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温相原创】读史札记(56)--刘邦杀韩信的历史悖论 -- 燕人狂徒

共:💬23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不同意见就说出来嘛.....这样会憋坏滴....

                博弈嘛,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太贪了不行,什么事情都且着自己获取最大利益把对方往死里整也是不行滴....

                人工智能里头alpha-beta搜索,一上来就把那些美梦般的一厢情愿给咔嚓掉了,呵呵呵

      • 家园 韩信实无反志

        韩信最为人诟病的要功之举乃是向刘邦要求为假王镇齐.

        我猜想一下,韩信平定了整个河北,为什么不要求其他地方而偏偏是齐国,齐富,乃"东西秦"固然是一个解释.但这样明目张胆的在要害之时求要害之地,明目张胆的讹诈自己的恩主,以韩信之智,真的没有想过此后和刘邦的关系怎么处吗?狡兔走狗之论,他是知道的.谋反割据,他是拒绝了的.那么在他心中,到底为自己和刘邦的未来,作了一个什么安排?

        小弟倒有另一个解释,大胆写出来供大家一笑.

        首先要指明的是大一同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在秦被打到后,不分封功臣更成秦的亡因之一.建立新的朝代,在新朝为自己谋得一块封地,是当时士人共同的理想(包括韩信本人),没有什么不可为外人言的.秦制度既然不能满足士人们的追求,周自然成了他们理想的前例.

        以韩信的军功和地位,在他自己为前途打算时,是很容易把自己与周朝的一个开国元勋联系起来的,那个人就是和他一样起自寒微,同样为朝代的开创建立殊勋,最后封建得齐,传国四百年,永世专征伐的姜尚姜子牙.

        小弟以为,韩信要求封齐的原因,并不是他担心自己以后得不到封地,也不完全是贪齐富庶.而是在被项羽策反未成之后,在向刘邦表明自己无反意,而有心作汉之姜尚的本志.齐在春秋的霸权,在当时人的眼里,并不是反叛而是对周的忠诚.战国时称王的也已经不是姜齐而是田齐了,用这样一个典故来说明不但自己,而且自己的子孙也不会在任何时候,不管朝廷多么衰微,背叛朝廷,韩信应该是作了深思熟虑,而且恐怕是认为自己做得很巧妙的.要求由我提,恶人自己做,赢的是君臣双方,等于把自己的政治声誉交到了刘的手里,也尽了臣节.

        至于刘邦原来不读书,这番俏媚眼做给了瞎子看,就不是韩信能算计得的了.

        瞎说瞎说.

        • 家园 【评论】韩信该死(二)

           

            汉未有三国,唐末也有五代十国,明末更是群雄并起,清末也有军阀割据(最大派叫北洋军阀)这些人有的还是出身朝廷重臣(袁世凯可不是什么农民起义)。至于宋末,又分北宋及南宋,前者在靖康之变中无力勤王,后者被权相军政把持,换句话说,北宋在各地军队无力支持东京时,北宋已经亡国,南宋只知丞相而不知皇帝,南宋名存实亡。

           

            道理很简单,中央控制地方,所以建国,一但地方脱离中央,亡国将近。

           

            韩信当初为何舍项羽而就刘邦,原因是官小(郎中)没出息,而后来衣锦还乡,韩信正以拜将封王为荣。这也是英雄多追求发达成功,而厌恶贫穷不得志。这个原因,更使刘邦猜忌。

           

            因为当初刘邦就是叛离项羽,所以夺取已经一统天下的楚,改名为汉,如果韩信也叛离刘邦,汉也是可以改名。当然刘邦有「为天下仓生」、「为了人民」等理由,正如汉光武帝叛杀更始帝一样,如果臣不杀君,汉光武帝不能夺取天下,刘邦也不能代项羽而入主中原。

           

            看法分二种:

           

            站在刘邦的地位,最好在韩信未叛前先处理,等到韩信真的想叛,刘邦也挡不住用兵如神的韩信,这就是韩信该死的原因。

           

            站在韩信的地位,有道是:「狡兔死,走狗烹。」可以选择和平离开或叛变,前者如张良、范蠡,后者就是把刘邦对项羽的政策再作一遍,比方「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而用兵打仗,正是韩信所擅长。

           

            结论:

           

            因为是帝王,所以刘邦及朱元璋等人,要对功臣赶尽杀绝,就是汉光武帝及宋太祖,也有杯酒释兵权等和平削权手段,此为君待臣;

           

            因为是人臣,所以曹操、刘备及孙权等人总有野心,成功叫建国,失败则如韩信、文种等人,而且韩信等人还极可能没有叛变之意,但是臣事君总是伴君如伴虎,除了被虎吃,就是把虎杀掉。

           

            命运因身分有别,而各有不同。

        • 家园 壮着胆子回一下

          我觉得韩信和姜尚不能相比较。

          从所事君主而言:武王视姜尚为父,老爹要点封地颐养天年怎么都能说得过去,而刘邦视手下诸将为功狗,虽然将萧、张、韩单列,但内心又何尝不这么认为。张良远走,萧何自污,唯独韩信妄大,避祸不及还惹祸,怎能不死。

          时代不同。周朝时天子分封功臣乃是定规。而经秦化封地为郡,已经打破古制。韩信向刘邦要齐王号,即便内心尊刘邦为中央天子,刘邦又怎能容忍。即便先有中央天子,后有地方诸侯国,天子尚且弱势,此时东周刚灭不久,即便刘邦无知,他手下的谋臣又怎能不提醒。

          而韩信的所为,可以说是先有地方诸侯,再有中央天子,在刘邦心里不能不想起项羽立楚王之事,所以韩信已经犯了大忌。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也许当时他内心里还把刘邦当作当年往儒生帽子里尿尿的龙头大哥而不是如今连老爹都要给儿子跪拜的皇帝刘邦。

          • 家园 我不同意韩信作得过份,杀他就是汉家寡恩

            武王视姜尚为父不大可能,武王比姜尚死得早得多,两人岁数不会差太大,况且姜只不过一军事将领,就如孙武于阖撩,地位应该在周公召公之下,和韩信于汉朝的地位刚好可比。

            秦化封地为郡在当时并不是共识,那时的封建意识还是比较浓厚的。前有项羽分封,后有刘邦分封,他们来自对封建最坚持的楚,实行中央集权的秦在他们眼里比老蒋还反动,中央集权就象解放后对待经济开放,是好,但搞它不就又到万恶的旧社会了吗?韩要块封地并不是大逆不道的事,至少在刘邦以外的人眼里是。

            • 家园 当时应先求自保,岂能寄希望于主上?此谓不智。

              武王的妻子为姜尚的女儿,武王尊姜尚为“师尚父”,地位虽在周公之下,又岂是韩信所能比较的。

              至于是否分封诸侯,当时尚未有定论,但明眼人都知道分封必然削弱皇权,韩信在战事关键之时相要挟,刘邦怎能不忌恨。刘邦分封,又怎能分封韩信这种军事天才加上意志不坚定的人,万一造反,即便能平息,又要费多大的力气,一杀了之,省时省力,何乐不为?

              至于是否汉家寡恩,那是老百姓的说法,皇帝即便想到这些,也不会太看重,毕竟他看中的是如何一世而万世。改动宋太祖一句话,“韩信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对刘邦而言,天下大定,对韩信的处理就是宁可冤枉,不可放过。

      • 家园 试着回复一下。

        这是君臣的两难,君不杀臣,臣就会?s君:

        好象韩信没打算造反。

        甚至于综合观察历朝,多半不亡于外患,而在祸起萧墙。乱臣亡国,归纳举其大者,有西汉(王莽)、东汉(曹操)、东晋(刘裕)、隋(李渊)、唐(藩镇),至于宋被蒙古所灭、明虽被清所代,但是宋之秦桧、贾似道,明之闯贼、流寇,并不在少数。

        这不就是“攘外必先安内”的翻版吗?历史证明这并不总是对的。宋,明之败关键不在内部农民起义,而在于在外战中的决策一再失误。内,外都有矛盾,可还有个主次之分。

        汉末为何会变三国,因为世上不缺曹操、刘备及孙权等人,一但中央控制薄弱,地方就会入主中央,这也是不管韩信有无叛心,刘邦或吕后都会下手的原因。樊哙将军(后拜相国)曾对被贬为准阴侯的韩信跪拜送迎,并称呼韩信为「大王」,纵使韩信无心,其它人却有伏拜之意,万一来个黄袍加身,也不是不可能。

        不完全归纳法吧?唐末,宋末,明末,清末为什么没有三国?每个朝代末年中央必然都是软弱无力的,可权臣却不一定总想入主中央。就看中央的平衡工作做得好不好了。

        皇帝不一定总要诛杀权臣的。老兄的观点好象在为朱元璋这大杀功臣做合理化的证明。不敢苟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