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老兵观点】为什么中国从宋代开始没有向外开拓的梦想和勇气 -- 老兵帅客

共:💬64 🌺7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老兵观点】为什么中国从宋代开始没有向外开拓的梦想和勇气

    说明:这篇文章是应风雨声兄的要求而写的,其目的是说明我所理解的中国从宋代开始没有向外开拓的梦想和勇气的一些原因。按理这篇文章应该作为回复来发,但是因为要照顾原贴的话题集中问题和西西河规,决定单独作为新贴来发。另外,我的帖子一向存在不知道该发到哪里的问题,因此就先放在这里,由斑竹决定哪个版面更合适好了。下面是正文部分。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其扩张与否,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对资源的需要和对扩张成本的考虑。

    中国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到秦朝,其控制领域从最初的黄河流域中部扩张到了今天的北到长城沿线、南到越南中部,西到四川、云贵和甘肃沿线,这个范围基本可以看作是自然资源丰富区或者低成本区的最大部分,而周围则属于贫瘠区或者高成本区,进一步的扩张可能得不偿失。

    在这个扩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是对地方的控制和实力平衡问题,解决办法有两个:分封诸侯和建立郡县制度。分封诸侯实现了事实上的多元政治和名义上的共主(如夏、商、周),共主在其实力占优的情况下确实能够控制其所分封的诸侯(西周),但是一旦实力优势丧失,则只能够成为名义上的共主(东周);代价是实力为多个诸侯所控制时产生的经常性的战争(春秋、战国),好处是多元交流所带来的进步(百家争鸣)。建立郡县制度使得全部权力归属中央政权,而最高领袖是皇帝或者皇帝实力的代表者,朝廷大臣只是皇帝的参谋和意志执行者,地方政权只是中央政权的完全受控分支和意志执行者;其好处是实力独占所带来的权力独占,而其代价则是一旦中央政权丧失则没有挽救的机会和由于皇帝昏乱所导致的整个国家不稳和无序以及权力独占所导致的专制、猜疑和上层对下层的敌视与压制。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两个办法各有其优缺点,而后者似乎更优一些(就短期而言,专制的效率的确比较高,虽然它的长期成本也很高),虽然它要解决由此引起的一些其它问题,如君权和相权之争、对军权、资财的控制以及官僚队伍的建设问题等等。后来的历代政权基本是在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和逐渐走向后者,并且逐步试图解决上面所说的几个问题。

    秦国以彻底的变法、军功制度和郡县制度而最终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国历史上第四个王朝和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其制度对后世有着莫大的影响。但是其速亡也给后代留下了很严肃的话题:如何保证皇朝的长治久安?暴政自然是不可以的,不用读书人也是不可以的,但是中央政权孤立无助则似乎也是成问题的。

    西汉建立,继承了秦朝的绝大部分制度,但是却部分恢复了分封制度,以试图解决中央政权孤立无助这个问题,在分封制度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以后,该制度在两汉走向了衰亡,后来的诸王再也没有汉初的实力。同时,君权和相权之争也在加剧,汉初相权还是很强的,但是自汉武帝起,内朝权力渐大,尚书台/尚书令逐渐成为真正的宰相而传统的宰相不过是备位而已,当然这有个过程,但是这个趋势则是很明显的。这个问题导致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何建立可以信任的官僚队伍以便保证皇帝的意志能够真正得到执行,董仲舒所上的天人三策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恰好为皇帝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当然这个时期的儒家还不仅仅是驯顺的皇家奴仆,但是公孙弘这样的儒士和后来历代儒士在这个方面的努力则使得儒家逐渐而彻底地变成了驯顺的皇家奴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逐渐从口号变成了事实。

    权力独占需要的不仅仅是独占现实的权力,还要防止可能的权力挑战者。权力挑战来自于实力,而实力则来自于财力和军力,因此中央集权王朝必须严格控制商人和军人的实力,这是历代中央王朝重农抑商政策和分散压制军人权力政策的理论基础。为此,中央王朝需要经常设法压制和掠夺商人的财富和压低他们的社会地位,这就使得历代王朝都无法完成商业的积累和导致资本主义的产生;同时还要严格控制军人的权力。西汉军事长官是太尉,但是调动五十名以上的士兵则需要皇帝的命令,因此太尉本质上只是军政部长而不是军令部长,更不是总司令。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导致了军阀势力的崛起,等到军阀之间的混战大致有了结果,东汉朝廷就再也没有存在的理由了,这是丧失军权导致丧失政权的第一个例子。而后面的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则一再重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在这个期间,儒士随着世族的瓦解而再次成为官僚队伍的主要成员和候选人。

    隋朝在政治历史上并没有很重要的地位,很重要的则是唐朝,它的发展和经验直接影响了后代诸朝。

    唐朝起自西北,定都长安,国都的位置决定了它必须经常面对北面和西方的威胁,唐朝在西面的拓边可以看作是为了击败突厥和吐蕃的威胁,军镇和节度使的设立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唐初,边镇将帅不久任、不多任,以防止军人坐大、专权;但是自玄宗开始,这个规矩被打破,从而形成了军阀,安史之乱实际上意味着唐朝作为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不复存在,后面的唐朝诸帝都是在为恢复统一而努力。科举制度始自唐朝,其目的是选拔王朝的官僚队伍。开始还有多种考试以便选拔各种人才,但是很快就变成只选择文士,同时做官还可以荫护自己的子弟做官。因此文人只为应试而读书,只为做官而努力,和政府的需要就逐渐相脱离了,文人集团逐渐成为只关注自身需要而不关注政府需要的一个寄生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不仅自己内部朋党相争,同时还努力压制集团之外的其它势力,如军人、商人等。

    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日渐严重,并最终亡于藩镇(唐亡于梁王朱温),后面的五代十国不过是这个藩镇割据的衍生和发展,直到北宋的统一。

    北宋得国于后周,本质上不过是军权的转移,因此得国以后一方面厚赏宿将以分其军权,一方面频繁调动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战力低下,同时还努力压低军人地位,甚至使之成为失业人员的收容所,使之难以获得社会的普遍尊重。同时还厚待官僚,使之待遇和职责相当分离,成为文人集团的最佳牟利场所,造成了两宋严重的冗官、冗兵问题,这个问题导致了两宋长时间的财政困难,以至于不得不放松对商业的压制,但是两宋的商业政策是以战时政策来获取超额利润,其代价则是损害了长期的经济环境。文人地位的高上和军人地位的卑下、冗官、冗兵问题和财政困难使得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保卫自己,遑论扩张。

    宋亡于元,蒙古人质朴而来,质朴而去,政治上几无建树。

    朱元璋起自寒微,依靠政治手腕建立明朝,自身的无知和暴虐的天性以及病态的猜疑将中国传统治术发展到了极致,也就是思想专制、猜忌军人、以文臣为奴仆、压制商业,在诸汉人中央政权里可算是最愚昧黑暗的一个。为了压制商业和可能的海外势力,甚至曾经实行禁海政策。朱棣本质上并不比朱元璋强多少,对于可能的反对势力防范甚严,历次北征蒙古多是他御驾亲征而不相信武将。这样他就不可能放心地开展对外扩张和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不过是为了宣扬国威和可能的搜寻建文帝下落。宣宗短祚,仁宗继位,一心守成而趋向保守,放弃交趾和停宝船都是他的杰作。其后明朝诸帝,因循祖宗成法,自然不会关心向外扩张。

    清朝继明而起,处处遵循明朝成例,以自守为要,直到鸦片战争,一败涂地。

    上面简单叙述了历代的一些情况,总结起来就是:由于权力独占所导致思想专制、猜忌军人、以文臣为奴仆、压制商业使得整个社会处于停滞状态,对外扩张可能的高成本以及对权力独占的可能不利使得政府多数时间内对于扩张不感兴趣,因此这段时间内,海上交流多半出自民间,它可能曾经是活跃的,但是由于政府的强有力的压制,它的活跃不可能长久。

    上面一段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它的一个推论就是:在一个独立文明的区域内,长期的权力独占所导致的严厉专制会导致这个文明的停滞和萎缩。这个问题的根源是长期的权力独占,它不是某些人的善意改革所能够改变的。

    通宝推:ccceee,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与中国距离当时世界其他的文明中心比较远有很大的关系

      我还是那个看法, 中国在占领了在当时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下,

      东亚几乎所有最适合生存的土壤以后,失去了扩张的动力,也就

      是说,根本的原因应该是扩张带来的利益小于成本,自然就没有

      这个动力了。

      中国的东面是全球最大的太平洋,北面是酷寒的西伯利亚,南面丛林,西面是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

      在近代以前,中国与世界其他的文明中心相距太远,不论是交流还是掠夺,所能获得的利益都有限,久而久之,也就没有扩张的动力,从而也

      失去了在不断地扩张中产生的,支持继续扩张的技术手段,比如航海技术。

      在欧洲,中东,不同的文明之间相隔比较近,扩张和征服能够带来无尽的财富,而由于地中海等地形环境,交流,冲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航海技术的发展,有需求,就会有各种经济,政治势力的支持,因此也就有了持久发展的动力,这样欧洲人才能慢慢地从小海洋,走向大海洋。

      这有点类似于我看过的一个生物试验,

      Case 1: 把一个香蕉放在猴子看不到的地方,他根本不会尝试去抓这个香蕉

      Case2: 如果香蕉先是放在一个看得到的地方,猴子自然会去取,下次放在离上次不远的,但是稍微拐角一点地方,猴子也就学会小小地拐一个弯去取,再下次放在更远的地方,即使是从猴子原来呆的地方不能直接看到的地方,但因为有上次的经验,他会到这些地方去找到香蕉。

      而在Case1, 因为没有这个中间过程,即使香蕉放在与Case2中相同的地方,猴子根本不会想到要去那些地方找香蕉。

      也就是说,西方的扩张范围,是逐渐增加的,中间有好几个跳板引诱他们一步一步扩大范围,但是华夏文明,由于地形的限制过大,周边文明的吸引力较弱,因而不可能一步跨出太平洋。

      通宝推:金口玉言,2313234454dfsd,
      • 家园 合适的跳板确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在地理上,亚欧大陆东西两端都处于包围之中。

        由于地球风向带和气候带的原因,亚欧大陆存在一个东北西南方向的干旱地带。加上北非沙漠,这个干旱地带大体以西亚为中心。

        加上洋流影响,热带与寒带的限制,欧洲被东南方向和东北方向的干旱地带和冰冻地带阻隔,中国被西北方向和南方的干旱地带和湿热地带阻隔。

        中国还有两个特殊问题,在陆地上,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形成了巨大的陆路阻隔。在海洋上,南方的中南半岛又扩大了海路阻隔。

        欧洲和中国在其他方向上则被海洋包围。

        在实际发展中,古代,欧洲被困住了。中国曾经企图跨越这些阻隔。在明代实际上已经开始成功跨越这些阻隔。但是随着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局部地区的政治倾向与整个地区的政治倾向发生背离,最终局部地区喧宾夺主,迫使整个地区放弃了对外跨越,形成了局部地区独享“收费站式”垄断利润的局面——就像早年大陆处于经济封锁时期的香港。

        欧洲在中国之后也开始了大航海。大航海时代的早期欧洲也出现过类似中国的“收费站式”的垄断利润状态,部分地区独享暴利。这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暴利时代。不过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整个地区的操纵在多年以后被瓦解了。解放了的欧洲迅速进入到了爆发期。

        中国的封锁没有结束。明代东南士绅的垄断利益在清代瓦解之后,清代不但没有改革明代已经存在的垄断,反而将这种收费站式的、或者说是“窗口式”的垄断贸易方式继续强化,在北方建立了以八大皇商为代表的垄断商业模式,类似于西方早期的“专利”模式,并将此类模式转移到了两广。在康熙时代前期,三藩之乱结束之后,清政府就开始建立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的格局。

        中国对外发展其实严重受到了地理的限制。我曾经量过地图,中国在汉代和唐代,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进到了咸海附近,东西方向直线距离达到3900公里。欧洲最强大的罗马帝国,从罗马出发向东,前进到里海-波斯湾,东西向直线距离才不过是2900公里。如果算东罗马帝国,从君士坦丁堡出发,算到里海-波斯湾,则不过是1800公里。

        对于古代中国来说,“只要”再前进一两千公里,就可以接触到据说较为富庶的希腊-埃及地区了。

        一两千公里,只用脚去走的话,这个距离是很可观的。毕竟,从北京走到上海或者走到深圳,只用脚去走,而且沿途都是沙漠绿洲以及你强就是部落你弱就是土匪的沙漠民族,这条路实在是太远了。

        没有合适的跳板,或者说,没有合适的武装力量,这条路几乎走不通。

        历史上,在中东地区走得最远的是亚历山大,从马其顿出发向东,高达4000公里。但是这是建立在波斯帝国的废墟之上的行走。在秦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的帝国几乎都要征服半个欧洲大小的土地才算及格,征服一个欧洲大小的土地才谈得上文治武功。这就是基础。亚历山大的路建立在波斯帝国的基础之上。而且后来他也采取了鲜卑汉化的政策,让马其顿和波斯同化。

        中国的古人已经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实现了极大规模的跨越。

        可以说,为了获取更多资源,获得更多知识,获得更多生存技巧,扩张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

        扩张不同于侵略。

        中国的古人每当消化完成了本土及邻近区域后,都必然选择“走出去”,在新的世界里寻求更好的发展。只是在自然环境波动造成的连锁反应中,这种走出去的行为没有能够跨越亚欧大陆中部的地理阻隔。

        陆地行走的艰难由此可见。

        能够用军队粉碎人为阻隔的时代一直到了蒙古帝国才实现。蒙古人第一次实现了野蛮民族版的亚欧大陆地理大发现。然而同时亚欧大陆内部的文明社会也被扫荡一空。好处是,地理上的沟通使得海上通道被打通了。这是明初能够进行横跨印度洋的大规模航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与汉唐不同,宋朝开始,中国对西北的开拓就非常困难,海洋成为新的出路。

        郑和下西洋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天下很少有一蹴而就的好事。郑和下西洋这样开拓性的航行必然会遭到一些反复。在这一期间,野蛮民族的入侵进一步迟滞了中国的历史发展。最终历史没有给中国再一次尝试的机会。

        西欧在这个时候把握住了机会。

        在大概近七千年来的历史上,西欧第一次把握住了跳到历史最顶峰的机会。虽然与汉唐比起来他们的努力小多了,但是这仍然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值得祝贺。

        通宝推:空格,
        • 家园 中国的扩张

          首先说一句,楼主的帖子是2004年写的。楼主和大多数回帖的朋友都已经不在河里混了。你这回帖明珠暗投了。

          中国历次对西北扩张几乎都是为了反击。汉朝开通西域是为了包抄匈奴,断其一臂。唐朝开通西域是为了对付突厥,然后是为了对抗吐蕃。清朝拿下新疆完全是因为那里是百年死敌卫拉特的地盘。蒙古稍微有些不同,但第一次西征的起因也是因为花剌子模的威胁和挑衅。

          至于下西洋,郑和之后并不是没有下西洋。郑和只不过是官方行动。郑和之前和之后,中国人其实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扬帆出海。否则遍布东南亚的华侨都是哪里来的呢?只不过中国人探索到南洋之后就基本停下来了。原因也不是什“野蛮民族的入侵进一步迟滞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而是纯粹的经济原因。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移民南洋还有利可图。再往西边的海路去就没啥利润可言了。人都是从蛮荒之地往流奶和蜜的地方去,而不是倒过来。就像现在美国国内经济再不好,也没有多少美国人愿意离开美国去第三世界国家定居一样。去欧洲、澳洲之类的第二世界还行,去索马里这种国家就算了吧。

          • 家园 经济上的因素和政治的变化

            凿空西域之前,中国对与西域的经济联系并不看重。但是凿空西域之后,商路骤然通畅,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贸易路线。据说蜀汉时代经济来源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蜀锦外销,销路据说也是走的西北西南等方向,西北据说还是主线。无论是否属实,丝绸之路确乎是当时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一个贯通亚欧大陆的陆上贸易路线。

            后来开通西域,经济因素起到一定作用,主要的还是为了打击草原民族入侵,为此必须控制天山南北两路。但是每次都起到了打通商路的作用,经济利益也很大。

            吐蕃崛起之后,唐朝中衰以后,一直到元朝建立之前,陆上丝路一直不太稳定。这一时期海上贸易繁盛起来。唐宋时代,东南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

            明代对海上贸易其实是比较了解的。此前元朝虽然禁止汉人经商,不知道阿拉伯人拿什么做交换,阿拉伯人在元朝取得了垄断商路的地位,但是明代依然具备远洋贸易的能力。明初进行了多次郑和航海活动。值得注意的是,郑和是回教徒。这和元代禁止汉人经商的背景结合起来看是很有趣的。所以明代官方航海的问题也许还有别的因素在干扰。

            我所说的游牧民族干扰,主要是后来土木堡之变对明朝国防重心的极大牵扯,以及对明朝内部政治集团力量平衡的极大改变。这导致明朝政府对自身内部势力集团的控制不再稳定,也就无力组织如此规模的航海运动。

          • 家园 哦,我主要说的是官方行动。

            另外确实富庶的我们没有那么大动力。

      • 家园 回复

        秦汉之际,的确如此,受限制于航海能力,向东南亚和日本的扩张是不可能的;但是唐宋以后,已经具备了向外扩张的航海能力,海外也有足够的资源和财富,但是依然不去扩张就说不过去了,因为军事上的成本已经降低而商业上的利益却是明显可见的。一个例子就是明朝末年的郑家势力,郑成功养兵最多达到了几十万,基本全靠海上贸易,这样的利润,应该不会很小。

        我想关键还在于政府对军人和商人的猜忌和防范心理,只要政府对任何有能力的人始终怀有猜忌的心理,就不可能指望它会放手使用他们,这样就不可能出现西方的那种海上扩张和海上帝国。

        说到底,唐以后的历代政府对可能的异己势力的防范和压制使得政府和民族都失去了活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回复
          家园 唐朝的扩张失败,是不是原因呢?

          灭了高丽,应该还算扩张的继续吧?

          到山地之王高帅哥在怛逻斯被人打了回来,以及安史之乱,才停止的吧....

          • 家园 唐朝在中亚的扩张应该是无法稳定和持久的

            中亚绿洲出产有限,运输困难,难以长时间支撑大军,因此战败是早晚的事情,除非对手内部出问题。

            唐初开西域,原本是为了对付西突厥,后来成了和吐蕃的争斗,安西四镇多次易手。安史乱后,边兵内调,从此西域为吐蕃所得,直到晚唐张义潮趁吐蕃衰落才夺回部分地区。

            唐代西域,应该只能够算是军事前哨,不能够算作扩张成果。

    • 家园 聊两句

      1. 动力. 封建的自给自足的社会本身没有向外扩张的原动力. 两个村子开战, 不为抢地, 就为抢水, 抢水居多; 不然, 打个头破血流干什么? 几次开拓疆土, 其实是有要消除外患的因素. 而的确"中国"四周都是化外之地, 抢无可抢, 掠无可掠, 不如回家种地实惠. 反而"中国"一直是"四夷"的抢掠对象, 富庶啊.

      2. 人口. 人口也因为"月?" 般周期性的动乱而维持在一个不高的水平, 如果现在这人口水平, 随便放在哪朝哪代, 不说移民北美吧, 至少东瀛和中南半岛是要占了的.

      3. 经济水平. 打仗打钱粮. 除了每朝一两个所谓"盛世", 其它年代有这个能力支持战争吗? 穷兵黩武很难, 秦因残暴灭, 每个大臣都要苦谏.

      4. 思想. 我不说儒家误国, 但是宋明理教误国. 宋虽然打仗不行, 但科技经济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这个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一点时间, 看阿基米德已经在研究素数了, 还是被人一剑砍了, 哪知道素数几千年后才派上用场), 虽然被原始的元朝一个反动, 但大明很有机会再发展的, 结果却搞了一个理教(宋还是理学, 明就成了教了!)出来, 除了禁锢, 僵化, 压抑, 变态, 我找不出一丁点理由来赞扬. 这样一个死气沉沉的时代, 好不容易奇迹般的出了个会打仗的还要被自己人杀了, 还能指望它开疆拓土? 亏的"四夷"都被蒙古人扫平了, 不然还轮不到200余年后的满清呢.

      5. 满清. 若不是满清, 我们没有这么大的版图. 我觉得初期的满清是很有活力的, 可后来为什么退化了呢? 因为满清进入中原, 忽然见到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如饥似渴, 学呀, 不曾想学的却是糟粕: 理教! (那些明末大儒, 为什么就不殉国呢? 假道学!) 明因此而亡, 怎么能学这种亡国之术?

      又扯远了. 总而言之, 做一件事讲"有心有力", 而纵观中国历史, 有心者已经很少了, 有心又有力的组合只有秦皇汉武, (满清初期虽然也打了一些仗, 巩固了疆土, 但那时的对手都是些小臭虫, 发了狠总是能捏死的; 就是捏死这几只小臭虫都费了不少功夫, "几省糜烂", 可见战争真是不容易的), 其余, 就不值一提了.

      闲聊, 见笑见笑.

      • 家园 对1、2、4点很有同感,特别是1。3基本上和4有关。5就不说了。
    • 家园 好大的题目!不过。。。

      帅客驾驭得非常好,高屋建柃 逻辑清晰。不愧是老兵!

      (悄悄问一句:是不是天天给美女搓后背,脑子才能这么好使啊?)

      很同意老兵的观点。扩张动力的问题,从经济层面说白了就是仨问题:(1) 本土是否支持生存;(2) 拓土成本怎么样;(3) 有无拓土实力。

      中国在大部分历史时期,这三方面分别是:足够;太高得不偿失;时强时弱。

      欧洲则分别是:不够;虽然高但必须支付;越来越强。

      从政治层面就是历代帝王对扩张过程所带来的失控问题的忌惮和防范。

      另外,老兵将政治层面对扩张动力的削弱的根本原因指向极权制度的建立,我也很赞同。这似乎又涉及到一个经典的争议:秦帝国统一中华,究竟利弊如何?如果秦

      未能统一中华,中华历史会如何?也许如古希腊般覆灭和如近代欧洲般兴盛,概率各占一半?呵呵,开始胡说八道了。打住打住。

      • 家园 多谢夸奖,一点看法

        中国之所以长期统一而欧洲之所以长期分裂,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欧洲统一成本远远大于中国,特别是在地理、宗教这两方面。

        中国的地理特征是中原的平原农业区加上周围的附属地区,只要中原稳定和统一于某个政权,该政权就可以以比较低的成本积累起足够的资源来消灭周围附属地区的独立政权,而后者受限于地理和资源却很难积累起(或者必须以很高的成本)足够的资源来征服中原,也许这是为什么很少南方政权能够彻底战胜北方政权的一个原因。这个特点,直到中国南方得到充分开发以后才得到改变,我想这是明朝能够战胜元朝和国民政府能够战胜北洋政府的一个原因,当然真正原因决不是如此简单的。

        这样看来,中国的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似乎是宿命的,虽然以后存在大陆分裂的可能(至少在资源的分布和平衡方面现在具备了这样的可能)。

        一个民族,爱好战争还是爱好和平,经常分裂还是经常统一,不依赖于个人的意愿,而依赖于资源、实力和对这二者的运用能力。

      • 家园 dele
      • 家园 【悄悄问一句】为什么给美女搓后背,脑子就好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