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周末经济观察】宏观调控又到关键时期: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 陈经

共:💬15 🌺4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周末经济观察】宏观调控又到关键时期: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从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推出防通胀防过热的“双防”开始,我就不停地批评了半年,现在可以总结一下了。

    我是个业余的,不用顾忌什么,所以一开始就坚决反对,并且预测,紧缩会越搞越不对劲,慢慢搞不下去,反对的人会多起来,最终要改变。经济学界并不是如此,在“双防”政策执行的初期,只有一些原理型的阐述,应该说是在“捧场”或者“观望”,并没有反对的声音。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很多人也看出不对劲了,越到后面,质疑的声音越大。大约在2008年3月的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上,以压通胀为中心的宏调紧缩政策达到了最高峰,往下就慢慢走形、变样。

    可以质疑的地方很多。事实说明,“防止经济过热”是完全错误的判断。这一点,在4-5月的时候已经被中央事实放弃,改成了“也要防止经济下行风险”。从最近老温的讲话来看,“保经济增长”进一步的提高到了首要位置,其次才是摆在“突出位置”的“防治通胀”。我有较大的把握,中央会转向以“增长”为中心考虑经济决策。以前的观察中说过这个道理, 中国压倒性的基本面就是要增长,解决问题也要在增长中解决。经济结构转型等问题,在增长中解决它,虽然也会有麻烦,但比其它选择要顺利。有了这个原则,大局就不至于多坏。

    双防的首要目标“防治通胀”,本身没有错。过高的通货膨胀无论对经济运行还是社会稳定都不好。问题在于,中央的目标与手段都过于僵化,根源在于对通胀成因不正确的认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4.8%的通胀目标区间,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没有什么道理的拍脑袋经验数字。这个数字是从过去的通胀区间估计的,余永定等经济学家主观认为5%的通胀就是过头了。但是很明显本次通货膨胀是全球现象,相当大程度上是输入型的,不可控的,而且冲击有长期性,与过去完全不同。从国内经济发展本身的要求来说,经济要向消费转型,农民与城市居民都要增收,出现比过去高一些的通胀也是非常合理的。这两个因素,决定适合中国的通胀目标区间会高过4.8%不少。这个观察,老温也基本确认了,他不再提具体的通胀指标,而是代之以“社会发展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防止经济过热”是错的,“防治通胀”的目标又过严。可以想见,出台的应对方法,一定是紧缩,而这个紧缩政策问题会非常多。具体来说,前期中央实施的主要调控系列政策有:央行系统大幅上调准备金率、推出多年未用的贷款额度控制、加快升值,央企系统行政控制基础物资价格。为了经济转型促使出口转向消费,同时推行的政策有:新劳动法提高劳工待遇,下调出口退税。半年来的经济运行情况说明,这些紧缩政策碰到了很大的麻烦。紧缩政策会造成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某种程度是正常现象,但目前的情况远不止如此。我认为根本的错误在于,这些系列紧缩政策企图按照经济学理论,用“控制总需求”的办法达到经济降温与降通胀的目标,而实际发生的情况非常复杂,理论失败了。

    目前准备金率已经高到前所未有的17%,显然超出了紧缩政策原本的想象。这是因为数千亿美元的热钱到中国找机会,居民也被资本市场大跌吓到了,全存到银行里,银行存款大幅增加到44万亿元。为了不增加贷款,只得把准备金率上调到了可怕的程度,而且还没完。本币升值,理论上能部分化解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但这是静态的观点。原材料大幅涨价,升值多,涨得更多,没有什么用。这些事情本身,就比通胀高低一两个百分点要可怕得多。

    国际油价大涨,中石油、中石化不上调油价,电煤也有一定程度的价格控制。这个控制本身造成了比涨价更麻烦的经济乱象。境内外油价差别太大,社会上来囤油,生产企业也不肯卖了,弄出了油荒,已经不是涨价的事。电煤也紧缺了。事情发展到这种程度,价格控制已经进行不下去了。前不久上调了一次成品油价,已经是不得不改变了。这不是一次两次的事,价格机制不改,经济运行就无法正常。

    紧缩政策还造成了超乎预想的负面效果,社会情绪过于紧张。资本市场对经济政策疑虑重重无所适从,情绪过于紧张,失去了方向感,预期非常混乱。没人想到,半年来股市跌成了全球最差,不仅无法帮助经济转型,还成了社会问题,资本市场改革面临停滞甚至失败的风险。

    最严重的后果可能是中小企业遭到了极大的打击。世界经济外部环境转坏,人民币升值,出口市场增长大不如前,原材料价格又大幅上涨。劳工成本因为新劳动法等因素,大幅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本就不易,紧缩政策令情况急剧恶化。这多重复合因素,让许多中小企业经营十分困难,为了找钱,民间利率高达年息100%,说明情况已经十分严重。中央高层去沿海经济大省调查这些情况,显然要给出应对办法。

    种种情况说明,过去半年的紧缩政策是失败的,既不符合预想,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我的看法是,有必要作出根本性的改变。从现在的宣传调子来说,具体执行中的调整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政策说法也会有变。7月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我的预期将会某种程度实现。

    但我认为,仅仅是战术性的微调是不够的,要从原理上改变认识,道理通了,政策也就顺了。现在经济学界对于政策问题再次进入了十分混乱的时期。主要的矛盾在于,对于通胀如何看待,从紧政策要不要改,冲突非常厉害。我的感觉是,在海外机构任职以及海归背景的经济学家,还是坚持升值、加息、紧缩那一套,鼓吹股市还不便宜,要严控通胀,降经济增长。这显然是从西方货币经济学理论来理解中国经济问题,从理论上推导。但是直接面对经济运行的官员以及本土经济学家,已经有很强的呼声,要改变紧缩政策,解决一些很麻烦的实际问题。

    我始终认为,经济学理论是不可靠的,实践检验更根本,这是中国经济建设最伟大的宝贵经验。中央前面的紧缩政策有错误,这个正常。情况复杂,失误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但是,要总结经验教训,看看实践中出了什么问题,而不是迷信经济学理论。理论界有一种倾向,就是靠语言与逻辑搞万能膏药,什么情况都用理论框子套住,出了什么事都可以言之成理地继续鼓吹,看上去满是黑话。如果进行理论争论,宏调政策“总体”是错是对,都会以空对空争个没完。

    希望中央开会时,忘掉理论,多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现实问题。有理由相信,去年“双防”,货币政策转向从紧、财政政策稳健这个根本调子,它的出台依据是理论推导,并没有坚实的基础。现在世界经济局面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经济内部情况也非常复杂。与其相信现有理论可以解决问题,还不如按照宝贵经验“摸着石头过河”。要多调研,多想办法,多做实验,先不要就相信理论了,特别的是不要一刀切。我相信,中国的体制是能够按照实验的办法,慢慢摸到相对可行的道路上去的,这也是我对中央领导的期望。

    按我的直觉,我认为应对目前局面的根本办法是,货币政策不再从紧,再配之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人民币升值也停止,价格体系逐步市场化,应对国际局势的冲击。这个过程中会有较高的通胀,可以想办法减低通胀对经济运行与人民生活的影响。这个调控体系,可以想的办法会很多,体制可以应付过来,财政实力也够。如果中央慢慢摸到这条路子上去,就说明我的直觉是正确的。现在也就是感觉,争不清楚的。

    我的错误在于,前期既然感觉中央的调控方法不对,就应该扔掉股票,看空资本市场。我对资本市场直觉显然不好,紧缩政策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没有想到。今后争取逐步提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