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一点回顾与分析 -- 润树

共:💬95 🌺24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关于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一点回顾与分析

    农业机械化涉及农牧渔副生产和加工的各个方面。其中,有用于耕地,耙地,播种,插秧,施肥,浇灌,收割,脱粒的各式机具以及牵引和带动它们的大中小型拖拉机,发动机,还有种子精选机,谷物烘干机,机动喷雾/粉机,饲料粉碎机,牧草收割机,剪毛机,机动挤奶器,挖坑机,植树机,割灌机,除草机,渔用机动船,增氧机,池塘挖掘机,碾米机,磨面机,轧花机,榨油机,淀粉加工机,农用载重汽车,等等。

    中国的农业文明在世界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一百多年前,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虽经长期的痛苦挣扎,不但未能建立起一个像样的工业体系,连农业生产也落在了后面。为了改变这种悲惨落后的境地,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首先从广大的农村打开缺口,发动农民为获得自己应有的土地而斗争,并以农村为根据地展开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战争,由此而取得胜利,建立起一个新的人民共和国。新中国为研究和发展农业机械技术,在各农业院校都设立了农机系,许多专门的农机院校也建立起来。然而,大规模农业机械的制造和使用,到60年代末才成为现实,这是由中国工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要素,毛泽东对此是十分重视的。早在1937年他在《矛盾论》中就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1959年4月,他在《党内通讯》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并要求“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还提出“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在同年的庐山会议上,他提议成立农业机械部,并说找不到部长由他来兼。1959年10月31日,他在《河北省吴桥县王谦寺人民公社养猪经验》一文给新华社的批语中说:“用机械装备农业,是农、林、牧三结合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1962年,在他主持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确定“我们党在农业问题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1966年2月,他在给王任重的信中说:“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各省、市、区应当在自力更生地基础上做出一个五年、七年、十年的计划,从少数试点逐步扩大,用25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同年3月,他给刘少奇的信中还说,“目前是抓紧从今年起的十五年,已经过去十年了,这十年我们抓的不太好。”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在湖北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部署到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任务。此后,在1971年和1978年1月,先后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以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本段引自龚云“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 ”一文)

    记得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刘少奇,其中一项罪行是他提出先机械化后集体化,反对毛主席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方针。政治课上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我们这些学生和他一样都认为刘少奇十分荒唐:没有集体化,个体农民哪有能力来购买农业机械?但今天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毛和刘在此问题上可能确实有分歧,但分歧的焦点应该是在集体化的时机上,而在尽快实现农业机械化上,他们是有共识的。

    中国的集体化,在上世纪50年代很快得以实现,并且在1958由高级社过渡到了人民公社。当时领导人设想农业机械化的能力很快就可具备。但实际情况是,人民公社成立后,全国农村普遍出现了刮共产风和浮夸风的问题,加上不切实际的土法炼钢,以及后来几年的自然灾害,不但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挫折,工业也不得不倒退,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当然也就被推迟了。这些错误和灾难的发生,与各级领导干部在农村所有制大变更的环境下出现的不良思想和作风有很大关系。尽管如此,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在此后的二十几年中,对于调动人力物力,实现大规模的土地改良和水利建设,仍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时机尚未成熟,1958年人民公社的建立有超前之嫌,那么到了1981年,农业机械化正以很高的势头发展之时,由中央主导,在全国范围内以一刀切的方式,强制实行分田到户,其合理性就需要质疑了。在《知青岁月 - 后记》中,我说自己从未认为1981年在农村的恢复个人单干是历史的进步,其背后的逻辑就是,个体化阻碍和损害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向背道而驰。关于这一点,下面以中国农业机械的生产和使用的数据来加以分析说明,这些数据是从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的数据库获得并加以整理的。

    表一是1970年至1990年全国农业机械年末拥有量。由于农机名称繁杂,大小规格不一,这里只列出两类主要农业机械的动力以及总动力。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业机械的起飞是在1970年开始的,其后十年以年均25%的高速递增(有起飞时的边际效应),而下一个十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却只有7%。明显地,这是个体化带来的负面效应,而不能说这是边际效应的结果,因为农业机械化的程度远未接近饱和的状态。需要指出的是,1980年后,中国农机工业生产出了许多新种类的农业机械,既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的结果,也与一些大规模国营农场的存在有关,应予充分肯定。

    表一 全国农业机械年末拥有量

    点看全图

    从上表可以看到农用拖拉机的总马力,在1980后的十年也仍然是以8.4%的速度递增的,虽低于前十年的14%,但由此并不能说明个体化使得原来用于耕地等的拖拉机就被废置不用了。要澄清这个问题,需查看农业机械作业量的统计数据,如表二所示。可以推断,拖拉机总马力的持续增长,是非农业作业(比如运输)的需求增长的结果。

    表二 全国农业机械作业量

    点看全图

    从上表可以看到,被调查的公社、大队、国营拖拉机站由1980年的逾100万个在1981年骤然减到了不足24万个,拖拉机的农业作业量降低了45%。可以推断,退出了农业作业的绝大多数拖拉机属于被解散的公社和大队的农机站。由于变化如此之大,此项数据在1983年后干脆就没有了(也许停止了调查),直到1990后才重新出现。这就说明,个体化不但使得原来一些已经进入机械化作业的农村重返手工作业,而且给正在生机勃勃发展的拖拉机工业以很大打击。关于后者,我们从表三列出的全国县级农机修造厂的数目和在职人员的变化可以得到印证。

    表三 全国县级农机修造厂有关数据

    点看全图

    上表中每一项的变化都是十分惊人的,由于这是拿个体化前的1978年与其后几年的1986年相比,(中间年份的数据查不到),如果有1980年的数据,实际变化应该更大。

    以上分析表明,1981年在中国农村实行的分田到户,给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进程造成的阻碍和损害是不容置疑的。当然,这不足以评价分田到户给农业生产以及国民经济带来的整体效应。笔者以为,即使当时需要暂时解散公社体制,也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引导与自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且,至少保留某种程度的集体形式,像互助组,合作社,农协等,特别是在那些已经实现或易于实现机械化的平原地区。现在,人们总结50年代的集体化,找出的一个弊端就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管地域差别,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执行。遗憾的是,1981年的分田到户重复了同样的错误。

    最近几年,平原地区涌现出了商业化的机耕服务,给农业机械的生产和使用带来了迅猛发展的势头。 今后,适合山区特点的小型农业机械也必将得到一个较大的发展。但是,目前分田到户的个体作业,对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效率的提高,仍然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胡锦涛主席最近在视察河南和安徽农村时,提到要通过土地流转来达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也许有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意图。但是,人们对“土地流转”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尚不清楚,抱有很大的疑问。如果其实施的目的旨在提高个体经营的规模,那么,由此带来的农村贫富分化和其它社会效应将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关键词(Tags): #中国农业#农业机械化元宝推荐:landlord,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想起

      2000年实现四化的提法了。农业机械化比起其他三化是要落后不是一星半点了

      谢留言啊。好久没吃过今年中秋这多的月饼了

    • 家园 【讨论】农业机械化问题不能光考虑劳动生产率

      也要考虑土地生产率,尤其在中国

    • 家园 或许

      公社与联产承包制的主要区别并不在于机械化这一环节。

      (除去北大荒等特殊地区)只有集体生产才能更广泛.更深入地运用统筹手段;才能实现分工协作;才能消灭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或许
        家园 您大处着眼,咱末节使力

        这也是分工协作。

      • 或许
        家园 问题是现在的数据共识是人民公社效率低于集体化时代

        53-57年的村集体时代 按总平均来说 效率远高于任何一个人民公社时代 即便人民公社在后期规模已经极大缩水的时候

        而另一个结论是 大约九分之一的人民公社的效率是其他九分之八的公社的8倍到9倍 是这九分之一公社进行公社化以前的大约2倍

        也就是说只有九分之一的地方公社化以后效率大大高于之前 而绝大部分地方则效率大大降低了

        • 家园 这个要从两方面来看

          一.集体生产与单干的区别在于可以采取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这属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就像手工作坊与流水线的区别所在。显而易见,在付出同等劳动强度的情况下,单干对劳动效率的提高是无法与集体生产相比拟的。

          二.客观条件具备了劳动效率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吗?回答是,还要考虑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举例来说:一群人要将一堆砖移到另一处,有两种干法,一是各干各的,搬起来运过去再回来再搬;二是排列成行手递手地相传。虽然第二种干法可以提供更高的效率,但是传递者们磨起洋工来的话,啥都白扯...

          另,那么集体生产是提高主观能动性的天敌?非也非也,一呀,或许只能辛酸的说一句人民群众并不总是对的(剥削思想可不是剥削阶级的专利啊),二呀,那时候啥子左倾右倾加运动的,对公社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还是有一些负面影响的。

          先说这些吧,给儿子烙白果去。

          • 家园 其实,集体与单干比起来,管理能力是关键

            管理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集体制的成败,没有合格的管理,破坏生产,甚至不如单干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我认为,58年和66年的生产下降,都是管理不当的恶果。

            管理也是需要不断进步的。

            机械化的好处就在于,由于机械的功能固定和机械性,他需要的管理是一种比较线性,比较简单,较易掌握的管理方式。

            而劳动力集中生产所需要的管理就比较复杂。

            萨苏曾经说过一个例子:在日本的工厂里,需要将一种材料分割成并排的几排圆形,一位中国工程师看见了,认为费料,按照形状的不同切割成交错的圆形。但是这种方法不易在大工业生产线上实现,反而增加了成本。

            萨苏当时认为是中国与日本的工程师们工作方式不同,有人认为中国人的作法不适合于生产线作业。

            真的不适合吗?我认为是现实中的机械化生产过于机械,如果改用信息化反馈系统,是可以将中国工程师的想法转化为生产线的。

            其实,我感觉唵啊吽的说法,就是寻找一种途径提高管理方式,让管理升级。

    • 家园 给农村机械化泼点冷水

      机械化,就是资本投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是固化的劳动,所以,把劳动力和资本加在一起,就是一个投产产出效率问题。作为一个封闭经济体,机械化过程就是一个积累过程(固化劳动,把劳动剩余投入再生产)。对于一个开放体现,可以利用外界的积累,贷款提起实现机械化。贷款,成本又增加了,增加了利息一部分。

      为什么要实现机械化?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就是以较少的劳动得到较大的满足,这就是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但是,历史证明这个命题不总是成立。事实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往往是是劳动强度增加的历史。

      我去西藏的时候,就提过这个问题。如一起去调查的人说藏民过现代化生活就好了。我说未必。现代化一天工作八小时,藏民有这个文化心理准备吗?以前我下乡冬天帮助水利建设,以往是冬天农闲,农民都在家里休息,现代化了,结果是一年四季忙个没停。

      多伦多科学博物馆有录像解释热带雨林里原始部落的生活,他们一天平均工作2小时。

      所以说,现代化和机械化在某种意义上不是一种自觉的追求幸福的行为,而是一种被动的避免痛苦的行为。当马尔萨斯人口论一再被科技进步退后的同时,就是机械化和现代化伴随的劳动强度的增加或劳动时间的延长。这点用我《物质循环的世界》系列里的观点最好理解,那就是人类吸纳越来越复杂的物质循环,需要越来越复杂的技术,需要越来越多的资本积累。

      归根到底,就是人口资源的矛盾。机械化和现代化是解决人口和资源矛盾的唯一途径,换我的话来说,就是吸收越来越复杂的物质循环到人类社会里。所以,现代化不是一个选择问题,而是一个生存问题。

      机械化,就商业运作观点来说,是固定成本,而劳动力投入是可变成本,即投入了机械,农忙农闲机械都在那里,而劳动力则不是这样,农忙投入,农闲则换为闲暇时间。注意,闲暇时间也是生活质量。我回老家时,没有电,一定是日出而作日末而息,八、九小时睡眠是绝对保障的。如今现代化生活,晚上点灯也可以工作,劳动时间长了。

      说走题了。回到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来。印度农民为什么还不起债自杀,因为借贷投入的是固定成本,一年播下的种子和化肥,不能因为天气不好或者市场不好把它变回现金还债。而劳动力是可变成本,如庄稼无收了,就不需要收割的劳动投入。所以,农村机械化程度低,在商业运作观点来说就是可变成本对固定成本的比率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就高。所以,今天中国农村依然是农民工的基本社会保障。沿海企业倒闭了,就回家种地,保持基本生存条件。但是,如果农村也公司运作大规模生产,一旦公司倒闭,就是失业,社会保障就要另外设立。

      所以,现代农村最好不要提机械化,(三中全会决议也没提,而是提现代化)而要提现代化。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农村大棚生产现代化很有发展前途。机械化不吸纳新的物资循环,而只是以固化劳动替代当下劳动,而中国就业问题严重,以固有劳动替代现有劳动不解决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大棚现代化可以极大化单位农田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物质循环的吸纳),保持水土,生产反季节产品,应变市场需求,避免市场风险等。

      我在加拿大看过现代化奶场,一家三口人,小孩才十几岁,也帮忙干活了,养了几十头奶牛,计算机自动化饲养,每天产成吨的牛奶。畜牧业可以这样,农业大棚也应该可行。中国农村大棚生产已经逐渐推广了,但是,中国大棚的自动控制程度不高。我以为主要是机械化认识的误区。现代化不是为了减少劳动强度,而是为了更加有效的利用太阳辐照和水土保持。农村就应该往这个方向走。

      西方农业机械化模式不适应中国国情,因为中国农田的日照利用已经比西方机械化农业日照效率高了,按照西方机械化反而是倒退,是加剧了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更多人失业)。中国的精耕细作是机械化程度低,但是发展方向不是机械化,而是信息化和自动控制化,即不是以资本固定投入替代劳动力可变投入,而是在精耕细作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提高日照和水的利用率。农业发展的指标,不应该是劳动生产率,达到充分就业之前谈劳动生产率是没有意义的;农业进步指标,应该是提高是单位土地单位用水的产值。如今那么多大学生失业,这个农业现代化可以吸收许多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Tags): #物质循环的世界#人口#资源#农业通宝推:乌金沙,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我看不懂啊,

        农村机械化程度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就高?

        抢种抢收的季节,机械少了那怎么玩啊?

        比如粮食成熟逢阴雨天,没有收割机损失会多很多,同一片地,隔一天,产量都会不同.

        抢种,天气不作美这一拍没赶上,收成低个几成都有可能.

        还有,机械程度不够的地方,耕牛是血吸虫泛滥的原因之一.

        还有,因为进城务工者多,现有留守人员消化不了所有的田间作业.

        我个人意见,农村现在机械化程度不够,而且现出产的农机功能和质量都有待改善.

        讨论哈,俺们不伤和气:)

      • 家园
      • 家园 在我看来,润树和唵啊吽二位的根本分歧在于:

        润树兄提到的是商业性的生产方式,所谓机械化就和工业中的电气化、自动化差不多。而唵啊吽兄着重的是一种以悠闲的田园生活为背景的生活方式

        在冬日的太阳下,一个补锅的老人没什么生意,靠在墙角上打盹,面前摆着他的摊子。我敢说,面对相同的画面,润树兄和唵啊吽兄的感觉绝对不一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