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经济学读书心得 -- 科大胡不归

共:💬1701 🌺4365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论投资比重,新加坡比例也很高

        如果把名义上的退休金考虑在内,新加坡平均40%的收益都用来再投资了。老李的眼光还是很长远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新加坡的投资率

          根据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sn.html#Econ,新加坡2007年的投资率是24.4%,这个比例在149个经济体排第53位。国债占GDP的101.2%。不知你说的:

          如果把名义上的退休金考虑在内,新加坡平均40%的收益都用来再投资了。

          是什么意思?

          • 家园 投资率的定义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简单的凯恩斯模型:

            国民生产总值 = 国民总消费 + 投资总额

            看一些经济学的帖子,一直对宏观经济学中的“投资”不理解。查了CIA的定义(如下),虽然每个词似乎都认识,但总体感觉不是很理解。我的问题如下,麻烦有时间解释一下。

            Investment (gross fixed)

            外链出处

            This entry records total business spending on fixed assets, such as factories, machinery, equipment, dwellings, and inventories of raw materials, which provide the basis for future production. It is measured gross of the depreciation of the assets, i.e., it includes invesment that merely replaces worn-out or scrapped capital.

            1。宏观经济的投资是如何统计的?是不是包括一个国家内的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所有投资?如果是政府以国债的形式进行投资,个人买国债的资金应该不算投资,因为这个和国债重复了。所以,宏观经济中的“投资”和个人的投资是不一样的。根据CIA的定义,宏观经济中的“投资”好像只算在某些特定方面的资金投入。

            2。新加坡政府有主权基金,好像是$2000亿量级,有人说可能会更高。我的问题是,主权基金购买国外企业的股份,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收入。这时,这个资金投入算投资吗?

            3。新加坡有一个公积金制度,所有工作人员都要交工资的20%,单位匹配14.5%(现在是这样,以前匹配的在13~20%变化)。每个人每个月缴纳到公积金的数额是个人名义工资的34.5%。各人的公积金在个人名下,不受个人跳槽换工作的影响。这个公积金可以用于个人的退休、买房、医疗和子女教育。整个公积金有政府的机构“公积金局”管理:包括投资。我想,这个是无所不在:论投资比重,新加坡比例也很高

            个人的公积金分成普通帐户,医疗帐户和特殊帐户,放在公积金局每年分别有2.5%,4%,和4%的利率。个人可以用公积金投资在公积金局的规定下的金融资产。公积金局也自己投资。这部分我没关心过,就不了解了。

            问题是,公积金局的投资,会不会算到宏观经济的投资中去?

            谢谢!

            • 家园 关于投资的定义

              我想本文第六、第七篇的解释是有用的。

              如果是政府以国债的形式进行投资,个人买国债的资金应该不算投资,因为这个和国债重复了。所以,宏观经济中的“投资”和个人的投资是不一样的。

              完全正确,个人说的投资和GDP核算说的投资是不同的。个人储蓄、买股票、国债以至把钱压箱子底下,都不属于支出法GDP核算的任何一部分。只有花在买厂房、机器等实物上的钱才算投资。

              2。新加坡政府有主权基金,好像是$2000亿量级,有人说可能会更高。我的问题是,主权基金购买国外企业的股份,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收入。这时,这个资金投入算投资吗?

              我的理解是不算。从外国获得的收入计入GNP,而非GDP。不过对于与外债有关的GDP核算,我一直比较糊涂,希望有人来澄清一下。

              公积金局的投资,会不会算到宏观经济的投资中去?

              那得看花到什么地方去吧。在新加坡国内购置厂房、机器等算投资,否则不算。

    • 家园 【求助】请帮忙寻找贝多芬第十六号弦乐四重奏

      就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作品,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提到的,“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请问哪里能找到音频或视频文件?谢谢!

      • 家园 16 in F Major, BeethovenOp. 135

        [flash]http://www.youtube.com/v/yBjJJ0cPfaM[/FLASH]

        • 家园 仗义每多屠狗辈

          谢谢屠狗书生!

          还有两点问题。一,为什么我这里点开播放,虽然能看到总长度3:40,却只播放十几秒钟就停了?负心最是读书人……二,如何把这视频引用到帖子中?谢谢!

          • 家园 百无一用是书生

            我这里可以全长度放映。是不是你那里的网速的问题?要不然你上youtube找一下,16 in F Major, Beethoven Op. 135,还能找到其他的艺术家的版本。

            如果把这段视频引用到西西河的贴中:

            <f_l_a_s_h>视频的地址,在YOUTUBE地址栏中可以找到</_f_lash> (以上语法需要把尖括号里字母间的下划线去掉。)

      • 家园 师弟你知道谁是雪太傅吗?

        找她就可以了。

        发个短信给她。

    • 家园 【原创】经济学读书心得(十一)生死时速

      经济学读书心得(十一)生死时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子罕篇

      关于经济增长率的重要性,苏联之外另一个例子是东欧。《经济学:原理与政策》第9章第2节引用1999年至2001年的三篇报道,作了一个专栏“在‘休克疗法’之后波兰的经济稳步增长”。里面说:

      “波兰用了十年的时间与一个长期以来生产能力低下、守旧,且管理不当的经济抗衡,这种经济一直试图从火柴和食盐等物品的短缺中走出来。波兰向西方寻求建立货币、预算、贸易以及合法政体等方面的帮助。波兰是唯一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转型经济:实际GDP在1999年比1989年增长了28%,每年的平均增长率为5%(按:原文如此)。经济的自由化使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得以不受限制地以任何可行的价格水平出售商品。如今,全国超过65%的GDP都来自私营部门(1989年仅为16%),而波兰超过半数的工人都为私营企业所雇用。”

      我不禁要哑然失笑。为什么只举波兰作例子,不提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等?东欧和原苏联转向资本主义的国家共有25个,正如引文所言,其中波兰是唯一经历了“快速增长”的。其实,波兰是这25国中唯一一个1997年实际GDP超过1989年水平的!以1989年为100,1998年产出最高的是波兰,119;最低的是格鲁吉亚,34.3;中间的有捷克(95.8)、俄罗斯(52.0)、阿尔巴尼亚(79.1)等(毛增余《斯蒂格利茨与转轨经济学--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再到“北京共识”》表4-1,资料来自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如果举波兰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丢资本主义的面子,所以鲍莫尔、布林德很策略地举了波兰,而对其它24个国家一字不提。这种选择性报道,是需要一点曲学阿世的精神的,--正像毛主席说的,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呀!由此可见,虽然这两位经济学家的意识形态立场比曼昆温和一些,但还是很坚定的。

      波兰的经济增长率,在1995-1998年分别是7.0%、6.1%、6.9%和6.5%。光看这些数据,会觉得波兰确实发展得不错。然而1990年和1991年是-11.6%和-7.0%,因此波兰的“快速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恢复性的,像中国在“三年自然灾害”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一样。现在中国说高增长不好、尤其是以此为理由怀念毛泽东时期的人,如果穿越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中国或者休克疗法中的苏联东欧,不知会怎么说?

      另一个例子是亚洲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1990年代初四小虎发展得比中国快:1990年四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1.6%、9%、7.2%、3%(菲律宾确实是四小虎中最差的),而中国只有3.8%(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06/02/data/index.aspx)。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一个亲戚当时是很羡慕四小虎的,认为中国没前途。那时苏联东欧的“民主运动”正在如火如荼之中,中国共产党如果不采取主动行动,恐怕用不了多久也要完蛋。形势严峻,以至于邓小平南巡的时候都打开天窗说亮话了:

      “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

      邓小平这是坦率承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建立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不但不增长不行,增长慢不行,而且增长得不如最快的快都不行。“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点大概许多人都能想到,但以这么直白的语言讲出来(南巡讲话里像这样露底的话还有不少,例如“不争论”、“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就是小平同志的独特之处了。

      南巡之后,中国经济骤热,增长率从1992年起就超过了四小虎,连续5年达到双位数,然后朱鎔基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不过1992-1996年四小虎的增长率也不低,不时达到8%以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来,四小虎趴窝了,1998年增长率暴跌到-10.5%、-7.4%、-13.1%、-0.6%。与此同时,中国猛吆喝人民币不贬值挣足了面子,“保八”保在了7.8%。世界人民这才第一次发现,原来中国在经济上也是个“负责任的大国”。

      现在四小虎又起来了,--搭中国的车。我的一位同事的夫人,就在菲律宾参加中国国家电网的工程。陈经兄在《“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全面解析》(http://www.talkcc.net/thread/532969#C532969)中曾经指出,在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技术指标有一半来自“信息与通信技术次指数”,而滑稽的是:“这个指数算得全是人均数据,百万人口‘手机、电脑、上网、电话’各分项数据加加总,还有什么政府上网办公指标。这相当于中国幸幸苦苦搞通信产业有成果了,从摩洛哥纳米比亚等国换原油,便宜卖给他们手机电脑上网等电信设施,让它们十分之一的人用上了手机电话等通信产品,于是中国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得分反而还不如这些买产品用的国家了!”所以我们可以期望菲律宾的“全球竞争力”排名将大幅度上升。说不定还会超过中国,又为唱衰派、民运人士提供了弹药。至于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的亲戚嘛,他再也不说四小虎比中国好了。

      日本的经济史是一个很经典的例子。众所周知,二战后日本创造了经济奇迹。根据CIA的介绍,日本在1960年代的平均增长率是10%,1970年代是5%,1980年代是4%。1968年,日本超过西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二大国。我上中小学的时候,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1985年日本跃居世界最大债权国,同年美国沦为世界最大债务国。1987年,日本人均GNP超过美国,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名列第一。1988年,日本汇率GDP达到西德、英国和法国三国之和,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当时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人民大概都把日本人看成了神仙,觉得他们干出什么事来都不奇怪。日本人也开始对美国说“不”,仿佛洗雪战败的耻辱就在眼前了。美国人又想起了珍珠港,爱国热情被激发了出来,用精英的语言说,就是美国人在搞“狭隘民族主义”,缺乏“大国心态”。《经济学:原理与政策》全书的最后一幅漫画是转引自1992年的《纽约客》的,一个人对另两人说:“但我们并不只是讨论关于购买汽车的问题,--我们正在讨论的是如何面对这个国家对日本的贸易逆差问题。”

      1990年何新在与日本经济学教授S先生谈话时提到,在西方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如果中国的人均GNP达到日本的一半,甚至1/4,你们就会感到压力沉重,就会担心失去对亚太经济的主导权。”根据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当时日本的汇率GDP是3.031万亿美元,将近中国0.388万亿美元的8倍,人均更是中国的72倍!现在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倍,人均GDP达到日本的1/4意味着总额超过日本的两倍。在1990年看来,这话简直跟白日做梦一样。其实当时中日的差距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大,1990年日本的PPP GDP只是中国的1.44倍。考虑到这是在中国PPP GDP缩水40%前的数据,或许应该是2.40倍。不过大多数人并不知道PPP,只记得一个日本人的产出抵得上近百个中国人。

      可是世界变得真快。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日本就此陷入长期萧条,整个十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现在日本汇率GDP占美国的比例又跌回一半以下,也没有人再吹“日本第一”了。考虑到40%的修正,2001年中国的PPP GDP超过了日本:中日PPP GDP分别是5.933和3.383万亿美元,中国乘以60%后得到3.560万亿美元。有趣的是,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注意此事,而且中国崩溃论还是非常流行的,我2001年刚到美国在书店注意到的第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就是章家敦的《中国即将崩溃》。此书断言:“中国现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多只能维持5年……中国的经济正在衰退,并开始崩溃,时间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而不是之后!”真是人生如梦啊!

      2007年中国和日本的PPP GDP分别是7.043和4.417万亿美元,中国人均GDP仍然没有达到日本的1/4。即便如此,日本的思潮也已经在转向。著名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以前是很反华的,2003年曾断言:“‘一国两制’在5年后将彻底失败;联合国若不承认台湾,只能反映出联合国的不合时宜,而失去这个国际组织的成立意义。”2008年他却“觉悟”了,提出了如下的对日本将来的定位:

      “照此发展下去,25年以后,日本的GDP可能将是中国的10%左右。回顾过去2000年的历史,日本国力的规模大概也就是中国的10%的程度,有所不同的只是明治维新以后的14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历史角度而言,日本回到了正确的‘相对关系’上,因此绝无悲观的必要。所谓‘10%国家’,正如美国与加拿大、德国和瑞士、以及德国和丹麦那样的关系。加拿大、瑞士和丹麦并没有任何低三下四的感觉,而是带着自豪感与比邻大国相处,并利用相邻的大国。日本也必须以建立与中国的这种关系为前提,制订今后的国家战略。此外,企业也要努力活动,以求得在这一巨大市场的活跃地位,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考察整个世界,日本的生存之路别无它途。在这一世界上,日本没有必要宣扬‘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虚名。不要再有无谓的受害者意识,陷入狭窄的国际视野,而是要建立客观的世界观,制订能够利用这一世界来实现繁荣的战略,这正是今天的日本所需要的。”

      对此我只能说:日本人民还真是从善如流啊!中日解开历史心结,“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原来我觉得是不可能的,现在却觉得有可能了:日本像这样认输之后就行了,只有历史的胜利者才能宽宏大量、不为已甚。元朝和清朝时民族压迫都非常严重,而汉族现在却笑着对蒙古族和满族说:“我们是兄弟。”

      让我们在这里讨论一下中国汇率GDP何时超越日本。2007年中日汇率GDP分别是5.103和3.249万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1.57倍。日本经济多年不振,2007年增长1.9%,刚好是中国的零头。假定中日实际增长率之差保持在10%,如果不考虑通胀和汇率变动因素,那么中国赶上日本需要5年。不过日本的通胀远低于中国,汇率又高于PPP水平,日元长期而言有贬值的趋势,这两点都有利于缩短赶超时间。更有意思的是2008年中国会进行第二次经济普查,可望又搜出十几个百分点来。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我觉得2009年是一个中庸的估计。但是普查结果的公布时间是2010年,也就是说,只有在赶超发生之后我们才会知道。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不过,作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国等得起。

      增长率的起伏也会显著地影响我们对美国的看法。1997年后中国经济陷入低谷,在7-8%之间苦苦支撑。与此同时,美国在发达国家中一支独秀,互联网革命带动经济以4-5%的高速发展,许多人欢呼“新经济”打破了传统的经济规律。中国只比美国快平均3个多百分点。1999年刚好是中国最慢(7.1%,第一次经济普查后修正为7.6%)而美国最快(4.5%)的一年,差距小到只有2.6%(在当时看来)。按照“70法则”,3%的增长率差别意味着23年比例才能翻一番。而在当时看来连这样慢的速度都不见得能保持,难怪唱衰的声音甚嚣尘上,许多人觉得100年都赶不上美国了,许宪春“美国增长一个百分点相当于我们增长9个百分点”这样荒谬的论证方式都有人相信。所以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对于中美经济比较是很没兴趣的。滑稽的是,后来我的兴趣被提起来,还是因为美国房东多次告诉我,在美国媒体上对中国的报道越来越多。《纽约时报》几乎是天天都有,例如Nicholas D. Kristof先生充满历史忧患意识的《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这时我才注意到,小布什上台后新经济神话破灭,美国经济回到了0-4%的增长水平;同时中国经济迅猛提速,增长率差别再次拉大到7%以上,甚至直冲10%而去。赶超的预期时间一下子缩短了三倍,中国和世界的舆论沸腾了起来。房东的女儿曾带来一位和她差不多同龄的玻利维亚女性朋友,她在喝了点酒后说:“I would like to see that China takes over the US, to show off!”我才忽然发现,天下发展中国家人民是一家啊!民气可用,民气可用!希望当这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南美人民真能配合我们,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经济增长率还会影响我们向世界学习时的心态。如果近几年中国的增长速度仍然在7-8%之间徘徊,那么想必会有很多精英建议我们向俄罗斯学习:人家自从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保持了年均7%的增长率,而且还是“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哪(《中国经济为什么被俄罗斯迅速超越?》)!如果中国真的再次“以俄为师”,那可就不得了了,也要迅速私有化、搞“休克疗法”,--不知精英们是作好了自己休克的准备,还是作好了趁别人休克的时候抢劫的准备。可是现在民运人士在推销激进改革方面,就处于很尴尬的失语状态。让增长10%的去向7%的学?虽然精英们脸皮很厚,但是毕竟中国人不是那么容易忽悠了。俄国人的生活水平比中国人高?你才知道啊,苏联时期高得更多呢!

      还有造势高手印度,在经济实绩和中国相去甚远的情况下都能吸引到和中国差不多多的眼球。1980年代中国人经常反思,自我批评说不要老是纵比,不要一横比就比增长率、非要比绝对值就和印度比,应该多和发达国家比绝对值。印度人民的心态却好得惊人:既喜欢纵比,也喜欢和中国比增长率,如果增长率比不过就比增长率的增长率(我想大多数印度人应该没学过微积分,不过这并不能阻止他们无师自通领悟求导的道理),如果还比不过就比世界经济论坛的竞争力排名、吸引到的眼球数量等等。总之,“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肯定是最好的。评论家们为了“客观公正”,还总要政治正确地说:“中印两国应该互相学习。”对于一些更加注重政治正确的人来说,印度的9%是民主的胜利,中国的11%是专制的罪恶。我完全相信他们是真诚的,绝对没有搞双重标准,--因为他们只有反共这一重标准。真要是印度增长率超过中国了,解放军还不立马倒戈啊?可是现在中国人民在骂政府之余,从来没有把印度作为光辉榜样,反而经常对印度冷嘲热讽的,几位著名的哈印人士为广大群众带来了许多欢乐。老实说这样也不厚道,中国和印度都是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要和谐,要和谐。

      以前见过这样一个说法:当代的中国人在一生之中生活水平提高了上百倍。我当时以为是比喻,后来才发现可能是事实。2的七次方是128,人均GDP翻七番就达到了一百倍。改革开放前1952-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是6.0%(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表3.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1952年的GDP和人均GDP(http://www.stats.gov.cn/ndsj/zgnj/2000/C01c.htm),推算出1952年的人口是5.71亿。又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从1978年开始的人口数据(http://www.stats.gov.cn/ndsj/zgnj/2000/D01c.htm),1978年是9.63亿,比1952年增加了68.6%,年均增长2.0%。由此可见1952-1978年人均GDP平均增长率是4.0%,按照这样的速度,翻一番需要18年。改革开放后,1978-2007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7%。2007年人口13.21亿,比1978年增加37.2%,人口年均增长1.1%。人均GDP年均增长8.6%,翻一番只需8年,大大快于毛泽东时代。如果继续保持这个速度,那么对于一个出生于1962年的人来说,改革前翻一番18年,加上改革后翻六番48年,总共66年,确实是人的一生!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们立刻会问了:怎么能简单外推呢,这样的发展速度可持续吗?

      对此,我以前的回答是明确的:不可持续。原因就是我在1999年12月31日写的:“中国的速度高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是起点低,另一个是以前的体制太差,体制改革即可释放生产力。但是以后这两点因素的作用会越来越小,象改革之初那种高速度难以再出现了。”当时我不懂什么经济学,这些其实都是听汪丁丁这样的学者们说的。当然这两点完全符合常识,象我这样的精英型愤青(尤其是象萨哈罗夫一样没学过经济学的),没有理由不信啊。当时看朱鎔基搞得简直是遍地干柴烈火,会不会内战还不好说呢,只顾琢磨政治转型了,哪还有心情注意经济?

      谁知干柴烈火一直没着起来,中国经济反而象火车一样提速了。似乎还是辆洒水车,把干柴都浇湿了。现在我相信:不是我疯了,而是半吊子的经济学家们疯了。

      关键词(Tags): #经济学#GDP#增长率#经济学(landlord)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越看越好看的文章.送花留记号.
      • 家园 如此不归兄何以不考虑会有民族的融合呢?

        元朝和清朝时民族压迫都非常严重,而汉族现在却笑着对蒙古族和满族说:“我们是兄弟。”

        看到老兄关于计划生育的发言,非常当心民族比例失调。请问三国时的蜀国,吴国的百姓又有多少是汉人?五胡乱华时的少数民族到哪里去了?东晋的衣冠南渡有多少遗族迁徙江东,历史上的百越族,山越族都被汉人种族灭绝了?……更何况,在汉朝之前的周人是什么身份?秦人原籍何方?——我碰到的几个少数民族同学和朋友,在他们告诉我他们是少数民族之前,我看不出他们跟汉人的区别,他们也更强调自己是中国人,对原有民族的一些习俗也渐行渐远。

        再看看我周围的熟悉的人们:有的面目扁平,有的高鼻深目;有的皮肤白皙,有的不晒也黑;有的头发硬直,有的飘软,有的自然卷……可是他们都是汉族人,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汉族不会只有一个单一的种族起源的。按照我们传统的提法,也是强调以文化的认同感来确定民族的归属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就拿我生活的环境来讲,老祖母精通老家的3种方言,老爹只能讲两种,我呢?只能讲一种了。估计我的下一代不会讲我原来的方言了,我没住着自己的出生地。老家3种方言也开始向一种强势方言融合,而这种强势方言又慢慢向普通话融合,就拿我的姓(在中国人口排名前10名)来说,老邻居称呼爷爷跟同学朋友们叫我的发音已经完全两样了,老方言的语序和发音中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信息,但我现在用方言说话只用方言的发音直接逐字翻译普通话了,全没了老祖母说话中带有的古韵。我已经记不起小时候爷爷教我的用本地方言吟唱的童谣和类似于绕口令的那种顺口溜或俚语,这些东西已经在被地方政府当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字或者录音的形式保存了,随着老人的逝去,所有的痕迹只能在档案馆里去寻找了。——民族融合又何尝不能如此理解?

        对西藏的民族政策失策在于,让寺庙成了独立王国。应该采用类似与质量体系相似的认证模式、加军工厂的军代表常驻制度和以前的册封方式相结合的办法管理寺庙。

        ———————————————————————————

        不好意思,看贴太慢了,原来兄台后面已经论述到了。惭愧。继续学习中

      • 家园 有宝,有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写的真好,看的也过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