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不能免俗 - 我的回国感受 -- dfindy

共:💬55 🌺19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能免俗 - 我的回国感受

    回来已经两个多星期了,一直没能找回一个半月前的平静过日子的心态。动荡的经济局势,亏得惨不忍睹的portfolio,都让人烦躁懊悔。另外心里也常想着国内的亲人,短短几周前的热热闹闹与现在空荡的生活凄冷的天气形成了强烈对比。有段时间没在河里发东西了,倒不是对西西河现状有什么意见,主要还是心态没调整过来。

    韩航

    这次主要坐的是韩航Korea Air, 中间多出段汉城到北京的两个小时和汉城机场转机时的三个小时, 但它机票便宜, 一家人能省六七百美元. 我下次要是直接回东北不去北京天津转悠的话, 可以从汉城直飞沈阳大连, 方便又节省.

    提韩航主要原因是它的服务质量, 实在是太好了. 美国这边航空公司经济不好, 运行李要钱, 飞机上喝水借枕头小毯子都要钱, 加上公司裁人减薪与工会斗争, 航空服务员们心里都憋着气, 能不能让旅客感觉出来全靠个人修养. 所以这次坐飞机事先是作了受罪的准备的, 韩航给了我不小的惊喜.

    飞机上配的空姐很多, 一共十多个, 而且一律年轻漂亮, 不管先天长的还是后来做手术的, 反正很是养眼. 浅蓝色的制服很漂亮, 比电视广告上要好看, 最有特色的是她们脑后的发髻, 很简单但很有民族特色, 也漂亮. 空姐们工作很认真, 十个小时的飞行时间, 她们要忙两道正餐, 另外还有送饮料发耳机收垃圾发入境表格等, 没多少休息时间, 我看着都替她们觉得累, 可空姐们一直到最后都保持着同样的高标准. 不像在国航上看到的, 空姐空哥们飞到一半就有些懈怠, 和乘客们亲切有余职业化不足.

    尤其让我满意的是飞机上的电影. 跨洋飞行不用747, 这就让我觉得新鲜, 韩航用的是777, 不是双层但也很大, 飞机上放电影不是降下来块屏幕大家一起看, 而是每人一块显示屏, 几十部电影随意选. 我来回路上看了三部, 都挺新, "功夫熊猫", 讲美国公司印度客服中心的"OutSourced", 讲麻省理工师生结队硬记扑克牌 Card Counting 转战赌城的"24", 时间有限, 连最新的印第安娜-琼斯都没来得及看.

    另外机上正餐味道不错, 量是小了些, 但这只是二百磅的我个人标准. 要说有什么差一点的地方, 就是飞机100%满员, 有六分之一左右的是印度家庭, 回去的路上边上有家印度人, 大人小孩都一路卷着舌头大嗓门说个不停, 让人充分见识了印度人的口若悬河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到底哪儿更累人

    回国第一站是天津,周末约了我们夫妻共同的铁杆朋友(校友同事加室友)一起去吃火锅。中午过后不久接到朋友电话,说已经到酒店了,我们赶紧出门去迎。出了酒店前厅,远远看见一辆天蓝色的出租车旁一个花白头发的司机正热情向我们招手,我稍稍摆摆手谢绝,眼光接着左右寻找。没想到那司机竟叫着我的名字走过来,原来正是老朋友,八年未见,三十正中的老友已是早生华发。坐在车里,我赶紧道歉,朋友说类似的事已发生过几回了,主要还是他车颜色的缘故。他买车时天津出租车的颜色主要还是红色,他选了个天蓝色,没想到两年后全市统一改成天蓝色,他只剩下尴尬懊恼的份。

    吃饭时又回到白头发话题,朋友说另一个过去同事,我的一个小同乡,一直还在原公司奋斗,现在是生产部大经理,已经不是华发,而是满头雪白,配上张还年轻的脸,犹如香港武侠剧里的老侠老怪。

    这件事让我颇有感想。以前寄照片回国,妈妈常说我老得快,看着比我姐要老,甚至年长我四岁的姐夫也看着比我年轻。我只好解释说移民日子过得苦,心理压力大,朋友少, 有问题都压在心里没办法缓解. 这次看了过去的同事们, 看出大家过得都挺累, 还真不好说哪儿更让人衰老得快呢.

    天津印象

    看别人的回国观感多了, 我们两人都早早做好接受巨变震惊的心理准备. 第一天坐机场大巴下高速进天津市区, 我就不顾疲劳瞪大双眼四处观瞧, 绝大部分街道看着都还熟悉, 街名费点劲也都能想出来. 总结起来, 在天津四天, 震惊没有感受得到, 有所触动的变化中, 好的方面和差的方面正负相抵.

    先说好的地方: 黄大发不见掉了(大家都说黄大发不好, 这点上我有保留意见); 餐馆的数量和档次要比过去好不少; 超市虽算不上什么稀奇玩意儿, 但联华等超市又大又多的确方便百姓很多; 河西区变化很大, 马场道以前是清静优雅(相对来说), 现在是繁化无比, 路很宽, 开车吃饭购物很方便. 还有就是津京城际列车, 三百多公里的时速, 火车出了天津郊区开始正常速度, 眨眼间就到了北京郊区开始减速行使, 好像两城间都没隔着什么.

    再说不那么好的地方: 小车数量的激增可以用震惊来形容, 但可惜的是, 路的方面改进太小太慢. 司机开车十分没规矩, 弄得行人和骑自行车的胆战心惊, 开车的也相互磕碰经常. 在天津的几天, 走在路上看见过好几次保险公司的车子停在路边处理车祸, 但每次看双方车子都看不出什么毛病来.

    和平区的那些离商业街和交通干线远些的地方, 如新华路烟台道等地方, 以前没事时在哪里闲逛的感觉很好, 人行道很宽, 两旁高大的树秋天里黄叶纷纷, 路边的店都不大, 也没那么密, 渴了走两步去买瓶水, 书店里买本书, 碰到服装精品店领导会高高兴兴地在里面看上二十分钟. 现在的情景是, 原本宽宽的人行道被划出一大半来做停车场, 留给行人的只有一肩多宽的地方, 这还是宽敞些的道路, 小一些的路就是一边平行趴车, 原来的两车道现在变成一车道, 加上行人自行车都在那儿挤着. 走这样的路眼睛所见, 两边除了车还是车, 一点谈不上任何别的.

    还有粤唯鲜饭店, 那是整个一个俗字, 放大无数倍被贴在当街的各面. 小学生学语文, 谁要是不明白庸俗/暴发户等字眼具体怎么理解, 坐车粤唯鲜看看保你个100%的明白. 相片地址在此, 就不拿出来出丑了.

    http://cn.yimg.com/gallery/cn_biz/200710171716386166455.jpg

    也许这里我显得刻薄了些, 其实河里的朋友查查我以前的帖子, 就会发现我对天津感情很深, 家里领导是南方人, 以前说天津不好时我常和她做斗争. 但说实话相别八年后这次有些让人失望, 这八年中国发展有多大, 天津的变化实在是少且慢.

    顺便说说北京

    这次回国安排特地躲开奥运, 免得又挨挤挨查, 还得摊上高物价. 我儿子一到北京, 还在火车站开出的出租车上, 就被两旁的高楼大厦迷住了, 仰着头看啊看啊看不够. 北京的市容自然不必提, 国家的门面, 集全国的精华, 没什么好说的. 我对北京的感觉华丽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大, 大到我们在北京的几天都不敢随便打出租, 总要先考虑一下地铁. 看着那一蔟蔟漂亮气派的写字楼群, 想着在里面上班肯定感觉不错, 转念一想北京的惊人房价, 和总是堵车的交通干线, 觉得这种生活肯定还是很累的.

    让我意外, 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北京公交车站的白线, 白线画出哪儿是车门, 并画出排队的方向, 没看见有人挥小旗维持秩序, 但大家都老老实实地顺着白线排队, 没看见人挤, 也没人插队. 这以前没有在任何城市看见过, 要是别人跟我讲我还不见得全部相信, 进步, 真是进步了.

    土鳖扛铁牛

    元宝推荐:landlord,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本来献个花,看您花数刚好100,挺好

      给您留着吧: )

    • 家园 回国感受(续)

      写了些对天津不大满意的地方,遭到了采薇等人的严厉批评。其实我在天津时就知道,印象好坏与住在哪有很大关系,我这次要是选河西区那边肯定会感觉好很多。和平区想象中总是很好的地方,回去之前还总想着找找以前拉着手悠然逛街的感觉,没想到这次一出门就是密密麻麻挤满人行道霸道乱开的小破车,的确失望很大。

      动车上听来的爱情

      从北京回东北老家又是动车,以前八九个小时的旅程现在是三小时二十分钟,飞跃啊。回去前看忘情老弟的动车文章算是在我这里起了炒作的作用。这次回去东西带得多,尤其是我的那个箱子,按铁路规定,重量体积都超标。还有我们下车站按时刻表只停一分钟,我想我这两大箱两小包还有一岁三岁的孩子,下车时谁来不及下来可怎么办啊?出发前认真写了两个字条揣在孩子兜里,“好心的叔叔阿姨,我与父母走失,我名字是DF Junior,不会中文。请联系我姑姑。。。”自己看着条子都开始伤心起来。半年前网上写的孩子妈回国探亲武汉火车站丢小孩的事,不管是真是假,对我们这东西多孩子多的家庭来说总是挺吓人的。

      上了火车自然一切平安,我心里已准备好日后受领导批评,没事吓唬人很不应该。列车员服务很好,二十出头的小姑娘,人家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好旅客行李,保持整洁,一点没有找谁别扭的意思。车内旅客的素质提高很大,一路上一直都很静,说话的人都是低声,十几年前火车上大声喊话嗑瓜子喝啤酒吐鸡骨头在地上的行为根本没有,反而是我儿子一惊一炸的,喊的还是英文,让我觉得相当不好意思。

      后来儿子女儿领导都睡着了,我坐在靠过道座位。边上坐着位打扮得挺美丽的姑娘,一直拿着手机小声说话,后来声音渐大,听出来原来是跟男朋友在电话分手,电话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姑娘后来是在流着泪说话的。我是个爱感动的人,高中时别人看金庸我看琼瑶,到了美国又成为那个著名的“看了电视广告都流泪"的一族, 这个一个小时的分手电话我即便不想听也得听, 又让我大大伤感一番.

      老家的变化

      记忆中的家乡还是工业新城的模样, 城不大, 街道也不很繁华, 主要是一片片的三层到六层的职工住宅楼. 这次回去可真有些被震惊的感觉. 妈妈和姐姐住的楼房, 原来还算是相当不错的, 这回跟附近的新楼相比显得很有些残破. 原来不远处是郊区农村, 现在都是新盖的商品楼, 不是以前的火柴盒那种, 都是相当漂亮的, 放到北京也不丢份儿. 我们楼前是个湖, 湖中有半岛被开辟成湖心公园. 以前湖边破破烂烂的, 农民的破平房, 脏脏的锅炉房大烟囱, 办垮了的集体小厂残迹, 这些现在全没了, 沿湖全是绿地, 有漂亮的栏杆和街灯. 湖边正在兴建好几幢三十多层的高档住宅楼, 美轮美奂的小区名字写在两层楼高的大广告牌上, 我们这不大的城市弄出这番气势来, 真是出乎预料.

      过了几天朋友又开车带我们去新建的另一个公园去玩, 那是在一条著名的河边建的, 绿化得很好, 河边是漂亮的广场, 视野开阔, 因为离市区稍远, 里面游人不多. 我在里面恍惚有在美国某处公园或休闲地的感觉, 人不多是一个原因, 还有个原因是里面玩轮滑和滑板的半大孩子们, 玩的东西是国际通行, 装备和服装都很上乘, 不远处清静的路上还偶尔有人穿戴花花绿绿的全套行头骑竞技自行车飞快掠过.

      我对房地产开发商一直很痛恨, 网上看的东西太多, 一百个开发商有九十个坏到底, 非正常手段弄到贷款, 高价贿赂政府, 低价购得市区好地界, 然后低价补偿赶走原住户, 事情一旦不顺马上先拖欠民工工资. 这次看到家乡的变化, 觉得自己有可能错怪这个行业, 打击面太大了. 还住老式职工楼的人们谈到有可能被拆迁, 大家都是兴奋企盼的, 可见开发商们还算公平. 另外那些新房真是美观漂亮, 我开始时设想多半是大城市的开发商们竞争激烈, 有些转移战场到我们这儿开辟新境, 因为实在不觉得我们这小地方商人们会有这个财力和设计管理能力.

      后来有次跟姐姐的某个姻亲吃饭, 提到这个话题. 那亲戚说这些开发商们都是本地人, 而且大部分是以前的黑社会头子. 我自然要问他们是如何原始积累, 如何完成转变的, 答案是靠以前强包资源开发的某个环节, 贿赂官员后连偷带抢, 拿了国家资源去卖钱, 无本万利. 后来弄得实在太邪乎, 中央下来人组织打黑, 杀了几个闹得最凶的, 剩下聪明的全身而退的拿着黑钱转正当营生, 小小地试一圈后发现房地产最容易搞, 于是老大们又都纷纷转到这行, 当然, 和政府官员们的关系还是少不了的, 据说要想单独立住脚, 最少要搭上个市委常委建立铁关系. 后来和另一个朋友吃饭, 他也是同样说法, 而且哪处小区是谁开发的都说的有名有姓, 这人那人当年又是怎么在市面上混的, 说的清清楚楚.

      但另一方面, 好像这些人转变的都很不错, 房子建的好, 市容变化巨大, 对百姓也还公平, 没听说那个平头百姓受到很过分的欺负, 这正邪二字还真不大好说明白.

      • 家园 天津人喜欢家乡,太正常了!

        我这个外乡人,去年因工作关系,在天津驻守了半年,说心里话,对天津城市感觉一般。也许我是没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天津。嘿嘿......

        至少去年天津满大街跑得出租还都是夏利,车小,且破的较多。我个子中等,坐进去还要蜷着点儿,要是来两个美国胖胖,估计没有六号门干过的帮忙,还真不好上去。

        天津这个城市比较“传统”,习俗保持的比较好。

        例1,“正月不剪头,剪头死舅舅”,这句话,我以前还真是不知道。第一次听说,还是十几年前,在加拿大,听我一天津哥们儿说的。这次在天津还真体验了一把。正月里理发店没生意,可这正月一过,理发店挤破头啊。弄得连话匣子里都号召大家“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呢。

        例2,清明节前一晚上,我从公司回我的居所,走到天大附近的时候,就它边上那条大街上,长长一条火龙,当时吓我一跳,还以为着火了。靠的再近点儿,才搞明白,是在烧纸。那气势还是够大的!我就纳闷了,这地界儿也算是城里呀。第二天,在大街上,还能不断看见过往的汽车在大街上撒纸钱......

        公司在天津这个R&D,其中几个管事的,除了一个美籍菲律宾,剩下的几个海龟,一水的,都不是天津人,基本上,每个周末,都窜回北京去了。那天,大家听到天津电视台自夸“天津这个开放的国际大都市blablabla”,大伙儿的反应,就是相视一笑。也许加上个“未来”更合适一点。

        公司里的engineer基本都是北方人,大部分都是天津当地人。感觉这个城市对外地人吸引力不够大。也是,边上守着个北京,难!

        我对天津城市虽然感觉一般,但我天津朋友不少。除了在国外认识的,剩下新认识的,就是这次在天津时期,我手下的“兵”。天津这儿的engineer是和北京的不太一样,下了班,也基本都回家了,好像也没个夜生活什么的。

        离开一年多了,有时在网上(msn)遇上我的天津兵,聊上几句,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您要是不走,就好了”。每次听到,心里还都是暖洋洋的。

      • 家园 花“看了电视广告都流泪一族“,因为俺也是族人

        非常赞成楼下北苑的意见。

        其实完全不必担心小孩英语不好而陪他们说英文。从小长在国外,上幼儿园,交小朋友,看电视——这点尤其厉害,英文不好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反而是中文,如果不是从小说惯,长大后是很难再去学的。看见有些朋友的小孩,长到小学三四年级了,才找中文学校去从头学中文,真是既浪费钱来效果又差。小孩还哪里肯用心学。而且这样学出来的中文始终不纯正,用英文的语法来说中文,听着很别扭。

        我有朋友的小孩现年4岁半,在家里父母都尽量和他说中文,他用英文要求些什么东西,父母都装作听不懂,要他用中文说出来才肯答应他。碰到有些词他真的不会,就乘机教他中文怎么说。纵然如此,这小子还是一离开家中就一口英文。在幼儿园交的最好的朋友明明也是华裔,家里也说中文,但这两个小毛头还是一碰头就是英文,从未听他们俩用中文交流过。在国外要保持小孩说中文其实比让他们学英文更难。

      • 家园 啰嗦几句

        如果夫妻双方都是华人的话,最好还是教会让孩子说中文,不谈什么文化、根的事情,多一门语言总归还是能让孩子受益。

        尤其是上西西河的人,身上中国的东西多少还是很重的。能用共同的母语跟孩子交流,益处莫大。 我同事的两个孩子,都不说汉语好像也耻于说,两口子英语也都不错,可跟孩子一比那就差太远了。现在才初中,共同的话题和交流都已经很成问题了,当然这也是我自己操闲心感觉到的。这样下去,孩子真的就是父母想要的孩子吗?当然,也许很多父母都是无私的对孩子无所求,那我这话就是废话了。这一点上,我承认我自己有私心。。

        不知道楼主的具体情况,只是想起来借您帖子啰嗦一句。并非针对令爱。

        • 家园 上花,说得太对了

          我小孩在家里,一句英文都没有,我要求他们只能和我说汉语.确实很多父母如您所说,在家里也和小孩子说英文,而且相当部分父母的口语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不知道他们图个什么.

          小孩子的大环境摆着呢,我一点都不担心他们的英文,反而是汉语,如果我不时时提醒的话,不知不觉就会扔掉的.

        • 家园 同感
    • 家园 花按白线自觉排队
    • 家园 这个中秋我去天津啦,比以前好多啦

      有个解放北路..靠近海河附近好象整改得还行,去金融街溜了一圈,天津吃滴不错,清真馆蛮好吃滴,不过这次的海鲜吃得可真不如何,偶回来的路上就急性肠胃炎啦~还号称天津第一的海鲜馆....以前去天津的时候灰好大喔~~现在好多啦~不过,偶还是喜欢南方,受不了北方滴天气,干~皮肤痛苦死啦,现在越来越发现南北方生活差异其实真还挺多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