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四章 完璧归赵 五 -- mynoodles

共:💬11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四章 完璧归赵 五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四章 完璧归赵 五

    作者:潇水7388 发表日期:2004-05-07 13:29:03

    公元前279年,白起纵横楚国之际,乐毅也照旧在齐国略地。

    齐国的地理位置不太好,如果换了秦国,遇上强敌的时候可以向陇西撤退,战略回旋余地大,伺机反攻。但齐国背负大海,没有战略回旋余地,总不能到海上去吧。齐国人大概还不知道去日本发展。只好死守。

    首先,齐人死守莒城,乐毅猛攻,莒城齐军拼死抵抗,敌人数年未能打入城内。于是绕过燃烧的城市,在周边浪战一通,东西长蹈,把各地的齐军一顿暴打,五年之间陆续下齐国七十余城,掠夺财货,尽输于燕国。也有说法是,乐毅“屠”七十余城。燕军一直打到了

    东海附近的即墨,遇到坚守,这才像吃撑了的野猪,打着饱嗝坐下不动了。乐毅屯扎攻打

    即墨。即墨大夫战死,但即墨仍久攻不下。

    有“红眼病患者”进谗给燕昭王说:“乐毅呼吸之间克气七十余城,区区莒、即墨两城却

    迟迟不下,非力不能拔也,是想在齐国南面称王啊!希望大王早行处置。”燕昭王于是置

    酒大会,当着军政干部们狠狠地批评了红眼病患者,然后牵出去斩之。于是,诸侯敬畏燕

    昭王信义,燕昭王明鉴万里,不愧于一个“昭”字。

    不过,司马光(宋朝人)在《资治通鉴》上说的这个故事,不见于先秦及汉朝的各种古

    书,很可能是司马光瞎编的,以便教育皇帝老儿向燕昭王学习。大约宋神宗一会儿想用改

    革派的王安石,一会用保守派的司马光。司马光嫌他耳根子软,不能善始善终。

    那么,我们也难免奇怪,乐毅能下齐国七十余城,为什么对莒、即墨却多年久攻不下?这

    是因为齐国共设“五都”,五都均驻有经过考选和训练的常备兵,即所谓“技击”,也称

    为“持戟之士”,因而有所谓“五都之兵”,也称为“五家之兵”。在对外作战时,“五

    都之兵”常常被用作军队的主力。临淄、平陆、高唐,都是齐国五都之一。即墨、莒也该

    都是五都之一,乐毅遇上了硬石头,不能逞志。

    田单,是齐临淄人,齐王族田氏的远房贵族。他最初是临淄农贸市场里的办事人员,负责记录商品交易和盖章之类的,是个不知名的人。公元前284年,燕军破齐,临淄失陷,他随着本族的人逃到安平(今山东淄博东)。当燕军进攻安平时,他让族人把车两边的车轴凸出部分锯短,以免互相碰撞,影响行动。又在车轴两端笼上铁套,碰撞起来也牢固。因此在城破撤退的时候,逃难的人开车争路,车轴互相牵挂,挤做一团,多当了俘虏。只有田单一家因为搞了这个小改革,车行灵活,得以安全撤到即墨。燕军攻打即墨,即墨大夫战死,大家就公推田单为将,让他负责守卫即墨,以为他小聪明多。

    这时候,公元前279年,乐毅与田单在即墨城内外对峙的时候,燕昭王死了。燕昭王当政

    三十三年,颇有建树。燕国原本边辟,别称“幽州”,就是荒远、冥暗的意思,“幽”字

    上边是“丝”,下边“山”表示火。火焰细弱如丝,可见晦暗不明,反应了当时人们对燕

    地的一般看法。燕国也民智闭塞,“邯郸学步”,“郢书燕说”都是笑话他们呢,学什么

    都学不好,腿脚都不利索。但是在燕昭王的三十三年经营中,不但复了先王之耻,还把燕

    国拓疆至数千里方圆,持戟数十万,栖身战国七雄之一,开始参与诸侯政事。燕将秦开还

    率军袭破东胡,却东胡千余里,扩大了燕国北疆。不过,就像赵武灵王从三胡那里抢来的

    千里北土一样,这些地方的GDP都不高,经济产出微薄,对列国争雄的战略意义不大。

    新君燕惠王登位,这家伙从前与乐毅“有隙”,就是feel sick at him,互相见面吐唾

    沫,感情上有裂痕,想拿掉乐毅。这时候,“韦小宝”田单从即墨又派人来使反间计,到处宣言曰:“齐王已死,齐国五年无首。乐毅以伐齐为名,迁延战机,在即墨城踯躅不进,实欲伺机联络即墨,拥兵自立为齐王啊!!!”

    韦小宝这么一喊,燕国满大街的都知道了。燕惠王呸呸地连吐唾沫,朝着想象中乐毅的脸。于是,燕惠王派笨蛋“骑劫”为将,直赴前敌,临阵替代乐毅。

    针对无能之辈“骑劫”的到来,田单在即墨搞了一系列诡诈计谋来忽悠自己的人和自己的

    敌人:

    (一)以心理战恐吓、迷惑燕军。田单下令城中百姓吃饭前必须在庭院中用食物祭祀祖先,从而引来铺天盖地的飞鸟,上下飞舞于即墨城上。城外燕国人看了,以为上帝垂下了自己的“铁布衫”罩着即墨,惊诧万状。田单又找了一个“海公公”,让他扮演神主,对之极其恭敬,每对即墨人下令,都矫用神主旨意。

    (二)利用间谍传话,假敌之手激励士气。田单巧妙地利用间谍把假信息传给燕军,说齐

    人最怕燕军割我们的鼻子,又怕燕军挖我们的祖坟,促使燕军在城外大施暴行,,把齐人

    的坟墓掘开,焚烧墓中的死人,又把燕军俘虏和降卒的鼻子都割去,高兴得城外的蚂蚁们

    纷纷举着鼻子游行。城中军民见此情形,无不切齿扼腕,涕泣求战,怒自十倍,皆抢着欲

    与燕军决一死战。

    曾经称霸的齐国人是有志气的,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就是齐国人的写照。火烧临淄是齐

    国人的世纪噩梦,每个即墨人夜里说出梦话,都喊打倒燕国侵略者的口号。终于,在一个

    漆黑不见手指的夜晚,即墨突然城门大开,城墙底部事先凿开的一列数十个洞穴,也一并

    爆炸,从中冲出一千余头“火牛”:牛角上都绑着利刃,牛尾巴绑着浸蘸了灯油的柴苇,

    牛身披着五彩龙纹的红绢(齐国盛产丝绢),千余头火牛狂奔而出,仿佛火龙一样(这牛

    屁股着火了,自己能不牛急嘛!),猛顶猛撞燕国士卒。五千壮士跟随火牛其后,杀胜震

    地。城中老弱也敲击铜器,鼓噪呐喊,声动天地。燕军睡眼朦胧,拎着兵器光膀子作战,

    眼见无数蛟龙重来,寒光闪闪,直掘人腹。燕军胸洞腹穿,惊骇莫名,猝不及防,张惶大

    乱,自相践踏,一败涂地,主将骑劫死于乱军之中。

    田单“火牛阵”一役痛殴燕军主力,燕军大奔,主力尽伤。由于主将已死,无人调度,燕

    军攻下的七十余城也全没了保证,燕军能不能组织逃离齐国本土,都是问题了。田单追亡

    逐北,势如破竹,尽复齐国攻下的七十余城。燕军蹀血他乡,纷纷退出济水以外。

    士人“田单”,挽狂澜于既倒,复齐国之社稷,逞布衣之英能,被齐泯王的儿子齐襄王,

    封为安平君,执齐国之政,不亦荣伟哉。孙子所谓:“善出奇者,(奇招)无穷如天地,

    不竭如江河”,田单之谓也。

    潇水曰:著有“夷灭万乘之齐,收八百年之积(掠夺了临淄八百年积蓄珍宝)”的名将乐毅,被反间计,临阵被“骑劫”替换后,不敢回国,怕燕惠王诛了他。于是只身跑到赵国。赵惠文王封他“望诸君”。乐毅流落赵国以后,就未再有何建树,直到死在那里。这大约算是功臣的善终了,没掉脑袋就算万幸了。

    晚年,乐毅写了革命回忆录《报燕惠王书》,是篇传世之佳作,其中不乏对自己的身世感慨,有名句曰“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我听说古代的君子,与朋友绝交,不说朋友的坏话;忠臣即使含冤去国,也不为自己洗刷。不过乐毅还是在这篇文章里给自己叫屈,文辞写得情辞悱恻,真挚动人。据说汉武帝时的大臣主父偃,在读到乐毅“报燕惠王书”时,都感动得直流眼泪。

    世传乐毅的战功多异,比如司马光说他“呼吸之间下齐国七十余城”。其实,先秦史书上,这七十多城是在五年之间陆续攻下的,而且也不算多,一年平均十五个。而公元前291年在伊阙大战后,秦将“司马错”一年就攻取得魏国列城六十一,战力可仿佛乐毅,甚至更高。

    “乐毅下七十余城,不下者仅莒、即墨两城。”这后半句也是被后人夸大的不实之词,齐国丢掉七十余城后,当尚有很多城邑。据魏人须贾说:“魏国有百县。”另外县以外还有

    郡,所以魏国至少百城以上。而齐国当不止于这个数。事实上,邹忌在齐威王时代就曾

    说:“齐国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经过齐宣王、?z王的开拓,城邑当更加多了,绝对不

    止七十多个。司马错下魏国六十一城,也未说魏国就要亡了。乐毅下齐七十余城,当也不

    足以几亡齐国。

    不过,经历了五国攻齐(含乐毅在内的)这番折腾,齐国一蹶不振,国力大伤,东海路沉,再也不能爬上诸侯驰骋的战国大餐桌上,分一碟、两碟小菜。东极的齐国陆地消沉以后,中华大地唯西极的秦国为大。

    • 家园 有个问题啊

      即墨被围了好几年,一座城池能存这么多粮食一直吃不完么?还有上千头牛可以做坦克,这城也太富了吧?

    • 家园 香山这老家伙从不给我转的部分加精,现在倒加得手软。

      我的那个精还是铁老大看了以后大点其头,然后用御笔加的。

    • 家园 这位老兄手真快。

      把别人挣工分的机会都抢了。如果不介意能告诉我一下哪里有原文吗?

      • 家园 潇水的文章在 。。。

        新浪网的大话春秋论坛首发,现在只写到完璧归赵六。潇水笔头子很快的。

        网址 http://forum.cul.sina.com.cn/?43:1149

    • 家园 谁能帮个忙,转到西氏春秋把

      唔唔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四章 完璧归赵 六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四章 完璧归赵 六(本章完)

      作者:潇水7388 发表日期:2004-05-09 00:09:22

      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楚顷襄王想“东伏于陈”,过偏安东壁江山的生活,而秦国却想乘胜利之声威,继续摇撼楚国这颗枯木上的落叶。但是由于楚国的东壁江山都在南中国的东部,与秦人之间隔着一个中原。秦人必须制服中原的韩魏,然后才能借道伐楚。于是,公元前273年,“秦、韩”对“魏、赵”的华阳大战爆发了。

      这场血战完全是可打可不打的一场战役。最先,魏国看到秦人去楚国喝汽水完毕,有可能再回魏国来喝汽水,于是积极与北边的赵国谋求战略联盟以求自保,并且献上邺城(西门豹治理过的)作为见面礼。赵国大喜,宣布与秦人自渑池会之后的媾和关系破裂。随后,魏人自食其言,不肯兑现邺城给赵国。赵国则顾虑魏会利用秦、赵关系恶化之机,与秦联合,转而对赵。为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赵国反倒割出五城给予魏国。

      哈,你说这事闹的,赵国君臣真是饭桶。但这不能怪蔺相如、廉颇,这事全是赵惠文王和相国“平原君”策划的。赵惠文王向平原君征求意见时,平原君一向贪利,觉得白得一个

      邺城了不起,所以轻易断绝了与秦的联盟关系。赵人无了靠山,魏人也就无恐了,偏不给

      邺城。赵反倒惧怕魏与秦联合,于是效地于魏。这就是事情全过程。窝囊啊!这个赵相国

      平原君,名叫“赵胜”,是赵惠文王的亲弟弟,赵武灵王的儿子,属于肉食者鄙。他长期

      专赵国之政,属于典型的王族亲贵,只因血统好而受重用。这是山东六国的通病:不重用

      布衣人材。平原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这四君子都是国君的亲贵来的,长期专权为相,糊

      涂时候居多,精明属于偶然。

      不管怎么样,赵国效五城于魏以后,赵也不能返回去再找秦联合了,魏国一直恐惧于秦人

      来喝汽水,于是魏、赵实现联合,共同对秦。秦人害怕被孤立,转而与韩国交善。“魏、

      赵”为了打击“秦、韩”联合恐怖势力,于公元前273年,大兵压进韩国境内,殴打华阳

      地区的韩军(今河南郑州市南),想用武力把韩国拉拢过来。韩国哪里能支,被打得头破

      血流,急向秦求救。韩国使者冠盖相望(就是排着队上路去说秦国),但秦不救。韩国急

      了,吓唬秦国相国“魏冉”说:“再不救,我们就投降魏赵了,三晋联手,一起打你秦

      国。”

      魏冉这才变色,亲自挂帅,与其麾下的大良造“武安君”白起(白起早年是魏冉推荐提拔的),和客卿“胡伤”,直趋华阳解救危局。

      用兵之道,切忌犹豫,两军较量,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不允许半点犹豫不

      决。秦军远程奔袭,一路疾进,八日之内消灭四百五十公里路程赶至战场(正常行军是一

      日四十公里就算极至了,秦军日行六十公里)。秦国生力军抵达华阳,不作休息,一举斩

      杀魏军十三万人。魏军伤亡严重,魏帅“芒卯”收容残部向东边的大梁方向退却,其它三

      名魏将则被俘。

      赵军独木难支,处境危急。赵将贾偃乃向黄河退走,打算渡河返国(黄河以北的山西)。

      秦军追上,两军再战。赵军一面抵抗,同时渡河,被击死达两万,所谓“沉其卒两万于河

      中”――都是挤着坐船没挤上去的。

      整个华阳战役,秦军决心之坚定、速度之快捷,真可谓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

      前后共歼灭魏、赵军15万之众。白起担任了此战役的主要指挥。至此白起三次耀名于诸

      侯:伊阙大战(斩杀韩魏二十四万),攻鄢灭郢(斩首数目未详),华阳之役(斩首魏赵

      十五万),这个数目累计已经赶上两千多年后“淮海战役”歼敌44万了。然而在先秦时

      代,整个中国人口,才不过三四千万。白起可谓能也,创造了并且创造着中国历史上一个

      空前绝后的神话。顺便说一句,“白疯子”三个字没有贬义,“白”,是因为他姓白,

      “疯”,因为他打仗很疯,很猛,“子”,子是一种尊称,比如孙武子。所以,白疯子,

      没有贬义的哈。

      华阳战役以后,白起乘胜逼近大梁(河南开封),迫使魏人献地求和。韩、魏至此都雌伏

      于秦。秦人借道中原,再次伐楚之时机来临了。

      这时候,楚国有个叫“黄歇”的人,正在秦国出差,赶紧上书秦昭王,试图凭一封书信,

      阻止秦人的数万大军。这个黄歇,也是战国四君子之一,后来被楚人封为“春申君”的。

      据说春申君是楚顷襄王的弟弟,跟其他四君子一样,都是国君的弟弟或侄子。也跟其他四

      君子一样,春申君后来长期专楚国之权,骄奢淫逸,对于楚国的进一步没落,“功”莫大

      焉。但是现在的春申君,还比较年轻,智商忽高忽低,他给秦昭王的上书,就分析入理,

      丝丝入扣,很值得一看。秦昭王看完一遍,居然被折服了,息止了秦国大军。我们看看他

      这封信是怎么写的。

      最一开始,黄歇说:“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一看这路子就

      明白了,是用道家“持盈保泰,月满则亏”的道理说服秦昭王,叫他不要强走极端。事务

      发展到极点,就会向反方向发展,夏天热到了极至,就会变成冬。棋子累到了高处,就会

      崩溃。“秦国已经很强大了,如果继续push your luck(走极至),倚仗人徒众多,兵革

      强悍,欲以力威天下,臣恐怕其有后患。大王不记得从前的吴国了吗。吴国光看见伐齐之

      利,就听信越国的怂恿,攻打齐国,虽然致胜于艾陵,却因力量消耗过大,旋即回国之

      后,被越人擒于三江之上。”这是典型的物极必反的例子,希望秦人不要走吴国覆亡的老

      路。

      接着,黄歇又列举了智伯的例子,不外乎也是物极必反,智伯自大好胜还不够,偏要并吞

      赵魏韩,结果自己完蛋了。所谓弦紧则断,水满则溢,物状则老,过刚则折。。。。。。

      (中国这种句子可多了,算是国粹。相反的句子则是激流勇退,持盈保泰,等等,出头的

      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之类。总之,这都是道家的理论。)

      黄歇按照道家理论叫秦昭王不要走路走过了头,不要学夫差和智伯。他又举了“靡不有

      初,鲜克有终”的古训来增强论点,也就是说凡事开头好做,气势汹汹的,结果却一塌糊

      涂。这都是因为不知持盈保泰,反倒乐极生悲,结尾死的很难看。最好是适可而止。

      用这种道家的话来胡弄书呆子,当然可以奏效,但对于雄心勃勃以吞天下的秦国,叫他学

      习“乌龟缩头蛰伏保命”之法,秦国当然不肯。还必须以厉害相说。于是黄歇分析了天下

      大势,引出了远交近攻的理论。

      他说:“大武远宅而不涉”。这是《诗经》上一句很拗口的古话,意思是大军不要远离家

      宅而跋涉攻伐,也就是说――不能近交而远攻。黄歇试图把秦人的军事行动归结为“近交

      远攻”。我们知道,从前楚国的西壁江山与秦毗邻,秦国打下来就能接受,尚不为过。现

      在楚国失去西壁江山,就剩中原东南部分以及安徽、江浙,地理位置跟秦国正是个“大吊

      角”。秦国结合韩魏,远攻楚国,正属于“远攻近交”的错误战争路线图,将有大害于

      秦。

      有什么大害呢?――其实也就是“远攻近交”有什么大害呢?

      黄歇说:有大害三。一,如果秦与楚两国“兵构而不离”――意即两极之间胶着在一起,

      兵战不休,那么中间地带的韩魏就会趁机自我壮大。验证于当年孟尝君的“近交远攻”也

      确实如此。当年,四君子中的孟尝君,糊里糊涂地以齐兵结合韩魏,远攻秦国三年,与秦

      人胶着战斗,士卒疲敝却一无所得:齐国所攻取的尺寸之地不能入于齐国版图,都被夹在

      中间地带的盟军韩魏继承接收下来了,而齐人却落得一团疲惫。现在秦国借道中原韩魏并

      联兵韩魏以攻楚之西壁江山,也是一样的,攻伐所得必然落在韩魏两国的口袋中。这是害

      处之一。

      不仅如此,当年孟尝君促齐、秦鏖战,北方的赵国乘机外出拖油瓶,吞灭了中山,这是

      “近交远攻”的害处之二。假如秦远攻楚,秦楚两国构兵不休,东方的齐人也会乘机外出

      拖油瓶,夺得齐国附近的泗水流域土地。

      终于,总结上述两大害处是:“秦王破楚以肥韩魏而劲齐”,意思是,秦王攻楚,却不得

      不把攻占所得的地区都增肥赞助给了中原的韩魏,而齐人趁机略地而复强。“那么,”黄

      歇说,“天下之国将莫强于齐、魏。齐、魏复强,虽然不能称帝于天下,却足以禁止秦王

      之称帝天下。到时候您还怎么办呢?后悔都来不及了!”

      秦昭王看到这里,已经没话说了,称赞到:“善!”

      接着,黄歇进一步论述“近交远攻”的第三害处:秦人信任韩魏,借道韩魏,并联合韩魏

      之兵以攻楚,这是秦人的一厢情愿。但是韩魏真的是甘心雌伏,听命于秦吗?难免它们不

      扮演越王勾践的角色,暗中乘秦国之虚弊而攻之,把秦国从高头大马上拉下来。黄歇说:

      “韩魏现在失败于华阳,雌伏于您的座下,欲与您一道攻楚。但他们其实是在欺骗您。您

      信任他们,就好比吴国之信任越国。我们知道,秦国没有累世恩德给予韩魏,韩魏却有累

      世积怨于秦国。韩魏的父子弟兄接踵而死于秦人之手的,已经不下十代了。韩魏的土地残

      于秦,社稷坏于秦,人民刳(解剖开)腹绝肠,折颈断颐(脸颊),身首分离,尸骸暴

      野,父子老弱束手为秦人所俘虏,相望于道路,这都是秦人的所赐。那些流离失所的韩魏

      人,只得当要饭花子和小保姆(仆妾),盈满海内(意思是满海内都是要饭流离的韩魏

      人。够惨)。韩魏对秦人的怨恨,不下于越人之与吴人。您却信任韩魏,借韩魏之道,联

      韩魏之兵来犯楚国。臣恐怕一旦兵出之日,韩魏临阵倒戈或者断秦人之后路,行勾践报吴

      之旧事,秦军还能全身而返吗?大王难道一点都没顾虑吗。”

      说道这里,秦昭王更出了一身冷汗,赶紧中止了“借道并结合韩魏攻楚”的作战计划。黄

      歇刚才最后这段话也不是危言耸听,不久前的齐国就是中了类似这样的招。齐泯王在燕赵

      两个仇国的推波助澜与怂恿下,进攻宋国,当齐国战争疲惫、精锐南下、北地空虚之际,

      燕赵等国一同而上,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抱冤,打得齐国一蹶不振,教训极为生动和醒

      目。秦国面临如今同样的形式,能不临事而踌躇吗?

      黄歇最后呼喊着为秦国指出了“正确”的道路:“臣为大王考虑,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善

      楚。秦楚合二为一,秦国从容压迫秦楚两国之间的韩魏,那么韩魏两个万乘之国,都入为

      秦的关内侯(意思是成为秦国的一部分,这是典型的远交近攻的正确路子)。到那时候,

      秦人再发兵振作,危动燕赵,直摇齐楚,天下尽服矣。”这个战争路线图确实对秦国正确

      无比,秦国未来也是这么做的。对楚人则是医得眼前疮,不顾心口肉了。

      不管怎么样,秦昭王罢兵不议。黄歇为楚人又争得了几十年苟延残喘的时间。从此秦国一

      直远交近攻,结好于楚而殴打近处的列弱,直到打得列弱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再实在没

      得打了,才开始以六十万大军远行而南下,一举端掉苟且于东南的楚国。而那时,已经是

      六国统一的最后一刻了。

      总之,这封信写的很好,黄歇作为一个纨绔膏粱子弟,却把勾践、夫差历史兴衰教训,道家的理论,纵横家的眼光,远交近攻好,还是近交远攻好,以及孟尝君远攻近交的失算经验(不过,关于孟尝君的类比部分,是我补议进去的,黄歇原文中没提到),总结得完整深刻,并能致至实用,一席话而退秦国百万之兵,无论无何,可谓“折冲于樽俎之上,却敌于谈笑之间”。

      所谓“折冲”,冲就是“冲车”,攻城器械。在谈笑之间,折断敌人的攻城冲车,岂不伟哉。黄歇之有胆有识,是值得我们现代社会的小青年儿向他努力学习的。不过,黄歇的智商很不稳定,后来他官越做越大,当了“春申君”越吃越胖,智商都变成脂肪了,就没再聪明了。

      反观设想一下,如果请儒家学者来给秦昭王写信,说服他休兵止战,儒家会怎么说呢?我们记得当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伯夷、叔齐这两个儒家推崇的大圣人,扣马头而谏,说的不过是“不可以子伐父”,不可“以暴易暴”,儿子不可以打爹,仁义万岁万岁万万岁,和平和平再和平等等腐儒之见。说完差点被周武王举起大斧子给一下子咔嚓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