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藩火炬手谢汉兰 (Helen Zia) 接受CNN采访 -- AllenKid

共:💬19 🌺3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三藩火炬手谢汉兰 (Helen Zia) 接受CNN采访

    百人会成员,作为人权活动家,她的态度值得尊敬。

    [FLASH]http://www.youtube.com/v/XtwNx0GmWeY[/FLASH]

    作为火炬手参与这一历史性时刻,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人们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入选火炬手的行列。我能够参加此一盛事,一部分是由于自己华裔的身份,关注人权的作家身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有幸与另外四千名同性恋者一起,与自己的同性伴侣正式在三藩注册结婚。所以首先我是代表着这一人群来参加火炬传递的,但现在,我的参与还有了更加崇高的目的——我真诚的相信奥林匹克火炬所代表的精神,而奥林匹克运动正是要把持有不同观点,甚至互相冲突的人们带到一起来,让大家能共享和平,有机会面对面的交流,达成谅解。当抗议的行为升级,而中国人的反制行动也随之升级的时候。我们更加迫切的需要努力实现一个和谐对话的契机,才有可能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好。

    记者:但抗议的声音似乎盖过了和谐平等的呼吁,你认为明天会发生什么呢?难道你不担心自己的安全吗?

    当然人人现在都在担忧安全问题,不仅火炬手有所疑惧,连抗议者们也不例外。参加明天活动的还有很多包括孩子在内的合唱团员们,他们都在担心自己的安全。对于巴黎和伦敦发生的混乱我感到很难过,特别是看到甚至连坐轮椅参加火炬传递的小姑娘都遭到毒手。我不认为这种暴力行为对各方达成和解有任何的好处。

    记者:你是一个人权活动家,曾因工作前往大陆。对于代表北京奥运参与火炬传递你有过迟疑和反悔吗?因为北京当局的人权纪录广受攻击。

    我很清楚中国在人权方面有很长的不良记录。实际上我的研究方向正是49年之后中很多人们的遭遇。我访问过大量的人群,他们向我讲述了自己家庭、亲友、自身所遭受的种种惨境。但有意思的是,这些遭到最深重的不平的人们,也正是向我表示:"中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好。“的人们。 他们对在自己晚年或自己的子孙辈时的中国充满希望。这让我深受感动。

    但在太平洋这一边,我们常常忽视的是:中国现在并不是铁板一块的一言堂,在国内人们常常批评政府,议论时政。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般都是齐步走的。中国内部也在发生着变革。这也是我参加火炬传递的重要原因。我也担心这一变革过程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被强制叫停。

    记者:但火炬正在成为中国政府压迫人民的一个象征。最后一个问题,和你一起参与人权运动的同事们如何看待你参加火炬传递一事呢?

    我的同事们,其中很多都是我的朋友,实际上把此事看作同中国政府交流的一个机会。但不幸的是,奥林匹克运动被当作了压迫的象征,而实际上奥运精神是完全相反的。我同时相信很多中国人也把奥运作为中国向世界更加开放的重要契机。这一态度正是我们亟需的。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成为一个超级大国。而孤立中国,制造新的冷战,将会给世界带来无法承担的代价。

    [来源: CNN 听译: AllenKids]

    • 家园 老兄,我想转载你的翻译全文,不知是否合适。
    • 家园 哎呀,这篇文章翻译得真好
    • 家园 【另一篇】谢汉兰:我为什么要当奥运火炬手

      外链出处

      全文转载一次,

      作者:谢汉兰(Helen Zia,是知名的华裔女作家和民权活动人士,为争取妇女、少数族裔和同性恋者平等权利参与过许多工作。谢汉兰还以她写作的关于亚裔美国人等社会话题的书籍和文章而知名)

      我这几天正在为奥运准备着——当然我的训练目的和那些世界级运动员不一样,他们是为了在今夏的北京向世界呈现一场又一场精彩的竞赛。我正在全力准备的则是周三将在旧金山开始的奥运圣火传递活动,这是奥运圣火在北美传递的唯一一站。作为一个在这片土地生活了55年的人,不管有没有人把我推倒,生拉硬拽地夺走我的“火炬”,我都会坚持克服障碍,跑完全程。我相信奥运圣火会承载着促进和平、通过精彩友好的比赛增进互相了解的使命传遍全世界。

      这届奥运会将面临许多嘲笑与非议,不过我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特别是当我作为Fulbright基金访问学者在上海度过了5个月后。自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建立以来,西方国家将发生的许多问题都归结到中国的头上——包括紧张的西藏问题,我常见到的类似说辞都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个表来。作为一名美国华人后裔,在我生长的地方无时无刻都充斥着中国的负面言语。我是一名公开的同性恋者,在美国虽然有反同性恋的法案,但在中国我感觉到的确实悲哀:人们根本连同性恋这一阶层都不认同。或许,这些理由本来足以让我这个半百之躯远离奥运圣火的传递。但在中国生活的日子里,我对今日的中国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亲眼见证了广泛的文化多样性、公开的言论观点、自由的文化表达——在14亿中国人中的不断发展。因为研究的缘故,我接触了数百名中国人,其中有直白不讳的发表意见的,也有固执己见、墨守陈规的,单是这些不同的声音就已经让我被深深地打动。在我的研究中,有许多解放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过来人,虽然他们(包括他们的家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曾遭受巨大的折磨,但在谈及现在的中国时,他们都告诉我他们相信中国正在变得更好,他们希望能中国社会能在未来更加开放。

      从1972年第一次访问中国,到1995年我作为记者参加世界妇女大会,报道了30000名女性活动家齐聚北京的盛况,我也经历了一个对中国认识的转变过程。中国国内主张男女平等的支持者利用这次妇女大会,为妇女和女孩的事业开辟了新的议题,如禁止因重男轻女而带来的堕胎,为农村女孩争取到和男孩一样的教育权利,以及关于家庭暴力的宣言。去年秋天结束的上海特殊奥运会,同样也推动了国家针对残疾人群教育的改革。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也将孕育相似的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将会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改变。直到我离开中国前,我所看见的中国政府是不遗余力地推广奥运精神,普及奥运会友好、互信、公平竞赛的理念。无论是汉族、藏族、维族,还是其他少数名族,他们的声音都随着越来越开放的政策而传遍了世界。

      可惜的是,那些鼓吹抵制北京奥运的声音,那些只要看见中国的东西就会贴上“邪恶”标签的行为无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而只会分化、孤立中美两国。中国不是铁板一块,一味地谴责中国的“人权问题”,换来的只能是中国人也简单地指责美国的人权污点,如虐囚丑闻,关塔那摩监狱丑闻。如此的美国印象已经深深地烙进了许多中国人的心中。

      这样的情况很像几十年前,中美双方都完全关闭了与对方的交流大门。最近“百人会”(建立于1990年的"美国华裔百人委员会",简称"百人会",是美国社会非常有影响的一个华人社团)的一项调查显示,中美民众对对方国家都有相当多的恐惧,他们认为对方的新闻都是被扭曲加工过后才报道出来的。这时再来回忆冷战时期的历史有显得很有必要,那时对“敌人”的恐惧与无知被利用来压制不同的政见,麦卡锡制造的红色恐怖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国迟早会与美国一样,成为世界的一极——但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不要再回到冷战的那种思维上去。如果中国,美国还有世界其他国家能把人权和其他具有争议话题的谈判放在国家合作和人民合作的框架下进行,而不是孤立彼此,那这个世界离和谐、和平也就不远了。

      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和谐美好的世界是建立在友好关系和互相理解基础上的,暴力、极端主义是没有市场的。这也是奥林匹克要传达的信息,一个理想的世界——这个地球上任何一员都梦想和憧憬的世界,这就是我为什么要传递火炬的原因:我很自豪能成为手擎奥运圣火的一员。

    • 家园 谢汉兰 (Helen Zia)的英语真不错。。。
      • 家园 这话说的,人家是正牌米国人

        米国出生,米国成长的

        不过看来对有着血缘关系的中国,还是怀着深沉的感情。

        她三月份似乎还在内地进行调研采访以及奥运的准备活动,刚刚回美国没多久。

    • 家园 那个女记明显显然对答案大出意料,都有点慌了。。。

      求助的向左边看了一下。。。

      恐怕她前面的板上就显示出导演让她问的问题。。。。

      可见,电视台的专业素养还是可以的。。。这点我们要学习。。。

    • 家园 cnn记者就一sb!
      • 家园 笑,谢女士没被误导

        更显得立场的可贵。

        那个女记明显在引诱性发问,对CNN来说大家估计都不惊讶了

        但是她那个嗓门,那个口音.......Ugly

    • 家园 纠正一个小错

      谢汉兰在中国的工作是研究人们在1949年以后的生活,不仅仅是8*8。老兄您听到一个9就敏感了。(以上一句是玩笑)。不过翻译辛苦了,上花

      • 家园 哈哈,您没刷新吧

        【喜欢】同学15分钟前已经发短消息给我指出来啦,已修改。

        有歌云: 哦,他比你先到~~~

        不过还是很谢谢你,大家都看得蛮仔细的说^_^

        P.S. 我确实是太敏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