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西方"陶渊明"的幸福人生 -- 华恩

共:💬20 🌺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西方"陶渊明"的幸福人生

    一个人无论往哪里走,无论从事什么事业,他终将回到本性指给的路上。

    歌德

    据九宵环佩兄考证,陶渊明家本来是有点小钱的,就是因为他不务当官的正业,

    非要回家干种田的差使,弄得家里渐渐败落。

    由此得出结论,在古代中国,当官才能成为少数先富起来的人之一,靠少生孩

    子多种树是不行的。

    实际上,在德国,有个跟陶渊明个性,才能,经历相似的人,但处境待遇完全

    不同。此人越混越好,名利色三收。一直滋滋润润地活到83岁才驾鹤西归。

    此人是谁?名歌德,无字号,德意志国法兰克福县人。1749年8月28日出生。

    跟陶渊明一样,歌德出生时家境不错。所以毫无经济困难地上了莱比锡大学。

    可能因为大学里过的太滋润了(大家都知道的,大学时候是最爽的了,睡懒觉,

    通宵打牌,没人管),又去上了个斯特拉斯堡大学。毕业后当了几年律师。

    1775年-1786年,也就是他26岁到37岁这11年间,歌德在魏玛公国做官,直做到

    枢密顾问(是不是相当于总理智囊团成员?)一职,后来也因为“性本爱丘山”

    的原因挂职而去。相对来说,陶渊明出道要晚3年,29岁陶才弄到江州祭酒一职,

    去职时为彭泽县令。两人相同的一点是,都在官场了混了11年。------对于一

    个醉心大自然的人,能够忍受官场的时间是11年?

    与陶不同的是,歌在去职后有更多的职业选择(这可能要拜亚当·斯密分

    工论的风行所赐),他不需要回家种田也能活下去。于是任某剧院监督。从此

    以后,写作的才能成为歌德主要的收入来源。

    这一点可能是陶公所羡慕的。不知道陶公有没有以非正式职员的身份从出

    版,演出机构拿到过稿费之类的。因为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看,陶一直

    都没有有效地解决过经济来源这个棘手的现实问题。其中叙述自己几次做官都

    是处于养家糊口的考虑,到他最后决定要离开官场时,对于日后的生活来源这

    一点,也似乎并没有考虑清楚。而歌德在这一点上好象早有准备,似乎要更为

    精明一点。

    自从做了剧院监督,歌德又在7年之后遇到了席勒,再之后的10年,正是两

    人合力掀起的“狂飙突进运动”,划开了一个新时代。再之后,老年歌德见到

    了拿破仑,(其实早在拿破仑成名之前,歌德就靠一部《少年维特之烦恼》名

    满天下,而当时的无数粉丝之中,拿破仑就是一个。在远征埃及时,拿氏就随

    身携带此书,所以拿破仑此次见歌德,是不是会有粉丝见偶像的激动?)据说拿

    破仑召见歌德是有私人目的的,就是希望后者为其做传,被歌德婉拒。对于拿

    破仑,歌德曾有如下评论“

    胸怀智勇者,无所畏恐,

    轻捷地步向通往王座之路,

    明知险阻重重偏向上攀登;

    皇冠千斤重,他不予掂量,

    坚定有镇静,兴冲冲向头部压去,

    怡然自得,视之如桂冠。

    这就是你的作为:

    篷山之外,遥不可攀者,

    你却能悄悄地据为己有;

    前途障碍多多

    你明辩,你思索,你了如指掌,

    时机一到,你应运而起,从此发生了这一切……

    敌人以战争与死亡,从国内外夹攻,

    内忧外患仍频,你却岿然屹立……

    世人无不惊愕,议论纷纷,

    他们满脑袋胡思乱想,

    除了蝇营狗苟,他们又关心什么?……

    这个魍魉世界,向我们索取,

    乞求财富、恩典和地位,

    即使予所亲者同贵同荣,

    仍难以满足,他们要吞没整个王国。

    这个人亦复如此。

    ——让我们广为宣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计!

    任何人,无论是谁,

    其幸福总有尽头,

    末日亦必将来临。”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的是,歌德在表达其对拿破仑的欣赏之余,还是如先

    知般地预告了拿破仑王朝的覆灭:“任何人,无论是谁,其幸福总有尽头,末

    日亦必将来临。”看样子,老年歌德,已经修炼成了一个大智者。看来他高达

    200的智商不是吹牛。

    无独有偶地是,陶渊明对于要去见当时还未特别发达,后来成了中国最

    高统治者的刘裕时曾有过这样的话:“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

    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四十岁的陶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

    表。不过,40岁的陶公显然还没有修炼成老年歌德的那种睿智,后来刘裕出

    于政治考虑做了几桩事件,陶公显然毫无心理准备,无法理解,于是再一次

    离开官场。

    当然,歌德除了文学创作之外,与大多数诗人一样,风花雪月,是他的

    众多爱好之一,加之有经济基础,与歌德有过一腿的名媛还确实不少:

    苏珊娜·冯·克勒滕斯伯格

    弗里德里柯·布里翁

    夏洛特·布夫

    马克西米利安娜·冯·拉·罗歇

    莉莉·勋纳曼

    亨利埃特·冯·吕特维茨

    夏洛特·冯·施泰因

    克里斯蒂安娜·福尔皮乌斯

    玛利安娜·冯·维勒莫

    乌尔莉柯·冯·勒夫茨沃

    克洛娜·施罗特

    克里斯蒂安娜·弗里德里柯·威尔翰米娜·弗罗曼

    这些名字对于非当事人的我们来说当然没有什么意义,不过列出来,只是想

    用长度来强调恋爱是需要经济基础的。与此相反的是,活得紧巴巴的陶渊明本来

    日子就过得不太从容,另加上他老人家有好酒的恶习,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

    他一直不得不做了一个规矩的好丈夫。------我猜,不是他一点都没动过歪念,

    是口袋里没钱。所以,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还真有那么点道理。

    而两人的寿命,前者83,后者63,明显是生活质量导致的差异。史称1832

    年4月,歌德离世时还留下著名遗言:“多些光!”。看来是从容而去,这段

    遗言也说不定是早就已经想好。至此,歌老可说享尽身前生后名。而对于后者,

    据称“贫病交迫而死”。也没有听说曾留下什么惊世骇俗的遗言。不知道陶公

    去时,回顾自己的一生,可有什么遗憾?!

    关键词(Tags): #胡说八道
    • 家园 俺对德国文学的了解半吊子都算不上

      可是看了您所说的“写作的才能成为歌德主要的收入来源”颇有些疑惑。

      俺回去好好研究。

    • 家园 怎会相似?

      一天,他们一同出去散步。在路上远远看到了奥地利皇后率领着一群皇室成员与他们相向而行,歌德不顾贝多芬的一再劝阻,立刻恭恭敬敬地站到了路边。贝多芬对歌德说:您大可不必这样做。贵族们的派头是愚蠢的,只能显示出他们的庸碌无能。他们可以把勋章别在任何一个人的胸前,但这人决不会因此变得更优秀些。他们也许能使一个人成为七品或三品文官,但在任何时候也造就不出歌德或贝多芬来;然而歌德不仅仍拘谨地立在路边,而且面部开始显现出谦卑的微笑。贝多芬意识到,无论他再说什么都是徒劳的。于是,他抬头挺胸继续向前走去。结果奥地利的皇后和皇太子认出贝多芬后,反倒率先向贝多芬打招呼、脱帽致敬。当他们经过歌德身边时,歌德却早已脱帽鞠躬,连头都不敢抬一下。

      您说的让我大长见识了, 不过上面的故事也挺有名的. 你能想象出陶渊明会这么做? 况且像浮士德这样的不朽长篇, 估计也不是陶渊明所感兴趣的(以及大部分中国文人). 这又是一个质的区别.

      那个年代的欧洲, 才华横溢的诗人从来都不缺情人, 而他们的中国同行永远只能在小说里yy, 若泉下有知该不知会有多羡慕.

    • 家园 这种比较有些奇怪,尤其

      替古人担忧“不知道陶公去时,回顾自己的一生,可有什么遗憾?!”

      贝多芬与歌德对于皇族的态度,似乎按前面观点看,贝多芬显然不利于社会和谐,不够老成持重。

      或许陶渊明更适应当时社会生活的话,他的名字未必为后人知道,他的作品早已湮灭了。

      • 家园 复潜兄:相似的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会有怎样的遭遇

        就是在下写此文的初衷了.

        在西方人中,与陶公相像的,在下也只想到了歌德了.

        • 家园 老兄这个比较的角度很独到

          期待更多东西方人物比较的文章。

          或许近年来国内对于历史名人猛力挖掘,不过是打旅游经济牌,拉投资的目的。但原貌的保护其实还差的挺远,或许久远的东西难以保存,但近现代的应该还是不少,可惜继续一边破坏一边做焕然一新的旧址改造。只记得看着贝多芬手写的乐谱,触摸他用过的破桌子,特别从翻出的脸模看到他离开这个世界时的样子,感觉一个桀骜枯瘦的老人就在那栋房子里时隐时现,完全颠覆了以往塑造出的名人形象,更贴近一个曾经活生生的人。以后听他的作品,感觉更为复杂了。

          • 家园 谢潜兄勉励了.

            本来只是灵光一闪之作.

            以后确实可以搞一个系列.

            较之作品,在下对人物本身与兄台有同样的兴趣.

            记得曾于北大一友谈论,我称,看作品只是想认识那个写作品的人.

            从作品复原出起感情,品格,爱恨.

            此兄曰:从未想过这样,只是看作品而已了.

            时过9年,当时情景仍历历在目.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