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越军防空军的早期发展 -- 忘情

共:💬40 🌺65 🌵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越军防空军的早期发展

                

    越军人民军防空军是在抗法战争、抗美战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1953年9月,在中国的无私援助下,越南人民军在中国境内接收装备,成立了第一个37毫米高炮营,随后,又在中国境内装备、训练了两个高射机枪营。

    训练刚刚结束,这些新组建的防空部队就匆忙编入351工炮师,参加了奠边府战役。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高炮营、高射机枪营共击落击毁各型飞机62架,遏制了法军空中优势,切断法军空中运输线,为战役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4年抗法战争结束后,越军在参加过奠边府战役的一个37毫米高炮营和两个12.7毫米高射机枪营的基础上,扩编成六个防空营,并就此组建了第一个防空师-361防空师

    至1955年8月,中国先后帮越军装备、训练了六个中径高射炮营、13个小口径高射炮营。同时帮助集训了全部高射炮部队的连以上军事干部。还帮助所在部队建立起训练工作制度和武器、器材保养制度及正规生活秩序,为尔后部队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1963年10月,越军将防空部队并入空军,称为防空空军。

    在抗美战争中,越军防空部队得到了迅速发展壮大。到战争结束,已经拥有7个防空师,2个雷达师,1个雷达兵司令部,共17个地空导弹团,20个高炮团,5个雷达团,并设有7所防空学校和7个修理工厂。共计5万5千人,拥有各型防空导弹发射架1000余部、各型高炮2100余门,司令部设在河内白梅。

    各防空师师部直辖指挥、汽车、卫生、警卫四个直属连(排),但各师下辖的防空导弹、高炮部队数量并不统一。

    361防空师下辖4个防空导弹团、4个高炮团;

    363防空师下辖3个防空导弹团、3个高炮团;

    365防空师下辖3个防空导弹团、1个高炮团;

    367防空师下辖2个防空导弹团、4个高炮团;

    369防空师下辖1个防空导弹团、3个高炮团;

    375防空师下辖3个防空导弹团、1个高炮团;

    377防空师下辖1个防空导弹团、4个高炮团;

    两个雷达师共装备513型警戒雷达44部,406型警戒雷达6部,514型警戒雷达22部,843型警戒雷达13部,以及部分407型、П-8型、П-10型、П-12型、П-15型警戒雷达和П-20型、П-35型引导雷达。

    不过,这两个雷达师的编制并不统一。372雷达师下辖3个雷达团,374雷达师只辖2个雷达团。

    越军防空导弹团编制约700人,辖3个导弹营及技术营、指挥连、卫生连和警卫排。

    防空导弹营是基本的作战单位,每营编制约180人,辖导弹连、通信连、雷达连、技术连和发射控制班。

    越军防空导弹部队主要装备苏联援助的萨姆2、萨姆3、萨姆7型地对空导弹,也有部分中国援助的红旗-2型地对空导弹。部分导弹营还编有高炮连,约70-80人,装备37毫米、57毫米、100毫米高炮或12.7毫米高射机枪。

    高炮团编制约1000-1400人,边3-4个高炮营,以及指挥、运输、卫生、警卫等直属连(排)。装备57毫米以上高炮72-96门,或37毫米高炮54-72门。

    高炮营编制约300人,辖3-4个高炮连。装备57毫米以上高炮24-32门,或37毫米高炮18-24门。57毫米以上高炮连为8门制、37毫米高炮连为6门制。

    在抗美战争中,越军防空军一般按目标主次部署兵力。以主要兵力、兵器保卫重点目标,以部分兵力实施机动作战。在抗美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曾在河内地区部署了75%的防空导弹部队,在一些重要干线的要害地区,部署了60%的高炮部队。剩余40%的高炮部队基本上以小口径高炮为主,一般以营、连为单位实施机动作战。主要战法是在敌机经常出入的航路、重要检查点、连续侦察的目标、已暴露的防空阵地附近预先设伏。

    抗美战争期间,越军防空阵地一般采用防空导弹和各种口径高炮混合配置,形成高、中、低多层对空火力网,以达到以小制低、以大制高,相互配合,互相掩护,消除火力死角的目的。防空导弹阵地附近一般都配置小高炮和高射机枪。高炮阵地内也以各种口径高炮与高射机枪混合配置。在保卫交通线时,则采用高炮、高射机枪、步兵轻武器交错配置。防空导弹和100毫米高炮主要打8000米以上的目标。

    要地防空的火力部署,一般均成环形掩护,突出重点。防空导弹多以团为单位,采用集群式队形,以要保卫的重点目标为中心,内圈与外圈、固定与机动相结合,在主要方向上形成50公里以上的火力纵深,形成在来袭敌机投弹前便遭到地面由远及近的连续打击的态势。内圈阵一般比较固定,通常部署在对方飞机来袭的主要方向,距离要保卫的目标约10至15公里,但至少有一个导弹营部署在目标附近。外圈阵地一般部署在对方飞机来袭航线两侧,通常距离要保卫的目标40至50公里,并随时变换阵地位置。外圈火力网与内圈火力网互相衔接。营与营之间的距离一般在10至16公里之间。高炮部队主要部署在对方飞机主要攻击方向上,在充分发扬力的前提下适当疏散配置,以确保各连能互相掩护、集火射击、隐藏伪装、减少伤亡为原则。通常情况下,各炮位间隔20至40米,37毫米高炮连间隔500至1000米,57毫米以上炮连间隔2000米左右。

    集火近战是越军防空军的主要战术。对付一个空中目标,通常动用至少两个防空导弹营,高炮至少三个连进行集火射击。开火时机以既有效打击敌机,又能在敌机攻击前将其击落为原则。一般在敌机投弹前二至三秒钟稳定时间内,全营(连)作一次集火齐射。对于低空敌机,开火距离一般为:85毫米高炮4000至6000米,37毫米高炮2600至3000米,高射机枪1400至1600米。对可能使用空地导弹进行攻击的敌机,开火距离适当增大。为了保证集火近战、适时开火,保卫同一目标的防空部队,通常都实施统一指挥。

    为了隐藏自己,迷惑敌机,越军防空军除设置基本阵地外,还在可能作战的地域构筑预备阵地,在空旷地区设置假阵地。基本阵地要求能够承受空地火箭攻击,并种植蔬菜、庄稼或移植草皮加以伪装。基本阵地暴露后,不管是否遭到攻击,都立即转移至预备阵地。防空导弹一般齐射一至两次后即利用夜晚转移至预备阵地。

    为了诈骗敌机中伏和分散其兵力,越军防空军常在假阵地和已经放弃的阵地上,组织少数兵力佯动。如利用就便器材设置假雷达天线、假高炮、假发射架,并在敌机临近时施放烟幕,或引爆事先埋设的炸药包,冒充火炮射击征候。在已经放弃的防空导弹阵地上,经常秘密调高炮和高射机枪部队,伏击敌机。

    在对空情报方面,越军防空军除了充分利用雷达警戒系统,加强技术侦察,捕捉空中目标,提前预报空袭征候,还将高炮指示雷达和炮瞄雷达按方向划分对空监视区域,以扇形搜索为主。在雷达盲区和敌机经常出现的方向,以及防空阵地遮蔽角大的山头上,广泛设立对空观察哨。高炮营一般在距阵地8至10公里的地域设置1至2个远方观察哨,高炮连则在阵地上设置对空观察员,形成有重点的环形观察网。此外,在越北区各省、市、县、乡还普遍建立群众性的对空警戒和警报网,在敌机经常出没方向的山顶、河口、海边设立对空观察哨,监视低空、靠山、顺河来袭的敌机。

    在抗美战争中,越军防空部队战果卓著。战后,越军全面向苏军学习,仿效苏军体制,于1976年10月将空军和防空空军分开,正式成立防空军。

    元宝推荐:MacArthur,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忘情兄可否提供多些资料呢 花谢!

      不知是否可以提供一些中越防空部队的战果统计以及战术成果呢?印象中,第一千架战果是中国援越部队创造的。至于对付美国反雷达导弹攻击的战术,印象中也是中方先研究出来的。而对付美国子母弹、菠萝弹的空袭好似越方先找到用藤木做保护的战术。可惜,貌似小越不大承认中方的战绩哦。

      • 家园 这方面的资料我手上很缺

        能找到的也就大体上这些了。至于中越防空部队的事,两家的说法大不一样,在缺乏材料映证的情况下,不好轻易下结论呀。

        越方肯定在战争中也总结反空袭经验,但在阵地附近挖阻断沟,防止菠萝弹满地乱滚,以及在阵地上挖小洞,将那些满地乱滚的小弹踢入洞中再用脚踩住洞口,这些似乎是中国防空部队的首创。不过我对这种办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存疑。

        至于战果,一方面越方防我之心甚重,极力要想缩小中方部队的影响,另一方面越方要飞机残骸才认战果。我方击落的美机往往不是落到我防空部队范围之外就是朝北部湾飞,以便美军救援飞行员,残骸落入大海中自然无证据。

        因此越方承认的我方战果要缩水一半以上。

        在这方面我的资料不多,希望发动河友们广泛搜寻,共同探讨

        • 本帖(曾)被判违规,无申诉/道歉帖,未达标。

          家园 【文摘】抗美援越:中国高炮部队曾让美军如此胆寒

          抗美援越:中国高炮部队曾让美军如此胆寒

          1964年8月2日,美国海军驱逐舰"马多克斯"号窜到北部湾,进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海,被越南海军赶出领海。美国以此为借口,派出飞机轰炸越南北方的义安、鸿基、清化等地,制造了"北部湾事件"。从此,美国把侵略战火从南方扩大到北方、企图采取"南打北炸"、"以炸逼和"、"逐步升级"等手段来压服越南人民。美国使用的战斗机、攻击机都是60年代前后生产的先进飞机,主要有F-100、F-

          104、F-105、F-111、F-4、F-8、A-4、A-6、A-7型等。美机在轰炸过程中,还不断改变战术手段和改进武器装备,如攻击地面高炮阵地时,不仅采取反高射炮机动,还对炮瞄雷达实施干扰、使用"百舌鸟"反辐射导弹进行攻击,以及投掷具有较大杀伤力的钢珠子母弹、气浪弹、凝固汽油弹、毒气弹等武器进行压制和摧毁,这给地面防空部队作战造成极大的困难。

          越南政府在人民军防空部队英勇抗击美机轰炸的同时,请求中国政府派防空部队支援。入越的中国高炮部队主要担负北宁至凉山、安沛至老街、克夫至太原的铁路线以及太原钢铁基地等重要目标的防空作战任务,并掩护中国援越工程部队的施工。从1965年8月至1969年3月,先后赴越轮战的中国高炮部队和配属的防空部队共有16个支队辖63个团,总计约15万人,其中空军高炮部队先后有8批7个师辖26个团零8个独立营及配属的9个探照灯营、14个雷达连。他们使用的武器装备主要是老旧的85毫米和37毫米高炮,只装备少量50年代后期生产的57毫米、100毫米高炮,和14.5毫米高射机枪。

          中国空军人越高炮部队广大指战员针对美机活动特点,研究了多种机动灵活的战法,充分发挥老式装备的威力,打击美军优势装备的飞机。在3年零7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空军入越高炮部队与美机作战558次,取得击落美机597架、击伤479架的光辉战绩。自己在作战中战损兵器23件,有280人英勇牺牲、1166人光荣负伤。打出了军威、国威。

          敢于集火近战

          高炮部队集火近战,近似于陆军战士在战场上拼刺刀。所谓"集火",就是集中一定范围的火力,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突然开火,打击一架敌机,以密集猛烈的火力增大命中率。所谓"近战",就是参加集火的高炮部队,适当压缩开炮距离,把敌机放到高炮射击最有效的距离上来打。"集火近战"是中国空军入越高炮部队在反空袭作战中,争取主动,歼灭美机,保护目标安全,保存自己最有效的战法之一。这种战法的好处是:几个或十几个高炮连队,同时对一架敌机开火,火力密度大,开炮距离近,弹丸运行时间短,杀伤威力大,敌机机动余地小,命中率高;而且便于逐次转移火力,达到有效歼敌的目的。但贯彻这种战法,要有整体作战思想,要有不怕敌机把炸弹投到自己阵地上的勇气。

          1965年11月16日,中国空军首批入越作战的高炮第23团,在保卫越南宋代铁路桥的战斗中,敢于集火近战,取得了击落敌机4架、击伤3架的战果。该团在半年时间里,利用集火近战的战法,取得了六战五胜的战绩,共击落美机23架、击伤8架,胜利完成了入越作战任务,受到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并获得越南胡志明主席颁发的"决战决胜流动红旗"的崇高荣誉。

          集火近战的战法在尔后入越参战的空军高炮部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不断提高,如高炮7师在保卫交通目标时,部署在克夫24个炮连、布下12个炮连、寨高7个炮连,于1968年1月5日当大批美机来袭时,各高炮连接上级指挥员下达的命令,及时捕捉到目标,前沿炮连压缩开火距离,在11次对空射击中,有10次是3个高炮连以上集火射击1架敌机,其中7次是5个高炮连集火,最多时集中12个高炮连火力打

          1架敌机。这次战斗,由于集火近战战法运用得好,共击落敌机9架、击伤5架,荣获中央军委的通报表彰。集火近战的战法,在组织指挥上必须统一行动,令行禁止,叫打就打,叫停就停,叫转移目标立即转移目标,做到齐打、齐停、齐转的要求;在操作技术上,必须达到捕捉目标快、求出诸元快、射击动作快的要求。

          灵活实施机动

          高炮部队作战,必须依托阵地,阵地一旦被敌发现,对空作战就比较困难。中国空军入越参战的高炮部队,根据美机空袭航线和战术手段的变化、保卫目标安全的需要以及地形条件的情况,不断转换阵地,即打即离,打一位换一个地方,始终让美机飞行员捉摸不清,使其在飞行中提心吊胆,这是打击美机的又一个成功的战法。

          高炮部队在实施机动作战时,经常采取"真真假假、隐真示假、诱敌上钩"的做法,出敌不意地打击敌机。如空军高炮第23团在越南宋化地区打了几仗后,阵地已经暴露,于是他们机动到保卫目标东南一侧的新阵地部署,并做好伪装隐蔽。在原阵地上设置了假高炮、假人,当有敌情征候时派出少量人员到假阵地上作暴露佯动,吸引敌机进入伏击圈。1965年12月1日下午,当美机临空前,该团5连派出副排长孙运金到假阵地上活动,他先将一束束手榴弹拉响,以浓烟作掩护,同时也有意给美机暴露"阵地"位置,然后他在这门假炮转动几下,又跑到那门假炮转动几下,把敌视吸引过来。敌机果真向假阵地俯冲,投下了几颗炸弹,他被掀起的泥土埋了半截身子,当他爬出来后,又继续去甩手榴弹,再转动假炮。这样,美机第1批4架战斗轰炸机鱼贯进入,先后向假阵地俯冲轰炸,这正好为转移到新阵地上的高炮第23团创造了有利条件,向敌机猛烈射击,其中一架美机尾部被打掉,坠在6连阵地附近,飞行员毙命。高炮5连副排长孙运金被誉为"孤胆英雄"。

          像这样的兵力机动、阵地转移是十分频繁的。空军高炮第5师1967年5月至1968年1月在越南谅山、宋化、外苏地区作战期间,组织机动作战96次,击落美机85架,占该师击落美机总数的47%。如1967年8月13日,该师15团所属的2、3连(装备85炮)和配属的独立高炮营的3个37炮连和1个145高射机枪连在谅山地区的3次作战中,击落美机6架、击伤3架。战后,高炮15团判断敌机可能要来报复,于是决定从临近的宋化地区抽调所属的2个37高炮连,加强凉山地区的兵力,不巧的是当夜下起了大雨,道路泥泞,行动十分困难,这两个炮连冒雨急行军50千米,到次日早晨进入预定设伏阵地,刚做好战斗准备,8时12分美军4批32架攻击机,就从东南方向依次进入,攻击高炮3连阵地,这时高炮15团集中8个连的兵力集火近战,又击落2架美机,取得了新的胜利。随即,他们又转到新的阵地上去作战

          不断改进战术

          中国空军入越参战的高炮部队兵器比较落后,效能低,只有充分发挥兵器威力,不断改进战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才能取得战斗胜利。

          如美机在越南战争中,开始使用"百舌鸟"反辐射空对地导弹专门用来攻击地面高炮部队的炮瞄雷达。该导弹长3.05米、直径为0.2米,全重177千克,有效射程12-16千米,最大M数为2,弹头装有烈性炸药。该导弹由美军A-4、A-6、A-7、F-105、F-4型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挂载,当截获目标后发射,自动追踪。我高炮部队经过多次战斗,在分析了炮瞄雷达被击中的教训后,逐步总结出对付这种导弹的措施:即"早开机、近升压、断高压、摇摆天线、断续开机"等一整套战术,操纵员掌握后,大大减少了炮瞄雷达被敌"百舌鸟"导弹命中的概率。

          1967年7月5日,高炮5师在保卫宋化铁路桥的战斗中,美机首先对炮瞄雷达发射了一枚"百舌鸟"导弹,我雷达观测员及时发现其信号后,果断采取摇摆天线、断高压等办法,摆脱了该导弹的攻击;当美攻击机进入我高炮有效射程时,炮瞄雷达又立即加高压,稳准地测得高炮所需的射击诸元,当即将美机击落,这是敌人始料不及的。据有关资料统计,美机在越南战争中发射"百舌鸟"导弹的命中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平均仅为6%。可见,任何先进的武器都有其弱点,都可以找到对付它的办法。

          又如美机在对北越的空袭中,大量使用一种对人员杀伤力很强的钢珠子母弹,它由许多小型子炸弹集装在母弹箱内。这种炸弹爆炸后,内藏的数百个子炸弹飞散得很广,覆盖区域很大,杀伤破坏面积大。据统计,这种子母弹造成的伤亡人数占美机空袭总伤亡人数的50%-73%。中国空军人趁参战的部队在实战中通过一系列血的教训,逐步总结出一套对付它的有效办法:即"小、深、坡、坑、沟、洞、盖、散"的八项措施,具体做法是:缩"小"掩体上口,增加掩体"深"度,将掩体积土的反斜面修成40摄氏度-60摄氏度的斜"坡",挖掘排弹"坑"、排弹"沟"和供人避弹的"猫耳洞"、T形"洞",给火炮器材(除炮瞄雷达天线外)都加上防护"盖",并在不影响指挥、协同和集火的前提下适当采取“疏、散”配置。当高炮部队采取这些措施后,人员伤亡和兵器损失大大减少。1967年7月6日,美机在我高炮2师6团在克夫、布下等地的防区和阵地上空,投下16箱子母弹共计5000多颗小炸弹,由于防御措施得力,全团无一人伤亡。

          英勇无畏的战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入越参战的高炮部队在与美机激烈的战斗中,涌现出无数英勇无畏、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悲壮雄伟的战歌。

          ....................

          1967年5月27日,我高炮2师5团在越南寨高地区抗击美军6批20架F-105、F-4

          型飞机的猛烈攻击,其中有8箱子母弹在2这阵地上爆炸,连长张宛度头部、左腿、胳膊多处负伤,指挥室被炸毁,无法实施指挥,他用一只脚蹦跳780多米,越过两道交通沟,站在阵地中央继续指挥战斗,打击敌机。

          ...................

        • 家园 《军事世界画刊》

          从今年第9期开始连载《回首越南人民军60年》,在最新的第11期连载三上防空部队的内容占了很大的一块,前几天刚好看到,里面有一些战果统计,觉得战果还是很大的,具体的就要再到阅览室去查了。

        • 家园 花!

          “越方防我之心甚重,极力要想缩小中方部队的影响”

          在阵地附近挖阻断沟,防止菠萝弹满地乱滚,以及在阵地上挖小洞,将那些满地乱滚的小弹踢入洞中再用脚踩住洞口

          看过这方面的文章,有某些当年老兵回忆是援越部队群策群力搞出来的(抗美援朝老经验结合越南实际),但也有回忆说是相当一部份办法是同越方交流学回来的。但以中国人头脑灵活性(以及解放军习惯的战术总结传统)对比东南亚人的懈怠习性来看嘛,疑问多多。

          不过,个人看法:“阻断沟”、“陷弹洞”、“藤护甲”之类的办法是有可行性的。

          • 花!
            家园 我主要是怀疑陷弹洞的实际效能

            且不说情况紧急时如何能从容地将小弹踢入洞中,要知道为了保证效果,洞径是不能比弹径大太多的,就是踢入后,用脚板踏住洞口,破片和冲击波是否能让人承受得住?要知道当年咱们穿的可是胶鞋,这种鞋底能抗得住吗?存疑

    • 家园 越军高炮部队组建和防空-空军分家时间

      1953年9月,在中国的无私援助下,越南人民军在中国境内接收装备,成立了第一个37毫米高炮营,随后,又在中国境内装备、训练了两个高射机枪营。

      ----------应为1953年4月1日

      于1976年10月将空军和防空空军分开,正式成立防空军。

      ---------应为1977年5月16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