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学佛的真相(十七)公案是给谁看的? -- 淡淡微风

共:💬25 🌺5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学佛的真相(十七)公案是给谁看的?

      一位初学佛的朋友,问了我许多问题,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倒不是没有办法回答,教理里都有,禅宗的忽悠也有,但是,都没有用——早说过“不可思议”了,怎么还是都想着“思”和“议”呢。

      别的地方也差不多,不管是网络还是生活里真学佛的,大部分人也是穷追不舍的想琢磨出个答案,想在文字里做出点结论来,做的到吗?做到了又有多少用处?那么宝贵的时间,为什么不去做点实际的功夫呢?

      其实,无论什么事情,最重要的都是“真修实证”,嘴皮子上的功夫千好万好,真做起来一触即溃的事情,不可胜数。“说得千步,不如行得一步”,踏踏实实做点实际的工作,才是正理。真想知道的话,怎么问问谁都没有用,还是要自己真修实证,自己“亲眼看到”,才能明白“本地风光”到底如何。

      某朋友电话,给我讲了一个他觉得很佩服觉得很有启发的佛家故事,他以为是禅,以为是有悟性,也以为是公案。

      说是一个庙里有一个漂亮的尼姑,一起禅修的一个小和尚爱上了她,给她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情书。结果第二天,尼姑站起来当众对小和尚说:如果你真的像信中说到那么爱我,就当着大家都面拥抱我吧。小和尚落荒而逃。

      我听完了以后表示很抱歉:根据我的判断,这是文人编的。做故事看,无妨,作公案解,无稽。

      自古以来,把聪明当成智慧的,把自作聪明当成聪明的人,不知凡几。 

      还看到过不少附会于佛家的故事,什么在佛前求了几百年暗恋某人的蜘蛛啊,成全某姻缘的佛啊,等等。

      当然编故事是文人的专利,想象力又是文人的特质,如果没有想象力,我们反而会怪罪文人没水平,但是作为读者,还是需要有一些基本常识,以免看故事的时候被忽悠到以为那是真事儿,还跟着某些自作聪明的文人一起摇头晃脑,觉得自己悟出了什么,就比较无奈了——当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您要是真悟出点好东西,那也不错,不过,您明白了好东西,并不能改变他是忽悠的事实。

      南老师说,自古人的一辈子就是“自欺欺人被人欺”,诚不我欺也。

      

      那么多人谈公案公案的,到底公案是什么呢?

      说穿了,就是一些祖师的言行记录。有些是课堂笔记,有些是经历纪实,有些就是简单的一问一答。

      一位禅师,一生中一直在修行,一直在做徒弟带徒弟,一直在学习讲课教学,再加上答疑,加上与外来客人的对答等等,有些精彩的回答或者说法,就被记录了下来,以作为后来人的参考资料。

      这些参考资料里,有关于修证的,有关于经义的,有关于点化的,有关于甄别的,有的是提供如何悟入的经验的,有的是考验你是否证悟的,有的是作为权威与标准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所谓“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

      但是,不管怎么用,不管是什么内容,针对的都是内行——也就是说,公案只是内部参考资料,不是给外行用的!是给修行人做参考的,不是给不相干的人看热闹的。

      公案的使用对象,是修行人对修行人,而不是其他不相干的人,如没有修行经验的读书人,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猎奇的人,当故事看的人,等等。

      公案里记录的对象,老师是权威,学生是修学多年基础深厚的人,问题不够好不够重要,根本就不可能记录下来。尤其是经过历史的淘汰,去粗取精,我们常常见到的那几本辑录,都是沙里淘金出来的。

      比较奇怪的现象是,现在的时代,喜欢谈公案,喜欢拿公案说事儿的,基本上都是不相干的人。一个个舌灿莲花口若悬河,可惜全都是莫名其妙的人,真参禅的修行人,反而少谈或者避谈公案。

      奇怪?还是不奇怪?

    我在“莫效文人乱解禅”中说过的,公案是内行对内行用的,不是我们这种门外汉用的,如果说是想看个热闹,看着好玩儿,自个儿糊弄糊弄自个儿,懂点皮毛,得点禅趣,开心一下,也倒罢了。若是看了以后就觉得自己明白了,懂了,可以做人家忙活了一辈子都没明白的人的老师,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那就明显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了。

      我经常对朋友说,西方那套什么自信的鬼把戏很可笑,你有能力,做就是了,该干嘛干嘛,不需要自信。没有能力,该去学本事培养能力,空对空谈信心有什么用?信心与勇气是有关系的两回事儿。不懂装懂硬充,那叫无耻或者莽撞。

      笃学之,慎思之,才是真正做学问的路子。老祖宗的东西搞不明白,拿别人的渣滓充数,真不知道现在的有些学者是干什么的。

      不要以为禅就是风花雪月,看看公案打打机锋玩玩儿文字游戏,那是某些文人自误误人的想法,那只是你看到的“冰山一角”。

      出现在公案里的那些人,都是一辈子修行,一辈子就忙活那事儿——我在上一篇里已经列举了一些从小出家的人——人家真做功夫的时候,没有人记录,因为那就是他们的生活,“不言而喻”。他们差不多每天都是三四点起床,半夜睡觉,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参禅修行,几十年念兹在兹。当然还有更多内容,比如戒律上,有无数的规矩,甚至斜眼撇嘴都不行,说话含混都不行,吃饭吧嗒嘴不行,走直路脚是歪的都不行。然后旁边的每个人都可能是考察你的,也许考察三年,也许考察九年,考察期合格了,才真正允许你出家做和尚——你以为做和尚是那么简单的么?

      我们拿什么来告诉自己比这些人聪明能干?我们有什么资格告诉看来几本书的自己比他们懂?没有经过一天专业训练的人,成天觉得自己比专业选手更懂专业,不是很奇怪的事情么?更奇怪的是他们还觉得自己理所当然振振有词,好玩儿。

      你看不到,就以为人家没那回事儿,怪不了人家,只能怪自己无知加眼拙。其实道理很简单啊,人家一辈子当和尚参禅,好几十年的时间,去掉打机锋的那几回几分钟,其他时间都在干嘛?难道天天都在打机锋忽悠人?修行啊,做功夫啊,研究教理啊,戒定慧三学啊,等等不一而足。当人家闲着啊?人家没写,我们不能想不到,读书要顶门之上别具一只眼,信之?

      我们付出过什么?什么功夫都没有,怎么敢说自己懂了?

      人家专业的人不说,是因为知道自己不懂。我们这些不懂得人乱说,是因为不知道自己不懂。

      

      那些以为自己有资格对禅或者禅宗说三道四的人,你的戒定慧三学有多少功夫?花了多少时间,有多深的造诣?

      一条戒律做不到,一个咒语都念不好,一次定都没做到过,都是拾人牙慧再加上自作聪明,就以为自己明白了,然后就开始觉得别人都不对,自己最聪明,到哪里都否定别人肯定自己,这样的人,能相信吗?

      禅师们那些似乎是花里胡哨的说法或者机锋,人家在谈什么,你真的明白么?那些谈话对象都在说自己几十年得到的经验,你没走过那一遭,真的明白他们说的是什么么?

      行得一步,说的一步,行得千步,说的千步。我们这些行了半步都还是歪歪斜斜的人,说出来的话,有可能靠谱吗?

      密宗的米勒日巴尊者说过一句话,足可引以为戒:不要把理解当成证悟,不要把证悟当成解脱。

      

      所以,我一向不支持解释公案。道理很简单,内行用不着你解释,他该懂就懂,不懂就下工夫。外行也用不着你解释,他一定不懂,不是懂错了就是毫无用处。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自作聪明的事情,还是少做的好。

      有很多人谈如何证明证悟的问题,似乎振振有词,以为抓住了“悟”抓住了佛法的痛脚。我只能苦笑,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个很可笑的问题,或者说是个伪问题,也是个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的问题。

      为什么?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家园 前十四回楼主讲的真好

      前十四回楼主讲的真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佛的真道理,但是后面怎么都是谴责这谴责那的呢?看着就觉得楼主在发泄怨气。。。

    • 家园 送花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佛是自躬修成,法非别人赋得。

      读了先生的文章,深有同感。

      不知道是现在这个社会不够和谐,还是太和谐了,导致人们似乎都活得忘乎所以的轻浮。心中无信仰,整日汲汲营营争名逐利,偶而邂逅一两则有些寓意的小品文字便自以为得。殊不知那些道理本只是中国古训中的老生常谈而已。

      而那些含了些道理的小品文章,说来中寓劝惩,本是好事,却怎么仿佛不给硬加上个佛祖啊、禅师啊一类的名号,就不够权威似的。其实,写文字的人和读文字的人一样,都没有坦荡的自信。

      只因文化和信仰不再被尊崇,礼数渐渐轻慢,精神也就轻浮。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在精神领域的追求,本应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动力。它并不存在于物质世界。但文化的羸弱导致的是社会的迷茫。

      对于禅,亦是如此。中华千年文明积淀形成的认知,几乎所有人都希望去切身了解、亲身参悟,但却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从点滴琐碎开始日积月累的修行。于是各种伪禅伪佛应运而生,急功近利、自欺欺人。我常常在想,在一个群体内被广泛认可的假设,是否在这个群体内就是成立的?在那些门外人眼里,他们是否也就从这些自欺欺人的伪禅学里得到了精神上的虚伪满足?

      麻痹即使不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少可以减少目前的苦痛。

      我不知道悟道的高人是怎样看待这个现象的。就我本人而言,在我所能触及的环境里竭力坚持灵魂的修行,去除妄念、活自本真,既知道生命的无可奈何,只得勤勤恳恳,安然度日,不再妄加猜度,也懒得多费评章。

      于是我想起修行的三个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想,有心人继续努力吧。

    • 家园 说点‘佛’外话,楼主文中提到的关于自信的鬼把戏,

      同意楼主--自信的本意是好的,只不过后人拿它当公案了,以为看过了就有了。但个人认为倒并不一定是西方的鬼把戏,倒觉得像公案一样,那些叨叨自信的应该是自己并不知道(也就是不具备)真正的自信的,属于自己把自己玩了,还要‘自信满满’的去蒙无知的群众。那些站在队伍前面打旗的人是应该为此负责的。

      同样郁闷的还有所谓的礼貌,铺天盖地的讲文明讲礼貌。弄的好像整天嘴上挂个谢谢、对不起的人就是文明人了,而不说出来就不礼貌了,郁闷。同样那些站在队伍前面打旗的人也要为此负责。

      现在谁要是表现的特礼貌,我倒觉得都值得特别怀疑一下。真是舍本逐末,乾坤颠倒。

    • 家园 想起

      想起自己17岁立志求经济学真知,中间被无数人耻笑,最贫困的时候在潮湿阴冷的地下室蜗居一年有余。这二十年下来,不敢说顿悟,只敢说渐学渐识,恐怕是越学越害怕吧。

      不要把理解当成证悟,不要把证悟当成解脱。

      • 想起
        家园 花!

        不要把理解当成证悟,不要把证悟当成解脱。

      • 想起
        家园 地下室

        你在地下室生活了一年多.让我想起了北京人在纽约.哈哈.其它的没了.我认识有好几个虎哥.个个是高手.您这位也是.哈哈.

      • 想起
        家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懂得害怕,懂得谨慎,证明您水平很高了。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认准了方向,就好好走下去。别人说什么,外界的苦处,哪有功夫理:)

    • 家园 嗯,说得有理~

      文字间若少些火气,就更近学佛本意了:)

      • 家园 楼主的言论

        太偏佛教徒了点。戒律礼仪,是给僧侣用的,念咒诵经,是给居士用得,谈论佛理,公案,是广大佛教爱好者干的事。何况,按禅宗的理论说,打坐念经是修行,难道吃饭睡觉就不是修行了么?

        • 家园 在家居士守“五戒”。

          佛陀教育基本教程“戒、定、慧”,戒是辟不开的,定、慧也不离戒,戒中有定、慧。吃饭睡觉中有戒——不杀、不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