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任是无情也动人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23 🌺2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任是无情也动人

    不知不觉,上网已经十年,发篇旧文,纪念一下.哥们当年也是蛮酸的哦.

    任是无情也动人

    牡丹,《辞源》上说:“上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唐以后始以木芍药称牡丹。……”这条解释有点问题。《辞源》的依据是《通志》,然而《广群芳谱》已经引了谢灵运所言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之语,又引了刘禹锡“嘉话录”谓: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据此《广群芳谱》得出结论:“则此花之从来旧矣。”

    那么以“牡丹”称该花,从现在发现的文献到底能上溯到那儿呢?据明人薛凤翔的考证。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已载。“神农本草”上有关于“丹皮”(牡丹根皮)的介绍。最早出现“牡丹”全称的是汉张仲景的医书。这样看来,“牡丹”一名,最晚在秦代人们就开始使用了。

    牡丹之所以名牡丹,据李时珍说法:“(是因为她)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

    牡丹是在隋时被引入宫庭,《玉海》引《海记》:隋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赭红、鞍红、飞来红……等名。可见当时牡丹的栽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因为做为一种观赏植物从被发现到成品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绝不能一蹴而就的。

    唐代,天下太平。牡丹始盛于长安。名品迭出。关于牡丹的佳话亦多,

    开元中,皇宫中沉香亭前的牡丹盛开,玄宗和杨贵妃夜游赏玩,

    且诏翰林学士李白赋诗助兴。李白以花喻人,成《清平调》三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浓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庭北倚栏杆。

    接着,“龟年捧词进,上命梨园弟子约略词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妃持颇黎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歌意甚厚。”就凭着这三首诗,李白被俞樾封为“牡丹”男花神。真所谓谪仙为之神。

    自此,唐宫中赏牡丹成为了保留节目。“上有好焉,下必盛焉。”杨国忠以贵妃专宠,玄宗赐以牡丹数本,植于家。“国忠以百宝妆饰栏楯,虽帝宫之内不可及也。又云用沉香为阁,以麝香”至于民间,“每暮春,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宫园外寺观,种以求利,春有植数万者。”舒元舆的《牡丹赋.序》载:“京国牡丹,日夜寝盛,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泗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以不耽玩为耻,唐人之高风雅致,今人只能遥想了。

    只是,再好的花也会凋零。唐,在他全盛之时,也就埋下了衰亡的种子。其实花和人一样,最灿烂的时候终究很短的。

    大概是中国人的习惯?爱一个东西爱到极处,就要闹闹鬼。从古人笔记的记载来看,牡丹也有所谓花妖花神的说法。

    据〈酉阳杂俎〉:“开元遗事”云,初有木芍药(即牡丹)植于庭前,其花一日忽开两头,朝则深红,午则深碧,暮则深黄,夜则粉白,昼夜之内,香艳各异。帝谓左右曰:此花木之妖,不足讶也。又:尊贤坊田弘正宅,中门外有紫牡丹成树,后发千余朵,花盛时,每月余有小人五六,长尺余,游于花上。

    〈杜阳杂编〉:穆宗禁中牡丹花开,夜有黄白蛱蝶数万飞绕花间。宫人罗扑不获,上令网空中,得数百。迟明视之,皆库中金玉,状工巧,宫人争用丝缕络其足,以为首饰。夜则光起妆奁中。其后开宝橱,睹金钱玉屑之内,有蠕蠕者,有为蝶者宫中方惊觉。”看看这些故事,真是觉得古人浪漫极了。

    到了宋代,牡丹在花中的地位到了顶峰。有“花王”之称。这时培植的中心转到了洛阳。自此洛阳牡丹,名扬天下!到洛扬不看牡丹,等于白去洛阳一趟。洛花之盛,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等文中都有记述。而这时牡丹的栽培技术,更是炉火纯青,臻于化境。

    据〈酉阳杂俎〉:唐元和年间,长安兴唐寺有牡丹一窠。一个春天。开了二千一百朵花,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深紫、黄、白、檀等。而到了宋代,“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它木,与造化争妙,故岁岁益奇且广。”牡丹中的神品,姚黄、魏紫便是宋代培育成功的。牡丹是花王,而姚黄更是王中王。“(姚黄)尤惊人眼目。花头面广一尺,其芬香比旧特异,禁中号一尺黄。”宋制一尺,合今30厘米。花开千叶,直径达一尺,真非“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等赞词莫能称之了。

    “魏紫”称“花后”,开亦千叶,肉红,“略有粉稍,出魏丞相仁溥家,树高不过四尺花高五六寸。阔三、四寸。钱思公尝曰,人谓牡丹花王今姚花真可谓花王。魏乃后也。”

    另外,据说当时还有绿牡丹,宋人笔记〈墨庄漫录〉载:“洛中花工,宣和中以药壅培以白牡丹如千叶紫、一百五、玉楼春等根下。次年花作浅碧色,号欧家碧,岁贡禁府,价在姚黄之上,赏赐近臣,外庭所未识也。”这种技术失传了千年之后,近年据说又有人栽培成功。

    牡丹花中还有“一捻红”一品,其由来非常有趣,说是唐玄宗时,有人献牡丹,花名叫“杨家红”,这里可能有拍马屁的意思在里头。高力士把花端给杨贵妃看,贵妃正在上妆,随手拈了一下花瓣,手上的面脂就落在花上。玄宗看见了,傻兮兮的问是怎么回事,贵妃说给他听,当时人们也不在意。就栽在花圃中,没想到来岁花发,花瓣上居然还有指印红印。这一下,玄宗来了精神,给花赐名为“一捻红”又叫乐府制曲,曲名就叫“一捻红”(事见〈青琐高议〉)

    再聊些和牡丹有关的诗文吧。

    据唐人笔记〈摭异记〉,唐玄宗内殿赏花,问程正己,京师有传唱牡丹者谁称首,对曰:“李正封。诗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时贵妃方起,因谓妃曰:“妆镜台前饮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可见矣。自此称牡丹必谓其:国色天香!遥思贵妃因此诗引酒,用的是紫金盏,为的是牡丹花,真个叫“名花倾国两相欢”了!

    其实我这个贴子的题目也是从唐人罗隐的咏牡丹的诗中摘出来的。原诗是: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叫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而在咏牡丹诸诗文中,我最喜欢是唐人薛能(一说薛涛)的《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心有灵犀,持手相看,为有传情馨香,不语还应彼此知,这就是所谓有情人语吧?

    大概是到了明代,国中牡丹以安徽亳州为最佳。而敝乡牡丹开始也有了几分名气,这儿牡丹的人工种植历史大致可上溯至宋。当然民间传说不理会这一套的,恨不得把这和盘古开天地联系到一块。本地牡丹以凤凰山所出为上品。据说,那儿之所以有牡丹是由一只金色的凤凰衔来的种子。到了清代,樵夫在山中发现了一株罕见的白牡丹,现称丹凤白。这株白牡丹据地方志记载“高尺余,花开两三枝,素艳绝丽。”于是人们又说这是东晋的葛洪炼丹时种的。看来当名人运气就是好,啥好事都跑不掉他的。

    不过,我们这儿种牡丹却不是为了观赏,而是把它当做一种药材来种,靠着卖丹皮,当地人离小康不远矣。嗯,听起来不是很高雅了。那正不妨一俗到底吧。再说说吃牡丹。

    据《中药大辞典》称,牡丹性平,无毒,味苦。那么味苦还有什么可吃的呢?要知道吃牡丹并非冲着好吃不好吃去的,而是受着一种奇怪的心理所驱使的。

    据《复斋漫录》载:孟蜀时兵部尚书李昊,每将牡丹花数枝分遣朋友,以兴平酥同赠。且曰:“俟花凋卸,即以酥煎食之,无弃秾艳。”说到这个李昊还有件趣事。这位老兄是国防部长,当官当了

    五十年,最大的本事,不是打仗,而是投降。他先是前蜀后主王衍时的中书舍人,先说这个王衍还有一首挺有名的诗。

      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那边走,这边走,莫厌金杯酒。

    后来前蜀被后唐灭掉时,写降表的就是爱吃牡丹的李昊。后唐占领蜀后,封孟知祥为两蜀节度使,当后唐内乱时,孟知祥趁乱在蜀称帝,史称后蜀,李昊这时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当宋攻灭后蜀时,又是这位李昊写的降表。后来有人趁天黑在李昊家门上贴了一张纸,上写“世修降表”

    五代时逢乱世,当时人的名节观念很薄弱,值得一提倒是后蜀后主孟昶的贵妃花蕊夫人,她是个知名的美人,孟昶曾为她填了一首词: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现在林夕填的那首“流年”,“懂事之前情动以后,长不过一天,留不住算不出流年。”与末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位花蕊夫人在城破之时,也写了一首诗: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后来如“小周后”被赵匡义看上一样,“花蕊夫人”也被赵匡胤看上,碍事的孟后主不久暴病身亡,花蕊夫人到底念着旧情,就挂了孟后主的像,时时拜祭,又为掩人耳目,说画中人是神仙吕洞宾,求之可得子嗣云云。

    回过头来说到吃牡丹,当代的邓云乡先生似乎是个内行,我引一段他的文字来结束我这篇贴子吧。

    “盛开的牡丹花,采下后以花瓣浸入面粉鸡蛋糊中,油锅炸了,撒些棉白糖吃,极为香甜。花瓣很厚很香,是难得的佳品,由看花说到吃花,似乎太俗了,但这不也是生活吗?”

    • 家园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 家园 怪兄一周未下河,害我只好来挖旧贴,

      真正一篇点鬼簿..........害我捡一路书袋子。

      ----上面是玩笑话。

      看怪兄写了这如许,说的是任是无情,到底还是有个情字萦绕其间,只是总滑开去说些其余。

      林夕的那首流年,我最喜欢那句,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讲到林夕的歌词,就想到前阵子九霄兄关于诗歌和流行歌曲的讨论来........

      不过到底不喜欢牡丹。

      〈杜阳杂编〉那一则,想来到底是财富放久了也生蛾子,何必藏在宫中化蝶?不如散入百姓家自在。

    • 家园 “冰肌玉骨”一词

      应是苏轼所作。原词前有小序: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死已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孟昶的诗据说是这样的:“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暗中换流年。”只是这二者过于相似,所以很有人怀疑这首诗是后人据苏词伪作的。在网上居然还搜到了一篇讨论此事的学术论文:

      《洞仙歌》(冰肌玉骨)公案考索

      On the Authorship of Dong Xian Ge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02期

      吴洪泽

      关于<洞仙歌>(冰肌玉骨)词的原创作者,历史上聚讼纷纭,有苏轼作、孟昶作或花蕊作等说.至论体裁,又或称诗称词,莫衷一是.更兼文献传抄,辗转致误,遂成千年公案.本文从文献源流及各种歧说产生的历史背景着眼,认为提及孟昶原作的最早文献就是苏词自序,后出的种种说法,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需要傅会而成的.因此,所谓孟昶或花蕊夫人原作,皆属向壁虚造,不可采信.

    • 家园 说了这么多诗文,怎么就没提最有名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其实牡丹是唐人的最爱,到了后世,批评就多了起来了,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拿牡丹做反面教材: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自富贵者也...牡丹之爱,亦乎众矣.

      红楼梦里众金钗给宝玉过生日,大家占花名为戏,宝钗就占到了牡丹花,判词就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宝钗可谓红楼梦中的完美女性,富贵易得,难得的是富贵而中正平和,温良恭谦,才气颇高而心思慎密.真真是红楼群芳中的花魁,而最后结局的凄冷,却也是她无可奈何的了.就像那牡丹花,即便无情,也有动人之处哪.

    • 家园 我在洛阳长大的,现在还有绿牡丹,名曰“豆绿”。说到吃牡丹,

      近年有人开发了一种食品,叫“牡丹饼”,跟您文中的兴平酥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满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我吃过,还真没吃出什么特别的味道来。牡丹花炒鸡蛋我也听说过,只是太暴殄天物了,没试过,呵呵。

      花赠好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