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纪念我的祖父 -- 哥城

共:💬52 🌺29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纪念我的祖父

    这礼拜一答辩结束,顺利拿到学位,七年苦熬,在这混俩学位,天知道值不值。谢谢大家的祝福,今天闲下来,聊聊当年祖父的旧事,隔海厮杀,仇深似海,其实,都是中国人,真的都是中国人,话放在这,现在苦大仇深,恨不得活劈了对方,真给把刀,就下不去手了,一如,我的祖父当年。。。

    他的故事,很多,要写简历的话,读过辅仁大学历史系,黄埔军校,缅甸美国人开的参谋人员训练班,实际是培训特工的,还读过陆军大学。多言不赘,以下是铁岭文史资料他写的文章,纪念一件尘封旧事,我家不在铁岭,他31年918离家以后,到97年去世,重未回过老家,当年在东北带兵,一直念念不忘,要回老家,两件事,给我的太爷太奶上坟,还有就是要亲手杀了自己当汉奸的大姐,大姐夫。外人想起来,不可思议,我们自己家人,深信不疑,倒不是对汉奸多恨,就是相信他能干出来,这是个狠茬的!

    以下是他写的原文,后面有网址,80年代初写的,人终于放出来了,口气缓和了些,在战犯监狱里面,未留片纸,死不开口。能活着出来就是奇迹,人家同级的落实政策,都是局长处长,他放出来,在建筑公司当工人,死硬到底,现在查阅当年的政协委员名单,还可以看见他的名字,名字后面是:*建工人,呵呵。不过他也不会真的去搬砖,因为他是按照退休手续办进去的。。。

    一 劳动人民的血汗 东北工业的大动脉

    日寇投降后,我在国民党国防部资料室已经看到有关东北丰满电站是远东最大的水利工程的材料。1947年我调往吉林市任国防部二厅260组少将组长兼六十军副参谋长。一切安排就绪后,即专程前往小丰满调查。在荒草间看到"慰灵塔"上有日文碑文,三读过后,感到电站的建成,充满中国劳动人民的血和泪。日伪不择手段抓来数万名劳工和"勤劳奉仕"者,在日籍技术人员指导下,助以满、鲜走狗(还有人不信他们恨伪军的么?)的皮鞭,成年累月,夜以继日,从事繁重无偿的劳动。先后死亡多达七千三百余人。百余公里水域,东北起于蛟河县的白石山,东南至桦甸县的横道河子,西北抵永吉县小丰满,无偿淹没农舍、民田,无法计算。直接间接受害的百姓实难估计。仅用三四年时间丰满电站全部告竣。二百余公尺落差,日发电量高达百万瓦。可见在施工过程中,不分昼夜、不管天气、分秒必争。劳动强度之大,远远超过人体力的极限。加上监工的鞭挞、非人的食宿待遇,劳动者不累死也冻死或病死。白骨垒垒,遗尸沉入湖的僻静处。"丰满"啊,这里汇集着东北三千万父老的血汗,凝结着数十万户的辛酸。

    丰满是"日进斗金"。电流分三路输出,远送抚顺、沈阳、鞍山、旅大等约一千五六百公里。西线输送长春、四平约三百余公里。北线至哈尔滨约四百余公里,输电线全长达三千公里。丰满水电象血液似的流遍东北工矿,使它日夜运转,也照亮了千家万户。电站六套机组全系德国和瑞士进口,可见日本经济建设都着眼百年大计和经济效益。留用了一些日本技术人员,目的是将电站管好,并使它安全运转。可惜苏联竟以战利品借口,强行拆走了三套机组(他对苏联占我疆域,一直耿耿于怀,当年给台湾同僚旧信中,有‘北疆愧说外阈安’之语,阈我不确定写得对不对,你说他都一个某建工人了,想安也安不了啊,)我薄有知识,出身农家,东北是我出生故土,"九•一八"后,十五年流亡的生活,造成我的国恨家仇,从而投得个人"马革裹尸",换取东北故土的光复。日寇投降我重返家园,一草一木,我都爱如至宝,怎能容彼横加践踏或再度掠夺(地震偷帐篷的听着!)。这就是我1948年3月8日违谕不炸丰满的思想基础。

    记得解放后,我在战犯监狱服刑时,曾看到一篇社论(大概是1958年吧?也记不清是大公报还是文汇报)大意说:丰满电站未被国民党破坏,是幸亏一位民主人士临时恳请,才使它今天为人民建设提供巨大能源。我看后不尽哂然:这是从何说起呢?只有民主人士才爱国?才懂得丰满对祖国的巨大作用?试想有什么局外人,在大军紧急秘密撤退之际,能从容建议丰满问题?有什么大胆的民主人士能对抗"委座手谕"?干扰军事措施?显然是违背事实。当时我落后的以"阶下囚"自居(八十年代刚放出来的官话,不过在里面是比较落后,他跟沈醉将军形同莫逆,我父亲当年由四川入东北,还是沈醉将军从中缓颊,可是,后来境遇,就不可同日而语了)败军之将又何足以言勇。看后我只付诸一笑(1958年,监狱里,不说,说了,有重大立功表现,放人,重用,唉,不过要真说了,我爸我妈遇不上,我还不知道是男的女的呢)。

    为建设丰满电站而死难的同胞们,你们未想到一个国民党军官,能认真体现了你们伟大的献身精神,我曾用头颅做保,拯救它,我只求上无愧于祖国,下无愧于同胞,在后来我写这篇史实时,让我以至诚恭挽英魂吧!

    山青水秀,大堰截银龙,飞流变巨能,造福子孙与日月同休。

    血染碧波,北风泣白骨,英魂七千余,长眠湖底永做呵护神。

    二 悠悠赤子心 血泪故乡情

    1931年正是高粱红、大豆香,连续三年丰收的大好季节。东北易帜不久,农民负担较轻,少帅张学良移辕北平,陆空两军主力也军次关内,偌大的沈阳市,听说只有王以哲率领的模范旅。我们的少帅忘记了父仇未报,日寇得寸进尺,苏俄虎视耽耽,正伺机而动,稍有政治军事常识的人,也知道时值"山雨欲来风满楼,险象环生"之秋(说起张汉卿,他就三个字,不争气,他跟张的弟弟张学思将军是同期同学)

    1931年9月18日之夜,日寇进占沈阳,炮轰北大营,王旅长奉命撤守。继而整个东北沦陷。我当年只有十九岁,还是一个未读完高中的青年。翌日伙同学友,不甘心当亡国奴,来到关内。古老的北平,数代帝都,名胜古迹遍布城郊。除少数有亲友照顾的同学外,绝大多数举目无亲,都关心未来前途和今后食宿。在猖狂逃生时,我身边仅有六十元银币,食宿尚堪维持,也只够一学期使用(辅仁大学的学生)。首先同学们向万福麟请愿。在万公馆等了一天,被人民豢养得脑满肠肥的将军,只答应每人补助五角钱。同学们愤怒已极,一齐喊:"我们不要,给你姨太太买胭脂吧!"(那时起就比较猛,东北小伙子阿)大约两个月后,大多数衣食无着,又向不抵抗将军(汉卿莫恼)请愿。我们哭喊着:"还我家乡!打倒日寇,收复东北"等口号。静坐一天一夜(忍哉汉卿!),最后"少帅"(少帅当时是骂人话,还有他告诉我少帅当时满面烟荣,不是香烟,是大烟阿)出来了。他还算良心发现,答应给我们办食堂。从此结束我每天只吃三斤烤红薯,仅够度命的悲惨生活。不久又传来只知守法种田的老父,因家里骡马被劫,忧念去世,母亲相继病故。日寇强盗啊,弄得我家破人亡。我不断自问,靠他"少帅"能够收复东北吗?我真不懂国破家亡,父仇未报,这种教训还不深刻吗?应是卧薪偿胆之时,励精图治之秋,于是我决心奋起,走直接抗日救亡的道路,虽捐躯报国,亦死而无憾。幸赖乡贤齐世英先生(后任台湾立委)(北宸小姐和他老先生认识么,呵呵) 以国民党东北办事处主任身份,经多方奔走联系,将我们改送黄埔军校十期一总队(台湾后来几位上将,多是十期,还多是东北人,如王多年将军等)。我才有机会走上为救亡而奋斗的道路。在校三年中,无论任何节假日,东北同学多半是郁郁寡欢,特别是每逢除夕,会餐过后,蒙上被悄悄流泪,三千万父老苦难何时是了,可爱的故乡何日得复?1936年秋,我到西安待命,特别怕听每月假日,车队载着乡音十足的东北小学生游行时,唱的流亡三部曲,一听到后,就使我肝胆欲裂!

    记得那是八月下旬,去华清池闲逛,那天时间较晚,望着残月,迎着西风,独倚层楼,凝视着北方,想起李后主"相见欢"一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怅望钩月,伫立凉秋,反复念着李词,幸酸热泪,浇向心头,只有国破家亡的流亡者,才能深深体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从此后在八年抗战期间,每逢花前月下,我常哼着"从军伍少小离家乡,念双亲重返空凄凉,家成灰亲墓生春草,望天涯无家可归。" 我满腔悲愤,忘记在那站了多久,远村鸡鸣,才怏怏归去(爷爷,您这是救亡图存,我这现在背井离乡的遭这罪您说为什么啊)

    好不容易盼到"七•七"政府宣布全面抗战,当年的流亡者,个个欢腾雀跃,该是打到底的大好时机,不收复失地,誓不罢休。"八•一三"后期,我有幸参加松沪爱国女学和天通庵日本海军司令部攻围(那一战,惊天动地,中国战士,奋勇厮杀,以十当一,没办法,武器太差,他们用步枪进攻钢筋水泥浇筑的日军海军司令部,黄埔十期,多少英魂,一战捐躯,在机枪火网里,民族之骄子,经数年之训练,为了国家的尊严,做自杀攻击,他说:日本海军司令部,设于中国之领土,乃中国人最大之耻辱。他给我看寄来的十期同学录,告诉我,这个战死在上海,那个战死在大场,那个战死在江湾,没有人后退,每看到日本军舰上的战旗,就怒火中烧,恨不能肋生双翅,斩将夺旗,他还报名敢死队,要划小艇炸了它,近视眼,没被接受,接受了的,没有一个回来的,一艘小驱逐舰,我们就没办法,在中国领土耀武扬威,宣泄炮弹,唉。。。)当时我是一名少尉排长,不久负伤。1941年又参加湖北洋新抗日战斗,不巧再度负伤(爷爷,您总跟人拼命,能巧么)。1946年陆军大学毕业(陆大20期,郝柏村将军的同学),初任前国防部监察局科长,主管陆海空三军调查研究,建议业务,我有机会对军国大事提建议机会。

    1947年初夏,我调充驻吉林市国防部二厅260组少将组长(情报机构,负责国防部在东北自己人和GCD的情报系统,权力蛮大的,他的话,GMD的二,GCD的五)兼六十军副参谋长(当时他的资历太浅,60军刚有一个师临阵反水,国防部特派他为副参谋长,参谋长不设,由他全权处理军中事务)。从南京北飞故都,转飞沈阳再飞吉林。由机窗了望,山海关掠过眼底,十五年来雄关无恙,恐怕又增添如许弹痕吧!关内外咽喉--锦州,仍然那样古老而陈旧,熟悉的沈阳,已面貌一新,有名的关东大平原,那莽莽白山,涛涛黑水,顿收眼底,这是我流亡后第一次回到故乡--东北,我出生的地方,今天我又投入您的怀抱,但我向谁倾诉我流亡关内的辛酸遭遇呢?(家乡草木之情,历久弥新,家乡父老之情,历久弥浓,深蓝们,中华民国包括大陆,真要反攻么,生灵涂炭,历尽劫火,下得了手么!?)当年我立誓消灭日寇,今天初步达到目的。今后如果我在东北工作,一定要为故乡尽量多做些好事,憧憬的看到我出生地铁岭县城和中学时期常去的龙首山影,兴奋得流出热泪,但又夹杂着惆怅。万恶的日寇惨败了,但由于当权者不珍惜得来不易的抗战胜利果实,枉顾人民血泪,发动内战(这时候骂GMD还舍不得骂,当权者,不过内战他真是不愿打),兄弟阋墙,弄得烽烟遍地,腥风蔽空,使我们无法索还东京战后会议议决的五百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在会上合理主张与要求被搁置,祖国变成美国人口头上的"盟友",实质上的"监护区"(台湾的听着!)作为一个有良知的青年军人,当时我的心情是惶惑的痛苦的。

    三 委座手谕和项上人头

    国民党时代,发自蒋介石的"委座手谕",如同"圣旨"一般,一样神圣不可轻渎,在战时"军令如山",它有其不可违抗的严肃性与重要性。接到"手谕"而不照办者,只有以项上人头作抵。

    例如1944年夏,日寇进犯湘黔直插榕江,河池守军败溃,"委座手谕"陈物农(名字印刷错了,该是陈牧农)军长死守独山,独山危急前夕,"委座"轻车简从,由贵阳急驶独山方向,不巧遇陈军长于都匀墓冲间公路上,蒋令阵军长停车,下车后,第一句话就问"谁命令你回来的,独山守几天?"陈语塞,蒋拔手枪,亲毙陈于路侧,乃返车回贵阳重新布置(这段公案马甲兄有提及,写的是史料文章,这里的应该是事情的真相,蒋杀陈时,家祖父随侍在侧,亲眼目睹,当日日记,记下,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之句)。其它如兵役署中将署长程泽润,违谕被杀等举不胜举。

    "委座"炸毁丰满"手谕"用专机送达,可见其必彻底炸毁丰满,然后撤守的决心。1948年我奉命到南京时,二厅副处长陈思永曾告诉我说:蒋不是不知道丰满电站对国家今天和未来的重要性,它是东北工业动力,国防柱石之一。要炸毁丰满的决策,是蒋亲自主持每周礼拜三作战汇报时下的决心。这一例会只有二、三厅有关情报与作战主管科处长以上人员参加。曾二次研究撤守时彻底炸毁丰满,可能在五小时内将哈尔滨地区全部淹没。当时对在哈中共四野党政军主要干部、姓名、住址、电话号码均已详列专网(先祖父的手笔),发有关单位备用,并侦察四野十二个纵队大部在哈尔滨东部临江一带。诚能出其不意,在鼾睡中全数淹毙,诚属事半功倍。这不仅解决了东北问题,且可腾出手来,挥师进援关内战场。至于会连带淹死的沿江约二百万人畜,也不是未考虑,最后也决定不管这些。丰满主坝水下廊道可容三人并行,每隔三、五公尺均预设安置炸药方孔,位置、地点、疏密已事先精确计算。必要时安放了TNT以导线串联,可一捺炸翻,我曾亲自视查过。

    后因一连串失利,陕北刘戡阵亡,苏北鲁南损兵折将,前后80个师化为乌有。中共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条山,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经济崩溃。估计东北必不能守,委座(80年代阿,充满敬爱的称呼,台湾的,你在80年代,提起毛,写一句毛主席如何?)瞻顾前途,权衡全局,与其委弃于中共,助长"敌人"实力,不如忍痛炸毁,目前是一举数得……

    四 小幕僚苦心 拯救丰满

    1947年11月中旬,中共东北民主联军(四野)猛扑吉林市,合围后时值积雪没胫的严冬,反复猛攻吉林市及西南角长白师范学院,前后鏖战二十一天,中共感到攻克吉林市希望不大,又不能再旷时日久,在12月7日傍晚全线撤退(得意之战,主管全国军事参谋的将军对抗四野,五万疲师力抗47万辽东劲旅,此战老蒋甚悦,另一边林则发话,要活捉此人,不过让说就瞎说,不爱听什么偏说什么,别的文史资料没这样的)

    元宝推荐:landlord,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按60军老人的回忆,小丰满电站的功臣是胡彦

      这是许多当事人的回忆,也于当地文史资料相吻合!

      半个多世纪前,蒋介石曾向驻守在小丰满的国民党军下令炸毁这座举世闻名的水电站,然而,历史却奇迹般地将它保存了下来。

        有奇迹,就有创造奇迹的功臣。是谁?

        80年代初,邓应斌等几位原国民党第60军起义人员酝酿了一次联名上书的请愿活动,拟请求政府有关部门“褒扬”起义前“拒绝乱命,保护小丰满电站有功人员”。这其中涉及的,是一段扑朔迷离一言难尽的如烟往事,也是一段沉甸甸难以评说的无情历史。

      外链出处

    • 家园 【原创】几句话与苍野兄商榷

      我在海外读书,闲云野鹤,本无意于政见发表任何见解,感于萨苏先生,北宸小姐,以及诸多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摒弃政见之争,在中华民族遭遇外辱之际,挺身而出,共同捍卫中国人的尊严,人虽去国,热血未泯,因此上来写点东西,无意陈年旧事,只写出当年家中长辈一些际遇,追今抚昔,当年的中国人,也是只求自身的发展,家人的幸福,但为了国家民族,以身许国的情形,与今天并无二致。

      当年的国民党人,共产党人,捐躯报国,可歌可泣。最后兵戎相见,多少热血男儿,在与外族的战争中,侥幸生存,却倒在自己兄弟阖墙的战争中,本应享受毕生奋斗果实的英雄,多少长眠,又多少在随后的政治斗争中死去,沉沦,回想起来,让人痛心至深。。。

      我本是对台战争的铁杆支持者,在海外遇到的台湾人,隔阂至深,提起中国人三个字,如同提起蛇蝎,让我恨之入骨。我在家中是长子,我的弟弟恨我,我一样会疼他爱他,当他不懂事罢了,但时如果他恨我的父亲母亲,祖父祖母,以家族姓氏为耻,我对他不会有任何感情,他的死活我也不会在关心。本来,我的所见,台湾人就是一群以中华民族为耻,以日本后裔自居的败类。可是通过萨苏,北宸,北宸的同仁朋友,我们看到了台湾还有一群比我们还热爱中华的炎黄子孙,我们看到的宁愿说自己是日本人,taiwanese,也不愿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一群,或许是仇恨蒙住了双眼的表象,或许是我们太浅薄,无法进入他们的内心,向萨苏说的,很多台湾人并不质疑如果大陆没有贪腐,政治更加进步,他们愿意回到中国的家庭。这些让我觉得把自己家的际遇写出来,同时给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看,一个热血的国民党老兵(热血到离世),一生没有放弃曾经的领袖,曾经的梦想,没有接受TG的招降,可是,也没有忘记对国家的热爱!那是他的战友,多少长眠于对异族战争中的热血先烈的寄托,忘记了国家,对不起国家,他将无面目见昔日兄弟们于九泉。在台湾,在大陆,多少中国人,无论国共双方,有多少和他一样的人们,谈崇高太虚伪,可是每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总会看到他们挺身而出的身影。。。

      我写的东西,他写的东西,没有虚构的必要,他在叙述当年旧事的同时,人在大陆,没有歌功颂德,只有字里行间的不合作,并不是争功讨赏。我写的东西,也不是要顺应时势,为将来捞点政治资本。我也不是网络写手,工资生存,没有富贵,却也逍遥,也没兴趣参与政治。

      兄台考据功夫了得,可是考据不是网络搜搜就能得到真实的答案的,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抢夺钓鱼岛,一样找资料,需要大量的资料对比,甄别,以及当年旧人的查访,才能找到事情的真相。很多资料是互相矛盾的。丰满的事,通过高戈里先生的调查,胡彦的儿子在父亲去世几十年以后才拿到了平反的信,还有多少高戈里没调查到的,多少沉冤。而且他写作这篇文章时,年事已高,资料又不完全,写作全凭记忆,我无法保证是否有错漏处,可能需要大量的工作修改完善,他仙逝已逾十年,很遗憾,很多疑问无法向他当面询问了。如兄台提起陈牧农的事情,我搜了一下资料,独山失守是44年冬天的事,与他写的夏天有明显的出入,我是看到马甲兄的文章想当然的以为陈物农乃是陈牧农的,或许另有其人?80年带初,他手写草稿,寄给编辑,编辑排版印刷,后来登入到网络上,包括时隔多年,他是否记差,很多环节都需要检查。可是,我真的是无意做这个工作,每天忙于手边工作,要不是牵涉到先祖父的事,看看可能笑笑就算了,真的没有时间精力和动机搞清楚这些陈年旧事。

      我把他写的材料放上来,更不是为了要证明什么,他的名字刻意隐去。我只想通过他的经历,让海峡两岸,了解更深,哪怕减少一分隔阂,让中国人的热血,哪怕溶化一滴蓝色的海水,也是我尽到中国老兵后代的一份责任。

      兄台愿意考据,就继续考据吧,开始我不太冷静,望兄台见谅。就像集结号里面谷子地接受审查的时候,一个板凳飞过去一样,当年抛头颅洒热血的老兵,面对质疑,那份愤怒是难以抑制的,言语不恭,还望见谅。

      • 家园 多余的话。还是说吧。

        人是有感情的,对于自己的组织也是有感情的,所以才会有遗民心态。这种心态广泛地存在于深蓝群体,到如今还是以为退守台湾仅仅是自身腐败。

        当年的国共之争不是改朝换代,而是依靠少数人还是依靠多数人的路线之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党派的利益,蒋早已用四一二政变表明了他的政治路线,他的失败从攀上权力巅峰的那一刻就决定了。

        你的祖父是旧派的士,他的节操愈令人敬仰,结局就愈令人唏嘘。在国民党治下可以为民众服务,在TG治下就不行了?

        如果没有那场彻底的底层革命,今天我也许是世家子弟。但我不会怨恨TG,在国家民族利益面前,家族盛衰、个人荣辱实在是太渺小了,更何况救亡图存的时代。宋、明沦亡于异族,不就是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士人忠君甚于爱国。

      • 家园 好文受教,补花
    • 家园 勘误1. 陈牧农之死的戏剧化场面?

      “……1944年夏,日寇进犯湘黔直插榕江,河池守军败溃,"委座手谕"陈牧农军长死守独山,独山危急前夕,"委座"轻车简从,由贵阳急驶独山方向,不巧遇陈军长于都匀墓冲间公路上,蒋令阵军长停车,下车后,第一句话

      就问"谁命令你回来的,独山守几天?"陈语塞,蒋拔手枪,亲毙陈于路侧,乃返车回贵阳重新布置。” (令祖父的回忆)

      “马甲兄有提及,写的是史料文章,这里的应该是事情的真相,蒋杀陈时,家祖父随侍在侧,亲眼目睹,当日日记记下,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

      闺梦里人之句” (你的评注)

      Fact: 王外马甲的《抵抗者》有言,陈牧农是因广西全州失守,被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逮捕枪决,这才是事实的真相。印证资料:

      · 说陈牧农奉命坚守贵州独山的,只见于令祖父的孤证,军科院的94年版《中国抗日战争史》35章2-2-3小节,白崇禧、张发奎、李汉冲众人的回忆,93军参与的是桂柳会战,负责防守的是广西全州,和贵州独山隔了六七百里地~

      老蒋在1944年8月26日、9月2日两份密电严令陈牧农坚守全州三个月,9月7日,蒋再令陈加修工事;9月11日陈牧农回电报告开始和日军交锋,9月12日,蒋致电张发奎,允许93军可以从坚守全州到节节抵抗,主力转移桂柳,条件是支持两星期;结果9月14日,陈就致电林蔚,说扛不住了,“为保持会战力量”,溜!

      以上几封电报原文收录于国民党国防部史政局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后由大陆第二历史档案馆接管,并在《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抗日战争正

      面战场》全文发出,参见该书P1312 ~ P1315,《桂柳会战作战经过与总结》;

      如果令祖父真的随伺老蒋“由贵阳急驶独山方向”,我是不晓得他们怎么会碰到,并能亲手枪毙在六七百里地外弃地奔逃的逃将陈牧农的?

    • 家园 花朵
    • 家园 47年11月的这场围攻是不是夸大了

      47年秋冬的战事,老人家似乎记忆有差?

      1947.9.14 - 11.5 秋季攻势,期间未能完成攻克吉林的1947.12.15-1948.3.15 冬季攻势,60军撤到长春

      查了一下东野阵中日记,11月中旬到12月初之间,我军部队在吉林并没有什么大动作,60军倒是出来占领了一些小阵地。

      那年秋冬,对吉林-小丰满的攻势,还是10月中旬起,六纵和30师、独5师的攻击,10月19日肃清外围。10月20日,东野下了对吉林攻城并打援的决心;攻城兵力计划用的是是六纵、29师、30师、5师、总部炮兵。到10月27日,决心从“攻城打援”

      变成“围城打援”。10月底,对吉林方面改取防御牵制为主。

      11月初秋季攻势结束。

      老人家时间上记错了一个月,在规模上有所偏差,攻吉林的不是东野全军,而是6纵和一些加强配属部队。能够对抗接近一倍的兵力(6个师)和火器(总部炮兵),在长春友军来援的情况下,守成林彪放弃攻克吉林的决心是不错,8过放大到对抗东野全军就未免夸大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