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谁该对七月分兵导致的失利负责? -- 秦人醉

共:💬51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粟裕当然算是百战百胜

                这倒不是我说的,不仅建国初期的刘伯承,陈庚等人这么认为。

                平反期间,张震、迟浩田也这么认为。

                关键是看怎么定义百战百胜。

                58年批粟时,就有人批评粟裕不会打仗,陈庚气的大骂,粟裕不会打仗,我党我军还又谁会打仗?

                随着了解的深入,鄙人总之是越来越钦服粟裕。

                原来俺是很欣赏林彪的,当时也认为九帅十将不如林彪。

                现在是拥粟而不污林,个人觉得就纯军事才能,粟略胜林一筹。然资历,军功,能力综合的加权结果还是林胜一筹。

                这是看多少人拿各次战役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论。

    • 家园 八佾舞原贴在此

      原来叶飞.陶勇.王必成早就知道粟裕是所谓的“常胜将军”了

      作者:八佾舞 提交日期:2004-5-11 22:15:00

      ????在孟凉谷战役后敌人吸取了教训,队伍密集。面对敌阵,粟裕仓促兵分三路,令一纵、四纵向鲁南;三纵、八纵、十纵向泰安;粟裕指挥二、六、七、九纵正面迎击。华东战场敌我力量对比并不大,华野12个野战纵队加地方部队60多万人,敌人总共40万分了几路,只要自己主力不分散,随便打哪一路敌人只要指挥得当都可取胜,比起红军时期敌我力量对比都是10:1的力量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难事。虽然毛XX有“分兵”的建议但并不是命令。如有不妥,陈粟完全可以据理力争,配合刘邓并不一定要分兵,只要他们能打胜仗就是最好的配合!

        看到粟裕的部署,范汉杰抽调出5军、7军和57、65、48、83、85师,首先在鲁南合围了叶飞的一纵和陶勇的四纵,歼灭二万余人。当一、四纵拼死杀出重围在鲁西南与三、八纵会师时,部队完全丧失了战斗能力。三、八纵也不顺利,在拿下国军留下的泰安这坐空城后,盲目骄敖,图谋济泞,结果损兵折将,丢掉了四千将士。粟裕所率的四个纵队更是不妙,七月十日,令四个纵队消灭黄百韬的25师,部队出发后才得知25师和64师已经靠拢,于是改变军令,转向胡涟的11师进攻,却不知胡涟在南麻一带早已防守严密,修造了极为精细的立体交叉阵地。粟裕的四个纵队仓促连攻了三天,毫无结果,黄百韬的25师和64师又击其两翼,粟裕大败而退,士气极为低下。当此时,粟裕又得知8师刚到临朐立足稳,遂攻临朐,谁知天不作美,大雨倾盆,山洪爆发,将士淹死者甚不计其数,加之8师防守不弱,粟裕强攻五天,伤亡惨重,无果而返。这两仗下来,粟裕所率的四个纵队损失将士四万余人。整个华东野战军共丢掉了近七万人马。粟裕和范汉杰的交手,显得毫无章法,输了再打,打了再输,直到丢了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后才清醒过来,不得已主力退出鲁中。十一纵返回苏中;二、七、九、十三纵进胶东;

        

        七月分兵之败后,粟裕代表华野给中央写个汇报总结,说主要是“战略上过于乐观”。谭震林不同意,说战略上问题不大,主要是组织指挥和战术上的问题。陈毅当时也认同谭的意见。谭还特地给粟裕写了一封信,很直率的指出粟裕同志“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两步”“不能简单的以乐观来检讨,这样不能把问题搞清楚”。 粟裕一听,有些情绪,单独给中央去电自求处分。

        

        部下的看法:叶飞:“吴化文过去是我们的手下败将,现在竟然敢跟着我们的屁股追!我叶飞现在有了个外号,你们知道不?我叫面包!”陶勇接过话来:“面包虽然稀松了点,却是干货。我陶勇英名全逝,被人家点着名叫西瓜!”王必成直来直去:“过去的手下败将,现在追得我们东奔西跑,到处躲藏。真他XX的丢人现眼!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的责任在粟裕同志,陈毅同志也有责任!”

        

        战士的意见就更大了: ‘反攻反攻,丢了山东,手拿煎饼,口咬大葱;大好形势,思想不通,有啥意见,要回华中。”

        

        粟裕连打了4-5个败仗,也检讨了,可是没有检讨到点子上,真正的原因没有找到,所以接着在土山集又打了败仗。1947年9月陈粟率6纵10纵与 1纵3纵会合,又与陈塘兵团4纵8纵汇合。粟裕决定集中5个纵队的绝对优势兵力在土山集消灭国民党整编第11师,激战3天后再次饮恨而归。其实打败仗的原因并不是兵力优势不够大,南嘛和临句用3-4个纵队打一个师,兵力是足够的,失利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野战攻坚的战术不精,可是粟裕的战术素养不够,也不愿意在战术上花精力,所以三野部队战术落后的问题一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解决。粟裕继南麻输给胡链后再次败给胡链,以后胡链再也不把粟裕放在眼里。淮海战役居然有胆量往粟裕的包围圈中跳,以后又在金门,步登岛、南日岛屡次全歼了粟浴的部队,在粟裕同志的培养下终于成为党国的“常胜将军”。

        

        渡江战役后,三野上下都轻敌的厉害,当时的情绪是“渡江渡江,没放一枪,追击追击,不堪一击。”。粟裕给叶飞下了一道命令,要叶飞指挥在常熟一带的10兵团一天内控制上海的吴淞口和宝山等地,常熟一带的10兵团离上海还有120公里,部队行军每天只能走60-70公里,中间还要打仗,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叶飞气的打骂粟裕:“你TMD会不会指挥打仗?”粟裕的回答:“可能根本没有仗打,赶到上海就是胜利”。叶飞事后回忆,粟裕等人当时只准备如何接收上海,根本没有考虑如何打仗,忽视军事准备,作战部署很随意很不周密,战前根本没有规定各个部队的任务,临战没有召开参战部队首长军事会议,没有研讨作战方案就下达了作战命令和部署。这是因为粟裕等三野干部轻信敌人准备起义,上海会与北京一样,根本不用打就可以拿下来了,结果导致在月埔大败。可以说,三野在解放战争后期的金门,步登岛等一系列败仗,原因都是轻敌,但轻敌的根子却在于三野的军事主官粟裕身上。

        

        所以,粟裕在部下的眼力威信不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力不够,败仗打的比较多,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现在对粟裕的宣传比较过头,无限夸大他的作用, 而且只讲他打的胜仗,很少讲他打的败仗,在一些对军史了解的一知半解的菜鸟心中就成了“常胜将军”, 搞的大家都不理解为什么直接与粟裕在一起工作的人比如陈总,彭总,聂总,潭老板,叶飞,陈矢榘,许世友,韦国青等为什么都对他不以为然。

      • 家园 只是不明白 他一无资历 军校生都不是

        二无靠山 红军之后 老毛有17年没有见过他 和中央的大佬们更加是没有什么联系 也没有见过他有什么整人的事迹 即便是陈毅 按照说法 也对他好像是不甚感冒 新四军时期和叶王陶地位也差不多 为什么能够让中央如此器重 有过让他取代陈毅的想法 抗美也没有参加 为什么55年能够位居十大将之首 请高人指点

        • 家园 因为他的的确确是个打仗天才

          和天才顾准一样,粟裕从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学校教育。他的军事才能都是靠打仗磨炼出来的,其实对任何人一样,真正的东西是学校里学不到的。

          粟裕由于58年就被打倒,所以主流宣传里几乎看不到他。只是最近一些年来才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记得大学时,我的一位同学是军事爱好者,当说到他最佩服的共军将领是林彪和粟裕,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当然我也在其中。林彪还差不多,还有人佩服粟裕?后来随着了解的增多,愈来愈佩服粟大将。

          粟裕其实是一位可以和历史上的名将如白起等人并肩并毫不逊色的人物。可以称的上是百战百胜。过去的老电影,红日,南征北战,战上海等等,里面的军事总指挥就是粟裕。粟裕打过的仗里,比如,在全军推广学习的苏中七战七捷,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孟良崮战役,复杂多变异常艰苦的豫东战役,城市攻坚战的成功范例济南战役,象吃夹生饭一样的淮海战役,无不体现了粟裕卓越的军事才能。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让国民党彻底失去了与共产党争天下的资本,可以说粟裕是居功至伟。

          近些年来甚至有人提出粟裕兵法的说法,十分有趣。粟裕的优势在于不仅仅可以指挥中等规模的战役,还可以指挥大兵团以上规模的决战。有点象“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具备此能力的,全军只有林彪和粟裕二人。刘伯承也应有此能力,只是在战争中没有他二人这样多的表演机会。

          至于说到资历,受不受同僚和属下佩服,这无关宏旨。作为我们网友,观点应不受这些杂音所干扰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