华的最后一站。此前走了几个城市,看了看中法合作的各种项目,尤其是核能合作项目。这次新闻发布会上,我终于意识到此前学习的两年半法语基本上还给了从前的漂亮法语老师,因为伊克拉德全部在说法语。我光能够听懂几个词语。法国大使馆这帮人脑袋里也不带个转弯的,安排了一位新闻秘书坐在中国女记者当中,众星捧月一般。害我在美女记者身边探头探脑之后,听到的中文翻译全部都像蚊子似的嗡嗡叫。

    但是,似乎从巴罗佐到伊克拉德都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你从他们的发言当中,找不到对中国的任何抨击。经济问题,始终都是帝国主义国家群体和所谓老牌威权国家之间永恒的话题。

    两次采访都没有做稿。因为这些记者招待会的东西太单薄了,不合适用于周刊类平面媒体。

    • 家园 秋秋下次出席记者会

      记住举木牌一块,上书"我是阿扁",一定会有免费专职翻译配备滴

    • 家园 时隔半年,英国正式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的主权无异议

      BBC、CBC都是酸酸的,很不甘心这等好话题就此要消失了。

    • 家园 老弟赶紧在天安门广场再拍一张照片

      让媒体同行发表在台湾,声称阿扁穿墙有术,已经再访北京。现在在监狱和医院练习辟谷神功的是阿扁的替身。

      11月了,去西山和香山的时候到了。

    • 家园 立此凭证,仅供记帐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

    • 家园 【原创】采访手记(二)波兰斯基

      采访手记(二)波兰斯基

      到了周末,扑啦啦啦直奔积水潭附近的波兰电影展览去了。那儿来了个稀奇人物:罗曼波兰斯基。

      没看过《钢琴师》的朋友可能不多。波兰斯基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拿了奥斯卡奖,因而蜚声全中国。但是我对他却感冒不起来,因为我觉得同样是反映犹太人在二战命运的电影,《辛德勒名单》要比《钢琴师》具有更大的情感震撼力和审美价值。这个,也许是我因为先看了《辛德勒名单》而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况且我除了《钢琴师》之外,还没看过他导演的其他作品。嗯,在这儿先检讨一番。然后再争辩一下:《钢琴师》的叙事结构相当不错,但是我却一直没有从中找到让我感动的力量。《辛德勒名单》尚可给人带来希望,《钢琴师》却是灰暗的,虽然后者是彩色故事片。

      正因为对波兰斯基不了解,此前还专门花了一整天时间去阅读波兰斯基的自传,上网浏览了一大批关于波兰斯基的网页,这叫做足功夫,省得到时候提问时抓瞎。看波兰斯基自传,乖乖龙的东,这老头儿一辈子都在和各种各样的死亡和绯闻打交道,端的是个不平凡的任务。

      采访是6家媒体同时进行的。有精明的记者为了和波兰斯基套近乎,事先给他买了带有中国风格的纪念品,站在旁边的我很是眼红。下一回我一定依葫芦画瓢,也买个啥给采访对象,当然下回的采访对象最好不是眼前75岁的老头儿。

      从外表上来看,你看不出这个小个子波兰犹太人有75岁。他个子敦实,头发灰白,发型略有爱因斯坦特征。犹太人特征的大鼻子很容易辨认,眼光有点游移,说话很缓慢,带有浓重的口音,天知道是东欧的还是阿拉伯或者是拉丁民族的调调,因为波兰斯基会说好几国鸟语,由此导致的采访后遗症就是,我后来在整理他的采访录音时累得够呛。

      群访是一个费力的活儿。半年多前在广州群访安东尼吉登斯,十几号记者围着一老头叫唤得像春天池塘里的青蛙。我算是运气不错的那种,逮着最后一次机会问出了我的问题,为此我后来以自己成为最后一只成功的青蛙而大大骄傲了一番。这次只有6家媒体采访,我原来以为工作强度会减轻不少。哪知道上来之后,一个不知何方的记者立刻开始紧紧抓住波兰斯基一路问了下去,那阵势就像警察在逼供嫌疑犯,整一副要吃独食的样子。

      这回遇上了硬爪子,我暗暗叫苦。说句不客气的话,我是那种遇强则强的人,倒也不害怕目前这种局面,只迅速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抓住波兰斯基语气当中的一个停顿,就把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抛了出去。接下来就和那小子展开了一场竞赛,唱双簧似的倒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有好长一阵子别的媒体一句话都没有插上。

      不过连续提问之后,我们两个人的储备问题基本告罄。接下来有点乱来,提问渐渐变得八卦,甚至有点无厘头。那记者一度给逼得黔驴技穷,干脆问波兰斯基:“你怎么定义‘爱情’?”

      这种空虚而无聊的话题是采访的大忌,除非受采访者本身有兴趣和记者讨论类似的题目。这就好像我中学时代一个傻冒女同学摆出一个琼瑶小说女主角里的一个pose,然后嗲声嗲气地问:“你怎么看待人生”一个样!波兰斯基开始反弹起来,不客气地回答说:“你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

      这老头儿和媒体的关系从来就没好过。这会儿在闪光灯和机枪一样横扫过来的问题之下,怎么可能从容淡定去回答这类风花雪月的问题!他又不是艳照门里的明星。

      后来采访完毕,我偷偷对这个对手说:“哥们,你提的问题是不是太着急了一点?”

      这个死活不肯透露自己媒体名字,也不肯交换名片的家伙振振有词地说:“那是当然!我怎么可能让你们抢了话题。”

      这话说得我老大不高兴。有限的时间里问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才能做出出色的访谈。你小子问的这种低级问题,没一个记者愿意往自己的访谈录上面放,还浪费了大家的时间。

      会场上还有一个不知哪儿来的记者用波兰语提问。波兰斯基当场还用英语说了一声:“是不是该用英语转述一下你的问题?”

      波兰语记者愣了一下。可能她的英语表达并不好,所以没有回答。可是,见鬼,在场的都是中国记者,用汉语转述一道问题不成你还哑巴了?

      波兰斯基便用波兰语回答了她的问题。

      理所当然,采访完毕之后,每个人心中都对这个波兰语记者感到极其不爽。

      波兰斯基采访记录(基本无删节版)

      外链出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