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为什么不喜欢角斗士 -- aokrayd

共:💬46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呵呵,事实上我是想过找你做时事嘉宾的。友好链接没有问题
            • 家园 那实在是太好了!请问我们需要做点什么吗?

              嘉宾我就不够格了。不光水平不够,新华声他们太厉害了。而且我也实在拿不出更多的时间了。就现在写点东西,我都 觉得内疚啊,对不起我的实验。

              万分万分地感谢铁手兄的帮助。

              • 家园 多谢aokrayd 老兄

                多谢aokrayd 老兄。这样的广告,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好苦的孩子们,好破的校园,好有干劲的老师,今天是儿童节,我真百感交集。

                • 家园 很高兴你能喜欢

                  那个丹皮青枣是一个系列,其中五六部分与志愿者的最后心愿一文有部分重叠。但是第三部分看得真是令人心酸。

                  最近OCEF的协调员周先生上传了很多新照片,如果您 有兴趣的话可看如下链接:

                  http://www.ocef.org/cgi/lb5000/topic.cgi?forum=2&topic=1408&show=25

                  http://www.ocef.org/cgi/lb5000/topic.cgi?forum=2&topic=1473&show=0

                  谢谢鼓励。

      • 家园 我成了前辈了?我有这么老吗?

        老兄居然也喜欢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着实难得。

        这本书(三卷本)我还是大学将要毕业的时候买的,那时候逛南开书店,发现了这套好东西,不禁垂涎欲滴,忽然发现囊中羞涩,于是急奔系里,找到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借十元钱,许十日内还钱,老师问我借钱何用,答曰买历史书,老师大为惊奇,于是十元钱借到手,急奔书店,将好东西搬入书包中,心遂大安,一周后,还所借十元钱,当时借钱老师不在,我遂将钱交给另一位教过我的老师,请他代我还给那位老师。我在系里老师之间出名,靠的不是学业,而是这番借钱买书的经历。

        这套书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将各个文明(例如四大古文明和近现代各个文明)以一堆大大小小的圆圈来组织、描述和联系,在这样的方法里面,个人的因素可以被适当降低而大趋势则可以相对明显地显示出来。这种不看具体某人做法,而看历史大趋势的历史观是我后来历史大模样思想的来源之一(虽然我的历史底子是古文二十四史),这种思想是我对文革以及中国革命看法的主要来源。

        老实说,国内喜欢这本书的应该不是很多,因为它和国内的主流观点、意识形态教育都完全对不上,在大革文化命期间理应是棵大毒草,会被严厉禁止的。我在国内的时候和历史方面的同好讨论这本书,多数的反应是茫然和没看懂,少数则报之以“瞎掰”二字。

        • 家园 呵呵,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也把我带回到大学时代

          仿佛是上海译文出版的,那是新右派们的革命指导书籍啊。老兵是89年以前入大学的么?

        • 家园 这套书我看得很快,不仔细

          我看的是两卷本。尤其是下集集中谈作者的高级宗教观,基本上就只是翻了一下,对上集讨论各大文明的兴衰之比较,看得更有趣味些。作者知识渊博,对人类的命运有着极其诚挚的关切,确实令人感动。但我觉得作者的专长还是集中在罗马史,一旦谈起罗马则言之有物,切中要害。谈起中国时,虽然亦颇有真知灼见,但有一些常识上却反而有错误。而且对中国的认识我觉得实在有隔靴搔痒之感。虽然作者有意要克服西方之中心观以平等观看待各种文明,但实在只是一种主观愿望而没有真正通过资料上的理解说服自己。我自已的感觉是如果作者不是把题目摊得那么大,而是集中在罗马,中国,埃及,阿拉伯上,甚至于仅就罗马和中国加以讨论,恐怕反而效果会好得多。因为这样在资料收集上和理解上都可以更加深入。因为即使如作者之博学,也实在难以把握如此多这情况。更重要的是,对象太复杂,则难以肯定必然有所共同之内在规律了。历史之复杂,可以作为类比的事例诚然何其多也,但反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书中常有令人叹服的智慧之火光。但有时又觉得作者未免太过执拗。作者一开始即开篇明目的反对所谓科学的历史观,深得我心,但整个下卷全集中到高级宗教的讨论上去了。则不免有先入为主之嫌。恐怕不太符合客观之态度。而且这更让我觉得作者没有能对中国之文明作深入的了解。从而也就没能认识一个独特文明的特质性。我对他的兴趣其实是先从其宗教观开始的。历史研究反而是后读的。而且因为先了解了其宗教观,所以整个下卷也就只是翻了一下而已。

          老兵读书之多令我惭愧,二十四史我是没读过的。我原告的兴趣也不在历史上,只是这几年越来越有兴趣了,但古文功底终归是不行。也许将来年老退休以后能更有精力。古人去皓首穷经,又去朝闻道夕死可也。我读的经少,所以离闻道还早,可以再安心地多活几年,老兵你可就危险了。

          • 家园 回复

            的确,西方人讨论中国历史,总给人以啼笑皆非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文化距离实在太远的缘故。汤因比这本书有这个问题,剑桥中国史同样有这个问题。不过也许正是这种距离,可以使得作者不受东方文化的约束而有新的探讨和发现。另外,汤因比的这本书有些过于大模样了,反而有些曲解历史,这是它的不足。

            二十四史自三国志以后多为官史,回护、曲笔过多,特别是涉及朝代更替的时期,因此看看外国人修的中国史,有时候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 回复
              家园 剑桥中国史

              这个问题很明显啊。不过到了近代史和共和国史,他们反倒写得更得心应手一些了。但是隋唐史秦汉史看着就常有一种古里古怪的感觉。我很疑心还是文化背景的作用。文化中相通的地方他们就理解的比较透,但独特之处,就有隔了一层了。你看汤因比在讨论佛教和儒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我觉得就很有一些想当然的味道。而且西方写史重数据,而中国写史重人物,不过在这一点上,我还是赞成钱穆的态度,虽然他有些卫道的意思,但我觉得毕竟是这种文化中人,所以理解得更透一些。

              中国的历史,终归还是得要中国人自己来写,而且还非得从中国独特的文化角度和历史角度来写。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和西方人的历史观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但却于中国是极有意义的文化遗产。吸收外来文化便如嫁接或是施肥,但松树终不会长成橡树。把根刨掉了再从头栽一棵,终归是作不到的。而且反而是大有反作用。文化大革命要一切从头再来,结果反而一切变得更糟了。历史终究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从角斗士扯到这里,也真是扯得够远了。我还是更喜欢勇敢的心一些,记得看那个片子时,外面也是电闪雷鸣,一时间不知身在何处。不过尤其是里面的苏菲玛索这可是我能记住名字的不多的外国人。我认识一女孩特喜欢她,办公室里帖满了她的照片,以至于同事看她的眼神都有点意味深长的意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